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016-04-12 20:41姜怀智刘君杰
关键词:弘扬中华中华民族

姜怀智,刘君杰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姜怀智,刘君杰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传承中积淀下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覆盖了华夏文明的礼法制度、道德要求、思想文化等诸多优秀文化层面。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贯穿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培育青少年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分析当代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提出加强当代青少年历史使命感教育是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历史使命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既是对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方向的高度概括,也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借鉴,培育青少年群体的历史使命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艰巨任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要求对当代青少年的启迪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1]。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传承中积淀下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覆盖了华夏文明的礼法制度、道德要求、思想文化等诸多优秀文化层面。这些优秀的文化内容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对于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培育青少年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借鉴 “德行”文化,激励青少年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德行”是指道德品行的素质,同时也是自我约束的体现。一个人的“德行”对内表现为道德层次和强烈的责任感;对外则表现为自身行为的规范和责任感的行为化。从个人价值取向上来说,儒家思想中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内涵的“德行”文化,讲求敬祖、爱国、崇礼、厚德,倡导“仁爱孝悌”的道德准则,以及“身、家、国、天下”一体的价值取向要求,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血脉。从社会价值取向来说,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历来主张 “仁”的思想,强调“仁者,爱人”,主张“克已复礼为仁”。孔子所憧憬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在某种意义上与我国现阶段着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谋而合。

汲取兼济天下、博爱众生的传统文化精华,培育青少年的慈爱之心、奉献精神,树立振兴中华民族的远大抱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题中之义。

2.倡导“求甚解”的学风,培养青少年的学习态度

所谓“求甚解”,即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及其理论基础均能理解并掌握,能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论语》中所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是对“求甚解”的诠释。“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则诠释了在学习中要想取得成功,只能靠勤奋这一成功经验,同时也警告后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儒学经典《礼记·中庸》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告诉人们,学习要慎重思考,直至通达晓畅为止。

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风气也出现了一种日益浮躁化的倾向。很多青少年受此影响,无论是在学习态度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想追求所谓的“速成”,不求甚解,学而不思。因此,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必须系统地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关学习的优秀方法,以达到端正当代青少年学习态度的目的。

3.弘扬“和谐共处”思想,培育青少年生态文明观念

“和谐共处”是指人与他人、与自然相处时的一种状态或态度,体现的是一种互惠互利、协同合作的关系。孟子曾提出了“仁民爱物”的思想,意指除了要对“人”友善,还要对世间万物心存善念。而《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虽然偏向唯心主义,但是它包含了“天地万物皆有其自身规则,人不应该去刻意破坏”的理念,也暗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而佛家的“依正不二”思想,意为生命主体与生存环境同为一体,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在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的过程中,加入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准则、学习方法、自然观念等优秀成果,是传统文化所给予我们的文化根基和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解读并弘扬这些优秀成果,是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艰巨的任务。

二、当代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他同时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讲话内容与精神,进一步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明确了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合力完成,因此,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这三种教育途径的始终。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七部分民族文化保护(三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2]学校是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大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此责无旁贷[3]。然而,实践证明,在学校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尤其是在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很不够,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教育的课时量偏少。

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校教育,教学课时和教学资源大部分被划拨给了考试科目,一小部分中小学甚至没有专职的思想品德教师,而是由中层领导兼职担任。而弘扬传统美德的“思想品德课”可以无限制地将课时谦让给所谓的“主科”。部分青少年在校期间所能接触到的传统文化仅限于语文教科书当中的古诗词,或是文言文当中的优秀思想。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教育方法会极大地影响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

现在我国的家长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认识并使用“中正平和”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中正平和”的教育方法具体体现在:以宽容的心态引导孩子自主学习;以严慈相济的方法应对孩子所犯下的错误;以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引导孩子形成符合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谦逊懂礼、遵纪守法等观念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之相反的是,大部分家长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往往走向了两个极端,其一,过分溺爱,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将孩子放在了第一位,从不给孩子灌输尊老爱幼、谦逊有礼、勤劳勇敢、勤俭节约等正面传统价值观念,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极度自私和缺乏坚韧意志品质的性格。其二,过度严苛,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教育分割开来,认为教育只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和考试内容,而不包含专门的传统文化内容,同时将孩子的业余时间减至最少,杜绝孩子一切可能“耽误学习”的活动,错过了最佳的传统文化教育时机,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不完全,导致孩子成为“应试机器”。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七部分民族文化保护(三十)中提出:“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2]目前,我国整体的社会风气是好的,是符合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违背传统文化道德标准的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投机主义等。

良好的、符合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风气会给青少年群体带来正面的影响,而扭曲的价值取向也会直接导致青少年群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引导他们走向错误的发展道路。

现阶段在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会给青少年群体的成长埋下巨大的隐患,我们必须要更新观念,加大宣传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改变家长、学校和全社会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错误认知,从根源上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修正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而给青少年成长带来的不良影响,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发力的良好态势,为国家培育出更多拥有实现“中国梦”历史使命感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青少年历史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力度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加速培育青少年“中国梦”历史使命感的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和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有力武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以学校教育为基础,联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广大青少年群体的心灵,用正面的道德标准规范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更大的力度和更宽更广的角度完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广大青少年更加充分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从而使青少年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感,自觉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优秀实践者。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4]。”中华文明的传承至今离不开历史上的“中国脊梁”,作为中华民族的希望,广大青少年群体就是未来的“中国脊梁”。

中华民族的未来需要当代青少年去建设,我们要切实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大力培育当代青少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投身中国梦伟大征程”的历史使命感。相信在未来的时代潮流中,如今的青少年、将来的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们一定可以用他们的“中国脊梁”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片蓝天。

[1]教育部高教司.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71018/4814170.html.

[3]张东刚.完善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N].人民日报, 2014-04-11(007).

[4]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M]//且介亭杂文.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1.

[5]唐水桥.论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仁”及其现实意义[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责任编辑祁刚校对伯灵)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Splendi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Teenag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JIANG Huai-zhi1,LIU Jun-jie2

(College of Marxism,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4,China)

The stead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accumulation of Chinese 5000-year-long Civilization.It covers plenty of splendid culture from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such as the ceremonial and norms system,the moral request and the ideological culture,etc.It will give a major impact on increasing the grammaticality of Teenag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teenagers′ ideals with transforming these splendid cultures in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ng System.The most arduous tasks of the present Teenag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re analyzing the actuality of Traditional Splendid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proposing reinforcing contemporary youth historical mission of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mission of the present Teenag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raditional Splendid Chinese Culture;the teenag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ense of historical mission

2016-03-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ALA120002-JJ40346)

姜怀智(1992-),男,沈阳人,硕士研究生。

10.13888/j.cnki.jsie(ss).2016.03.025

G641

A

1672-9617(2016)03-0423-04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中华民族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