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有效合作学习探析

2016-04-16 15:53王开稀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能力教师教学

王开稀

(福清元洪高级中学,福建福清350300)

高中地理有效合作学习探析

王开稀

(福清元洪高级中学,福建福清350300)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精神与参与精神,全面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本文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从精心选择合作学习内容、合理分配小组、通过问题引导合作以及教师加强指导等方面,对地理课堂的有效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

高中地理;合作学习;策略

新课标提倡“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1]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精神与参与精神,全面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作为地理教师,应积极探究合作教学法,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一、精心选择适当教学内容

“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需要一定的条件。”[2]对于较为简单的问题,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问题过于深奥,也无法调动学生的讨论兴趣。例如,在教学“人地关系”这一内容时,其中对于人地伙伴论的评价与价值等问题没有任何讨论意义,因为这些知识都在课本中标有明确答案,内容过于简单;如果让学生讨论人地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学生也会感到茫然,因为这样的问题过于深奥,无论学生怎样讨论,都无法理解其中的内涵,从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合作内容,找到适合学生讨论的话题,注重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应设计开放性问题,这样的问题比较适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合作探究与学习。例如,在教学“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部分时,要让学生了解全球性环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探究资料,引导学生对环境影响这一部分进行讨论,并给出结论,指出依据。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具有很强的探究价值。又如,在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体现地理的整体性。在学习这一部分时,由于学生的思维比较狭窄,所以他们无法打开思路,考虑的也不全面,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倍感困难。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拓展思路,广泛交流,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找出实例,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思考,最终通过小组的互动交流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层面有所不同,所以他们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也有所不同,需要学生深入交流、扬长避短,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二、通过科学合理方式分组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是前提。那么如何科学合理的分组以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科学合理的组建小组,组建小组的基本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要求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基础知识、思维能力、性格特征、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纪律状况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让每一个小组都势均力敌;其次,小组学习是让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需要明确分工合作。分组之后,让学生根据小组成员的爱好特长自行划分角色:组长、记录员、材料收集员、汇报员等,让每一位学生都分工协作,参与整个讨论过程。期间,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所以,在分配学习小组的时候要合理科学,综合考虑学生的性别、个性特征和能力倾向以及学业水平,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要求小组成员积极发挥自己的才能,互帮互助,让学生在实现个人目标的基础上帮助其他同学完成学习目标,从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用问题引导合作、小组角色表演以及小组辩论等多种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提倡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首先,我们要认识内涵,注意合作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另外,我们也要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避免“一言堂”的现象发生,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不知道应该合理有效进行小组学习,认为只要进行小组学习就一定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其实不然,反之,选择的时机非常重要,适当的时机进行合作学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适得其反。因为如果选择的时机不恰当,比如学生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或者是讨论非常难的问题,那么就会损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例如,在学习风带、气压带关系和洋流分布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分析盛行风的形成特点,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掌握分析季风的方法,从而自主分析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风环流系统特点。其次,辩论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整理所学知识,达到巩固理解的目的,另一方面,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辩论,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搜集辩论相关资料,然后分成两组展开辩论,要求学生不仅要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要说明理由并且找到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获取信息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另外,通过辩论可以锻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四、教师要加强指导和引导

“在合作学习教学中,教师不要成为旁观者,而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4]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放任学生随意讨论,而是要加强巡视和观察,对学生的疑惑及时解答,对学生的偏差及时纠正。高中生的思维正在经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所以在独立解决地理问题时,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指导。为此,教师应在讨论环节,经常在教室中走动,观察各个小组的讨论进度,了解学生对话题的讨论情况。高中生的时间非常宝贵,如果思路错误,那么就无法讨论出正确的结论,无疑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采用精准的语言加强引导。地理知识错综复杂,教师要注意用语顺序以及用词的适当性,争取让学生一次听懂,不要增加学生的课堂负担。地理学中包含很多抽象知识,如:地球运动、洋流成因、热力环流等,教师应对这些内容加以重视。例如,在教学“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时,如果完全依靠学生的想象力,无法充分理解大气在高空中的受力情况,也不能明白大气正确的运动方向。在教学“洋流”时候,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或生疏的地理词汇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解决,以此来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启发非常关键,如果启发不到位,学生无法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因此,教师的语言讲解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讨论成果,并且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当教师解释其中一种现象时,往往会引出多种原因,这些原因一般分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所以在总结和评价时,应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和归纳,将这些原因进行区分。譬如在解决以上问题时,可以总结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地理位置处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常年受到副高和信风带控制;二是有秘鲁寒流经过。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想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师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创新改革,不断探索,不断深化,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打造高效的地理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1]庞立文.分析新课程下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J],青春岁月,2013(1).

[2]李晓瑞.运用课堂讨论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成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6).

[3]徐兆刚.利用合作学习提升高中地理复习效果[J],教育教学论坛,2013(1).

(责任编辑:廖炽昌)

猜你喜欢
能力教师教学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