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与整体性

2016-04-13 07:53韩佳君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理论

韩佳君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与整体性

韩佳君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与“整体性”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间并不冲突,“三个组成部分”隐含着“整体性”的思想。“内容”的产生与“提法”的产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在“三个组成部分”和“整体性”研究中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整体性”问题的提出有深刻的时代背景、理论背景和实践背景,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和目的中“整体性”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与“整体性”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一些学者认为强调“三个组成部分”容易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也有学者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就是研究人的解放的学说,有意无意地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束之高阁。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雏形,“三个组成部分”孕育并形成了“整体性”。这并不是上述两种观点的折中,而是基于上述观点的一种批判和超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与“整体性”关系问题的提出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传承和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也有助于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提出

(一)文本依据

在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文本包括: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需要指明的是,《反杜林论》只是在形式上谈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文本中明确地标分为哲学编、政治经济学编和社会主义编。恩格斯在此只是针对杜林的三部著作:《哲学教程》《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展开的,并非是系统性地或建构性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其目的在于批判和反驳杜林的理论。因而,在这里恩格斯虽涉及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部分,但是不能就此证明“恩格斯提出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这个命题。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中从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考查,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因此顺理成章地推出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在此,我们应该以客观、全面的态度把握这一思想。列宁在这里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应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且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就其理论内容而言还包括美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等等——马克思主义是这三个组成部分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1]7,这三个组成部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意义重大。

(二)厘清概念

在这里我们需要分清两个概念,那就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内容的形成和三个组成部分提法的形成。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地指出自己的思想和理论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但是他的思想和理论主要是围绕这三个部分展开的。马克思最初接触到的是黑格尔哲学,大学期间他参加了柏林的博士俱乐部的活动,在这里他结识了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这个俱乐部经常讨论的问题是黑格尔哲学”[2]9。然而,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遇到了“物质利益难事”,他发现按照黑格尔哲学的理论和观点并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最终马克思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并诉诸政治经济学研究去解释现实世界、改造现实世界。在这里马克思着重分析并批判国民经济学家“只见物不见人”的局限和无产阶级劳动得愈多得到的却愈少的反常现象。最后,马克思通过分析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消灭私有制,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因此,马克思主义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形成了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三个组成部分”提法的形成,即最先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这一说法,应该非列宁莫属,这同“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很大的相似性,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始人,然而马克思自己却未曾这样命名自己的理论学说,甚至对这一提法稍有愠色。直至其逝世后,“马克思主义”才真正开始作为肯定马克思理论贡献的一个概念开始使用。因此,最先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人无疑是列宁[3]169。

(三)提法根据

首先,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英国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之下,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应运而生。其次,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年代,法国接二连三地爆发了“法国大革命”“热月革命”“雾月革命”“二月革命”等政治革命,使社会主义思想在法国大行其道。最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那个时代,德国仍然处于封建统治,腐朽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一方面由于国内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无法担当反封建的大任。另一方面,封建势力披着宗教的外衣维持着反动统治。此时,在德国的黑色恐怖之下,晦涩枯燥的黑格尔哲学逃脱了德国政府的禁锢,像一粒火种掉进了干柴般的德国社会。就这样,德国反封建在反宗教这一领域找到了突破口,即以反宗教的形式,悄然地进行着反封建。由此引发了德国的哲学革命。所以,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主题的回应。

二、整体性问题的提出

(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思想与整体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本身就具有整体性思想,因为部分当然是相对于整体而言。既然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必然承认或是默许了这样一个前提,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存在方式和表达方式。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并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一种相互区别、相互共襄的整体性存在。“没有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不可能发现并创立唯物史观;没有唯物史观,马克思不可能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存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没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不可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4]7。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表达的三个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即单就任何一部分而言,都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

(二)整体性提法的产生

1.产生与提出

马克思(当然也应包括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真正创始人,虽然他们没有明确的阐述,但是他们的思想和理论都流露出整体性的特征。列宁在其文本《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中,虽没有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问题,但确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一个确证,他从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作为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人们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也受到了质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就很好地阐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一跃成为位居世界前列的经济大国。为了总结已有的成就和经验,拆穿诋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险恶阴谋,2005年12月23日中国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决定,并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的科学体系”[5]26。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作为一个问题进入到人们视野。

2.提出的必要性

时代必要性。当今社会,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的趋势,除了业已存在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南南问题与南北问题也更加突出和复杂。看似是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实际上却带有全球性的色彩。而这些问题绝非马克思主义的某一学科所能解决,需要发挥它的整体性。

理论必要性。西方一些反马和非马的势力,他们的观点分裂肢解了马克思主义,他们学说的侧重点只是马克思主义的某一方面。如经济决定论,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人学空场,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对立,青年马克思主义与晚年马克思的对立等等。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能够很好地说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驳斥西方反马、非马学者所谓的理论。

实践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新的问题对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社会发展问题、文化建设问题、国际关系问题、国家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等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要求。在国际、国内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及价值性消解的迹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人们的思维方式逐渐呈现出实证主义的特征。他们的关注点不再是世界本身是什么,而是世界呈现给他们什么。所以在他们看来,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是逻辑证明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进而他们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出于需要的切割,辩证法被消除了,价值、信仰等观念被消除了。“思想淡出、学术凸显”,马克思主义又“退回”到了思辨。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强调并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不仅关系到能否准确和全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还关系到能否在实践中适时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属性

(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概念

从理论维度上看。一般来讲,一个理论体系大多都包含“可变部分”和“不可变部分”,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不可变部分”是指其理论立场、原则、观点、方法以及价值取向等,它是这个理论学说的“内核”,是理论的“灵魂”和“骨骼”。这个部分是保证理论自身得以存在的关键,如果改变了就意味着已经不是它自己了;“可变部分”则是指理论的具体论断、现实形式、具体策略等,它是这个理论的“外壳”,是“血肉”和“皮毛”。这个部分处于不断地流变中,唯有此才可以保证“内核”的活力,保持“内核”的生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的“外壳”和“内核”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实践维度上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指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目标和任务。马克思说,随着资本主义的积累的扩大,“产业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困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6]707。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是不幸的。一方面,他们的劳动力被贬低到买卖价值的物的地步;另一方面,劳动者作为人的本质的丧失: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异化;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同劳动相异化;从人的类本质上看,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从人与人的关系看,人与人相异化。不仅如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同样是不幸的。资本家必须按照资本的逻辑去运转,其生来就是想办法圈钱、捞钱,这是一种间接的、隐藏式的控制。所以,在马克思的整体性的视域中,无产阶级不仅要获得自身的解放,而且还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二)整体性的表现

理论的整体性。“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表现,表现在它要解决什么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每一个部分的存在或出现都是对于时代问题反思的结果,都是针对特定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相辅相成。“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问题哲学分析、经济问题政治解决’已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传统,这一传统所诠释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的整体性”[4]11。

精髓的整体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场决定观点,观点形成方法。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从劳动者的立场为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代言,在实践中形成了唯物史观、阶级分析、社会批判等方法。因此,在精髓上马克思主义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目的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破解资本占有劳动的秘密与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日益暴露。一方面,资本家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工人不断失业,社会购买力逐渐降低。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形成了生产过剩,进而导致了大规模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期间,资本家又选择降低工人工资、裁汰员工,将危机转嫁给工人。所以,工人从始至终都处于受害的地位。作为目的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现实中资本家和劳动者相对立的现象出发,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并提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政治经济学研究揭示出资本占有劳动的秘密,发现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经济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运动条件的学说。

不可否认,“三个组成部分”并非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内容,但却是它的主要内容,而且“三个组成部分”中的每一部分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这与马克思主义

的整体性研究并不矛盾。但是,如若忽视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反而会导致新的不必要的麻烦。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李鹏程.探源马克思早期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高放.谁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提法的创始人[J].理论探讨,2012(3).

[4]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理论教研部.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 房广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郜春霞]

2015-12-29

韩佳君(1990- ),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B0-0;A811

A

1671-8127(2016)01-0010-03

猜你喜欢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理论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