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出名靠商人?

2016-04-19 20:48侯耀晨
中国商人 2016年4期
关键词:儒商颜回子贡

侯耀晨

中国人心里时常供奉着三个人: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反映在工商界,是所谓的“儒商”、“道商”、“佛商”,反映在精神层面是三教融合的历史,反映在社会制度演变的主线,则是毛泽东的独到观察:秦以后,“祖龙虽死魂犹在……百代皆行秦政治”。

“秦政治”的核心是中央集权、垂直管理和易地为官的郡县制,历代中国商人群体是在这样一个超稳定体系里求得生存和发展。我们寻源中国商人的义利观时,会发现孔子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

孔子手中的经线,上承周之道统,下启秦朝之后“内圣外王”的百代沿革,因而在循环往复的历史周期内,被尊奉为“帝王之师”、“万世师表”。

孔子手中的纬线,则延展为各个时代纵横交织的“毛线团”。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势中,个人只是一些更小的毛线团,孔子自己也是。

在更大的毛线团里,小毛线团的终极命运通常有几种:身与名俱灭,百世流芳,遗臭万年。如果是商人,则可以翻译为流传甚广的段子:人没了,钱还没花完;人还在,钱却没了。人没了,招牌还在。这第三种,大概是商人和企业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有后来人传承其衣钵。

钱,就是一个商人的事业,世事无常,事业亦最是无常。被无常播弄的中国商人群体,得意时当当儒商,失意惊恐之际,上山拜拜庙,求求佛,乃是极正常的事。但是,活在前朝历代的商人,与后代的商人飞黄腾达的途径、湮灭的流程往往极为相似,这是尤为值得关注的。

孔子与商人

追寻中国商人的进化史,稀有善始善终如陶朱公范蠡这样的,青史中留下美名的,几乎都在秦代以前。历代巨商大贾,富比王侯,甚而至于富甲天下后,往往难免与当时的权力阶层纠结在一起,是为饱受诟病的“官商勾结”。

官与商的协作,无非是利益使然。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情节,不过是一再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只是换了角色。

一个人是否应该去追求财富?

现实运作中是没有问题的,所谓“商人重利轻离别”,“千里当官为谋财”,社会上一直有这样的流弊。但是在意识形态里,同时也运行着另一种流弊:求财是可耻的。

“求财可耻”的观念,大概来源于孔子的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小人”是孔子思想中两个很重要的提法,翻译成大白话,“君子”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小人”是饱实终日,不求上进的。在利益面前,孔子主张君子应以道义为重,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本人不仅没有反对本乎道义的发财致富,而且孔子与商人的交往亦堪称范本。

孔子能为“万世师表”,被尊为“帝王之师”,在于他的三千弟子中,享有七十二贤人之称的,既有经济穷困的,也有大富大贵的。

孔子有个著名的高徒原宪(颜回),便在七十二贤之中颜回,隐居在市民杂居的陋巷里,生活条件也很差。孔子赞美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另一个学生子端木赐(子贡)则是由官而商,是同学中最为富有的。子贡在孔子那里学成毕业后,先是去卫国当官,卸任后,又去经商。他常年往返于当时的曹国和鲁国之间,从事“国际贸易”,物价上涨,他就卖出,东西便宜了,他就买进,很有生意头脑。

子贡富有,与列国诸候有很好的交情。据《史记》载,他常坐着四匹马拉的车子,带着很贵重的束帛之礼去拜访诸候们。所到之处,国君们只与他行宾主之礼,而不行君臣之礼。所谓“分庭抗礼”,即由此出。子贡显贵,不忘师恩,经常人前人后辅助孔子。司马迁感慨地说:“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如果子贡生活在现在,也一定是被世界各地竞相招商引资的“跨国企业家”,他也会把老师的核心价值观弘传到更远的地方。

问题是,孔子之后,谁能教他呢?

“厚德载物”与“心能转物”

孔子称赞颜回,是以颜回的“厚德”为美,他周游列国,与各国达官显贵交往,但他的观念里并没有放弃人民群众。孔子始终得到富有的子贡一路买单相助,但他并没有因为子贡马车里拉的东西而放弃自己的学术主张。

所以说,颜回和子贡,就是“厚德载物”的范本:穷而有德,能使心安;有德而富,名垂青史。

孔子能为帝王之师,当然也能教商人。

子曰过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真正的意思是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并非提倡“官商勾结”损公肥私。

孔子常提到的“君子”和“小人”,类似于佛教中的“觉悟者”与“未悟者”,以及道教中的“得道者”与“学道者”。

儒家、道家、佛家,这三家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和谐共存,成为建设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精神来源,是因为儒家的“知行合一”、道家的“天人感应”、佛家的“因果报应”,都强调“心能转物”的重要规律,以及“厚德载物”的根本道理。

儒家、道家、佛家的修养发挥到工商领域,就是所谓的儒商、道商与佛商,大家背的课文不一样,制服不一样,但追求的境界没有本质的不同。

儒商也好,道商也好,或者有志气要去做一个佛商,如果是奉行“取之有道”的义利观,则会把“心能转物”、“厚德载物”的规律各自发挥到极致。如果只是口头说说,见利而忘义,那就跟三家的教育体系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猜你喜欢
儒商颜回子贡
子贡如何花钱
颜回偷食
山东国际儒商会启动仪式暨全球儒商交流会在济召开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新时代高校儒商型应用人才培养初探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孔子文化节连接两岸
《扬州儒商志》创新之我见
颜回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