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哲学中“后现代主义”的界定问题研究述评

2016-04-13 07:53杨文佳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西方哲学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杨文佳

(南京林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江苏 南京 210037)



当代西方哲学中“后现代主义”的界定问题研究述评

杨文佳

(南京林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江苏 南京 210037)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具有相当广泛和复杂内涵的名词,在哲学领域内至今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原因在于,关于“后现代主义”一词的界定,虽然汇聚了学术界的百家之言,但仍然没有一个得到大家认可的结论。学者们运用自己擅长和信任的方式试图对“后现代主义”进行定义,或从时间入手,或从形态入手,或从特征入手,或从中心思想入手,又或是直接拒绝对其定义。无论是从何种角度出发,都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也形成了不少有代表性的文献成果。

“后现代主义”;界定;角度;综述

“后现代主义”作为当前西方哲学研究领域内的流行话题之一,它的出现伴随着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关于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观点各异,在界定依据上也持有不同的意见。甚至对于是否应对其进行界定的这一判断,也为众多学者所争议。

一、关于是否应当进行界定的不同意见

(一)无法做出界定的依据

从总体上来看,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都排斥对“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进行一个标准化的界定。甚至用“后现代主义”来描述该种思潮,也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不一定正确的命名。因为“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概念,几乎所有的后现代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定义。由于“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就是反本质主义,因而,任何对“后现代主义”的定义都是不准确的。如果有人宣称已经对“后现代主义”具备了一个全面的把握,那必然会被学界各方所非难。

因此,学者们在发表有关“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成果,涉及到对“后现代主义”的定义时,无不承认其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而复杂的东西,自己的描述并不具有代表性。如学者王治河于1995年在《国外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论“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一文,开篇就表明了自己著文的立场,“将 ‘后现代主义’进行这样一种划分, 是要冒风险的,因为正像斯宾诺莎所讲的那样,任何规定都是一种否定。按照后现代思想家的理解,任何‘命名’都是一种‘施暴’,都存在宰割对象、凝固对象的危险。”“我理解后现代思想家并非真的反对‘命名’只是让人们慎而用之罢了”[1]41。时隔一年,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刘放桐先生也在同一刊物上发表名为《“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上)》的文章,其中也指出了哲学家们对于“后现代主义”的态度:“西方学者对其所指很不相同,对其评价更大相殊异。有的哲学家认为它改变了哲学发展的方向,甚至开辟了哲学的新时代;而另一些哲学家则往往对其投以鄙薄的眼光,甚至称某些‘后现代主义’议论是‘胡说八道’。中国学者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和评价也是互不相同”[2]3。可以看出,虽然各方人士对于“后现代主义”的看法各异,但通过这些争论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后现代主义”的确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概念,谁也无法轻易对其做出界定。

(二)应当试图做出界定的依据

然而,如果纯粹地服从后现代思想家,反对一切利用以往经验对“后现代主义”进行解读,那么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将始终保持在一个混沌的状态。古往今来,所有的知识都是基于人类的好奇心,经历了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无论多复杂的知识,人们最终都能寻求到正确的理解途径。这都是基于人类不停的探索和尝试。正如科学实验一样,只有经历了足够多的试验,即使都是失败的,至少能够排除掉更多的猜想因素,从而离成功越来越近。并且,研究“后现代主义”问题,是对当代西方哲学走向的一个预测,也与国内哲学的发展建立了更多的联系。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自“后现代主义”出现以来,学者们对它的研究热情始终不褪,更有一种越挫越勇的气势。但这些研究都是基于对“后现代主义”复杂性的尊重之上,把对它的界定作为开拓文章思路的一个起点,并以一种谦逊的态度开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江怡2006年在《河北学刊》发表的《后现代视野中的现当代西方哲学》一文,从题目就能看出,他把后现代作为一个研究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落脚点,谈及“后现代主义”,是为了更好地分析现当代西方哲学。“虽然人们对‘后现代主义’本身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对这种哲学观念的评价还难以取得一致的意见,但不可否认的是,‘后现代主义’哲学为人们带来的不仅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观念,更有意义的是促使人们对以往传统的重新反思,由此形成了对现代和当代哲学形态的重新定位。如果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看西方哲学在20世纪走过的历程,我们或许会发现一些以前未能看到的东西”[3]48。

“后现代主义”涉及诸多学科,这是对它进行理解的难点之一。但如果能够将其按各学科的分析原则进行界定,会降低不少难度。“虽然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存在诸多争议,但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则相对容易概括”[4]56。

总之,虽然从整体上来说,没有人能够对“后现代主义”做一个详细而又权威的界定,但学者们仍然乐此不疲地对其进行研究和尝试。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也体现了所有知识的特性,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永无止境。现今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定性,“也仅仅是个策略”,目的是为了丰富哲学领域内的成果,促进哲学界的发展。正因为具备这同一个大目标,所以学者们研究“后现代主义”时,能够相对坦然。

二、关于界定的不同角度

当前对于“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在过去的10年之中,学者们从多角度来对其进行界定和理解,有以最基本的时间为限,有从形态和向度进行分类,有分析不同特征进行理解,也有依据其中心思想是否反“现代性”为标准等。不同的分析角度不但简化了人们对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不同哲学分支间的联系。

(一)时代界定

当前,学者们对于“后现代主义”哲学出现的时间还不能做出精确的判断,但大体上能形成一个相对的共识。刘放桐先生在其《“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上)》中提到:“一般说来,当代‘后现代主义’哲学大多是指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2]3。另有孙利天先生著有《辩证法与“后现代主义”》一文,开篇即提到:“作为对现代西方文明困境的一种理论反映和文化反映,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出现了所谓‘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和‘后现代主义’哲学”[5]5。学者张世英就“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哲学界的用语情况进行了简略的论述,提出了国内与西方在区分近代哲学与现代哲学之间的差异,明确了“后现代主义”中“现代”一词的指向,并不是我国哲学界通常定义的内容。他也指出:“尽管人们关于‘后现代主义’一词的内涵及其兴起的时间有各种不同看法,但一般说它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和中期,是大致可以得到承认的”[6]96。

(二)分析“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对比近代、现代来界定

要分析“后现代主义”,必然要联系包含在它其中的“现代主义”,或者说“现代性”。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江怡在《后现代视野中的现当代西方哲学》中,通过分析构成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将其描述为:“更主要的是按照理性逻辑的方式展现了各自的思想进程”[3]48。即“理性”是“现代主义”哲学的一大特征。学者赵敦华在其《后现代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终结》中提到,“后现代哲学所要超越的‘现代’主要指启蒙运动的理性、理想和意识形态”[7]65。

按照学者们总结出来的西方现代哲学的定义和特点,他们进一步提出,对于这些特征的否定和批判,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哲学,内容表现为“为反对(否定、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体系哲学、心物二元论、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主体主义和人类中心论(人道主义)、一元论和决定论(唯一性和确定性,简单性和绝对性)的理论倾向”[2]4。可见,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就是基于对现代哲学的否定和超越。正如刘放桐教授所说:“估价当代‘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哲学转向上的意义,最重要的就是考察他们的这些否定性理论与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关系”[2]4。

(三)形态和向度分类

前文提到的王治河先生在撰写他的《论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一文时,首先声明了自己著文的立场只是一种策略。随后他将“后现代主义”分为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以及庸俗的“后现代主义”三种形态。首先他将“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定义为一种思维方式,并认为激进的‘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否定性”[1]41相比“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否定性体现在它“是一种无限的思维方式,它反对任何假定的‘前提’ ‘基础’‘中心’‘视角’”[1]42。其次,他又论述了“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的四个特征,即“建设性” “协同性” “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 “对世界的关爱”。最后,在阐明了前两种“后现代主义”形态的基础上,他提出,不能对这两种形态只是进行简单的理解,否则,得出的结果将会流于“庸俗的‘后现代主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从形态和向度的角度对“后现代主义”进行划分的标准,仍然是基于前两种分析角度。如“激进的‘后现代主义’”不以时代为界限,仅仅表现为对现代哲学观点的全盘否定,因而显得过于激进;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则是肯定了“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哲学的超越之处。

三、对界定结论的评价

实际上,无论从何种角度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界定,免不了要以“现代主义”作为参照。若把“后现代主义”仅仅看作一个时间概念,一个历史时期,一个继现代之后的时期,那么这种“时代化”的理解本身就是“现代主义”的产物。因为该种“时代化”的理解,也是在确定现代哲学出现的时间点基础上,将“后现代主义”中的“后”仅仅理解为时间上的先后,简单地把“后现代主义”看作是现代哲学之后出现的哲学思潮。然而这就与“后现代主义”哲学中的代表性观点——反基础主义相矛盾了。如果试图对“后现代主义”去做一个绝对化的界定,这种绝对定义本身就是对其特殊性的一种否定。一个有悖于其本质特征所得出的所谓定义,已然违反了下定义的原则和根本,因此也就不能称之为定义了。况且,就像所谓的“时尚潮流”一样,也许很多思想倾向也具有一定的循环性,在某一个时间段,人们认可这种观点,在被否定很久之后,也许又会产生一种“复兴”现象,关键还是在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正如王治河先生所说:“思想与肉身身处不同时代的‘身首异地’的现象,听来有些怪异,但却是一种客观存在”[1]42。

总之,对于当前不同角度的界定结论,笔者以为,都有各自的道理,自然也都是不够准确的。但“准确”一词实在太难把握,所谓权威也只是比别人看得更远更多,却远远没达到穷尽的地步。个人认为,不能对当前的研究成果简单地评论好坏,应当报以乐观的态度,鼓励学者们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尝试。对于类似“后现代主义”一样的复杂概念,在我们做研究时,可以选择从一个狭义的角度切入,但必须是站在一个肯定它广义内涵的立场。只有通过学界各方的不懈努力,集思广益,进一步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我们才能无限接近真理。

[1] 王治河.论“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J].国外社会科学,1995(1).

[2] 刘放桐. “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上)[J].国外社会科学,1996(3).

[3] 江怡.后现代视野中的现当代西方哲学[J].河北学刊,2006,11(6).

[4] 解战原,文兵.反中心化: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总体特征[J].新视野,2005(5).

[5] 孙利天.辩证法与“后现代主义”哲学[J].天津社会科学,1995(2).

[6] 张世英.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J].科学社会战线,1994(2).

[7] 赵敦华,江立成.后现代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终结[J].哲学研究,1994(1).

[责任编辑郜春霞]

A Review on the Definition of Postmodernism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YANG Wenjia

(DepartmentofTeachingandResearch,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njing210037,China)

“Postmodernism” is a term which has a wide range and complex connotation, and it is one of the focuses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The reason is that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the term “postmodernism”, although there is a convergence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still no conclusion can be approved by everyone. Scholars try to define “postmodernism” by using ways they are good at and trust, eg. from the time, the form,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central idea, or directly refuse to define. No matter what angle, the “postmodernism”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a more in-depth study; it has formed a lot of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 results.

postmodernism; definition; angle; summary

2015-09-24

杨文佳(1992- ),女,江苏无锡人,南京林业大学思政部伦理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伦理研究。

B089

A

1671-8127(2016)01-0007-03

猜你喜欢
西方哲学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最有思想的句子
90后现代病症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论西方哲学“看”世界的三种方式——兼论西方哲学世界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意义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及其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