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明“礼”的攻读术
——《曾子问》的阅读学透视

2016-04-12 07:15曾祥芹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曾子国君孔子

曾祥芹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



以“问”明“礼”的攻读术
——《曾子问》的阅读学透视

曾祥芹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

[摘要]《曾子问》作为曾子传述孔子礼教之作,给以“问”明“礼”的攻读术做出了典型示范;“审问攻读”列为曾子“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全程阅读的第二环节,是阅读技术和阅读情志相结合的创造性精读法之一。

[关键词]曾子《曾子问》审问攻读法阅读技术阅读情志

“质疑问难法”是以多疑善问为特征的创造性精读法。在曾子的“阅读全程论”里,“审问”列在“博学”之后,“慎思、明辨、笃行”之前,居于阅读过程五环节的第二环,是“浅阅读”向“深阅读”前进的攻难步骤。曾子铭记《尚书》“好问则裕,自用则小”的箴言,躬行孔子“每事问”(《论语·八佾3.15》)、“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5.15》)的教导,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做了探索和示范。

1曾子的“审问攻读”论

曾子文章多角度地阐释了“审问”的攻读法术和精义。

1.1能问于不能,多问于寡知

《论语·泰伯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曾子学习颜渊的榜样,凭着自己的贤能而向不贤能的人请教,凭着自己渊博的知识而向知识贫乏的人请教;自己很有能力却像没有能力一样;自己知识充实却像空无所有一样。这种虚怀若谷的谦逊态度,是对孔子“不耻下问”教导的继承和发展。它超越“求贤若渴”的思想,而达到“能问于不能”“多问于寡知”的新高度,坚信“低能者有高能者所不能的能耐,寡知者有多智者所不知的知识”。曾子从“能力”与“知识”两个方面把虚心请问的求学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1.2问必以其序,问须择心机

《曾子立事》第1章:曾子曰:“君子学必由其业,问必以其序。问而不决,承间观色而复之,虽不说亦不强争也。”(君子学习必须从其所从事的专业开始,提问请教时要循序渐进。自己的疑问在师长解答后还不明白,那就要等待师长闲暇而且情绪较好时再提出疑问,即使不满意师长的讲解,也要虚心听取而不勉强争辩。)这里的“学必由其业,问必以其序”是个巧妙的对偶,把“学”和“问”看作对立统一的两方面,“学”的方向紧扣专“业”,“问”的方法讲究次“序”,有“学”有“问”合起来才叫“学问”。“问”的时机不能只顾问者的急迫情绪,还要选择请教对象有一个好的心情。如《孝经》请教“孝治之道”是在“仲尼居,曾子侍”的情境下进行的;《主言》请教“明主之道”又是在“孔子闲居,曾子侍”的情境下进行的。

1.3提出疑问要慎重,两问要先易后难

《曾子立事》第3章:曾子曰:“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两问则不行其难者。”君子务必“慎言”,在是非没有辨明之前从不随便发表意见,在没有理清问题之前也不轻易发出疑问。曾子把“提问”纳入“慎言”的范畴,两个“不言”意在强调“审问”的严肃态度。如果同时有两个疑难问题需要解决,就要先易后难,这是对“问必以其序”的具体说明。《曾子立事》第7章:“弗知而不问焉,固也。”(自己不知道还不请问,那是愚昧固执的表现。)这里进一步从反面批评“不知不问”的恶劣品质,它比“轻率提问”更严重,因而列入不与交往的12类品德败坏者之一。

1.4学问比贤成达士,不问迷惑变穷民

《曾子制言上》:弟子问于曾子曰:“夫士何如则可以为达矣?”曾子曰:“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贤,耻不知而又不问,欲作则其知不足,是以惑闇,惑闇终其世而已矣,是谓穷民也。”这里把“审问”提到“为人”的高度,从正反两面阐释“达士”和“穷民”两种人:不能则学,有疑则问,做事以贤能之士为榜样,即使道路艰险,循此方法行进,没有不通达的。显然,曾子承继了孔子的“达士”观:“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论语·颜渊12.20》)。这里的“虑以下人”是说“存心谦卑,总好把自己处在人下面”。如果具备“明白事理、通晓人情、行达天下”三个条件的人就可以成“达士”。相反,当今有些弟子却以谦虚待人为病,不知尊事贤能之士,虽然以自己知道甚少为羞耻,但却不学习请问,想要有所行动但智慧不够,所以总是处于迷惑不明的状态,倘若了此终生,那就是走投无路的人了。显然,曾子的“穷民”说又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下民”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16.9》)孔子按智力和人格把人分成四等,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论语·述而7.20》),故“上等人”除外,“学而知之”为圣人,“困而学之”为君子,“困而不学”为小人。可见,求学的人“疑而问贤”和“迷而不问”会演化为“达士”和“穷民”的分水岭。

2《曾子问》是践行“审问攻读”的典范

“问读术”在《论语》《曾子》《孝经》《主言》等文章里都有体现,但程度不同。

《论语》作为“语录体”的范本,包含“独白、对话、问答”三种体式,其中“问答”占的比重不小。单是“问”字就出现101次(“问”的对象有孔子、曾子、子贡、子路、伯鱼、子产、管仲等,但请问的中心人物是孔子;“问”的内容涉及“仁、孝、政、礼、士、明、目、耻、知、行、友、交、津、君子、为邦、事君、事鬼神”等,但问的核心是“仁”),问句有193个,分散在各篇章。学生问孔子105次,学生互问11次,孔子问学生只有1次,这个比例凸显求学者“疑问攻读”的主动性。

《论语》以外的曾子文章中,“问”字出现65次(《曾子》16次,《孝经》1次,《曾子问》41次,《主言》7次),问句有71个(《曾子》10个,《孝经》4个,《曾子问》50个,《主言》7个),唯独“立言体”《大学》没有“问答”。这表明“问答体”文章要让“问”字开路。

比较而言,《曾子问》是最典型的“问答体”例文。全篇4578个字,是《礼记》中的第七篇,专门论“礼”。古人云:“学礼细研《曾子问》。”曾子向孔子提出了47个关于礼制、礼仪的问题,加上子游、子夏提的3个问题,共50个问题。其中包括在礼仪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应该怎样处理、一些流传的关于礼的做法是否正确以及正常礼仪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有所改变,等等,孔子对这些礼仪、礼俗实施的细则问题一一做了回答,集中地阐述了儒家关于“礼制”“礼仪”的各种规范。它展示了曾子“疑问攻读”的科学和艺术,又体现了孔子“解疑释难”的高明教诲,堪称以“问”明“礼”的典范。

本文专从阅读技术和阅读情志的双视角来讨论曾子的“疑问思辨攻读法”,因而重点研究“曾子如何以‘问’明‘礼’”,至于“孔子如何以‘答’辨‘礼’”以及“礼”的具体内容,暂放其次。因为《曾子问》中孔子所答的礼制、礼仪、礼俗,至今基本上已被历史淘汰,只剩史料价值,无多现实意义,现代读者对其繁琐的礼仪甚至感到厌烦;而《曾子问》中的“审问、慎思、明辨”的阅读过程和方法、阅读情感和态度,却成为阅读学的珍贵养料,仍富于生命力。后继者切不可因文中礼仪内容的繁琐而忽视文中审问的法术和攻读的精神。

2.1曾子等问礼于孔子的50个提问

曾子文章中的师徒“问答体”有三种形态,或生问师答,或师问生答,或对话双方的互相问答。《曾子问》属于“生问师答”的专题对话。它是曾子、子游、子夏向孔子请教丧、葬、祭礼的问答记录。全文基本采取“一问一答、一问两答、多问多答”三种问答组合形式:或为“曾子问曰……孔子曰……”;或为“曾子问曰……孔子曰……孔子曰……”;或为“曾子问曰……孔子曰……曾子问曰……孔子曰……曾子问曰……孔子曰……”。让我们按照全篇上下两部分、各9章的先后顺序,对“50问”逐章予以说明:

第1章(从“君薨而世子生”到“而后听朝而入”)分两段:第1段“曾子问曰……孔子曰……”属一问一答。曾子第1问“国君死正巧太子出生,该怎样行礼?”第2段:“曾子问曰……孔子曰……孔子曰……”属一问两答。曾子第2问:“如果国君灵柩已经下葬,这时太子才出生,那该怎么行礼呢?”曾子把“君薨而世子生”“君葬而世子生”两个同类矛盾摆在一起,连问“先辈诸侯入死,后辈世子出生,悲喜交集,咋行礼?”(这是设问)二者均属“老死新生”的吉礼,意味生命的延续。孔子十分详细地回答了行礼的仪式。

第2章(从“并有丧”到“虽无主妇可也”)“曾子问曰……孔子曰……孔子曰……”属一问两答。曾子第3问:“父母或其他亲属同月去世,怎么行丧礼呢?谁先谁后呢?”(这是深问)孔子回答“直系亲属与旁系亲属的丧事碰在同时,行葬礼,关系远的在先,关系近的在后;行祭礼,恩义重的在先。恩义轻的在后。”体现了“定亲疏”“别同异”的礼数。

第3章(从“将冠子”到“而后飨冠者”)“曾子问曰……孔子曰……曾子问曰……孔子曰……”属两问两答。曾子第4问:“将为儿子举行冠礼,参加冠礼的宾客都来到了,并已延请他们进入宗庙里,如果这时知道亲属的丧事,该怎么办呢?”“那么这样除去丧服后就不用再补行冠礼了吗?”这里提出了“冠礼与丧礼相遇”的新矛盾,孔子从内丧和外丧、冠服和丧服的区别先后两次回答了亲族去世时如何举行冠礼的具体规定。

第4章(从“祭如之何则不行旅酬之事矣”到“亦非礼也”)“曾子问曰……孔子曰……”属一问一答。曾子第5问:“什么样的祭祀众晚辈不向长辈交错劝酒呢?”孔子回答说,晚辈小祥祭不劝酒、大祥祭应敬酒才合乎礼。这体现祭礼敬酒讲辈分。

第5章(从“大功之丧”到“以摈相可也”)“曾子问曰……孔子曰……曾子曰……孔子曰……曾子问曰……孔子曰……曾子问……孔子曰……曾子问曰……孔子曰……曾子问曰……孔子曰……”属六问六答。曾子第6问:“有大功丧事的人,是否可以参加灵柩在殡宫时的祭奠呢?”曾子第7问:“这不是轻视自己的丧服却对他人的丧事太看重了吗?”(这是反问!)曾子第8问:“有小功丧事的人可以参加出殡以后的各种祭祀吗?”曾子第9问:“这不是轻视丧服却太看重祭祀了吗?”(这是诘问!)曾子第10问:“交往不深的人,如果缌麻丧服,可以参加别人的祭事吗?”曾子第11问:“除去丧服以后,就可以参加别人在殡宫祭奠的事了呢?”这里连续六次问丧服之礼(典型的排问)。孔子根据己身与死者的关系由亲至疏,六次回答了不同丧事去祭奠穿丧服的具体规定,透露了“五种丧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之礼,体现祭奠对象不同,丧服也不同,行礼有区别。

第6章(从“昏礼即纳币”到“夫死亦如之”)“曾子问曰……孔子曰……曾子问曰……孔子曰……孔子曰……曾子问曰……孔子曰……曾子问曰……孔子曰……曾子问曰……孔子曰……曾子问曰……孔子曰……”属于六问七答。曾子第12问:“婚礼已纳徵定聘,已定下迎娶的日子,这时女方的父母死了,那该怎么办呢?”曾子第13问:“迎亲时,新娘已在迎娶的路上,男方的父亲或母亲却在这时死了,怎么办呢?”曾子第14问:“如果新郎亲自去迎娶,新娘还没到达,这时听到应服齐衰、大功服的丧信,那应该怎么办呢?”曾子第15问:“丧期过后就不再补行婚礼了吗?”曾子第16问:“新娘还没有去宗庙拜见公婆的神主,自己就死了,那该怎么办呢?”曾子第17问:“娶亲已选定日期新娘却死去,该怎么办呢?”婚礼是继冠礼之后的一种嘉礼,曾子在询问了冠礼与丧礼相撞之后再进一步询问婚礼与丧礼相撞的矛盾处理,贯彻了“问必以其序”的原则。这里连续六次层层追问昏礼与丧礼相撞的种种怪事该咋办?孔子七次回答了婚礼期间双方亲人去世如何吊唁的具体规定,体现红白事交错,行礼视男女,礼节既同仁,但又不对等。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回答曾子第13问时说:“如婿亲迎,女未至,有齐衰大功之丧,则如之何?”这是《曾子问》中唯一出现的师对生的反问,既展示“问”的互动,又为孔子的两答做铺垫,自然过渡。

第7章(从“丧有二孤”到“自季康子之过也”)“曾子问曰……孔子曰……”属一问一答。曾子第18问:“一个丧事有两个丧主,一个宗庙有两个神主,这合乎礼吗?”文章由问嘉礼转入问凶礼。孔子批评了从季康子开始的丧事有两个丧主的过错,回答时申述了“天无二日,地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的君权天授观。

第8章(自“古者师行”到“盖贵命也”)“曾子问曰……孔子曰……曾子问……孔子曰……问曰……孔子曰……”属三问三答。曾子第19问:“古代行军一定要载上迁庙的神主同行吗?”曾子第20问:“古代行军,如果是建国不超过七代的天子或建国不超过五代的诸侯还没有迁庙的神主,那用什么神主呢?”曾子第21问:“什么意思呢?”(这是追问)文章由问凶礼转入问军礼。曾子三次问古代行军是否一定要载上迁庙的神主同行,孔子三次回答行军时迎送神主或载主命的行礼规定。

第9章(自“丧慈母如母”到“自鲁昭公始也”)“子游问曰……孔子曰……”属一问一答。插入子游的1问切分全篇上半部:“养育自己的保姆死了就像对母亲那样戴孝,合乎礼吗?”(这是复杂性提问)孔子回答“不符合礼。古时男孩在外有师傅,在家有养母,那是国君命令做的,哪用服什么丧?为养母戴练冠服丧,是从鲁昭公开始的。”文章由问“常礼”转入问“变礼”。这一章讲了为慈母服丧的礼节变化。

第10章(自“诸侯旅见天子”到“于死者无服则祭”)“曾子问曰……孔子曰……请问之……曰……曾子问曰……孔子曰……请问之……曰……曾子问曰……孔子曰……曾子问曰……孔子曰……曾子问曰……孔子曰……请问之……曰……”属于八问八答。《曾子问》上半部在问了吉礼、嘉礼、凶礼、军礼之后转入问宾礼。曾子连续八次问朝觐、相见等宾礼中止的原因:曾子第22问:“众诸侯会同朝见天子,进入宫门,如果不能完成朝见礼仪,需要停止行礼的有哪几种情况呢?”曾子第23问:“请问是哪四种情况?”(这是追问)曾子第24问:“诸侯之间互相访问,见礼后进入宫门,如果不能完成相见礼仪,需要停止行礼的有哪几种情况呢?”曾子第25问:“请问有哪六种情况呢?”(又是追问)曾子第26问:“天子祭祀宗庙、天地及户、灶、中霤、门、行五神时,祭品已经摆放好,天子或是王后突然去世,该怎么办呢?”曾子第27问:“正当祭祀时发生日食,或太庙失火,这祭祀该怎么办呢?”曾子第28问:“大夫祭祀祖先,如果祭品已经摆放好,却不能完成礼仪,需要停止行礼的有几种情况呢?”曾子第29问:“请问是哪九种情况呢?”(还是追问)在这个排问排答的尖端章节里,循循善诱的孔子锐意训练曾子的寻根问底品质,每每用极简捷的“四”“六”“废”“九”的数字或单音词,以此激发弟子的愤悱和追问,于是连续八次回答了关于废止朝见天子礼的四种情况,关于废止诸侯相见礼的六种情况,关于废止天子之祭和诸侯之祭的特殊情况,以及关于废止大夫之祭的九种情况。

第11章(自“三年之丧”到“诸侯相诔非礼也”)“曾子问曰……孔子曰……曾子问曰……孔子曰……曾子问曰……孔子曰……曾子问曰……孔子曰……曾子问曰……孔子曰……曰……孔子曰……”属六问六答。曾子第30问:“为父母服丧,还能为别人吊丧吗?”曾子第31问:“大夫、士自家有丧事,可以除服了,这时遇到为国君服丧,那除服的事该怎么办呢?”曾子第32问:“父母的丧服,过期不除掉行吗?”曾子第33问:“国君去世已经入殓,这时臣下的父母死了,那该怎么办?”第34问:“已为国君启请出殡,而这时臣下的父母死了,那该怎么办?”曾子第35问:“国君还没有入殓停柩殡宫,这时臣下的父母死了,那该怎么办?”曾子连续六次询问“亲丧与友丧、私丧与公丧、丧服与丧期相交时的凶礼规定(这是有序的复杂性排问),孔子六次回答了“父母丧和别人丧、国君丧和臣下丧、以及丧服和祭期相矛盾时的处理办法,凸显“尊卑有序”的礼规。

第12章(自“君出疆”到“改服而往”)“曾子问曰……孔子曰……曾子问曰……孔子曰……曾子问曰……孔子曰……”属三问三答。曾子第36问:“国君离开自己的国家,要作为国君办丧事的准备,带棺木相随,如国君去世,怎么把他运回国家呢?”曾子第37问:“国君的丧事已进行到出殡送葬时,听到父母去世,这时该怎么办呢?”曾子第38问:“父母的丧事已进行到出殡送葬,在中途听到国君去世,怎么办呢?”曾子三次问国君、大夫、士的丧事与家丧相遇如何行礼?(仍是有序的复杂性排问)孔子三次回答了关于国君、大夫、士死在外国的治丧礼节,关于国丧、家丧先后发生时彼此兼顾的治丧礼节。其中既坚守了“国丧重于家丧”的礼规,又注意到国丧与家丧的协调(当父母灵柩在出殡路上突然听到国君去世的讣告,要继续送葬,等亲人棺木入土后再换丧服去参加国丧)。

第13章(自“宗子为士”到“身没而已”)“曾子问曰……孔子曰……曾子问曰……孔子曰……请问……孔子曰……”属三问三答。曾子第39问:“嫡长子是士而庶子却是大夫,他们的祭祀该怎么办呢?”曾子第40问:“嫡长子出走在别的国家,没有爵位的庶子住在国内,可以代替嫡长子祭祀吗?”曾子第41问:“请问那样的祭祀怎样进行呢?”曾子连问宗子做士、庶子做大夫出现官职、旅居错位时如何行祭礼?孔子三次回答宗子祭用大夫牲之礼和庶子代宗子主祭之礼。其中表露了“常礼”中的“变礼”。

第14章(自“祭必有尸乎”到“是谓阳厌”)“曾子问曰……孔子曰……曾子问曰……孔子曰……”属两问两答。曾子第42问:“祭礼一定要有尸吗?如果没有尸祭祀也可以吗?”曾子第43问:“祭祀少死的人既然不用完备的祭礼,为什么说又有阴厌和阳厌呢?”曾子连问“成丧与殇丧”“阴厌与阳厌”的祭礼区别?孔子两次回答了关于祭成丧必用尸、祭殇不用尸,何谓阴厌、何谓阳厌的祭祀礼节。这些丧祭与吉祭的区分灌注了“事死如生”的伦理。

第15章(自“葬引至于堩”到“吾闻诸老聃云”)“曾子问曰……孔子曰……”属一问一答。曾子第44问:“出葬的柩车已拉到路上,如发生日食,那么送葬需变动呢还是不变?”孔子以亲身经历传述了老聃关于灵柩车遇日食必须停歇的忠告,宣示了“见日而行,逮日而舍”的礼规。

第16章(自“为君使而卒于舍”到“自史佚始也”)“曾子问曰……孔子曰……曾子问曰……孔子曰……”属两问两答。曾子第45问:“为国君出使,死在宾馆,礼经上说,‘死在公家宾馆的就为他招魂,死在私家宾馆的就不为他招魂’;凡是所出使的国家,都由有关官员安排住宿,那不就是公馆吗?为什么还说‘死在私家宾馆就不为他招魂’呢?”曾子第46问:“八到十一岁死的人,就在园圃里用砖切成墓坑为他下葬,于是用抬尸体的用具抬着他的尸体前往,这是路途近的原因。如果墓穴很远,那么像这样的下葬该怎么办呢?”这里专问招魂和殓尸的两个礼节,孔子先回答死在公家宾馆的卿大夫就为他招魂,死在私家宾馆的就不招魂;再引老聃的话说,葬未成年死者用棺木殓尸是从史佚开始的。该章宣示了“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周代礼制。

第17章(自“卿大夫将为尸于公”到“必有前驱”)“曾子问曰……孔子曰……孔子曰……”属一问两答。曾子第47问:“卿、大夫将要做国君祭祀时的尸,已受命斋戒了,突然自己家中有服齐衰服的丧事,那该怎么办呢?”孔子分两层回答:先出家到公馆参加国君祭祀后,再回家处理丧事,这才合乎礼。此章的“尸弁冕”仪式展现了“为人臣”的“忠君”思想,是吉礼和嘉礼相结合的最重要的礼节。

第18章(自“三年之丧”到“吾弗知也”)“子夏问曰……孔子曰……子夏问曰……孔子曰……”属两问两答。子夏第1问:“父母的丧事,举行过卒哭礼以后,就不回避战争,这合乎礼吗?如果是原先掌管军事的官吏呢?”子夏第2问:“有父母的丧事也不回避战争,这样的情况没有出现过吗?”两问提出了“家庭丧事与国家军事的矛盾问题”(这是深层次复杂性提问),孔子分两层回答:先以夏后氏、殷人的守丧传统,表达“君子不夺人之亲,亦不可夺亲也”的亲情;后引用老聃的箴言,宣示卫国从戎是正义的,为私参战是不合礼的。

2.2曾子等以“问”明“礼”的攻读法术和精神

综观《曾子问》,可以感悟“审问攻读”的诸多特点:

2.2.1问答组合形式的多样化

全篇18章,“一问一答”的有4章,“一问两答”的有3章,“两问两答”的有4章,“三问三答”的有3章,“六问六答”的有2章,“六问七答”的有1章,“八问八答”的有1章。特别是“连问连答”的组合形式共11章,成为文章的主体。一面是曾子不厌其烦地层层追问,一面是孔子耐心细致地谆谆教诲,这使我们有理由说:《曾子问》堪称“排问排答语录体”之精品,甚至说是极品也不为过。

2.2.2疑问思辨质量的高水平

曾子等的50个提问都不是轻易发出的,而是深思熟虑的有实际礼教价值的。它包括设问、反问、请问、询问、诘问、曲问、追问、排问……等多种,而且“真实性提问”多于“假设性提问”,大部分是并不简单的“复杂性提问”,是超越浅层次的“深层次提问”,是突破常规的“应变性提问”。他“问必以其序”,如丧礼、葬礼、祭礼体现时序;由易到难遵循程序,如第1问属于“老死新生”的吉礼,较为浅易,第50问关于“丧事和战事”的矛盾,涉及亲情和爱国情、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区别对待,是高难问题。一句话,提问质量相当高。

2.2.3礼制礼仪礼俗的全覆盖

曾子等“请问”的目的是“明礼”。50个“提问”涵盖了礼制、礼仪、礼俗三个层面:全篇涉及吉礼的有6章,涉及凶礼的有10章,涉及军礼的有2章,涉及宾礼的有4章,涉及嘉礼的有5章;全篇多数章具体讲解了丧礼、葬礼、祭礼、朝礼、冠礼、服礼、婚礼、巡礼……等,其细致程度以第1章为最;全篇还有婚、丧、葬、祭的多幅民俗风情画(如“嫁妇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宗也。”)难怪有人夸《曾子问》“是一部中国古代丧葬婚俗大全”。孔子的50个“答问”则彰显了“礼教与礼治”的十大功能——“以礼辨等,以礼饰情,以礼尊祖,以礼敬宗,以礼凝族,以礼养德,以礼和人,以礼护法,以礼亲民,以礼安邦。”

2.2.4探究特殊矛盾的活样板

曾子等所提的50个问题都是当时“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一般礼制通则所未备的,都是“礼用”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意想不到的冲突。其“问礼”的着力点不是一般情况下丧葬祭的“常礼”,而是特殊情况下丧葬祭的“变礼”。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看,钻研特殊矛盾的解决办法,比维护一般矛盾的处理原则更艰难,更富于创造性。王夫之对《曾子问》曾有深刻评论:“此篇所记,皆礼经之所未备,圣贤补为发明精义以会通于事物之变也。”曾子的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刁钻怪问,正是探究夏商周礼制、礼仪和礼俗的因革损益。他请教“常礼”中的“变礼”意在做出处理特殊矛盾的示范。

2.2.5质疑问难攻坚的精气神

面对《曾子问》一连串稀奇古怪的提问,有的学者批评曾子在“钻牛角尖”,在“刁难老师”*赵逵夫为王锷《〈礼记〉成书考》一书作的《序》,北京:中华书局,2007.3:第5页。。我的看法恰好相反,曾子关于“行礼”过程中遭遇种种特殊矛盾该如何处理的提问,典型地说明了他质疑问难的攻坚精神。因为以“问”明“礼”的攻读,不止是一种阅读法术,更是一种阅读情志,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情态,一种解疑释难、慎思明辨的穷理意志。作家樊水以赞赏的笔墨描绘《曾子问》:“问不厌问,答不厌答,如果天不太晚,估计曾子还会问下去,而孔子老师,也还会答下去。”*《曾子》,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6:第40页。从教学相长的角度看,恰是曾子、子游、子夏的一系列怪问,促进孔子对行礼的是与非、常与变,做“一般上升到个别”的更深思考,做“守常施变”更新改革。从《曾子问》中不仅让读者感受到“礼仪之邦”的上古社会秩序,更让我们领悟到儒家“礼学”的和谐美与损益美。孔子在答曾子问的过程中曾四次引用老聃教礼的话,证实以“问”明“礼”代代相传。孔子问礼于老子,曾子、子游、子夏问礼于孔子;虽然有“曾子的礼学造诣不及子游”的说法,但《孔子家语》中鲁哀公和子游(言偃)的《问礼》远没有《曾子问》的提问丰富;屈原的《天问》有170多个疑问,他是否受《曾子问》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老子、孔子、曾子、子游等以“问”明“礼”的探索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曾子质疑问难的攻读精神不只应用于《曾子问》的“明礼”,还应用于《论语》的“明仁”,应用于《孝经》的“明孝”,应用于《主言》的“明主”,扩而言之,应用于明白一切学问。正是从这个广泛应用的意义上我们赞赏曾子的“审问”法术和“攻读”精神。

Learning Etiquette with the Reading Skill of Asking——Study on Zengzi Ask in the Reading Perspective

Zeng Xiangqin

[Abstract]Zengzi Ask, as a book in which Zengzi introduced the ethics of Confucius, sets a typical reading model of learning etiquette by asking. Reading by asking is the second part of Zengzi’s whole process of reading, which includes five parts of learning, asking, thinking, distinguishing and acting. Reading by asking is also one of the creative and intensive reading methods which combines reading skill and reading emotion.

[Key words]Zengzi; Zengzi Ask; Reading by asking; Reading skill; Reading emotion

〔作者简介〕曾祥芹(1936~),男,湖南省洞口县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原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长期致力于文章学、阅读学、语文教育学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曾子国君孔子
孔子的一生
师旷劝学
孔子的一生
曾子杀猪
狂泉
曾子杀猪
狂泉
曾子杀人
浅谈技工院校UG/NX4.0教学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