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学者的中国模式观

2016-04-13 07:53张立芳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者发展

张立芳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浅谈西方学者的中国模式观

张立芳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近年来,“中国模式”这一概念已成为国内外讨论的热门话题。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模式”的崛起,不仅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指导意义,对世界的发展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发展更具有至关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模式观;西方学者;评价;启示

当下,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中国的经济和综合国力都在不断发展和增强,其趋势如破竹般势不可挡。于是,国际社会开始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展开讨论,“中国模式”的说法应运而生,这在国内也引起不少议论。国内外对“中国模式”的议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件好事,是对我国发展道路探索的鼓励,说明我们的经验越来越引人注目、受人重视了。但是,面对国内外的热议,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宠辱皆不惊,走好自己的发展道路。尤其是面对西方学者,他们对当代中国的快速崛起,对他们所谓的“中国模式”,不惜花大力气研究和认识,以期解开当代中国快速发展之谜。

一、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的由来

“中国模式”这种说法,起初是由外国的经济学家们提出来的。自从2008年全球的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内外开始对“中国模式”产生浓厚兴趣。中国人之所以对“中国模式”产生兴趣,是因为中国与西方相比,我们的发展方式更有效地抵御了金融危机。因此,有人就开始推论,“中国模式”比“西方模式”要优越一些。西方国家的政治家们对“中国模式”感兴趣,与其说是他们想要了解中国的发展模式,倒不如说是对“西方模式”发展带来的问题的失望。中国现今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量之一,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先生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不仅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更重要的是中国将来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开放政策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1]29。曾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迈克尔·斯彭斯说:“我们从未见过像中国那样规模庞大的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以如此强劲的步调增长,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独一无二”[2]36。另一位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在全球经济状况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模式”的发展具有启示性和引导性。在最近的一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的经济整体状况,并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萎靡不振,反而还获得了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创造的奇迹,正在吸引全世界人民的眼球。金融危机巨大的冲击波使发达国家一片狼藉,宣告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里根和撒切尔夫人新自由主义的破产。在这场尚未见底的金融风暴中,中国虽然难以独善其身,却凭着自己的经济实力,用 4万亿元投资来应对危机,和其他国家一起,共同攻克时艰,得到了许多国家的好评。于是“中国模式”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大家热烈讨论的话题。但实际上,人们对“中国模式”的讨论很多,说法不一,但对其认识似乎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看到最本质的东西。当中国模式成为一个广为宣传的词汇时,就开始慢慢被人们滥用了。

二、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认识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来自耶鲁大学的著名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其著作《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就预见了中国未来将会崛起:“这个国家可望在几十年内发生巨大变化。”2004年5月,一篇名叫《北京共识》的论文在 “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该论文的作者乔舒亚·库珀·雷默在文中写道:“中国的发展正在使它发生变化,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更加重要的是,中国的新思想在国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正在指引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在有一个强大重心的世界上保护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政治选择。这些国家不仅在设法弄清如何发展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想知道如何与国际秩序接轨,同时使它们能够真正实现独立。我把这种新的动力和发展物理学称为‘北京共识’。”《北京共识》里的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国外学者对中国快速发展状态的一种描述,但它又不仅仅是描述,而是包含着世界对中国的复杂态度。雷默《北京共识》的发表,可以看作是近年来西方学者讨论“中国模式”的一个新的起点。这篇文章也是西方学者第一次较全面地概括了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在这以前,西方学者们对“中国模式”的认识还是相对薄弱的。2005年9月,在雷默提出“北京共识”一年多之后,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在就中美关系发表专题演讲时说道:“美国和中国是国际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利益攸关的参与者。”佐利克“利益攸关方”的讲话其实质是“中国责任论”的表达。2006年9月,美国2006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把“利益攸关论”写入其中,正式成为了美国官方对中国的新定位。这种“中美共治”的实质,其实是美国希望通过国际社会的舆论,使得中国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分担更多的风险和承担更大的责任。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的确表现得相当不错,但我们在发展中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需要进一步摸索前进,尤其是在未来发展的几十年里,改革的成败决定着我们发展的命运。

外国学者口中的“中国模式”这一概念,掩盖了我们在实际情况中的许多问题。从他们的一些讨论和发表的言论中,我们似乎能看到 “中国责任论”“中国威胁论”是与“中国模式论”相伴而生的。在上次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中国被要求承担和美国一样的义务。要求中国承担与自身能力不符,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责任和义务,估计这才是部分西方学者热议“中国模式”深层的心理动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外的学者都开始对中国模式重新定位了。在中国,一些学者开始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现状表现出不满情绪,开始怀疑“中国模式”。对一些西方人来说,他们看到中国发展态势如此之好,希望中国能够为国际社会做得更多,尤其是希望中国能够为世界经济的平衡再多做贡献。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求中国承担超过自己能力的责任,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这又促使一些西方学者开始热衷于讨论中国模式的“威胁”性。西方的某些报纸中就有类似的看法,如英国《卫报》说,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获得成功的故事,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自由民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言外之意,“中国模式”的发展与西方模式发展形成针锋相对的架势。以上是西方学者对待“中国模式”的种种看法,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的影响,但也不能由此骄傲自满,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离发达国家水平还有相当的距离。

三、 关于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认识的评价和启示

当代中国的快速崛起,使得国际社会热衷于讨论和分析“中国模式”,面对国外学者的这些观点,有的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在某些方面来讲,揭示了“中国模式”的实质;有的则是严重偏离了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是对“中国模式”的曲解。对于外国学者的这些观点,我们应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若其观点是正确的,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总结和描述,我们则应该给予充分地肯定,并对其观点加以梳理和借鉴,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但是,如果其观点是错误的,是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我们则应该坚决反对,并坚决澄清自己的发展状况和表明自身发展的立场,以解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方式及中国的未来走向产生的误解。通过对外国学者的中国模式观的梳理和深入探讨,了解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和优势,扬长避短,增强中国的综合实力,树立起中国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形象。

对于“中国模式”这个说法到底是否科学,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和异议。改革开放到今天,我们在很多体制方面都还没有定型,还处在继续探索和发展阶段,我们的改革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难题。一讲到“模式”,就给人一种已经是固定的模板的感觉。这种提法,既不符合中国现在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容易让外国学者曲解中国的发展现状。他们大多数会这样想,中国近些年在金融危机当中表现得都相当不错,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已经能跟发达国家并驾齐驱了。由此,来要求中国承担起更多本应该是发达国家承担的国际责任。因此,我个人认为,在中国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时,我们还是要谨慎使用“中国模式”这个说法。不能因为一个“中国模式”之说,就掩盖掉我们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就我国目前发展状况来看,“中国特色”这个概念,更能恰如其分地描述中国现在的发展状况。“中国特色”就是指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

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和国情,形成的具有中国自己特点的机制体制。“中国特色”的说法,包含了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含义。我们讨论的“中国特色”,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七大召开,对这条道路的内涵做了科学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概括起来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发展“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在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找到的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模式”的崛起,不仅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指导意义,对世界的发展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借鉴意义。从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评价中看出,“中国模式”也是中国软实力和经济实力的崛起,这将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全球问题、摆脱贫困,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未来的演变,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加以总结和弘扬[3] 36。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中国的发展不能因为西方学者的吹捧或恶意诋毁而动摇,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国家建设任重而道远。

[1] 梁力贤.怎样看待中国模式 [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2).

[2] 唐晓.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的评价及其启示 [J]. 外交评论,2010(1).

[3] 杨继绳.我看中国模式 [J].炎黄春秋, 2011(1).

[责任编辑郜春霞]

Western Scholars’ Views on “Chinese Model”

ZHANG Lifang

(SchoolofMarxism,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

Nowadays,the concept of “ Chinese model” is becoming a hot topic in the world. What is the “Chinese model”, how the “Chinese model” comes, the western scholars how to understand and treat the “Chinese model”, and what can we learn form it? In fact, those questions are worth thinking about and they are inevitable to u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model”; western scholars; evaluation; enlightenment

2015-11-01

张立芳(1990- ),女,重庆奉节人,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外比较思想道德研究。

D61

A

1671-8127(2016)01-0023-02

猜你喜欢
学者发展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学者介绍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本刊学者简介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