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班级规范的理论建构

2016-04-19 17:39王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班级管理高职院校

王芳

摘 要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高职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职院校近年来围绕学生就业,忽视了对即将成为社会公民的学生关于公民意识方面的培养。国家在平等、自由、政治参与、政治透明等基本变量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作为学校教育者应该主动将其引入学生生活,体现在班级管理当中。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班级管理 理论建构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院校班级规范的性质

作为高职生学习和交往的主要场所——班级,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班级是高职教育中基本组成单位,它既是教育教学基本单位,也是学生成长和交往的微小环境。古语言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正常运行同样离不开规范。班级规范则具有更强的指导性与实践意义,更是学生公民意识的直接体验。

班级有目标、机构和规范三个基本的要素,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一种学生组织。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的社会文化奠基性学习是需要借助于群体生活的环境,不可能在独立的个体空间里完成。班级组织为学生提供一个在校期间群体生活的基本环境。

班级规范,又称班规,或者班级公约。陈桂生教授在《话说“班规”》中,认为班规是本班的学生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共同约定的行为规范。作为学校制度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班级规范是一种规则,属于制度范畴。在《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中指出:制度是直接或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而间接地规制或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交往规则。

所以,班级规范是在班级这个微型社会中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一套规则。在我们讨论应该建立哪些规则之前,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应该规范、什么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引导。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去谈教育的自由度与独立性,才有可能去保障学生行动的自由。

2高职院校班级规范的目的

一般而言,有两种不同的价值选择:一是把纪律作为维持秩序的手段;一是把纪律作为保障个人自由的手段。在维持秩序与保障自由之间,有一个度。保障个人自由是需要以维持秩序为前提的,保障个人自由应该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2.1维持班级秩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级规范是大学生行为准则、行为规范在班级的细化与落实,更具有针对本班学生特点、发展需求、阶段性问题的真实反馈和针对性对策。班规给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班规应该维持课堂秩序,便于学校管理。当然,班级规范的首要的任务是维持好课堂和班级秩序,获得有效的学习。

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的带班人数较多,一直难于找到教育学生的有力抓手。班级规范的建立实施,以及培养出学生对班级规范的认同,将是一个可以尝试的可行性比较高的又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班风的有力支持。班规内容中对于学生的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培养,不仅是学校德育中比较重要的一块,更是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

2.2为了学生的发展和自由

从学生发展角度,班级规范不仅仅止于服从、维持良好的秩序。有些教育管理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被改造的人,被塑造的人,他的行为受到学校或者教师等教育权力关系的全程的监督,他随时可能受到监视、干预和惩罚。这绝对不是班级规范的目的和价值。班级规范最终是为了学生的自由。“成长和发展需要自由,若没有自由,发展就是被纳入了特定的框架中,就是排除了理性和德性。” 涂尔干认为,自由是规定的结果。

我们当然更倾向或者更强调保障个人自由。如果倾向于维持秩序,规范越来越多,自然个人行为的限制也就越多,侵犯个人自由越多,整个班级越有秩序。只是由于规范过多难于执行,个人又缺乏维护这种秩序的内在动力,其结果不一定好。而倾向于保障个人自由,是为排除个人集合体中正常生活、 学习及个人行动自由的障碍,而由集体中成员共同约定行为规范。这是出于保障个体自由的需要,行为规范也就不宜太多。

3高职院校班级规范的的功能

规则的基本功能是维持秩序,提高效率。同时,规则可以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公民上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在培养集体主义感的同时强调对个人权利、个性化发展的重视。

3.1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

正如现代国家是由一系列公认的运行规则维系的一样。公民的规则意识包含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相信自己有对公共规则的制订、评价能力,二是公民对已经制订过的好的规则表现出尊重和遵守。规则意识不仅仅是一个对规则之内容的了解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懂得“尊重和遵守规则”意味着什么的问题,而是把规则当作自己行动的理由和动机的问题。

在制订共同行为规范的过程,学生在思考、交流、讨论中学习到制订规则的程序,认识到规则的制订成为自己可以接触到的、自己可以成为制订者的这种体验。能理解规则之上我们是为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们生活的目的是什么。而不是成为只懂遵守规则,而忘记了生活理想的人。如果我们不遵守规则,后果是什么,我们违背了规则要接受的不方便、不便利、不道德等等。

3.2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民主的实现过程是公民参与的过程。班级规范的涉及到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学生可以普遍参与到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并以此实现对班级事务的管理。这也是民主政治的本质,通过参与社会政治的过程来实现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参与意识也体现着权利意识的觉醒。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平等的、有尊严的个人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有同等的表达利益诉求、参与政治的权利,哪怕他们是公民中的少数或弱势群体,哪怕他们与自己意见相左。权利意识也会增强学生的独立精神,为民主参与制度的创新和防止滥用权力提供了保障。

3.3培养学生的协商意识

我们倡导张扬个性的教育,承认多元化。在参与班级管理、班级规范制订中,如果每个人都认为个人都是自我利益的法官,那么讨论和意见征集只能是进入永无止境的地步,而没有结论和结果。只单单依靠程序是不能完全满足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合理的生活方式、利益诉求以及自我表达权的想法。

班级规范的制订体现着学生的协商和宽容意识。第一,每个学生要对他人的意见表示尊重,当发生冲突时要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沟通。这其中必然包含着妥协和包容。第二,当每个人要表达意见时不能简单的只强调自己的个人偏好,而要提出合理的正当的理由。这样,才不会停在永无休止的争论中没有出路。对于现代公民来说,妥协是获得双赢结果的成本较为低廉方式。

3.4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

每个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在不平等、不公正条件下,教育中必然存在压制、歧视、依附和支配。平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概念。班级的每个成员,不管是否是班干部,不管是否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利,大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沟通,参与班级管理与班级建设。

在班级规范制订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发表见解的权利。没有压制,不是一言堂的班级生活的体验,这在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至关重要。这是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公民精神。当然追求绝对的平等几乎不可能,在当代社会也是一样我们只是强调每个人都应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和平等的竞争机会。

4班级规范的德行诉求

4.1公正

罗尔斯认为公正是制度的首要价值。公正与平等、自由相比较,只有正义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实在善。平等、自由都会出现因过度而变为有害的问题,而正义没有,正义具有绝对性。公正是制度的首要德性,是一个综合性的、调节性的集合体。公正就是在调节自由、平等和效率的适度问题、关系问题中表现出来的,离开自由、平等、效率,公正将是抽象的、空洞无物的东西。公正意味着必须承认不同阶段的学生需要不同的、个性化的对待。

4.2合理

班级规范以不触犯学生法定权利、以不妨碍学生正当行为的自由为合理。在这里合理主要是对班级规范的内容来讲。在制订班级规范时,应该考虑班级以及班级成员的现状,班级规范是否符合学生当前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班级规范是否顾及到了他们的发展性需求,是否保护了学生的权利,是否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制订班级规范时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问题,采取适当的原则,体现出班级规范内容的动态性的特点。班级规范制订之后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和问题的变化而改变。

4.3针对性

班级规范是在学生生活中的比较细小的规则。这就决定了班级规范本身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班级规范针对的是学生本身出现的问题或者潜在的问题,班级规范不能成为规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在不断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制订班级规范,运行班级规范。让好的行为习惯继续存在,使不好的行为习惯得到改正。

4.4动态性

班级规范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层不变的。一年级规则与适应,二年级的发展与过渡,三年级成熟与就业等等,班级规范中的内容随着学生的状态而变化。把班级规范制成固定的文本,或者使用“拿来主义”把其他班级规范应用到本班,都是对班级规范的误解误用。班级规范不具备普遍适用性,不像法律可以普及,正因如此,班级规范是具体的,细化的,动态的。班级规范就因为学生在发展,问题在变化,所以班级规范一定要保持动态性。

参考文献

[1] 杜时忠.论德育走向[J].教育研究,2012(2).

[2] 杜时忠.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

[3]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225-226.

[4] 金生鈜.“规训化”教育与儿童的权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

[5]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6.

[6] 童世骏.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猜你喜欢
班级管理高职院校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