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胜汉英翻译中的“深度”与“对等”*

2016-04-13 10:32刘建珠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名胜原文译者

刘建珠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55;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420)

历史文化名胜汉英翻译中的“深度”与“对等”*

刘建珠1,2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55;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420)

历史文化名胜翻译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为了全面、正确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在分析西安大慈恩寺简介英语译文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历史文化景点简介的翻译需要灵活运用“深度翻译”手法,做到“宁繁勿简”,切勿“惧繁从简”,从而最大程度地让译文读者获得跟原文读者对等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感知。

深度翻译;感知对等;历史文化名胜;大慈恩寺

1 前 言

作为一名翻译爱好者,笔者每到一地旅游都会习惯性地关注各个景点的中英文介绍。除了想通过简介了解景点的基本情况外,更重要的是学习翻译同行们是怎么将这些介绍性的文字译成英文的。与此同时,笔者还会设身处地替外国游客想一想:当读到这些介绍的英文翻译时,他们是否能获得跟国内游客相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感知呢?这些英文译文是否能够激发外国游客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欲望?译文是否有助于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

在中国陕西古城西安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千年古寺,名叫大慈恩寺。该寺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佛经译场之一,唐代高僧玄奘曾在此从事佛经翻译十多年。如今,该寺已经成为西安乃至中国的一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是中外游客到西安旅游的必去目的地。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这里更是他们心中的圣地。同全国各地其他著名旅游景点一样,为了宣传景区,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大慈恩寺也在门口设立了中英文简介的广告牌。

大慈恩寺简介的译文同样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在仔细阅读完该简介的英文翻译后,笔者忍不住再一次对我国旅游景点的翻译现状感到担忧。作为曾经的翻译圣地,大慈恩寺简介的英文翻译本应起到一个示范作用,没想到却成了笔者想要商榷的对象。本文无意对大慈恩寺简介的英文译者口诛笔伐,只是想通过分析该译文,探讨我国历史文化名胜介绍的翻译要领,期望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对于旅游景点翻译的真正关注。

2 大慈恩寺简介英语译文分析

大慈恩寺简介广告版上左边是中文,右边是英文,中间是大慈恩寺和大雁塔的布局图。读罢大慈恩寺的中文简介,一股敬意油然而生,既让人感受到其历史之悠久、气势之磅礴,同时也令人感受到母慈儿孝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及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特有的文化。但是读完与之相对照的英文后,总觉得译文缺少点什么,实在找不到原文带来的厚重感觉。且不说通篇的大写字母影响了笔者的阅读速度和心情,也不论译文的遣词造句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单就原文和译文的信息比照而言,该译文删减了原文中一些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征的信息。另外,对于一些中国独有的历史和文化信息,译者又缺乏必要的解释和补充。这些信息恰恰是外国游客最感兴趣的,也是景点简介译者最应该向游客们传递的信息。张宁指出,充分传达景点的文化信息,帮助游客了解景观的文化底蕴,有利于创立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1]。大慈恩寺简介的英文译文显然没有达到这一目的。

仔细分析上文提及的大慈恩寺简介译文后,笔者发现该译文译者的主要问题在于没能运用好翻译中的一对常用技巧:增补和删减。结果,译文中该“增”的地方没有“补”,不该“删”的地方却“减”了。例如翻译“大慈恩寺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时,译者删除了“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这一中国朝代特有的名号信息。翻译“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时为其母文德皇后追福而建造”时,译文既看不出李治是后来的唐高宗,也看不出文德皇后和李治的母子关系。译者对于“迎请了自印度取经归来的高僧玄奘法师总理事务”的处理同样欠妥,译文删减了“高僧”、“法师”称谓信息以及“取经归来”的历史信息。另外,在处理原文中的“重楼复殿,云阁洞房”等汉语中特有的“四字格”时,该译者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只好无奈地采用“减译法”。

除了不恰当地删除了原文中的称谓、四字格等信息外,译者对于一些中国朝代、历史地名等信息也处理得不好。例如,在翻译“当年大慈恩寺是唐代长安城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时,译者采用的是直译的方法。殊不知,不少外国读者对于“唐代”以及“长安”的所指是不清楚的。因此,在处理这些历史文化信息时,译者需要采用“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手法,在译文中做出一定的解释和补充,比如在“Tang Dynasty”和“Chang’an”后面分别加注“618A.D.-907A.D.”和“Xi’an”,以明确其所指。如此方能让译文读者获得跟原文读者对等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感知。

3 深度翻译在历史文化名胜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指出“翻译是用目的语言将来源语信息再现出来、并达到最近似的自然等值的过程,首先是意思等值,其次是风格等值”[2]12。在此基础上,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概念,指出翻译的信息等值除了意思和风格对等外,还包含文化信息对等以及读者感受对等[2]24。可见,翻译的最终目标是要在最大程度上帮助接受语读者获得和涞源语读者相对等的信息感知。

感知是客观事物的表面特征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3]。信息感知则是信息的特征要素在信息接受者大脑中的反映。翻译中的信息感知对等是指译文读者从译文那里得到的信息感受与原文读者从原文那里得到的信息感受相一致。根据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念以及翻译的忠实标准,信息感知对等是翻译的一个普遍原则,译者不应对原文的内容随意增减。但是,就汉英翻译而言,由于两种语言存在的巨大差异,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为了让译文读者获得准确而完整的原文信息以及同原文读者一样的信息感知,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深度翻译”的手法。

“深度翻译”指的是“在翻译文本中添加各种注释、评注和长篇序言,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以促现被文字遮蔽的意义与翻译者的意图相融合”[4]。换言之,“深度翻译”是为了达到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历史和文化信息感知对等目的而在翻译时通过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来补充译文信息的翻译策略。不同民族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存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由于相关的文化语境不充分,其中一些信息对国内受众而言可能耳熟能详,但对于国外受众则可能造成难以逾越的理解障碍。对于这些地方文化特色鲜明的信息,译者需增加解释性说明或者背景信息,帮助受众理解源语信息[5]。

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文明史,旅游资源特别丰富,随处可见历史文化名胜。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各级政府部门都十分重视历史名胜的对外宣传。在介绍这些名胜时,大都涉及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如朝代、人物、地名、风俗等。如何将这些历史和文化信息传译出去并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对等的信息感知是每个翻译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例如,上文提及的大慈恩寺简介中的“长安”、“武则天”等信息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可是如果我们只是按照音译的方法直接翻译成“Chang’an”和“Wu Zetian”,多数译文读者是无法获得跟涞源语读者一致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感知的。他们至多知道长安是个地名,武则天是个人名而已。在翻译这样的地名、人物等中国特有的文化信息负载词汇时,译者需要通过解释和补充等深度翻译手法,从而让译文读者也知道“长安”指的是今天的“西安”、“武则天”是中国唐朝的女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这么一来,译文读者和涞源语读者所获得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感知就基本对等了。

我国历史文化名胜介绍经常涉及中国的历史朝代和地方风俗等信息,语言表达经常采用四字格、排比句式等形式。这是旅游资料翻译的难点。如何恰当处理这些信息是译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有些译者采用“删减”的方法,无情地删除了其中的部分信息。但是,这些历史文化以及四字格信息恰恰是最能吸引外国游客的,直接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6]。旅游景点的翻译不但要传播信息, 还要吸引游客注意力, 诱发游客对旅游目的地人文以及自然景观等产生强烈兴趣, 从而激发其购买旅游产品的欲望[7]。因此,译者应本着负责的态度忠实地将原文的信息翻译过来,不可打着减译的旗号偷工减料,做到“宁繁勿简”,切勿“惧繁从简”。例如,上文提到的大慈恩寺的英文译者就自作主张地删除了“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重楼复殿,云阁洞房”等信息,结果是译文读者无法获取跟原文读者相对等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感知。这也有悖于翻译的忠实原则。

4 结 语

在全球多元文化语境下,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时代赋予了每一个译者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重任。国内历史文化名胜介绍翻译在这方面具有典型意义。历史文化名胜介绍的翻译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国外游客会形成一个对景区以及景区所在城市乃至国家形象的基本认识。景点介绍翻译担负着传播文化的重要使命,但是把景点介绍翻译成英文并不等于中国文化就走出去了[8]。关键还是在于怎么翻,要看译文读者是否能从译文那里获得跟原文读者相对等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感知。

现在不少地方机构和政府错误地认为只要给汉字配上英文就算国际化了,甚至认为中国文化就走出去了。至于翻译的质量则根本不予考虑,结果笑话百出,严重损坏中国的国际形象。这么做不但不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反而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作为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国内旅游景点介绍的翻译现状依然不容乐观,错译、乱译的现象随处可见。难道这是我国翻译水平的真实体现吗?当然不是!关键的问题还是当地旅游和文化部门的重视程度以及译者的职业意识不够。

笔者以为国内历史文化名胜的翻译亟待加强,需要国家旅游部门、文化部门、翻译机构、高等学校协同合作。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在思想上应重视历史文化名胜介绍的翻译,务必委托具有良好资质的翻译机构或个人进行翻译。另一方面,国家还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委托翻译协会制定统一的翻译职业标准并严格执行。作为翻译人才的培养单位,国内各大高校也应加强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

[1] 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5):54.

[2] Nida, Eugene A. & Taber, Charles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 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428.

[4] Appiah, K. Anthony. Thick Translation[A].in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by Lawrence Venuti [C].Routledge, 2000:427.

[5] 饶梦华.增译法在地方新闻英译中的应用—以新疆地区英语新闻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14(3):46-47.

[6] 乌永志.文化遗产类旅游景点名称汉英翻译规范研究[J].外语教学,2012(2):93.

[7] 肖乐.跨文化意识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运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3):107.

[8] 牛新生.关于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文化反思—兼论旅游景点翻译的规范化研究[J].中国翻译,2013(3):103.

On Thickness and Equivalence in C-E Transl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ttractions

LIU Jianzhu
(1.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 2.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20, China)

The transl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ttractions is an important window through which foreign visitors understand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In order to sprea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elp Chinese culture go global, the author, after analyzing the English introduction to Daci’en Temple in Xi’an, points out that the techniques of thick translation are to be applied flexibly to the translation of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ttractions so that the target text readers can gain the sam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perception as the source text readers.

Thick Translation; Perception Equivalenc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ttractions; Daci’en Temple

G40;K02

A

1672-0318(2016)04-0038-04

10.13899/j.cnki.szptxb.2016.04.007

2016-05-06

*项目来源:本文为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2015年度重点项目(ZDI125-49)、2015年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MTIJZW201506)、2015年外教社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2015GD0045A)、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4JGXM-ZD1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教学研究立项课题重点项目(GWJYZD1400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人文社科青年项目(2213S3060010)、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人文社科重点项目(601622S26012)以及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计划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刘建珠(1974-),男,江西赣州人,教授,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翻译教学、语言服务。

猜你喜欢
名胜原文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主位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下期主题 和莫奈一起画名胜风景
火山那么美我想去看看
楠溪江畔多名胜,山居最好是林坑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