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言语行为动机分析

2016-04-13 10:32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面子言语动机

曾 莉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间接言语行为动机分析

曾 莉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说话人言语行为的生成发端于说话人的说话动机。本文以汉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为研究对象,从存在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间接言语行为现象,重在从动机的角度去揭示间接言语行为形成的深层原因。

间接言语行为;动机;心理;产生机制

作为一种常见的语用策略,间接言语行为广泛地存在于日常交际中。如辜鸿铭回福建老家给祖先叩头时,同去的英国人嘲笑他:“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上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辜鸿铭先假定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从对方的论题出发,类比推理得出明显的荒谬结果,再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从而有力地否定了对方观点的真实性。运用归谬法反驳,相对直接否定,不

仅生动有力,而且幽默风趣,是最常用的间接言语形式。

过去三十年以来,国内外语言哲学、语用学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几乎所有研究间接言语行为的文章都会提及,从各个学界的角度解决了间接言语行为“是什么”的问题。但关于间接言语行为的心理动机研究,尤其是汉语中的这类专门研究还未曾出现。因此,本文以汉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为研究对象,从存在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间接言语行为现象,重在从心理动机的角度去揭示间接言语行为形成的深层原因,以回答“产生动因”这一问题,从而帮助人们从内在规律的角度去认识间接言语行为这一现象。

1 前人的观点

国外Searle(1975)[1],Leech(1981)[2]等从礼貌的视角对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原因进行了单一的探究。国内学者侯国金(2002)对此动因提出了看法,认为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求异[3]。Thomas(1995:142-146)则认为间接言语行为的产生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一)增加或降低话语的趣味性。(二)增加话语的信息力度。(三)当两个或多个目标相互抵触时,说话者常会使用间接性言语行为。(四)为了礼貌或面子,说话者也会使用间接言语行为。其中礼貌问题比前三者都重要[4]。

2 本文的理论基础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 H.Maslow)在其人类的动机与存在需要理论中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表现实现需要五个层次[5]。在存在心理学理论视角下,基于间接言语行为的调查与语料的分析,本文认为间接言语行为发端于五个动机:①面子因素,②和谐因素,③审美因素,④表情因素,⑤幽默因素。Thomas说的增强话语信息力度属于表情因素这一范围,通过丰富的夸张、反语、比喻等修辞手段可以使言语行为带上情感色彩,如讥讽、快乐、悲伤、生气等等,使话语有力度,使听话人获得更深刻的印象,从而获得最佳交际效果。说话人言语行为的生成发端于其说话动机,即用语言工具表达特定思想内容的需要。由于每一个行为的发生动机可以是多样的,因此,导致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这几个动机也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个言语行为中。

3 间接言语行为的动机

3.1 面子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期待被肯定的心理,这一心理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表现为“面子”。“面子”是“交际事件中的参与者所相互给予的、相互协同的公共意象”(贾玉新,1997)[6]。Brown(1996)将面子分为两类: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喜爱,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和有违被肯定心理需求的,如拒绝、反驳以及批评言语行为等,而礼貌语言和间接言语行为是维护自己和他人面子,满足他人被肯定心理需要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委婉含蓄的间接言语行为可以减轻给双方面子带来的威胁[7]。正因为积极面子能够满足人的心理需要,符合人们表达情意的心理动机,因此,我们说积极面子是人们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面子观,处于差序等级格局社会中的中国人尤其重视面子。例如:

(1)唐朝初年,魏征由于为人正直,得罪了一些人,遭到了非议。李世民派人去责备魏征,魏征因此去见唐太宗,说:

“我希望陛下让我做一个良臣,不要让我做忠臣。”

李世民听了很吃惊,赶紧问:“良臣和忠臣不一样吗?”

魏征答道:“像古之谡、咎陶,就是良臣;像龙逢、比士,就是忠臣。良臣以国事为重,公而忘私,本身享有美名,君主获得好声誉,国运无穷;忠臣则唯唯诺诺,只有个人打算,君主会因他落得个昏庸的恶名,甚至国王家灭。这便是忠臣与良臣的区别。”

(《让你如何雄辩不败!》)

魏征通过限制证明的策略,分别指出良臣和忠臣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间接委婉地批评了皇帝只喜欢唯唯诺诺之流,并暗示了这样做的恶劣后果。魏征的回答既深刻有力,又维护了皇帝的面子,令李世民大为感动。再看:

(2)据宋朝《过庭录》记载:吴人孙山准备到郡府去考举人。一位同乡委托孙山带他的儿子一同前往。孙山考取了最后一名,而同乡的儿子落榜。孙山先行回乡。孙山回到家里,这个同乡就问他:

“我儿子考中了没有?”

孙山不好直截了当地回答,而是仿照欧阳修《踏莎行》中“凭无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句子,念道: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趣味逻辑》)

同乡一听,心知肚明。“名落孙山”和“没有考取”表达的都是同一命题,但“名落孙山”要委婉含蓄得多,更能顾及听话人的面子。

3.2 和谐因素

寻求和谐是人的天性,反应在言语行为上,当遇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安全的策略。间接言语具有模糊性,它让说话人能够在自己的话语意义被人提出反驳和质疑时否认自己的话语具有被指责的言语动机,因为间接言语的字面意义不等于话语含义,间接表达手段可使话语具有歧义性和潜在可否认性。Giora(1995)提到,间接言语行为有利于说话人掩饰话语的真实意图,达到既保护自己又使交际氛围和谐的目的,因为间接话语具有模糊性,有利于隐含表达因直接表达而可能被拒绝的观点或主题,即使有争议的观点被对方发现,说话人也可以否认自己的隐含观点,避免受对方反驳[8]。Gibbs(2000)也认为,说话人,尤其是弱势群体,使用间接策略能更好地保护说话人自己[9]。例如:

(3)纪晓岚:“清河深还是沙河深呢?”

皇上:“当然是沙河深《杀和珅》啦!”

纪晓岚:“您听见了吗?十五阿哥,皇上说杀和珅。”

(《铁齿铜牙纪晓岚)

纪晓岚明白不能直接说杀和珅,万一没杀成,就得罪了军机大臣。于是,他非常巧妙地运用谐音这一策略,间接地达到了其话语目的。

(4)为了让丈夫戒烟,妻子给丈夫买了瓜子、果脯和薯片。

看着零食越来越少,妻子问丈夫:“效果如何?”

丈夫说:“边吃零食,边抽烟,真的比干巴巴的吸烟感觉好多了。”

(《90后夫妻生活中的幽默搞笑对话》)

为了和谐起见,避免矛盾和冲突,丈夫采取实话实说诡辩策略,既委婉地传达了戒烟没有效果的含义,同时也可以打消妻子的怒气。

3.3 表情因素

在现代心理学中,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动的动机,情绪在动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0]。

在言语交际中,直接否定因为信息少、简单不能表达出人的心理情绪,而间接否定有时却能弥补这一缺陷,它通过丰富的夸张、反语、比喻等修辞手段可以使言语行为带上不同的情绪色彩,使话语更有力度,使听话人获得更深刻的印象,从而获得更佳的话语效果,如讽刺、快乐、悲伤、生气等等。例如:

(5)甲:“昨天评议会上,我坦率地说出了对主任的全部看法。”

乙:“都是优点。”

(《让你如何雄辩不败!》)

甲是个喜欢溜须拍马的人,但却装出一副敢陈述己见,直言谏上的面孔,乙的话语使原可以肯定的“全部看法”变成了不可肯定的|优点“,从而间接揭露了甲的实质。这种间接表达方式,带有极强的嘲讽情绪,同时也具有插科打诨的雅趣

(6)甲:“我很想念他。”

乙:“他的‘孔方兄’。”

(《让你如何雄辩不败!》)

乙巧妙利用续接变意诡辩术,即顺着对方的话语,利用自言语言的线性特征,在对方话语之后,通过增加补充性、注释性的言词“孔方兄”,与对方语意相悖,以否定对方,揭示出对方的实质,诙谐、轻松、委婉地对甲表达了嘲讽情绪。

3.4 审美因素

马斯洛提出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超越性需要”,其中包括人对审美的需求。从精神上来看,审美是人们日常交际中幽默言语、间接言语的动因和内在动力。间接言语行为往往用修辞、逻辑手段等把话语意图隐藏起来,让人结合语境,经过推理去获得话语含义,而语境需要想象,从而可以产生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含蓄美,藏而不露,耐人寻味,能体现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11]。

相对直接言语行为的一览无余,没有波澜曲折,意图明显直接,间接言语行为追求言语的新颖别致、委婉含蓄,以达文雅和高品位的审美境界,比直接否定更能增加语言的美感,其含而不露更符合东方人的审美心理。例如《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品茶”中妙玉的语言:

(6)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

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

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你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你吃这一海,更成什么?”

(《红楼梦》)

脂评:“妙卿身世不凡,心性高深”。妙玉自己也说:“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妙玉运用修辞手段间接反驳宝玉,既显示了她的文化修养,也自含有几分雅趣美。

(8)一个向导陪伴一打猎位法官归来。有人问他:

“今天法官的收获怎么样?”

向导:“法官枪法高超,只是上帝今日对飞鸟特别仁慈。”

(《让你如何雄辩不败!》)

不同语句可以表达同一命题。向导运用间接策略委婉地表达了“法官今天一无所获”这一命题,语言既含蓄得体,同时又有想象的空间,具有诗意美。

3.5 幽默因素

从生理上看,追求话语趣味是所有交际个体的需要,能激起有机体内分泌系统的积极活动,可以松弛气氛,缓解紧张,加强理性的交际,从而有效地缓解冲突和矛盾。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精神学家威廉.弗赖恩博士说:生活中如果没有笑声,人就会生病,并且会日趋严重。人有安全需要,话语趣味可以使人适当地避免焦虑,改变僵硬、刻板的个人形象,有助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感情或关系,能有效地克服障碍,赢得他人的喜欢和信任,从而获得团体的归属感并获得别人的尊重,实现自我[12]。间接否定言语行为借修辞、逻辑技巧的运用,使人们期待的与实际看到的东西之间产生巨大的乖讹,概念与真实物之间发生不协调,形成心理期待的扑空,使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减少抑制心理所需要的心力消耗,于是就产生了快乐,这是间接否定言语行为产生的重要心理根源。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些趣味话语的隐藏含义必须间接地表达,如果直接表达出来,趣味效果就消失了。例如:

(9)一架飞机因故停飞,机场柜台前挤满了办手续的人。这时,一位男士从排队的人群里一路挤到柜台前,并说:

“我一定得赶上这班飞机,而且我是头等舱!”服务小姐很客气地回答说:

“先生,我很乐意为您服务,但我得先替排在你前面的人服务。”

那位男士很不耐烦地说:“你知道我是谁吗?”

柜台小姐从容地拿起麦克风,广播道:“各位旅客请注意,23号柜台前有一位先生,不知道自己是谁,如果有哪位旅客能帮他辨识身份的话,请到澳洲航空23号柜台来,谢谢!”

(《谈幽默》)

利用语言的多义性,服务小姐含蓄机智地回答了“我是谁”,既风趣幽默,又轻松愉快,达到了多重语用效果。

(10)乞丐:太太,赏一点吧?

太太:没有。

乞丐:我这样凄惨,难道你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吗?

太太:我老公跟我讨钱的时候,表情比你还凄惨。

(《双响炮》)

面对乞丐的请求,如果直接拒绝,会比较刻板。为达到拒绝的目的,这位太太借助丈夫讨钱这一具体的事例,运用类比推理逻辑,用特殊的事实来证明特殊的事实,生动形象,风趣顿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究其发生根源,即在于人类的动机,为避免潜抑情绪造成痛苦和不愉快,个体理性运用言语艺术,排除交际障碍,服务于情感情绪的宣泄,从而达到心理需要的满足。因而,间接否定言语实属一种个体从心理上积极主动寻求适应外界环境的行为。探究使用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动机,有助于正确理解间接言语的会话含义,加深对这一语用策略的深入了解。

[1] Searle J R. Expression and Meaning[M].Cambridge: CUP, 1979.

[2] Leeeh G. Semantics: the study of meaning[M].Penguin, 1981:287.

[3] 侯国金.间接言语的礼貌功能质疑[J].山东外语教学,2002(4).

[4] Thomas J.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 1995:142-146.

[5] 马斯洛.存在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62.

[6]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 Brown P. Politeness strategies and the attribution of intentions: The case of Tzeltal irony. In E. N. Goody (ed.). Soci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153-174.

[8] Giora R. On irony and negation[J]. Discourse Process, 1995(19).

[9] Gibbs R W. Irony in talk among friends[J]. Metaphor and Symbol, 2000(15).

[10] 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42-63.

[11] 徐德清.趣味美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2] 于海珍.幽默语效形成的心理机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Exploration on the Motivation of Indirect Speech Acts

ZENG Li
(School of Humanities, Shenzhen Polytechnic, Guangdong Province, P. R.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

Psycho-linguistic studies indicate that speech acts initiate from the motivation of the speaker’s mentality. From a new perspective based on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indirect speech acts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onversational communication.

indirect speech acts; motivation; mentality; generative mechanism

H146

A

1672-0318(2016)04-0050-04

10.13899/j.cnki.szptxb.2016.04.010

2016-03-02

曾莉(1976-),女,湖南双峰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面子言语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Fac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某贪官的面子
面子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
面子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