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幸福是生命本质的存在

2016-04-19 20:55济群
中国商人 2016年4期
关键词:福报佛法菩提

济群

生命的延续是一种重复,从生到死,死而复生,如四季更替。如果我们看不清其中真相,只是浑浑噩噩地活着,无非就是重复贪嗔痴,重复凡夫品质,在生命的低级重复中随业流转。

不出离,没出路

出离不是出世,不是逃避这个世界,而是要出离生死,出离轮回。当然,如果我们发愿和众生不弃不离,像地藏菩萨那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则是属于菩提心的实践,另当别论。但我们要知道,菩萨在轮回中是自在的,而不是像我们这样身不由己,无法自主。

有些人可能不相信轮回,那么,我们是否相信烦恼?是否感到众生在烦恼中互相折磨?相信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事实上,轮回不只是外在的。因为烦恼就是轮回的实质,就是轮回的源头。

汉传佛教是大乘,不少人因此忽略了出离解脱的修行,甚至将出离心和菩提心对立起来。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出离心是我要出离轮回、出离生死的愿望,而菩提心则是把这种愿望普及到一切众生。

两者在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出离的所缘不同而已。一是限于个人,一是由此及彼。就像我们的房子着火时,如果只顾自己赶紧脱身,就是声闻的出离心。如果不忍大众葬身火海,发愿带领他们共同出离,就是大乘的菩提心。

但不论发出离心还是菩提心,都要具备解脱的能力。否则的话,利他固然是一句空话,自己也将流转六道,难以自保。

当下这一念

生命的延续是一种重复,从生到死,死而复生,如四季更替。如果我们看不清其中真相,只是浑浑噩噩地活着,无非就是重复贪嗔痴,重复凡夫品质,在生命的低级重复中随业流转。

学佛所要做的,是认识自身潜在的佛菩萨品质,然后不断地熟悉它,重复它。所以说,修行就是一个摆脱错误、重复正确的过程。你重复什么,你就是什么。

对于人生来说,每天想什么、做什么极其重要。因为我们想过、做过的一切,都会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心灵因果。说到因果,人们更多是从外在去理解,觉得现在做了什么,将来有什么报应。其实,和生命的内在因果相比,外在因果是微不足道的。

从佛法观点来看,我们的所思所行都是功不唐捐的。因为它是在内心播下一颗种子,是代表某种心理力量得到重复,也是决定生命未来的直接力量。我们未来会成为什么?关键就在于现在想什么,做什么。

生命是缘起的,想法会产生行为,行为会形成习惯,进而演变为性格,演变为人格,并决定未来的命运走向。我们希望未来是什么,现在就应该从因上去努力。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的尚未到来。我们真正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就是当下这一念。

《道次第》讲到三士道,我还加了一道,就是动物道。如果一个人以生存、过好日子作为生命目标,这种状态和动物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它们也会觅食,也会为生存忙碌,这是一切动物的本能。如果我们没有更高的生命目标,和动物实在没有本质的差别。当然,我们要在社会生存,没有相应财富是不行的,但不要将之作为唯一目的,那样就本末倒置了。

因为理解,所以接纳

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悲悯之心,但这种悲心是被我执处理过的,是建立在个人好恶的基础上,狭隘而又渺小。

怎样才能发起广大的悲心?首先要学会理解他人,接纳他人。

我们审视一下自己,有没有理解别人的能力?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在什么层面可以理解,超过什么层面就不能理解?通常,我们最能理解的就是自己。不论自己做些什么,哪怕干了坏事,都能找到无数借口,但要理解别人就比较难。一方面,在程度上比较浅,只能初步理解;一方面,在对象上比较窄,对不感兴趣或有利害冲突的人就不愿理解,不愿同情。

再如我们对众生的接纳,有的心中只能装一个人,有的心中可以装两个人,有的心中可以装更多人,但无论装多少,终归是有限的,因为这种慈悲是建立于我执之上。而菩萨道的修行是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就是将自己和众生视为一体,没有任何好恶之分,亲疏之别。这就必须通过修习菩提心来打破自我。

没有这个处处设置障碍的“我”,才能解脱自在,获得真正的自由。社会也在提倡自由,如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等等,但这只能给大众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究竟的自由是在我们内心而非别处。如果内心还有执著和烦恼,即使生存环境再自由,我们一样会被烦恼所缚,成为我执的囚徒。自由,是相对不自由而言;自在,是相对不自在而言。我们想要自由自在,就必须铲除内心不自由、不自在的生长因素。

利他不是用来说的

菩提心和出离心的差别,在于出离对象是个人还是众生。

两者不仅没有任何矛盾,而且,菩提心必须以出离心为基础。如果不愿出离,菩提心是不可能真切的。因为你还看不到轮回险恶,即使想着利益众生,但因为对世间充满贪著,这种利他心很快会因染污而变质。

就像过去有很多起义军,开始也是想救百姓于水火,但得到一定利益后,就开始贪著享乐,腐败变质。这也是因为没有出离心的基础,一旦诱惑出现,就被欲望、烦恼和我执紧紧抓住,再也想不到众生了。

当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想着利益他人似乎不难。因为只要关起门来想想,不需要有任何实际付出,也不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众生。但利他不是一套说法,而是要面对众生去检验,在各种顺逆境界中去检验。这样你才知道,自己的这一念利他心,仅仅是用来满足自我的道德优越感,还是真正准备落实到行动中,把想法变成做法。

菩提心的成就标准,是对每个众生都能心生慈悲,而不是把众生度尽。如果那样,没有一个菩萨能圆满慈悲。因为众生是无量无边的,而且菩萨度众需要时节因缘,并非一厢情愿的事。你想利益对方,也许有的众生未必乐意:你说佛法好,他还觉得吃喝玩乐好!你说修行好,他还觉得醉生梦死好!

如果不了解缘起的道理,即使有心利他,也可能处处碰壁。我以前讲佛法时,常常想:佛法这么好,怎么他听了没有感觉?后来才发现,所谓好与不好,关键是在他是否有这个需要,是否有这个认识。而不是说我们觉得好,对方也会觉得好。其中还涉及每个众生不同的根机,不同的福德因缘。

烦恼和解脱都在于心

如何才能解脱?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态不好,时时纠缠于烦恼中,需要缓解,需要释放。那么,烦恼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从源头根除?这就需要知道,烦恼从何而来。

从表面看,烦恼似乎都是由某种外因引起的,但其根源就在于无明,在于我执。这个依托基础越坚固,烦恼生起的力量就越强大。一旦证得无我,烦恼就没有着落了。如果“我”不觉得被伤害,不觉得被欺骗,烦什么?恼什么?

心是烦恼生起的基础,但同时,心也具有解除烦恼的力量,那就是内心本具的觉性力量。禅宗说明心见性,所见正在于此。如果见到心的本质,面对各种念头和情绪时,才会拥有自主的能力。否则的话,时刻都会被它们带着跑,成为烦恼的受害者。

修行,关键是把握生命的自主权。解脱道的修行有五分法身,分别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其中,核心内容就是空性慧,这是解脱的根本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见性?就像寻找一个从未谋面的人,到人潮如织的地方去找,无疑是相当困难的。这就需要不断清理现场,到目标所剩无几时,才能作出有效判断。戒和定的修行,正是起到简化内心环境的效果。

心灵创造幸福

身心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修身养性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有的人在逆境中成长,有的人在逆境中沉沦。

五福临门是一句非常吉祥的话: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康宁,身体健康、内心安宁,这是现代人普遍缺乏的。现代人最大的特点是浮躁、混乱、不得安宁,而安宁是人生幸福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

幸福是需要福报的。我们想要福报,就要培植福田。佛教认为有三种福田:悲田、恩田、敬田。慈悲心、感恩心、恭敬心,是生产福报的发电站。

慈善的本质,不是简单的捐献行为,而是慈悲大爱。当我们因慈心而捐献,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福报。感恩心是一种正向的心理,也是一种能带来幸福的心理。恭敬心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当我们进入一个神圣的地方,恭敬心当下就可以净化我们的内心。

幸福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没有烦恼。佛法修行,就是要帮助我们解除烦恼。面对逆境不能接纳,是痛苦的重要原因。不能接纳,是因为我们对人生有恒常的设定:像我这么好的人,所有不好的事情不应该发生在我身上。

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当我们能够接纳的时候,一切都不会对我们构成伤害。佛教讲无我,讲空,就是要否定我们对自我的错误认定和执著。如果一个人每天问问自己:我是谁?什么代表我?他就能在生活中做减法。

人生最大的误解,就是对自己的错误认识。我们很容易把身体、身份当做是我。就像一个人面具戴久了,会认为面具就是自己。

我们很容易把情绪当成是自己,如果和情绪保持距离,认识到身体、财富和我们只是暂时的关系,它的变化就伤害不到我们。佛教的禅修,就是帮助我们和情绪保持距离。

如果要具备特定条件才能幸福,这种幸福是肤浅的。真正的幸福,是一种生命的本质的存在。

在此岸

就像房间灯一关,你就会胡思乱想,让你长时间呆在这里,就会制造恐怖气氛,浮想联翩。缺乏般若智慧,如同在漆黑的房间,会给我们带来认识上的迷惑,以及执著产生的痛苦。

我们想要没有烦恼和迷惑,就要“明”,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什么是没有智慧?准确地说,就是没有让般若智慧产生作用。不能拥有认识人生的般若智慧时,我们感受的就是迷惑和烦恼。

何以到彼岸?般若为舟。般若乃梵语音译,意为大智慧。波罗蜜是度,意为度过烦恼和生死瀑流,即到彼岸之义。

我是谁?身体、身份、名称、想法、青春、美貌,财富、事业、地位?这是“我”吗?现在的人往往会把这些当做是“我”。事实上,它只是缘起的假相,只是和我们有暂时的关系,都不能代表“我”的本质。

我们丢失了真正的“我”,就会向外寻找依赖,并把这种依赖看做实在的,从而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照见五蕴皆空”,才能“观自在”。《心经》给我们提供的是空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就是为了扭转世人对“有”的错误认识。我们执“有”为实在,这“有”就成了实在有。然而,世间一切生灭现象并非实有,其本质是空无自性的。

一说到空,一般人就害怕,以为是什么都没有了。因为我们对“有”的执著,让我们对“空”非常害怕。其实,佛教所说的“空”,不是要否定“有”的存在,而是要否定我们附加在事物上的错误认识。“有”是缘起有,是假有。虽然是假名安立,却不碍假相宛然。般若要否定的,是我们对事物牢牢执著、执为实有的错误认识。

《心经》的“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的就是有空不二。彻悟有的本质,透视其虚幻、无常、无自性、空的本质,就不会因为“有”而带来种种问题和烦恼,就能“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抡刀上阵,如如不动”。另一方面,了悟万物虽空无自性,但又不离缘起,不昧因果,由此止恶行善,开启自在解脱的幸福人生。

那些需要否定的

真心和妄心两种不同的立足点,造就了禅宗顿渐两大修行体系。所谓渐,是从妄心入手,认清由此展现的虚妄世界。凡夫为无明所迷,不见真相,所以会以苦为乐,认假为真,把无常当做恒常,把现象当做本质。这就需要重新认识世界。所以,渐教的修行会侧重说无常无我,帮助我们认清,现在这个迷惑系统的本质是苦、无常、无我的。

在凡夫的观念中,很容易对妄心及妄心构建的世界有太多期待。虽然我们看得见生老病死,世事变幻,看得见四季更替,斗转星移,但真的能接受无常吗?事实上,一旦涉及“我”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拒绝无常。

这个“我”是什么?在缘起的现象中,什么是不依赖条件而独立存在的?身体中找得到吗?念头中找得到吗?家庭、事业、财富中找得到吗?在妄心的世界中,每个心念都是不能自主的。所以佛法告诉我们:你现在认为的“我”,其实不是“我”。如果把它当做是“我”,就是禅宗所说的“认贼为子”,就要上当受骗,为其所害了。所以,“无我”不是说没有现前这些身心现象,而是对这个迷惑系统的否定,从而扫除障碍,认清心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不在别处,就在迷惑系统的背后,那才是真正的你。事实上,它一直都在,不染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

在渐教系统中,基本是采用一种否定的方式。讲苦,是否定对快乐的执著,因为这些快乐的本质是痛苦的;讲无常,是否定对恒常的执著,因为世间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讲无我,是否定对自我的执著,因为这个“我”只是对身心现象的一个错误设定。如此,在逐步解除妄心的过程中,使智慧得以开显。

《三主要道颂》讲到,生命“常被四瀑流所冲”。四瀑流,即欲望、烦恼、无明、我执我见。瀑流的特点,一是力量强大,势不可挡;二是连续不断,不曾少息,使人身不由己。如何才能有效对治?就要依戒定慧三学。其中,戒是规范言行,止息不良串习的延续;定是让心安住,不再四处攀缘;慧是开启内在觉性,彻底断除烦恼相续。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这也是佛法修行的常规道路。

猜你喜欢
福报佛法菩提
知福与知祸
惊蛰
“有损福报”能否吓退违法行为?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菩提祖师为何赶走孙悟空
法雨辰??吕逸雪??贾欣悦等
菩提之心
吉祥“三宝”棕胸佛法僧、蓝胸佛法僧、三宝鸟
白玉菩提和菩提根有什么区别?
7条让生命更美好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