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讲清楚”: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新发展

2016-04-11 08:24曹爱琴沈毓娜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中华民族

曹爱琴 ,沈毓娜

(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64)



“四个讲清楚”: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新发展

曹爱琴1,沈毓娜2

(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710064)

传统文化观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讲清楚”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传统文化自信的思想、关于民族精神作用的思想、关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以及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的思想。体现了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任的高度担当,是对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新发展。

“四个讲清楚”;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发展不可缺失的精神力量。历史和实践证明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还是制度的完善、理论的创新,以及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历程中,毛泽东不仅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政治发展问题,也十分关注文化发展问题,始终坚定地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作为其奋斗目标。而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思想观点,并形成了以 “古为今用”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观。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了著名的“四个讲清楚”的新思想,即:“在宣传思想工作中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1]“四个讲清楚”不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进行了新界定,对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方法进行了新阐述,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传统文化观。这样的结论无疑是正确的,而值得追问的是,“四个讲清楚”从哪些方面发展了毛泽东传统文化观?它对现实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关涉对“四个讲清楚”于毛泽东传统文化观关系的深层认知,但遗憾的是,学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很不深入。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研究习近平“四个讲清楚”新思想与毛泽东传统文化观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继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尽可能对上述问题作一探讨,从而为我们正确把握“四个讲清楚”的内涵实质以及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可资借鉴的参照。

一、“四个讲清楚”发展了毛泽东传统文化自信的思想

传统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民在充分了解本族文化和外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内含价值的积极肯定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毛泽东历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自信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四个讲清楚”发展了这一思想。

(一)毛泽东关于传统文化自信的论述

毛泽东一生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可谓是情有独钟,充满了自信。他从小就博览群书,奠定了深厚的“国学”修养。在以后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更是十分珍重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曾充满民族自豪感地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2]533-5341939年12月毛泽东强调:“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2]6231940年1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又强调:“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2]707-708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了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中华传统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理性的认同,并不是盲目的歌功颂扬,而是采取辩证地、科学地方法来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正是基于这种文化自信,他把民族的文化列为新文化的第一要素,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的过程中,要吸收其合理的成分,摒弃其糟粕的部分,经过一定的批判改造,推陈出新,从而激发人民更加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四个讲清楚”关于传统文化自信的新论述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因为存在着迥异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国情现状,其必然产生不同的发展道路,“四个讲清楚”对传统文化的这种自信是将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定位为区别于他国发展道路的重要标志,是一种超出发自内心的敬重和骄傲,为其赋予了更加重要的历史感和使命感。比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的“特色”更多的则是体现在区别于他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的人文风俗等等。因此,“四个讲清楚”是从传统文化独特的作用和价值的角度去挖掘和体现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这种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了传统文化一种新的价值和生命力,具有浓郁的全新的传统文化自信意蕴。

首先,“四个讲清楚”拓宽了毛泽东对传统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论内涵。毛泽东传统文化自信思想仅仅局限于对传统文化本身的认同和自信,而“四个讲清楚”中的传统文化自信更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信,赋予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更为密切的联系,为坚定“三个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其次,“四个讲清楚”赋予了传统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新内涵,“四个讲清楚”将传统文化定位为区别于他国发展道路的特殊标志,表达了对传统文化自身价值和特殊性的本质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华文化,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信心信念,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源头和基础。

二、“四个讲清楚”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中华民族精神作用的认识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价值观、民族文化、民族信仰等共同特质,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起着激励人心、凝聚力量、指明方向的作用,是民族文化发展的灵魂。

(一)毛泽东关于民族精神作用的认识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深知民族精神对于民族独立解放、祖国繁荣强盛的巨大作用,因此,他针对不同的历史现状提出过许多经典论述。如他在抗日战争初期就指出过我们要通过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不怕牺牲、团结勇敢的精神等教育和提高国人的思想觉悟和民族的凝聚力。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民族到解放之路。”[2]663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又多次提出要教育引导人民弘扬和发展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精神等为赢得民族解放而努力。1957年,针对一些革命意志衰退、革命热情不足的同志,毛泽东再次强调精神的重要性,他说:“我们从前干革命,就是有一种拼命精神。”“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3]285总之,毛泽东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的过程中尤为重视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西柏坡精神 ”、“雷锋精神”等一系列激励了历代国人的新的民族精神,并用它们教育引导人民军队和群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成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追求的价值标准。因此,在毛泽东看来中华民族精神是有特殊作用的,它不仅是人民的一种价值追求,更是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成功、民族凝聚力的提高、军队和人民教育的引导等具有突出的作用。

(二)“四个讲清楚”关于民族精神作用的新认识

中华文化中始终蕴含着最为宝贵的民族精神,成为新时代人民向往、追求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欣赏并推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报国情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这些流传下来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传承和发展,祖国实力得以提高和壮大的重要前提。在2013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就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4]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的著名的“四个讲清楚”中明确地把民族精神的作用界定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四个讲清楚”关于民族精神作用的新认识是毛泽东民族精神作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首先,“四个讲清楚”延续了毛泽东对民族精神作用的肯定和认同,都认为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精华,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灵魂,具有激励人心、凝聚力量、指明方向的作用。其次,“四个讲清楚”将民族精神的作用提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将民族精神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即它不仅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无可替代的精神给养和智慧源泉,更是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三、“四个讲清楚”发展了毛泽东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对中国道路的选择、先进文化的发展、综合实力的提高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必然有增无减。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人必须坚持的优良传统。

(一)毛泽东关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

基于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毛泽东特别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认为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且必须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担当中华文明的传人。为此,他不仅阐述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还明确提出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即: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讲话中指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他强调:“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2]533-534可以看出毛泽东将传统文化作为革命运动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力量。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提出“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遗产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即 “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2]707-7081942 年 5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强调:“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5]8551964年9月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

(二)“四个讲清楚”关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阐释

“四个讲清楚” 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解读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并视其为我国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明了弘扬传统文化和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6]可见中华传统文化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会见中外记者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7]同时指出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7]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对待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是“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8]

“四个讲清楚”发展了毛泽东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途径方法等作了新的阐释。首先,强调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是中国软实力的底蕴和重要支撑,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突出优势和国家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中坚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强调对我国传统文化不仅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且重点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科学解决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

四、“四个讲清楚”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的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如今在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人民思想境界的提高、中国道路的坚持、民族历史文化的延续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毛泽东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的思想

毛泽东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是给予积极的评价的,将传统文化视为伟大革命胜利的重要指南和助力器。他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2]533同时,毛泽东认为传统文化是新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基础,是绝对不能割断的。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现实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实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2]707-708此外,他还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二)“四个讲清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的新界定

2013年3月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4]习近平提出的“四个讲清楚”,其中的一个就是强调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1]可以看出习近平始终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中华民族得以延续至今的“魂”和“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源泉和牢固的现实基础。

“四个讲清楚”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进行了新的界定。首先,“四个讲清楚”明确地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尤其是文化发展)的牢固根基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其次,“四个讲清楚”不仅将传统文化视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的文化软实力,而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提高到了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上来。传统文化的地位更加明朗化、具体化、形象化。

结语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有着丰富传统文化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养料。“四个讲清楚”不仅继承了毛泽东关于“古为今用”传统文化观的思想,而且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视为区别于他国发展道路的特殊标志,将民族精神视为中华民族的丰厚滋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将传统文化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基。“四个讲清楚”是对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创新性继承和发展,将传统文化提高到了新的高度,这将有利于国人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全民族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2]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7.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7]习近平.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N].新华社,2012-11-15.

[8]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

(责任编辑:翟瑞青)

Four Clear: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Viewpoint of MAO Ze-dong

CAO Ai-qin, SHEN Yu-na

( School of Marxism, Changan University Xi 'an 710064,China )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view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O Ze-dong's cultural thought. Four Clear develops the theory of MAO Ze-dong's confidence about traditional culture ideas, on the power of the national spirit ideas, about the inheri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deas about the statu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reflects a new generation of collective leadership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well as to bear the height of the responsibility to carry forward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is the new development for MAO Ze-dong's traditional cultural viewpoint.

Four Clear;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Past; Development

2016-08-10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客观规律和现实启示研究”(13A067)、 2014年长安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4G6115057)、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6W71)

曹爱琴(1966-)女,陕西子洲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沈毓娜 (1991- )女,黑龙江鸡西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A8

A

1008-7605(2016)05-0027-05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中华民族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