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发微

2016-04-13 08:41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郭子仪旧唐书思明

刘 泰 廷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发微

刘 泰 廷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后世学者大多把杜甫放在一个文学家的位置对其进行考量,事实上,他最大的理想与抱负不是成为“诗文大家”,而是“致君尧舜上”。然而关于他的治乱韬略究竟如何却鲜有论者。《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一文不仅反映了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之心,也清晰地展现出老杜的战略眼光与应变将略。稽考相关史料,对此文探赜阐幽,以文溯史,以史论文,既洗发历史之真义,又证明杜甫绝非“志大才疏”之辈。

杜甫;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韬略;文史互证

一、“平卢兵马”辨及诸将补遗考略

《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以下简称《图状》)为杜甫进肃宗剿灭安史叛军之战略,言及具体出兵方针及路线,涉及地名、将领姓名极多。欲明老杜韬略之得失,首先要明了文中所述州府的地理位置及各将领当时的进展状况,关于以上所述,前人大多予以辨明,然尚有未及者,考之如下。《图状》云:

顷者河北初收数州,思明降表继至,实为平卢兵马,在贼左胁。

臣伏请平卢兵马及许叔冀等军郓州西北渡河,先冲收魏,或近军志避实击虚之义也。伏惟陛下图之。遣李铣、殷仲卿、孙青汉等军逦迤渡河佐之,收其贝博。

文中“平卢兵马”共出现两次,但二者并非同指。杜甫《故司徒李公光弼》诗云:“人安若泰山,蓟北断右胁。朔方气乃苏,黎首见帝业。”《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卷二十二引赵彦材注此句云:“光弼屡战屡胜,所以断蓟北之胁,苏朔方之气,使万民得见帝业,观公《为华州子仪进灭残寇形势图状》云:‘平卢兵马,在贼左胁。’正此义。”[1]382赵氏以为迫使史思明归降的平卢军马是指屡胜史军的李光弼军队。

而《杜诗详注》卷二十五朱注中据《通鉴》云:“至德二载,安东都护王玄志与平卢将侯希逸袭杀伪平卢节度徐归道,又遣兵马使董秦将兵以苇筏渡海,与大将田神功击平原、乐安,下之。平卢在幽燕之东,故曰左胁。”[2]2199意为平卢军马主要指安东都护王玄志与平卢将侯希逸这支军马。说的也似乎有理。那平卢军马究竟何指呢?

事实上,以上两说都对。《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六载:“诏李光弼分兵讨平之。会平卢行军司马许杲恃功,擅留上元,有窥江、吴意。”[3]4736《新旧唐书互证》卷十五注云:“帝使光弼分兵讨之,许杲即其所遣之人。”[4]254在上文“帝使光弼分兵讨之”中,所分之兵即是平卢行军司马许杲所率部队。由此可得,许杲的这支平卢军是为李光弼所节制的;另外,从“平卢”称谓的含义来看,此说也通。《新唐书》卷六十六《方镇表》载:“七年,升平卢军使为平卢军节度,经略、河北支度、管内诸蕃及营田等使,兼领安东都护及营、辽、燕三州。”[3]1833由是知,平卢的地域范围十分之广,其中一部分即在河北道之内。而至德元载,李光弼即为河北节度使,《旧唐书》卷一百一十载:“三月八日,光弼兼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并且屡破史思明,“拔赵郡领朔方兵五千出井陉,收常山,会合郭子仪军大破禄山将史思明,六月,与贼将蔡希德、史思明、尹子奇战于常山郡之嘉山,大破贼党,斩首万计,生擒四千。思明露发跣足,奔于博陵。河北归顺者十余郡。”[5]3304至德二载,于太原又败史军。可见,李光弼的确是史思明的劲敌,为史所忌惮。光弼所收数郡及所领河东兵马在范阳(史巢穴)之左,称之为“在贼左胁”,并无不可。

所以,第一处的“平卢军马”应是对李光弼河东军及安东都护王玄志与平卢将侯希逸军的统称,泛指在平卢地区活动的兵马。而杜甫第二次所谓的“臣伏请平卢兵马及许叔冀等军郓州西北渡河”中的“平卢军马”则是确称,专指平卢军节度使王玄志所统兵马。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载:“庚午,以安东副大都护王玄志为营州刺史,充平卢节度使。”[6]7052并不包括李光弼军。因为下文提到“臣又请口、祁县等军蓦岚驰屯据林虑县界”。据《杜诗详注》卷二十五朱注中所考:“时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王思礼兼领泽潞节度使,口、祁县等军当指二镇之兵也。”[2]2200这里的“郭()口县”军才指的是李光弼的部队。

在《杜诗详注》中,除了对于许叔冀的近况有所描述外(至德二年七月,灵昌太守许叔冀为贼所围,救兵不至,拔众奔彭城。干元元年,八月,以青登等五州节度使许叔冀为滑濮等六州节度,使公作状时叔冀尚未镇滑濮,故欲从郓州也。)对于李铣、殷仲卿二人官职虽有记载,但所录皆为事隔一年后两人的官职,并未说明二将此时的近况,兹胪列如下:

《资治通鉴》关于李铣最近的记载是在至德二载二月:“时李成式与河北招讨判官李铣合兵讨璘,铣兵数千军于杨子。”[6]7019由是知李铣此时官居河北招讨判官。《杜诗详注》云:“殷仲卿上元初自青州刺史领淄沂沧德棣等州节度使。”而尚衡于干元二年四月,以徐州刺史调任青州刺史,由是知殷仲卿在干元二年四月前一直任青州刺史。考唐时河南、河北道地理位置可知,贝州、博州处于魏博六州的东北角,其中,博州紧邻河南道,与青州水路相连,以青州刺史殷仲卿攻贝州十分稳妥,而贝州位于博州之左,地处河北道,使河北招讨使李铣讨伐自然也是情理之中。如此,我们大概就可以理解杜甫为什么主张“遣李铣、殷仲卿、孙青汉等军逦迤渡河佐之,收其贝博”,实是以李收贝,以殷、孙收博。

另外,关于孙青汉此人事迹各种注杜版本皆云:“无考。”笔者偏见所及,亦不知史乘中有此人之记载,但以杜甫所记,历史上当真有其人。根据上文“以殷、孙收博”的结论,笔者猜测,孙青汉当为青州刺史殷仲卿下属之将,是故杜甫将二人连书。盖仲卿本无战绩,史墨寥寥,副将自然无考。

二、杜甫上表的战略背景分析兼论老杜韬略

文章开篇即对官军未及时组织进攻委婉地提出了非议:“陛下犹觊其匍匐相率,降款尽至,广务宽大之本,用明恶杀之德,故大军云合,蔚然未进。”至德二载十月,安庆绪败走相州,此时正是一举歼敌的大好时机,但肃宗的主要精力却并未放在剿灭残贼上,而忙于惩戒伪官、迎接上皇、大赦天下、封赏功臣,一片胜利之后的欢庆景象。而此时的安庆绪在喘息之余积极发展力量,准备东山再起。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安庆绪走保邺郡,改邺郡为安成府,改元天成;从骑不过三百,步卒不过千人,诸将阿史那承庆等散投常山、赵郡、范阳。旬日间,蔡希德自上党,田承嗣自颍川,武令自南阳,各帅所部兵归之。又招募河北诸郡人,众至六万,军声复振。”[6]7042从安庆绪兵败,到此时杜甫上表,已九月有余,官军一卒未进,“空勤转输之粟”,而叛军修养屯兵,“望秋高马肥之便,蓄突围拒辙之谋”。杜甫正是认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所以才上表为谋,希望朝廷早日进军。

但最令杜甫担忧的并不是固守一隅的安庆绪,而是降唐不久,坐拥十三郡的史思明。文中道:

顷者,河北初收数州,思明降表继至,实为平卢兵马,在贼左胁,贼动静乏利,制不由己,则降附可知。今大军尽离河北,逆党意必宽纵。

事实上,史思明反意早现,唐廷谋诛史事泄露后,“诸将请思明表求诛光弼,思明从之,命判官耿仁智与其僚张不矜为表云:‘陛下不为臣诛光弼,臣当自引兵就太原诛之。’”[6]7058其实,这已经等于公开宣称反叛。但毕竟史的要求只是诛杀李光弼,且没有任何实际行动,所以并没有引起唐廷的注意与防范,以致在乾元元年十月九节度使合围邺城时,这柄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突然而降,大败唐军。而杜甫却清醒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欲灭庆绪,必讨思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具体出兵方略分为五路:

平卢兵马及许叔冀等军郓州西北渡河,先冲收魏。

遣李铣、殷仲卿、孙青汉等军逦迤渡河佐之,收其贝博。

贼若抽其锐卒渡河救魏博,臣则请朔方、作西、北庭等军渡沁水收相、卫。

贼若回戈距我两军,臣又请郭口、祁县等军蓦岚驰屯据林虑县界,候其形势渐进。

又遣季广琛、鲁炅等军进渡河,收黎阳、临河等县,相与出入掎角,逐便扑灭。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在记载史思明降唐时云:“思明召忠志还范阳,以其将薛萼摄恒州刺史,开井陉路,招赵郡太守陆济,降之;命其子朝义将兵五千人摄冀州刺史,以其将令狐彰为博州刺史。乌承史恩所至宣布诏旨,沧、瀛、安、深、德、棣等州皆降,虽相州未下,河北率为唐有矣。”由此可得,唐虽受思明之降,但所降各州均在思明军队控制之下,重要州郡如贝、博、冀等州皆为史军据点。所以杜甫安排的第一路与第二路军马皆以史军所占城池为攻打对象,目的有三:一是牵制史军,使其无暇救援邺城。二是切断相、卫二州与史的联系,进而起到正真围困的目的。

其所攻魏、博、贝三州正好隔在相、卫二州与范阳的中间,如果顺利攻下,安庆绪就有如瓮中之鳖,被困于河北道一角,大军取之,易如反掌。《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记载了史思明救援邺城(即相州)的路线:“会史思明分军为三,一出邢,一出冀、贝,一自洹水趣魏州。”[6]7063如按老杜之谋,三线可断其半,史军之锐必定大打折扣。

三是如文中所述“或近军志避实击虚之义也”,避实者,乃避安庆绪、史思明之主力,以攻魏、博、贝为幌,转移敌人注意力与兵力,以配合余下三路大军取相、卫二州,即杜甫所说的“贼之精锐,撮在相、魏、卫之州,贼用仰魏而给。贼若抽其锐卒渡河救魏博,臣则请朔方、作西、北庭等军渡沁水收相、卫”。

四五路军马屯兵处及攻略处皆为相、卫二州境内之地,此处仇兆鳌考证已详,见《杜诗详注》卷二十五,不赘。

老杜收相、卫二州之谋高明与否,笔者识在瓶管,未敢遽断。但观三月后九节度使进讨安庆绪之策略:先下卫州,再围相州,进展也十分顺利,未必以杜谋为上。但杜策高明之处即在于他把史思明叛军也考虑在内,并为如何稳妥地剿灭安庆绪而不受史思明干扰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清人卢元昌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在《杜诗阐》中感慨道:“诚如公言,不独可以灭庆绪,兼可牵制思明,计不出此。”[7]408所以,此《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所谓“残寇”,既指三月后朝廷出大军而讨的安庆绪,也指为官军所忽略的史思明。当然,前者为主,后者为次。盖庆绪时为伪帝,乃叛乱之首,又破两京,罪不容诛;且新败势孤,灭之较易;思明反意虽露,然未竖反旗,兵多地广,攻之不易。非朝夕之事也。

所惜者少陵官卑职浅,虽有拳拳之忠而难达上听,虽怀经纬之术而不得其用。事果如公所料,史军来援,遂有邺城之败。官军步骑六十万无功而溃,致使李唐平叛之途日遥,百姓罹难之期日久,岂以上置鱼朝恩之失、天象霎时之变为过哉?思明六月露反意,十月有邺城之围,纵览史籍,四月之隔,少陵以外,更无一人论此。百世以降,宋人陈简斋有“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之叹,“轻了少陵诗”事小,无殃国事,然若“轻了少陵谋”,邺城之败,兵折将损,何其憾也。

此文上后两个月,朝廷即下诏旨,谕令九节度使合围安庆绪。这与杜甫的上谏是否有关我们不得而知,但看九路兵马的选择上,除兴平节度使李奂与河南节度使崔光远外,余下七位节度使都在杜甫的出兵建议内,尽管出兵的具体路线与《图状》有所不同,但至少说明杜甫在综合考虑将领兵力与其所在距离远近的情况下作出的人员安排与调动符合实际情况,绝非信口而语,志大才疏之辈。仇兆鳌亦在此文后评到:“杜公借箸前筹,洞悉情势。此等文字,真可坐而言、起而行者,初非书生谈兵迂阔也。”[2]2201

三、余论

笔者在对比相关史料过程中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旧唐书》存在一处失考的地方;二是《新唐书》在对郭子仪不救崔光远的记述上虽与《旧唐书》差异不大,但暗含褒贬之意。通过对其增加细节的研读再兼以旁证,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隐情”,这对于后世客观评价郭子仪具有一定意义。下文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别论述。

(一)《旧唐书》校误两则

《旧唐书》卷十本纪第十载:“十一月丁丑,郭子仪收魏州,得伪署刺史萧华于州狱,诏复以华为刺史。是日,上皇至自华清宫。”[5]254

但《旧唐书》卷二百却载:“十二月,萧华以魏州归顺,诏遣崔光远替之。”[5]5380

《新唐书》卷一百一载:“魏州郭子仪攻安庆绪于相州,华间道奉表,欲举魏以应,为贼所执。会崔光远得魏州。”[3]3954

对比可得,《旧唐书》卷十关于收复魏州的记载与《旧唐书》卷二百及《新唐书》卷一百一的记录抵牾不合。首先是收复时间是十一月还是十二月的问题,其次是收复将领是郭子仪还是崔光远的问题。

关于收复魏州的时间,《旧唐书》所记当有一处谬误。《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载:“甲寅,上皇幸华清宫;十一月丁丑,还京师。崔光远拔魏州。”[6]7063其意同《旧唐书》卷十之说。未知孰是,姑志于此,俟通人考之。

收复将领当可确定为崔光远,因为是时郭子仪正围邺城,史载:“庆绪乃入城固守,子仪等围之。”[6]7063所以,“郭子仪收魏州”为讹误。

(二)“子仪不救”考

魏州收复不久,史思明叛军既至,崔光远派遣将领李处崟迎战,不敌,时郭子仪在旁,没有给予援助,对于郭子仪没有救援原因的叙述新旧唐书略有差异:

初,司徒郭子仪与贼战于汲郡,光远率汴师千人渡河援之。及代萧华入魏州,使将军李处崟拒贼,贼大至,连战不利,子仪怒不救,处崟遂败,奔还。(《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5]3319

初,郭子仪与贼战汲郡,光远裁率汴师千人援之,不甚力。及守魏,使将军李处崟拒贼,子仪不救。(《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一)[3]4654

前者先回忆当年郭子仪与叛贼在汲郡的大战,崔光远渡河救援,随即写到光远手下将领李处崟在遭遇叛贼时郭子仪的袖手旁观,两相对比,褒贬意味明显。可以说,“子仪怒不救,处崟遂败”是导致史思明顺利进军进而夺取魏州的直接原因。在《旧唐书》的记录中,文辞的模糊很可能会造成“误读”,子仪“怒而不救”的原因更像是因为李处崟的“连战不利”,正所谓“怒其不争”也,那最多说明郭令公有些意气用事,并不伤及大义。但根据《新唐书》的文字安排,“子仪不救”是因为当初崔光远的救援“不甚力”,这就有挟私报复的嫌疑。

翻阅史书而知,保举崔光远为魏州刺史的正是郭子仪。《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载:“崔光远拔魏州;丙戌,以前兵部侍郎萧华为魏州防御使。会史思明分军为三,一出邢、洺,一出冀、贝,一自洹水趣魏州。郭子仪奏以崔光远代华,十二月,癸卯,敕以光远领魏州刺史。”[6]7063可见,子仪是在史思明进军趣魏的情形下发出奏请,用意何在呢?《新唐书》卷一百一载:“刺史思明反,子仪惧复失华,乃表崔光远代之。”[3]3955这里的“华”指的是前兵部侍郎萧华,这条记载的意思是郭子仪表奏崔光远的意图是保护萧华。但如此这般却把崔光远置于险境,如果联系上文所述子仪之私怨,恐怕有借刀杀人之嫌。尽管郭子仪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子仪不救”是事实,处崟兵败、魏州失守,郭子仪难辞其咎。

四、结论

通过相关史料与《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的相互参证,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绝非纸上谈兵、志大才疏之辈,而是一个胸怀经纬之术、具有独到战略眼光的“能臣”。无论是他总体上的战略方针抑或是具体的出兵路线都具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杜诗有“居然成濩落”句,由此文看,此当为老杜自叹不遇之语。

其实,杜甫“经世致用”的文章还有很多,例如《东西两川说》《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等,它们不仅展现出杜甫的治乱才能与韬略,也折射了历史时局的真实状况,将杜甫作品置于具体时代背景之下,考察其对于时局的见解与韬略,由此而反观杜诗,探讨其诗心诗艺之精蕴,或可揭橥前人未发之义。对于“诗史”的内涵进行重新探讨与平(评)衡,阐明其易为人忽略的“史识”一面,对理解杜诗杜文,完善杜甫形象及评价,都有着重大意义,值得更多学者关注与研究。

(附启:此文初稿承闵丰师指正,谨致谢忱!)

[1](宋)吕大防.分门集注杜工部诗[M]//四部丛刊影宋本.上海:上海书店,1989.

[2](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清)赵绍祖.新旧唐书互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5](后晋)沈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63.

[7](清)卢元昌.杜诗阐[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郭德民】

2016-06-21

刘泰廷(1992—),男,吉林省吉林人,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古文学与先宋思想史、文化史研究。

I206.4

A

1672-3600(2016)11-0059-04

猜你喜欢
郭子仪旧唐书思明
TINTIN’S CHINESE CHANGE-UP
关于思明和他的日记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述往思来:《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
以德报怨,终将化敌为友
全国冠军谢思明经典中局赏析
书的自述
郭子仪感动奸臣
郭子仪教子无私念
“独柳之祸”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