提高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2016-04-11 08:09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王红艳
数学大世界 2016年35期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动手图形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 王红艳

提高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 王红艳

小学生均存在好动、兴趣广的特点,他们喜欢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探索,从中认识新世界,发现新问题,研究新规律。动手操作是一种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其目的为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够直接感受材料、体验操作过程,从而快速培养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数学理解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加,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热情。

一、小学数学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的有效进行不能依靠单纯的记忆和模仿,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因此,数学学习的模式不能仅靠枯燥的理论积累,还应赋予其个性化、生命力的操作过程。

1.带领学生挖掘教材涵义

动手操作是一项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学生参与数学实践,能够感知数学模型,体验操作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刚入一年级的学生,其在日常生活中已接触到自然数,一些学生可数到几十,一些学生可数到上百,但实际上却无明确的数量概念,无法理解常见的计数规律,也不了解“个位”与“十位”的差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对

创新能力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看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老师们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扩展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能够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也能够对学生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老师们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新想法、新创意,这就可以帮助学生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开阔思维,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数学知识,也可以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在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多角度来思考,快速地解决问题,对以后的数学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能忽视的,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

[1]许万明.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云南教育,2003.

[2]洪瑜.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微探J.才智,2014.自然数的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因此,教师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数的奥秘。例如,采用一定数量的小木棒,引导学生将其由1~10、11~20依次摆放,以此展示具体自然数的形象;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动手,如:抽取一根木棒后询问学生:“10根木棒取走一根还剩多少?”,或者加入5根木棒后询问:“10根木棒加入5根共有多少?”,由此引导学生动手数数,以便直观地了解计数规律和特点,使之更好地理解数字涵义。所以,组织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方法。

2.引导学生把握操作时机

学具操作是数学教学中的定向心智活动,其操作的方向取决于教材的具体内容,操作的结果需符合概念的本质和知识。因此,作为学生的主导因素,教师应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一个定向内容的操作方向,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自行探索和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平行四边形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预习,并提出相关问题:①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②平行四边形可以由哪几个图形组成?③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怎么计算?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图形裁剪卡片和拼图,并结合所提问题对裁剪的图形进行讨论和总结,最后参与举手回答,更好地激发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增加数学知识。

3.指导学生合理叙述操作过程

语言是表达思维活动的主要方式,人们可以借助语言具体概括对人或事物的感觉、表象、知觉以及视觉体验,从而给予准确判断和辨别,并加以推理。因此,为促进学生对动手操作过程的更深刻理解,教师应给予学生以语言的方式描述操作的过程,表达自身在操作中获取的感受、认识和想法;教师则通过学生的表述对其所提想法、理解内容给予正确纠正和补充,帮助学生增加和牢固所学数学知识,促进其数学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图形面积计算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叙述不同图形的剪拼方法和过程,然后指导其依据所裁剪图形面积公式计算;同时,在多个图形构成的大图形中,如平行四边形,可以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组成,教师可以将三种图形公式结合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再联合三种公式推导出总图形面积公式。由此,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动手操作过程的描述能力,还能激发学生思维创造力,促进综合能力发展。

二、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1.理性设计,明确目标

一个好的活动主题决定过程的好坏。数学操作中,教师应明确实践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设置操作内容,确保小学生在数学实践中获取快乐,挥发热情,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乐趣和积极性。课堂上,教师针对部分难懂但小型的数学操作多采用口头一说的方式带过,或者嘱咐学生课后自己动手却并不检验,常造成学生学习难懂以及松散的现象。对此,教师需积极改变教学方式,主动引导学生参与和自主动手,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动手意识。

2.学具准备,把握过程

完整的数学操作不仅依赖于学生动手能力,还取决于学具的完整和思维能力的开发。操作离不开设备和工具,因此,教师在组织数学活动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学具支持,例如计数活动中必备的小木棒,图形教学中的剪刀和卡纸以及几何中的立方体、圆柱、长方体模型,只有确保操作设备和工具的完整,才能保证操作过程的顺利进行。

3.适时指导,反思结果

数学实践操作是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基本环节,在此过程中会经历多种问题困扰,致使得出的线索零散罗列,操作方向发生偏离,但这一过程也是学生智力活动的表现形式。对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困扰的机会,然后在适当的时间给予其正确指导,引导思维转换,从而促进数学理解能力提升,获取最终的理性结论。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数学操作活动又是“数学思维”发展的具体表现。教师应积极提高对小学生数学活动操作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和总结数学知识的深层含义,促进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快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综合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平行四边形动手图形
我也来动手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动手演示找错因
分图形
找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