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现场报道要用好新媒体

2016-04-16 14:07胡玉菡
法治新闻传播 2016年6期
关键词:现场报道基层活动

■胡玉菡

基层现场报道要用好新媒体

■胡玉菡

媒体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波浪前行的尴尬,传统媒体的 “慢速度”被不少专家诟病将面临衰落。如今,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于方寸之间的手机中,微博微信客户端滚动刷不停。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记者去基层现场进行报道的时候,到底用什么样的姿态去突破重围?

新媒体时代,最受关注的人掌握了话语权分配的趋势。已有5400余万粉丝的最高检两微一端,带领全国检察机关在全国政法系统中率先建成四级新媒体矩阵。正义网新媒体编辑部作为其背后的运营者,并未止步于日常的运营维护,而是更加专注于不断结合时下最新的VR、无人机等新媒体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报道方式,把新媒体打造成为全方位、立体化深化检务公开、推进阳光检务的重要平台。于是, “走基层·话检察”新媒体行活动 (下称 “新媒体行活动”)应运而生。

截至目前,新浪微博 “走基层·话检察”话题总阅读量为80余万,前四次活动的微博阅读量达280余万。下面笔者将结合实践经验谈谈 “新媒体行活动”策划需注意的问题,与读者朋友们商榷。

多角度营造现场感

有人呼吁,要给新闻血肉、呼吸、生命,说的就是目击式、有现场感的报道。新媒体行活动立足于各地基层特色检察工作,以VR、无人机等多种新媒体手段,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平台快速实时报道,让网友们跟随正义网记者的视角深入基层前线,身临其境、切实体会各地特色的检察工作。现场感能够使新闻信息富有感染力,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至于如何增强现场感,笔者有几点体会:

首先,在活动安排上,要接地气且活泼。

“要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的那样,现场报道的活动安排至关重要,自说自话、座谈介绍工作即结束,与只给记者纸质材料拿来对抄没有太大区别。笔者认为,新媒体语境下的现场报道,应当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为群众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新闻和信息,多考虑选取老百姓真正关心的问题,用网友们都能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达。

因此,在活动的前期联络准备工作时,先要与准备采访的基层院多次沟通,筛选出该院的特色亮点工作之后,对具体的活动形式反复修改。比如能在户外表现的就不开座谈会,能走出去亲近基层群众的,就不能仅在院里走马观花式地参观。

今年9月下旬,新媒体行活动走进江苏镇江检察机关。为报道金山地区检察院构建的环境资源跨行政区划检察模式,我们提前拿到了一个农地被占用的案件材料,为了让网友更加直观地了解检察职能发挥的作用,记者跟随检察官亲赴案发现场,现场同步视频直播,走近那原本种满农作物,如今却遍地牛粪、建满猪舍牛圈的被占农地,看检察官引导公安干警侦查取证。网友们反响热烈,这段仅5分钟的直播视频点击量达10万余次。

其次,在报道方式上,全方位多角度量体裁衣。

新媒体报道的手段虽多,但若囫囵吞枣一锅端,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出发采访前,应当针对活动行程提前准备报道方案,具体到每一场活动用什么样的形式进行报道,都要事无巨细地分配落实。

以新媒体行活动走进广州市南沙区检察院为例,其中有一场活动安排是检校辩论联赛,检察官与高校学子在校园激辩,百余位观众现场举牌投票决定胜负。显然,此活动场面较为宏大,且角度新颖,所以我们第一时间选择了照片特写,将图片新闻发在了报纸二版上。

传统现场报道中,记者往往 “单兵出战”写稿。而这次南沙新媒体行活动中,还有一群特殊的观众——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余位网友,随同记者一起与检察工作 “零距离”亲密接触。由于多数网友对南沙区的涉自贸区检察工作十分好奇,所以我们临时增加了点对点采访网友的环节。由于白天都在走活动行程,记者利用晚饭后的时间进行视频采访,酒店房内的落地窗、搭上三脚架和相机,就请参加活动的网友们来讲述亲身体验。记者熬夜剪辑,第二天即发出了全程活动视频报道。全国各地的网友们通过采访视频,与参与活动的网友们联成一条线,确实加深了新媒体的参与感。

最后,新媒体要有新媒体的速度。

新媒体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表现出明显的即时性特征,这也施加给新媒体记者更大的压力。记者在现场采访结束后,甚至采访过程中就应当以最快速度将新闻消息发出,网友们能够即时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平台接受信息。

我们在进行新媒体行活动中,网络报道是尽量在当天采访结束后出稿,最晚不超过第二天上午。图文微博则是在采访过程中立即配现场照片编发,最晚不超过活动后半小时内。而现在的视频实时直播则更快了,直播并非录播,网友们与记者看到的所有情况一致。

今年10月底,我们从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城翻山越岭,驱车一小时才来到大山里的西岭乡岛坪完全小学,参加一场 “预防犯罪 拒绝校园暴力”法治进校园活动。现场的小朋友们很多,有一些孩子也盛装演出普法情景剧。

直播的不确定情况很多,虽然是同步速度最快的方式,也是风险性最高的。我们在现场视频直播之前,本以为他们面对镜头也许会害羞,没想到居然有不少小朋友主动与网友们打招呼,有一位小朋友还骄傲地秀了秀瑶族长鼓……虽然在山里信号不是很好,我们此次直播仍有17.5万余人观看。

善用先进新媒体技术

真正推动新媒体发展的,其实是集体爆发的新技术。它在深刻地影响着传统新闻报道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挑战与 “突破点”。笔者认为,蓬勃发展的新媒体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基本的写稿编辑技能,无人机、VR、视频剪辑、图片制作等等,都将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必备技能。

不仅如此,对技术的需求会随着报道的不断深入而增加。今年9月以来,新媒体行活动走过了广东、江苏、广西、海南四地,每一次活动结束后,记者都会总结经验,反省每次报道中的不足,并在下一次活动中改进。

第二站镇江,我们首次尝试了网络同步视频直播走访检察工作,创新使用手机拍摄剪辑全程活动的纪实短片。第三站桂林恭城,我们拿出了最新的技术——无人机航拍视频以及VR照片、VR视频,让网友们的参与感更加真实。在报道实践过程中,记者发现手持设备的稳定性会极大影响视频整体质量。所以,在第四站去海口时,我们又动用了最强的手机稳定器——“手持云台”,提高我们的直播画面以及新媒体视频的质感。

与此同时,始终保持创新精神也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你不努力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很可能被遗忘。使用无人机航拍的过程中,记者无意中发现手持云台与无人机的适配软件是同款,于是尝试着以云台直播的方式进行无人机航拍直播,没想到成功了。于是,我们成功完成了全国检察系统首次无人机航拍直播,走进亚洲最大的红树林,回访海南检察机关首例支持起诉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情况。

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确实能为现场报道增色不少。在办公室中远程采访或许依然可行,但它终有一天会被科技时代所冷落。积极拥抱新技术,创新发展,融入数据发展的大潮流中,才能让现场报道真正 “走进现场”。

坚持互动性为生命线

从前,我们看到一篇文章不错,想与作者探讨一下,得先打电话给报纸热线,再通过编辑辗转联系作者……确实,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体时代,强势的媒体地位决定受众接受什么样信息,用户很难进行信息反馈。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输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互动性大大提高。

在诸多新媒体平台上,网友可以对新闻信息毫不掩饰地点赞、吐槽、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再是单纯被动地接收信息,作者也可以及时回复探讨。笔者认为,如果在新媒体上回避互动,相当于放弃了新媒体的 “生命线”,与海底捞月无异。

新媒体行系列活动走下来,已积累了400余条网友主动发出的评论。在现场报道的视频直播中,互动性尤为突出。网友的所有提问,都可以直接出现在直播屏幕的弹幕中。在一次回访案件当事人的过程中,检察官提到了当初法院的立案过程,围观网友立刻提问: “法院收到材料后多久作出是否立案的答复?”虽然这个问题并不属于检察职能范畴内,检察官还是实时作出了解答。

通过新媒体的互动,拉近政法机关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全方位深入挖掘先进基层检察院的亮点工作,展现新时期基层检察干警的风貌,不仅可以增进了群众对检察机关的了解,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政法机关的新气象、新面貌、新作风,还能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让知法、懂法、守法成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常态。

我们应该看到,新媒体的冲击将带来一次 “大浪淘沙”的考验。积极迎接新媒体的挑战,适应多种新方式的融合,利用新媒体带来的便捷性、互动性、科技性,尽可能地贴近现场报道的 “真正现场”,是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人必须要去探索追寻的道路。

(作者系正义网新媒体编辑部主任助理)

猜你喜欢
现场报道基层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电视民生新闻现场报道初探
记者在突发事件中如何做好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