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传统将军在川东地区的早期革命活动

2016-04-12 18:28陈雪涛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早期

陈雪涛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四川达州635000)



魏传统将军在川东地区的早期革命活动

陈雪涛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魏传统将军自小聪颖好学又“不守安分”,他在达县“五高小”读书时,就参与了破除封建迷信、捣毁庙里神像、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活动。考入达县中学,他参加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和校内的“烂漫社”,组织和参与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活动。大革命失败后,他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魏传统将军在川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成为他壮丽人生的光辉起点。

关键词:魏传统;早期;革命活动

被尊为“巴山儒将”的魏传统,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在1988年生日作《八十抒怀》,概述自己的戎马人生:“八次过关未断头,此生犹健勿须愁。创业艰难知勇进,承担风险为丰收”,言革命生涯中八次遇险,皆能绝处逢生,可谓吉人天相,大智大勇,危难时又常有“贵人”相助。魏将军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和血与火的战争洗礼,艰难时势成就了英雄壮丽灿烂的人生,而他早期的革命活动,正是从学生时代在他的故乡川东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开始的。

一、从书香门弟到革命摇篮“五高小”

1908年农历4月24日,魏传统出生在四川省达县城北20公里的蒲家场魏家山。这是一个富庶人家:有正房和东西厢房共15间,家中田地除自己耕作外,其余租给佃户。父亲魏龙德,是远近闻名的私塾先生,可惜在魏传统三岁时因病去世,母亲魏杨氏是一位能干的家庭妇女,魏将军曾在《展宏图》一诗中回忆说:“我生之初不记父,及其少长矜杨母”。[1]122母亲魏杨氏共生三男二女,姐姐一生下便夭折,妹妹早逝;三男中将军排行老二。老大魏传绪、老三魏传宪皆不成器,红军北上后一个作了国民党的伪保长,一个作了伪自卫队长,横行乡里,作恶多端。建国后将军大义灭亲,支持当地政府对兄弟俩依法惩办。将军曾在诗中写道:“一家三兄弟,两股道上车”;[1]127“兄弟皆属吸血鬼,我欲因之谋诛锄”。[1]123

1914年秋,魏传统到离家不远处的“鹏程书院”的私塾老师冯天禄手下读书,当年死记硬背的四书五经,为他后来的诗词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入学用毛笔写字,魏传统小小年纪其书法在乡间已小有名气。“同窗同志同征战”的老乡张爱萍上将曾回忆说:“传统同志出身在封建礼教很重的家庭,父亲是教员,堪称书香门弟。他从小聪明好学,学书对仗,写得一手好字,是村里有名的‘小秀才’”,[2]赞他“从小喜书法,笔耕伴岁华”。[2]

1921年魏传统13岁时,在川东的一场霍乱疫病中,祖父、母亲等亲人相继去世,随之魏家家道中落。

1922年,魏传统的姑母借贷送他上了位于蒲家场的“达县县立第五高级小学”读书。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变动的时期,“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到传播”。[3]1921年冬,曾担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长、四川辛亥革命领导人、后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吴玉章来达县,作了《中国青年的曙光》的演讲,宣传民主自治、劳工神圣、民众武装、全民政治、男女平权、普及教育、发展实业等民主革命思想。接着,达县革命先驱戴志安(1894—1934)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赴上海考察归来,以教育局长兼任位于蒲家场的“达县第五高级小学”校长。地区内许多革命或进步的师生云集到达县蒲家,研讨国家大事,探索革命真理,“一时间,‘五高小’成为达县传播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被人们称为‘小上海’、革命的摇篮,引得周边各地的青年为之向往”。[4]魏传统的老乡、诗人梁上泉曾作诗赞叹:

蒲家仅一镇,英烈逾三千。

夜校旌旗赤,五高革命先。[5]17

1922年,戴志安等人在校内成立“读书会”,举办民众夜校、补习班,组织学生阅读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人的文章,在学校率先悬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孙中山、达尔文的画像。他们竭力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魏传统将军曾回忆说:“我从小就不守安分”。[6]14当年他和同学们在老师的支持下,上街宣传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宣传无神论,破除迷信。他们冲破封建势力的阻挠,把蒲家场静通庵内近千座大大小小的神像全部捣毁,改造成宽敞明亮的学堂。1923年魏传统曾作《参加新队伍》一诗以纪其事:

推翻泥菩萨,改庙建学堂。

打碎孔丘牌,新旧闹一场。[1]124

当年他又曾作《从山村出来》:

丢掉圣贤书,再不信儒教。

牛肉一定吃,从此走新道。[1]122

这些诗反映了在“五高小”时期,少年魏传统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革命的激进主义思潮影响,怀着“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以求变革社会和思想解放的梦想。当时的达县“五高小”,开设有“文学概论”等当今大学文学专业的基础课,阅读的是马列、达尔文和陈独秀、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人的时文,可见其教师、学生、学校的极不寻常。急剧的社会变革,新旧文化的激烈冲突,在催熟思考着的跃跃欲试的少年。

二、在达县中学的激情岁月

1925年春,魏传统同张爱萍、杨超一起考入达县县立中学十九班。后来成为共和国风云人物的这三位同学少年,开始了长达70余年的革命情谊。闻名遐迩的达县中学是由前清举人刘行道创办:他在1906年将位于洲河塔沱畔的“龙山书院”,开办为“达县中学堂”,1912年,又将校舍改建在塔沱对岸地盘更宽广的南坝(今四川文理学院老校区所在地),正式定名为“达县县立中学”。

刚入学不久,上海“五卅”惨案发生。达县成立了以进步师生为主体的“五卅后援会”。魏传统参加了统一组织的学生罢课、上街贴标语、游行示威,还成立了“五卅”宣传队深入农村,用花鼓、快板、文明戏等文艺样式,揭露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魏传统曾对张爱萍的儿子张胜描述当年的场景:“我和你爸爸都参加了声援五卅大游行,我是策划者,你爸爸那时还是个外围。但他很勇敢,冲在最前面。”[6]17据达县县志记载,这次游行发生了学生与反动军警的流血冲突。

1924年,反动军阀刘存厚来到达城,对革命青年和进步学生进行特务统治,支持并利用反苏反共、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国家主义派”,为其以军统政、横征暴敛服务。“这一时期达县的革命文化活动,在学校集中表现为进步师生反国家主义派的斗争,一批以研究宣传马列主义,传播革命思想为宗旨的进步社团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7]306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26年5月在达县中学成立了由戴志安、张鲤庭、张爱萍、魏传统、王元昌等18位师生组成的“烂漫社”。他们以“求得思想解放”为理想,又十分崇拜西方的罗曼蒂克(Romantic),他们“以研究革命理论和进步文学为宗旨,出版《烂漫旬刊》,演出时装新剧,团结进步青年为宣传反帝反封建反军阀而展开斗争,后来又发展到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至1926年底,在‘烂漫社’的基础上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以取代”。[8]魏传统在当年作《祝〈烂漫社〉成立》一诗,[1]128开头写道:

《烂漫社》,不浪漫。

为向“醒狮”作斗争,

自己不能无地盘。

表明《烂漫社》不是为了追求青春浪漫,而是为建立一个与反动的国家主义派作斗争的阵地。国家主义派有刊物《醒狮》宣传其主张,故进步青年们常将“狮子狗”作为国家主义派的代称。

1926年7月,陈毅受中共北方区委李大钊的派遣,回四川从事“兵运工作”。此时他担任国民革命军28军林翼如旅的党代表,旅部驻达县城内西街药王庙。陈毅在这里接见了张爱萍、魏传统、张元昌、杨超等八位进步青年学生代表,支持他们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在陈毅的指导下,进步学生在达城秘密成立了“革命文学研究社”。魏传统等人还在学校礼堂聆听了陈毅所作“革命文艺之使命”的演讲,对“普罗文学”有了新的认识。后经人介绍,魏传统加入了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创办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成为年轻的社员,可以随时读到“创造社”寄来的大量书刊。

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传统品格,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在魏传统一代热血青年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他们最先感知时代的脉搏,立志改造社会,并从身边事做起:他协助学生会会长张爱萍组织学生闹学潮,组织大型集会、演讲、散发传单,宣传马列主义学说,驱赶反动保守的校长万如璋,展开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1972年,魏传统将军在《寄爱萍》的词中,还记忆犹新地回首在达县中学那一段共同战斗的历程,其中写道:

“五卅”惨案,义愤填膺,积极筹组后援会,反英抗日,敌忾同仇。掀起学生会。冷嘲狮子狗。赶走达中万如璋。打倒军阀刘存厚。烂漫社兴,动员舆论,为党为国无他求。从此上征途,四海遨游……[1]272

三、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魏传统同部分进步师生离开学校,到乡村从事农民运动。1928年夏,魏传统在达县“石庙子”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安排到黄都场小学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魏传统又在离黄都15里的花园场办农民夜校,秘密组织农会,自编通俗教材宣传革命思想,其中一首《拿枪去作对》流传甚广:

地主不劳动,日子过得美。

贫农苦一年,交租又纳税。

出路只一条,大家入农会。

团结求解放,拿枪去作对。

魏传统等地下党人以夜校为基础,建起农民协会,从中选拔优秀青年,进行政治、军事训练,不断组织小股游击活动,并为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输送人才。当年曾作《长相思·动员群众》二首以纪其事:

黄都场,花园场,打击恶霸野心狼。

从此不交粮。

日里长,夜里长,动员群众拿起枪。

瘟牛突发狂。①

周先生,②唐先生,③一个武来一个文。

互通消息灵。

达宣行,两开行,武装游击事已成。

工农齐开心。[1]129

魏传统还参加了唐伯壮等组织的大型新剧团,在黄都、大树、梁山(今梁平)、开江等场镇和县城演出,其剧目有《军阀鉴》、《团阀鉴》、《学阀鉴》等话剧,当时“文明戏”中的女性角色常由男性扮演,魏传统年轻时长得清秀俊朗,就常在戏中扮演女角,每演一场戏他都要拍成剧照留作纪念。[5]331929年魏传统任达县渡市小学训育主任,担任上级党组织与川东游击军的联络员。魏传统等人组织进步师生在渡市小学成立“青年协进社”进行革命宣传,主要活动为编、演进步话剧,编唱进步歌曲,组织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利用课余时间在街头、乡村进行革命宣传,张贴革命标语。魏传统还带领学生捣毁了渡市长岩洞寺庙内的神像。1930年秋,军阀刘存厚部一个团长得到中共渡市地下党策划将在“双十节”举办纪念活动的情报,派了一个连来包围学校,要抓魏传统,得到一个学生的紧急报告后,魏传统从学校后墙翻出,待天黑化妆成妇女,找了一乘“滑杆”连夜回到达城。此时魏传统被通辑,党组织的活动遭到敌特严重破坏,在白色恐怖中,魏传统等四人从达县出发,翻山越岭,避大路走小路,步行一月到了成都找党组织,在栅子街1号暂避。

1931年4月,党组织恢复了虎南地区的工作,建立了中共梁山中心县委,魏传统担任宣汉、开江、万源等地的交通员,为游击军传送情报、筹集经费、输送兵员。协助王维舟和梁山县委整顿组织、恢复赤区,扩大武装,组织游击战。由于身份暴露,1931年12月,魏传统被党组织转移到渠县三汇镇小学任训育主任。当时的三汇小学是渠县党组织的另一个活动中心。1980年,魏传统将军回忆在三汇小学时的经历说:“那时教国文,多采用蒋光慈、郭沫若的文章,政治课传播新文化,反封建反军阀反列强。学校每周要开一次周会,就借机给学生讲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和军阀割据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讲‘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在中国的种种罪行,宣传为什么要反帝反封建的道理,讲社会发展史,传播马列主义基本知识,启发学生的思想觉悟”。[7]573

1932年秋,曾经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共产党人张元昌,因策动兵变失败,被党组织转移到三汇,住在魏传统家才40天,被张元昌的一个同学(国家主义分子)向军警告密,将张元昌和魏传统二人抓捕。一只木船和四个团丁押解两名“要犯”由三汇到渠县监狱。经多方奔走营救,魏传统关押二十天后被保释出狱。1933年初,魏传统转移到渠县丰乐小学,继续从事农民运动工作。

红军入川,魏传统接中共达县临时县委指示,调回达县,随川东游击军加入了红军,走上了炮火连天的新的征途。

注释:

① 瘟牛,指驻达县反动军阀刘存厚。

② 周先生,指王维舟(1887—1970),中共早期党员,川东游击军负责人。

③ 唐先生,指唐伯壮(1899—1929),中共达县党组织早期负责人之一,军校毕业。

参考文献:

[1] 丁锋,魏兰.魏传统诗词全集[M].香港:中国国际新闻出版社,2008.

[2] 张爱萍.深切怀念老战友魏传统同志[N].人民日报,1998-10-07(12).

[3]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5.

[4] 陈思华.中国革命老区达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7.

[5] 陈国衡.巴山儒将魏传统[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6] 李学明.岁寒三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7] 达县地区文化局.四川省达县地区国统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G].内部资料本.

[8] 陈正平.1919—1949:川东革命老区的红色社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3):9.

[责任编辑范藻]

收稿日期:2016-01-15

作者简介:陈雪涛(1972—),男,四川平昌人。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川陕苏区研究。

中图分类号:K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248(2016)04-0020-04

The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of General Wei Chuantong's Earlier Life in the Eastern Sichuan

CHEN Xuetao

(Sichuan Old Revolutionary Area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in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Abstract:When he was young, General Wei Chuantong was clever and studious. What's more, he was "rebellious". When he was a pupil, he took such activities as casting out superstitions, destroying the Gods' statues and broadcasting new ideas and cultures. When he read in Daxian Middle School, he joined in "Chuanzao Club", a club famous for the New Literature, and "Lanman Club" of the school, by which he organized and took part in such avtivities as anti-imperialist, anti-feudal and anti-warlords. After the failure of Great Revolution, he did the Party jobs under the cover of a teacher. The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of his earlier life became the start of his great life.

Key words:Wei Chuantong; earlier life; revolutionary activity

猜你喜欢
早期
儿内科门急诊患儿肠套叠189例临床分析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临床中的应用分析
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早期应用柴芍承气汤治疗重症胰腺炎临床观察
胸腔镜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对比观察
防控胃癌,从“早期”做起
异位妊娠早期超声诊断的表现及漏诊因素研究
早期应用神经节苷脂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