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化旅游资源翻译

2016-04-13 18:56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翻译

李 静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外语系,河南 信阳 464000)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化旅游资源翻译

李静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外语系,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为进一步推动旅游资源的跨文化传播,本文探讨了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化旅游资源翻译:应基于对读者认知、文化、语言等层面的关照,对原语文化加以阐释,最大限度地再现旅游资源中所蕴含的特色文化。

关键词:接受美学;文化旅游资源;翻译

旅游业因其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点被纳入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2011年,国家旅游局发布了《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以旅游业作为提升国家整体形象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文化旅游资源翻译能有效传播中国文化,加快中国文化 “走出去”的步伐,促进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因此,学术界对其翻译的研究一直源源不断。

张宁分析了旅游资料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及其所表现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提出旅游资料的英译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1]。洪明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指出译者在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应重视对译文读者语言、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关照[2]56。叶苗探讨了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旅游资料变译策略[3]。郭英珍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旅游翻译进行了研究[4]。李丽则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解决原文失当、中国文化处理等问题的建议[5]。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探讨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的翻译。

1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化旅游资源翻译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译者既是原语(原文本及原语文化)的理解者,又是目的语(译文及目的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旅游文本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旅游外宣广告的功能是通过对景点的介绍与宣传扩展人们的知识,激发人们旅游、参观的兴趣,因此,翻译旅游外宣广告时,译者要考虑到译文的可读性与国外读者的文化审美心理及接受效果”。[2]57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对读者的关照,对原文中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成份不加以阐释,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会感到文化差距(cultural gap),也会对相关景点失去兴趣。因此,译者有责任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对译文读者在认知、文化、语言等方面加以关照。

1.1认知层面的关照

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旅游翻译应着力拓展外国游客的认知,满足他们的认知期待,有效传播中国文化。河南少林寺常用“锤谱堂里五分钟,出来一身少林功”来介绍和宣传该景点,该句描述的是少林寺陈列少林功夫塑像的地方——“锤谱堂”。在这里,少林寺武术的起源、发展历程、各种套路、各种各样的武术活动和武术姿势,如坐禅、罗汉拳、大红拳等都以塑像的形式呈现出来,游客可以根据这些塑像的姿势来模仿、演练少林武术,因此才有了“锤谱堂里五分钟,出来一身少林功”的说法。河南省旅游局编著的Around Henan里,将上述句子译为:“Staying Five Minutes in the Boxing Display Rooms; Leaving with a Series of Skills of Shaolin Kung Fu”。毋庸置疑,将“锤谱堂”翻译为“the Boxing Display Rooms”传递的文化信息不够充分。因为在西方文化中,读者认知中的“少林功夫”是通过中国武侠片获取的,有夸大的成分,对真正少林功夫的概念较为模糊。简单地将“锤谱堂”译为“the Boxing Display Rooms”也仅仅能传达“拳术、拳法的展览”的含义,并不能传达此景点所包含的少林武术的起源以及展出形式等信息,进而造成译入语读者认知上的偏差。译者在翻译该术语时,可通过语境增译的方法,进一步阐释“锤谱堂”的功用和具体内容。笔者建议将其翻译为“the Display Room of Shaolin Kung Fu—its origin,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and boxing”,译文的前半部分介绍锤谱堂的功用,后半部分通过“注释”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文化信息,充分再现译者在直译时无法完整表达的信息,对读者的认知心理给予关照,使整个译文简单明了,信息传递完整准确。

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的景点名称译本多达4种。译文1:其官方网站景区标志图上译文为“MILLENNIUM CITY PARK”[1];译文2:中国网(China.org.cn)在关于中国河南最具魅力十大景点(Top 10 attractions in Henan, China)的介绍中将其译为Qingming Riverside Landscape Garden[7]; 译文3:河南省旅游局出版的Around Henan将其译为Park with “up-the-River-on-Chingming-Festival”Views;译文4: 清明上河园的英文网站将其表述为“Qingming Festival on the river”[6]。笔者认为,这四种译文都不能完整地向外国游客有效传达其作为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的含义。清明上河园是以画家张择端的写实画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按照《营造法式》为建设标准,以宋朝市井文化、民俗风情、皇家园林和古代娱乐为题材,以游客参与体验为特点的文化主题公园。是集中再现原图风物景观的大型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展示了古都汴京千年繁华的胜景[8]。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普遍不足的外国游客来说,《清明上河图》是其认知上的空白,若译者刻意强调清明上河园与《清明上河图》的联系,则有喧兵夺主之嫌,也会掩盖清明上河园承载的丰富的宋朝文化,使该园失去了对国外游客的文化吸引力。因此,笔者建议采取文化释义的方法,参考江苏省无锡市中国吴文化博览园(China Wu Culture Expo Park)的翻译方法,侧重阐释“清明上河园”是我国宋朝文化公园的意义,将其译为“China Song Culture Expo Park”。

1.2文化层面的关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很多事物是外国游客闻所未闻的,在译入语文化中找不到相对应的名称。译者在翻译这类事物时,应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阐释原语文化。河南省旅游局出版的Around Henan将 “内乡县衙”译为“Yamen in Neixiang County”,很显然,译者采取音译的方法将“县衙”译为“县里的衙门”。对于拥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人来说,衙门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权机构的办事场所,很容易理解。然而,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来说,“县衙”无疑造成了意义真空和理解障碍。该译文并不能传递此景点的任何文化信息。鉴于“县衙”和现代政府机构性质和作用的一致性,译者在翻译时,可通过简短的语境增译提供该文化术语的相关背景知识,建议将其译为:Neixiang County Office—A China’s Feudal County Office。同理,“女娲造人”应译为:“making mud into man, China’s Adam and Eve”。

据此,在翻译河南戏剧文化中的生、旦、净、末、丑时,可分别采用较贴近译语文化的“male, usually handsome, character”、“female character”、“male character with painted face”、“middle-aged male character”、“clown”等来表述;河南省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历史文化词汇可译为:Yangshao Culture(cultural relic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7000-5000 years ago,first discovered in Yangshao Village, Mianchi County in West Henan)和Longshan Culture(cultural relic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2600B.C.to 2000B.C. )。

1.3语言层面的关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反映在词汇、句法、语义等方面。译者只有充分考虑译入语与原语的语言差异,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河南省嵖岈山风景区有一段这样的介绍:“明代礼部尚书、诗人许瓒曾在此写下了‘嵖岈山秀寻仙踪,隐隐云壑十万峰’的著名诗句(Xu Zan, Director of the Board of Rites of the Ming Dynasty, depicts that valleys hidden and peaks towering in clouds above the holy marvelous Chaya Mountain)。”[9]这里,译者将中国古代官职“礼部尚书”译为“Board of Rites”显然不够贴切。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10]。而“Board of Rites”中“board”指“a group of people who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of managing important business or government activities”,意为“理事会、董事会”[8]209。同时,“Rite”指 “a traditional ceremony, especially a religious one”[11]1800,因此,“Board of Rites”(直译为礼仪部)未能准确全面传达原文意义,势必造成译入语读者误解。因此,译者可通过直译加注释的方式对其进行阐释。首先,按照字面意思将其译为“Minister of Rituals”,其中,“minister”指“an official in charge of a government department”[11]1330,更符合“尚书”的含义,“Ritual”指“a formal ceremony”[11]1800,其意义比“Rite”更为丰富。所以,可将其译为:“Minister of Rituals—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China, in charge of etiquette, sacrifices, feasts, schools,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foreign affairs in the royal court。” 如此一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更全面了解该旅游景点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同样,在翻译《山海经》时,应着重强调该书总览民间传说和地理知识的概念,译出该书蕴含的文化信息,可将其译为“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2结语

旅游文本富含文化信息,是我国外宣工作的重要载体,其英译能给世界各国游客提供全面生动的旅游景点信息,吸引外国游客。接受美学理论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强调作品(译文)要在语言、文化、审美等方面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对文化旅游资源翻译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使译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原语特色文化,译者应重视在文化旅游资源翻译中从各个层面对读者进行关照,并基于对读者认知、文化、语言等层面的关照综合权衡,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对原文化加以阐释,最大限度地再现旅游资源中所蕴含的特色文化,促进旅游资源的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5):54-56.

[2]洪明.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观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56-59.

[3]叶苗.关联论视角下的旅游资料变译策略[J].上海翻译,2009(3):28-31.

[4]郭英珍.河南旅游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视角审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2(2):244-246.

[5]李丽.译者可以做什么: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旅游牌示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4(8):41-44.

[6]开封清明上河园.清明上河园[EB/OL].[2015-04-23].http://www.qingmings.com/

[7]中国网. Top 10 attractions in Henan, China [EB/OL].[2015-04-22].http://www.china.org.cn/top10/2012-08/13/content_25645739_3.htm

[8]百度百科.清明上河园[EB/OL][2015-09-1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69B4j7IMloveX8Pl7xsWCtxPIV0ENhcQXhrg9jgbIC_qvVBOHUiDEzvduH9r0FhByu52Fsls8rBuGiPfVaeP2q

[9]嵖岈山风景名胜区. Chaya Mountain Scenic Area [EB/OL].[2015-04-22].http://www.chayashan.com/worldwide/en-us/intro_chayashan.php

[10]百度百科.礼部尚书[EB/OL].[2015-09-1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N-f7tUT9We0h5TteiKET249trfwtkd8ANPBTZxj7qkgIGpCwrs6EoC_LkTDjLquW3x83n56WSONCwZ2FSYmmq

[11]麦克米伦出版公司. 麦克米伦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编辑:刘彩霞)

On the Transli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LI Jing

(Dept. of Foreign Language, Huarui College, Xinyang 46400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rans-culture communic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the thesis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then probes into translating strategies with the guid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interpreting the source language culture with the consideration to cognition, culture, language of TL readers to reproduce the unique culture in ourism resources.

Keywords:Reception Aesthetics;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translition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978(2016)01-0090-03

作者简介:李静(1980—),女,河南周口人,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5-QN-483).

收稿日期:2015-11-20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翻译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浅析跨文化交际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