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状态,提高课堂实效

2016-04-11 08:09江苏省启东市海复初级中学茅健美
数学大世界 2016年35期
关键词:三角形状态思维

江苏省启东市海复初级中学 茅健美

关注学生状态,提高课堂实效

江苏省启东市海复初级中学 茅健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而教育者的任务在于使每个儿童对自己的集体抱有感激心情”。

我们都清楚课堂上的主人是学生,评价每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看课堂上学生能否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技能,提高能力的过程,因此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自始至终考虑的一个问题。自己通过积极的实践与探索,要想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

一、关注学生的兴趣状态

课堂上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成功的课堂引入就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为整节课作铺垫。

如在学习“平均数”这一内容时,我就这样导入:先以2008年奥运会女子排球队获得冠军为导入,询问学生认识哪些运动员,回顾她们怎样为国争光,激起他们学习这一节课的兴趣。接下来我就把十个女运动员的身高列举出来,让学生求一下她们的平均身高,因为排球运动员的身高都比较高,比较特别,学生都比较感兴趣求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思考、作业和合作等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程度明显提高了。

二、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课堂教学活动的学生的参与来实现。我们都清楚“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句话体现了在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来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时,可设置这一问题:现有一块三角形玻璃板打成如图的所示三块,问:若到玻璃店配制完全一样的玻璃,三块都带去吗?如果只拿一块去,你看行吗?拿哪一块合适呢?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回答各不相同,在课堂上我分三步来解决:

1.学生动手操作

已知两个角和一条线段,以这两个角为内角,以这条线段为这两个角的夹边,画一个三角形(各组定两角大小,已知线段长度)。

2.分组讨论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组内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本组所画的三角形都全等吗(本组自查结果,各组交流结果)?

3.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

角边角,即"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讨论,动手操作实践,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逐步掌握方法和技巧,开发了潜能,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能充分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使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的程度和力度。

三、关注学生的互动状态

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给学生之间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机会。学生在课堂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观点,从而活跃思维,拓宽思路,激发创新的热情。另外,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并可使学生在相互帮助、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每学期开始,我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将学生分为四人小组,每个小组坐序前后相连,便于开展合作学习随时交流。这四人一般由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组成,每个小组的整体水平基本一致,做到组间同质,为合作学习小组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高涨的情绪、大胆的尝试、亲密的合作、心理的容融构成了一种相融的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交往状态有助于学生形成性格开朗、积极进取、与人亲切交往、真诚合作等综合素质,真正有助于个体成长并能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

四、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斯腾博格在《思维教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它只有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可以从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阐明、表达所学知识来观察;也可以从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来判断;还可以从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来衡量。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逐步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是由问题开始。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从而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效率。

五、关注学生的达成状态

学生的达成状态是一堂课中一切学习成效和情感体验的总和,是反映学生数学学习实际效果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数学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是课堂教学设计中无法预料到的,我们教师作为评价过程的主导者,应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树立全面衡量学生。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力投入学习,并从中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也可以看学生能否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因此,不仅要有对学生知识的评价,而且有学生学习品质的评价,还有能力与水平的评价,身心发展的评价等。教师通过反馈评价,针对学生的达成状态,可以及时地在课堂上调整好教学方法,使数学课堂学习效率最大化。

总之,作为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的智力得到最大的开发;让他们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让他们的智慧得到发展;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挖掘。时时感受和体验成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实效。

猜你喜欢
三角形状态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