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现实观初探

2016-04-11 08:24孙文倩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黑格尔本质理性

孙文倩

(济南护理职业学院,济南 250102)



黑格尔现实观初探

孙文倩

(济南护理职业学院,济南 250102)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曾不同程度地受到黑格尔哲学理论的影响,尤其是在对“现实”这一范畴的探究中,更是受到黑格尔现实观的重要影响。因而,对黑格尔现实观的研究对于促进对马克思现实观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黑格尔的现实观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超越,他将现实和存在加以区别,提出现实是本质与实存、内部与外部的直接统一,认为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并努力实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与以往西方传统哲学的现实观相比较,其现实观具有理想性、历史性和能动性等特点。

黑格尔;现实观;理想性;历史性;能动性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曾不同程度地受到黑格尔哲学理论的影响。马克思曾公开承认他是黑格尔的学生,并尊称其为“大思想家”。在对“现实”这一范畴的探究中,黑格尔的现实观更是给予马克思重要的影响。马克思的现实观是对黑格尔现实观在继承基础上的批判和超越,他看到了黑格尔思想中并存的进步性与滞后性,扬其所长,避其局限,从而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新理论之路。正因为如此,对黑格尔现实观的研究不仅对于把握黑格尔整个哲学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为研究马克思的现实观提供了重要途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现实观的深刻内涵。

一、黑格尔现实观的渊源

从西方哲学史来看,对于“现实”问题的研究早在黑格尔之前就已开始。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哲学,许多哲学家对“现实”的认识或看法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黑格尔,成为黑格尔现实观形成的渊源。

1.古希腊哲学。“现实”问题的最初探讨,可以追溯到十分久远的古希腊哲学。在古希腊时期,尽管“现实”还没有被作为一个正式的范畴提出,但不少哲学家已经有了一种关于“现实”的概念。他们在对人类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不同认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现实观念。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描绘构建了一个和谐、正义的国家,这个理想的国家只存在于理念之中。他用“洞穴”之喻来揭示人类社会的整个认识过程,用洞穴内的世界比喻自然的可感世界,而将洞穴外的真实世界比喻为理智世界。人只有通过政治和教育才能“走出洞穴”。也就是说,我们所存在的直观世界并不是它真实显现的样子,只是分有了理念才存在的。人只有通过政治和教育的约束后,逐渐走向理念世界,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真正的现实。柏拉图认为,在理念中建立起的理想世界才是真正的存在的现实世界,是亘古不变的。但他同时又指出,我们永远无法真正达到理念世界。柏拉图的现实是一种绝对真理的存在,虽然寄托了人对真理和正义的美好愿景,但终究只是空中楼阁。

在西方,首次将“现实”作为哲学范畴正式提出的是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他的现实观虽受老师的影响,但在本质上却有着巨大分歧: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永远只能是一种无法达到的“潜能”;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理念是可以实现的“现实”。他在《形而上学》中通过研究事物的运动过程及原因,对“潜能”与“现实”这两个哲学范畴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区别与联系。亚里士多德认为“潜能”和“现实”是本体存在的两种方式,他将“潜能”定义为动变渊源,即一种可能性的存在;而将“现实”视作实现,即一种通过运动来实现的存在。在界定现实含义时,亚里士多德用“actuality”来表示现实的实现过程,强调的是正在进行的活动状态,而用“隐德莱希”来强调活动过程结束后目的的实现。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现实”就是通过活动实现目的的全部过程。

亚里士多德的现实观对西方哲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后来的许多哲学家在谈到现实问题时,都常常采用他的部分思想,有的强调现实的活动性,有的侧重现实的目的性、存在性。直至中世纪,著名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为了论证上帝的存在而提出“现实即纯粹活动”理论,仍旧可以找寻到亚里士多德的影子。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将“潜能”与“现实”的区分作了肯定,并将亚里士多德的现实观进行了修正与发展。他将“实现”视为“现实性”,而现实性“他自己就是目的和目的的实现”[1]。他看到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现实不是一种简单直接的质料呈现,而是由理念为动力,一种内外统一的运动过程,而这种过程直接为黑格尔现实观中现实发展的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2.近代哲学。关于理念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在西方近代哲学界争论不休。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贝克莱提出著名论断:“存在就是被感知。”他反对怀疑可感事物的真实性,认为人类所认识的对象是观念,而现实的事物是观念的集合,观念和事物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他将现实归之于直观感受,认为只有印在人的感官上的可感对象才是实在的,他称之为“真实的存在”。贝克莱的现实观强调的是一种现实的真实性和可感性,从根本上对怀疑主义的现实观作出辩驳与批判,与理性主义哲学在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上产生巨大分歧。

现实究竟是如何存在的?是否可以被我们认识?这些成为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两大哲学阵营争论不休的问题。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着力化解唯理论和经验论两派别间的矛盾,试图从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上来探讨现实问题。由于受到休谟的不可知论影响,他虽然承认自在之物和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基础,但仍坚持认为先天综合判断只能认识到经验世界,并不能让我们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本质是不可知的。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就一方面倡导资产阶级的“自由”、“至善”等理想,一方面又认为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仅仅是“应当如此”,而非“实际如此”。他认为理念是超验的,是我们在现实中不可能经验到的,最终将思维和存在割裂开来。

针对康德的“应当哲学”,黑格尔提出了批判。他认为不能将已认定为合理正确的事物实现,这种思想本身就体现了一种软弱性。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他明确指出:“如果反思、感情或主观意识的任何形态把现在看作空虚的东西,于是就超脱现在,以为这样便可知道更好的东西,那末,这种主观意识是存在于真空当中的……所以它本身是完全空虚的。”[2]这正指出了康德观点的问题所在,即将理念超脱于现实,以实现理念的真理性。这种完全割裂的做法使“现实”变成了空虚的东西,同时理念也变成“真空”中的一种虚构。与此不同,黑格尔认为:“如果相反地把理念仅仅看作一个理念,即意见中的观念或表象,那末哲学就提出了与此不同的见解,除了理念以外没有什么东西是现实的。”[3]也就是说,哲学的主要内容就是现实,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去认识理念,找寻永久理性的东西。虽然理性在现实中是内外统一的实存,呈现出丰富的形态和现象,但哲学的意义不在于理解表象,而在于认识内在实体,理解真正存在的东西。

二、黑格尔对西方传统哲学现实观的超越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在以往哲学家的基础上关于现实问题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以往哲学思想中关于现实问题的积极内容,并加以整合和创新,其现实观是对以往现实观的重大超越。

1.本质与实存的统一。在分析和借鉴前人的思想理论之后,黑格尔力图寻找一种方法来克服康德等哲学思想的错误。他通过梳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重新界定现实的意义,将理念和现实统一起来,使一直被割裂的两个范畴达成和解,从而构建了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基础。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将现实定义为“本质与实存的统一”。这意味着现实既是本质又是实存的,且二者要达到统一。黑格尔认为本质是设定起来的概念,其中的规定都是相对的,还不是自为的概念。本质是一种与间接设定起来的自己本身中介相联系的存在,它并不是一种直接性的存在,而是一种反思的观点,是自身的扬弃。以往的形而上学哲学都认为直接存在是一种假象,而黑格尔指出,我们所认识到的存在并非空无一物,它是一种“最初的直接性”。 我们直接认识反映过来的是现象,经过反思这种扬弃过程成为实存。所以,“本质最初是自身映现和中介”[4],而经过差别的自身扬弃过程以后的存在就是实存。“实存是自身反应与他物反映的直接统一。”[5]当本质对内自身反映与外在他物反映达到统一,内与外是同一个内容,内面与外面的表现一致时,这种内外统一就是现实。

由此可见,黑格尔将对本质的把握建立于存在的反思过程中,而这种反思过程不仅仅是本质与实存的统一,同时也是内与外的统一。在本质中,将“有”视为存在提出,是一种不反思的直接性。当有和本质的关系成为内与外的对比时,内是本质,外是有,即存在。内是一种自身反映,而外则是一种反映他物,内外的统一就是反思运动中建立起的自身反映与反映他物的统一。内与外首先是同一个内容,外物所表现的,即是在本质内的。“因此,现实的东西是表现;它将不会被它的外在性牵引入变化的范围,它也不是它在一个他物中的映现,而是它表现自己;即,它在其外在性中是它本身,并且唯有在其外在性中,即作为自身与自身相区别并规定自身的运动,它才是它本身。”[6]这个观念的提出也就意味着,现实的内容是我们可以经验、可以掌握的。而现实又是本质与实存的统一,所以事物的本质也是可以为我们所掌握的。哲学的最终目的正是检验我们的思想、经验是否与现实一致。

黑格尔对现实的重新定义直接影响到他对哲学的理解。他认为哲学的对象是思想概念,哲学的内容是现实。这一看法揭示了黑格尔全部哲学思想的最终指向,正确的理解现实概念是把握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关键钥匙。黑格尔指出,哲学应该是以概念去代替表象的,我们要更深一层地去理解表象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与概念,即真理。真理是最崇高的认识对象,也是哲学研究的目标,但它不应该是在主观世界里的虚幻存在,而应该是一种客观自为所蕴含的内在理性。他指出:“应将哲学的内容理解为属于活生生的精神的范围、属于原始创造的和自身产生的精神所形成的世界,亦即属于意识所形成的外在和内心的世界。”[7]而这种内外同一的世界,也就是现实。黑格尔认为,现实的事物就是自在自为存在的事物,哲学要探究的真理就是要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去认识它,其自身显现的就是其内在,它的存在就是现实,哲学研究的全部内容就是这种内外统一的现实。

2. 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在以往的形而上学哲学思想中,现实往往被划归到本质范畴,而与现象范畴隔绝分离,但黑格尔的现实观则有了质的跨越。他将现象范畴归入本质论,详细地阐述了现象与存在的关系,并提出现实要将本质反思过渡,建立在实存当中。现实为本质与实存的统一,而实存正是由存在反思发展以后形成的现象。“无形态的本质和无休止的现象……以现实为它们的真理。”[8]由此可以看出,黑格尔将现象视作现实的一个环节,现象是本质反思后的存在,它自身具有独特的真理。现象在黑格尔的哲学中不再是一种直接性存在,不是虚幻,也不是一种假象,它高于真理,作为本质的存在而存在。

黑格尔的现实范畴是与理性分不开的,他发现了理性和现实的内在联系,并使两者达到和解。在黑格尔以前的古典哲学家都认为真理是先验范畴下的理性,这种理性被主观主义束缚,在我们的思想与客观事物之间割裂开一条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而黑格尔认为思想不只是我们主观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是事物自身,或者事物本质、内在真理。“当我们把思维认为是一切自然和精神事物的真实共性时,思维便统摄这一切而成为这一切的基础了。”[9]黑格尔赋予思想以客观性,解决了认识真理是否可能的问题,也表明客观思想要揭示客观事物蕴含的内在理性,这便打破了主观主义将思想与现实的僵硬对立,实现了理性与现实的和解。黑格尔理解的现实是理性客观性的存在,也正是由此,黑格尔提出了他的著名论断:“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10]他认为,哲学研究的就是客观有理的东西,现象体现着真实理念,而理念终究将会在现实中实现。这种推论为理性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也使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陷入了绝对唯心主义的局限之中。

现实是本质与实存或内与外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正是一种反思的扬弃过程。所以,现实不是直接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发展过程。黑格尔认为这个过程具有必然性,而可能性只是现实的最初环节,偶然性则是现实的片面形式,也是其中一个环节。我们认识现实的根本任务正在于证实可能性,克服偶然性。可能性与偶然性构成了真实的可能性,这种真实的可能性作为一个全体就是内容。内容通过由内在到外在的自身转化证实自身真实,这种证实将真实的可能性和偶然的现实性变为实质的现实性。发展了的现实性“作为内与外的两个相反的运动联合成为一个运动的更替,就是必然性”[11]。所以,黑格尔认为现实是一种必然的展开,他将现实和偶然存在或不具必然性却现存的事物分别开来,由此为他的整个哲学思想提供了可能,让对理念的认识成为必然。

三、黑格尔现实观的基本特点

黑格尔现实观在历史上的巨大进步性,突出体现在他摒弃了以往哲学家孤立片面、静止不变看待现实问题的形而上学方法,而将辩证法运用到现实问题的探讨。这使其现实观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其他哲学现实观的鲜明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对后来马克思关注和探讨现实问题、形成更为科学进步的现实观,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引导作用。

1.现实的理想性。在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中,理念是一种绝对真理的存在。当黑格尔试图让理念与现实达成和解时,他便赋予了现实一种理想性。他指出:“理想性并不是在实在性之外或在实在性之旁的某种东西,反之理想性的本质即显然在于作为实在性的真理。”[12]

人们往往将现实与理想割裂来看,认为具有实在性的现实尚不能让人满足,即实在性之外还有理想性。但黑格尔指出,这种将理想性划分在实在性之外的观点是错误的,脱离了具体实在的理想性不过是一个空名。具有实在性特定存在的事物所具有的理想性才富有内容和意义,这种具体的特定的存在经过自身扬弃,达成理性的目的成为真理后才是真正的现实。现实是自为存在的,而这种自为存在的真理正体现了理想性的本质。黑格尔将理想性置于实在性中,也就是说,理想性是不能脱离实在性而存在的。理想在黑格尔那里不是一个空洞的愿景,更不是一种由人脑主观想象出的抽象存在,它具有实在性,并且伴随实在转变为现实,这种潜在的理想性最终必然会实现。

当黑格尔将理念与现实和解时,现实便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实存了。所以,理想性的表现并不是直接性的存在。存在只是一个潜在的概念,经过自我内外扬弃的过程才逐渐走向理性。现实是实存经过发展和运动最终实现的过程,而这个发展过程正是将实在性的潜在性充分发挥的过程。理想性所直指的是事物达到自身的目的和真理。现实归之于理念,其最终实现是必然性的客观存在,所以理想性寄寓在这种实在性中,并且在现实中得到最终显现。这种理念的现实本身也体现了黑格尔追求真理、追求绝对精神的一种美好理想。自古以来对真理的追求是所有哲学家的共同目标,而符合真理的现实正是一种最高理想的体现。黑格尔的全部现实观都闪耀着理想性诉求的光辉。

黑格尔的现实是理想性的现实,这种理想性寓于自在自为的真理,即绝对精神之中。经验论则主张在直观感受下界定的现实是一种直接性存在,是客观而不具有理想性的。显然,黑格尔的具有理想性诉求的现实观超越了贝克莱等经验主义哲学家的现实观念。他在阐述理想性与实在性的内在联系的同时,也打破了柏拉图建立在理念之上的“理想国”城墙,理念不再是一种永远无法触及的高度,理想是实存的,现实是可以实现的。黑格尔的现实观蕴含了深刻的理想性,这种理想性既体现了前人思想的精华,同时又是对以往现实观的超越。

2.现实的历史性。黑格尔现实观中的理想性诉求展现在整个现实的发展过程中。虽然现实是一种由绝对精神决定的真理性存在,但它并不是直接性存在的,现实作为真理而外化显现是一个逐渐趋向于理性的过程。所以,现实同时也具有历史性的维度。

黑格尔细致地区分了存在、定在、实存与现实这几个范畴,并分别对它们作出不同的定义和阐述。在黑格尔那里,纯存在是一种作为纯思的直接存在。作为逻辑学的开端,这种纯存在是原始而无规定性的,所以也是纯粹抽象的,没有形式也毫无内容。这种存在的“有”,也即是“无”。只有当逻辑开始推演,按照一种必然性的进程开始给这个空虚的存在加以思想和区分,“有”和“无”由变易而统一才得出一个新的环节——定在。定在是事物无对立的存在统一,当定在再次经过变易,实现事物内在自身的反思和反映,在本质上达到自身反映与他物反映的直接统一时,即为实存。实存仅是有根据的实际存在,反映自身同时也显现于他物中,所以具有相对性。只有当实存再经历反思和自我扬弃,确定其外部反映与内在本质统一时,才最终达到现实。黑格尔哲学中的现实是在不断的自我扬弃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这种环形的内外统一过程正是在历史中展开的。

在黑格尔看来,事物经过自身内与外的扬弃过程只是现实的一个环节,是以前环节中潜在的显现。经过量的累积,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作为存在的规定性的质就会突然发生变化。这种质变不是偶然性的,是蕴含在每一个量中的质的累积而成。这种由量变引起的质变也呈现出了现实的历史性。

黑格尔所理解的现实不是直接存在的东西,也不是只能仰望而不可触及的单纯理念。他继承了柏拉图、康德等哲学家的思想理论,用理念来勾画现实,突出对现实的理性理解。不同的是,他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理解现实,这就为现实的生成增添了历史厚度,也为现实的真理性增添了说服力。虽然现实中的真理不能直观地被我们感知,但在理性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实必然可以最终达到绝对理念。

3.现实的能动性。黑格尔将理性的现实看作一个不断自我扬弃、自我发展的过程,这不仅体现出了现实的历史性,也显现了现实的能动性。在黑格尔的思辨逻辑中,事物的可能性与偶然性是现实性的两个环节。偶然性作为一种事物外在的直接现实性,本质上说是一种设定的存在,这种存在经过自我扬弃和发展就变成了另一事物内在方面的可能性,即另一事物可能的条件。可能性作为现实的内在方面,是注定要被扬弃的,当其扬弃了可能性而转变为现实性时,该事物就变成了另一个形态的新事物。但新事物不是全新的另一个存在,它蕴含了之前状态的一部分本质,经过对前者部分条件的推翻和消耗,达成了与自己内在更切合的形式。这种由可能性与偶然性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即是一个由内在到外在、再由外在到内在的自身的转化。“形式的这种自身运动即是能动性,亦即实质证实其自身为一真实的根据,这根据复扬弃其自身而进为现实性。”[13]在这种圆圈式的运动中,黑格尔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在发展运动中认识现实的思想,他虽然将亚里士多德的“现实”理解改造为一种“范畴”,但这种范畴是在其他范畴基础上不断发展得来的。所以,黑格尔的现实观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本质自身的不断扬弃发展,最终达到本质与实存的统一。

黑格尔用事物本质的自身扬弃发展运动揭示了现实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在其哲学思想中主要体现在绝对精神对现实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黑格尔认为,现实的价值不依靠外在事物决定,而是通过主体(精神)的内在活动而产生价值和意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特别指出“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14],赞扬的正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思想家对现实能动性方面的理解所做出的贡献。

[1]夏莹,崔唯航. 改变世界的哲学现实观[J]. 中国社会科学,2014,(8).

[2][3]刘森林. 何为“现实”:马克思与尼采的启示[J]. 哲学研究,2014,(1).

[4]刘秉毅. 哲学与自由:从黑格尔到马克思[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3,(1).

[5]韩立新.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究竟是不是循环论证[J]. 学术月刊,2012,(3).

[6]王南湜. 改变世界的哲学何以可能(上)——从马克思到后马克思主义[J]. 学术月刊,2012,(1).

[7]朱鲁子. 对马克思哲学“改变世界”性质的思考 [J]. 理论与现代化,2012,(6).

[8]万光侠. 现实的个人与马克思人学观[J]. 山东社会科学,2009,(6).

[9]陈新夏. 从理论来源和现实观照看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价值意蕴[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

[10]【英】约瑟夫·麦卡尼. “神秘主义之大成”: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解 [J]. 陈高华译.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1).

[11]贺来. 论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深层关系——“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形而上维度的拯救”[J]. 哲学研究, 2009,(10).

[12]贺来. 超越“现实”的“现实关怀”——马克思哲学如何理解和关注现实? [J]. 哲学研究,2008,(10).

[13]邓晓芒. 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什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2).

[14]张世英. 再论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学说[J]. 学术月刊,2008,(2).

(责任编辑:孙书平)

On Hegel's Realistic View

Sun Wen-qian

( Ji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Nursing, Jinan 250014, China )

Marx's philosophy thought has been influenced by Hegel's philosophy in varying degrees, especially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ategory of "reality", but also by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Hegel's theory of reality.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Hegel's realistic view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about Marx's theory of reality. Hegel's view of reality is on the previous thought inheritance and transcendence, he will reality and are to be distinguished, the present reality is essence and existence, internal and external unity that the philosophy of the content is the reality, and strive to achieve the rationality and reality of reconciliat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philosophy of reality, the realit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deality, history and initiative.

Hegel; Realistic View; Ideality; History; Initiative

2016-07-10

孙文倩(1990-),女,山东济南人,教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B516.35

A

1008-7605(2016)05-0022-05

猜你喜欢
黑格尔本质理性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理性的回归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