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芬芳发新枝——写在现代京剧《九月菊》首演之后

2016-05-05 05:55榆文
剧影月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赣榆京剧

■榆文



百年芬芳发新枝——写在现代京剧《九月菊》首演之后

■榆文

2016年2月26日晚七点半,在连云港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内,大型原创现代京剧《九月菊》在一片掌声中拉开首演帷幕。舞台上三个遒劲有力的金色大字“九月菊”及满台傲霜绽放的菊花图案将舞台渲染得清雅高洁,跌宕起伏的剧情,优美动听的唱腔,时而引来观众阵阵喝彩,时而引得台下一片掌声,近2个小时的演出,一直吸引着观众,也感动着观众。至演出结束,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掌声是献给奉献了一台精彩戏剧演出的演职员们的,也是献给剧中主角原型、港城人身边的好法官姜霜菊的,更是献给攻坚克难、倾情倾力排演该剧的赣榆京剧团的。

一曲忠诚正义的时代赞歌

现代京剧《九月菊》是以赣榆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基层干部、省首届十佳女法官、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三八红旗手、百姓信服的好法官姜霜菊典型事迹创作,由中共赣榆区委宣传部、赣榆区文广体局、赣榆区人民法院策划,赣榆区京剧团创作演出。该剧由一级编剧朱正亚担任编剧,一级演员、导演张建强担任导演,一级演员李亦洁、张大环及余朝虹、张娜等联袂主演。

剧中主要人物的生活原型姜霜菊,是赣榆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在31年的执法工作中,她始终心系百姓冷暖,坚持“把公正举过头顶,把群众装在心里”,善于针对不同类型案件采用不同处理方法,渐渐总结出“亲情感化法”、“类比分析法”等七种案件审理方法,成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秘笈”。31年里,她审理的各类案件达到7000多件,所办案件无一错案,无一件引发上访、申诉、投诉,就连一件申请回避的都没有。赣榆法院专门设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姜霜菊调解工作室”,选配了一班法官向她跟班学习,积极推广她的工作方案和审理经验;群众亲切地称她为“法官姜大姐”。

“法官姜大姐”这一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经艺术创作,在剧中化身为优秀基层法官“张九菊”。剧中的张九菊,是一位忠诚执掌法律的女法官,也是一位朴实且情怀柔软的女职员。她有着山一样刚强的性格,也有着海一般博大的胸怀,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如九月盛开的菊花,傲霜斗雪,芬芳人间。

“谁言陶令入诗行,移却东篱遍城乡。点缀秋色傲霜露,花丛绕舍溢心香。”优美、深情的女声独唱主题曲拉开序幕,也即刻将九月菊的形象印在了观众的心田。接着,在城市的街头,一场纷争,她一出场就让其即刻平息,初步塑造了张九菊善良、干练的形象。第一场,故事发生在张久菊的小叔子赵明轩的家中,赵明轩因赌博与妻子孙小兰发生争吵,张九菊苦口婆心劝说,却遭小叔子一顿抢白;张怒其不争,出手掌掴,显示了大嫂的威严,也让赵反省自己的过错。第二场,张九菊为审理何云秀离婚一案,首开在狱中开庭审案的先例;面对执迷不悟、胡搅蛮缠的陈德发,她义正辞严,晓以情、动以理,终于打动了陈,同意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之后,张九菊递上专为陈捎带来的煎饼,让陈尝到了久别的“家乡的味道”,也让其良知醒来,决心重新做人。第三场,张九菊办案路上,得知母亲在医院病危,为母亲做了她最爱吃的香椿炒鸡蛋送到病房,母亲含笑吞咽,让张九菊顿生歉疚、暗自洒泪,却不料受到了年幼的儿子小海的抢白与责难,尴尬之中,母亲给了张九菊理解、鼓励与支持。母女病房团聚,却仅享受了片刻的天伦之乐,母亲带着欣慰溘然逝去。第四幕,伤心欲绝的张九菊来到大雨倾盆的海边,倾诉内心的悲伤;儿子小海追踪而至,母子一番交流,化解了隔阂,冰释了郁结,也让张九菊重新振作了起来。第五场,在“钉子户”陈大年家,张九菊设身处地为陈大年着想,以一片真情打开了其心锁,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换位思考,苦口婆心,心怀正义,取信于当事人;陈大年终于同意搬迁,住进了张九菊帮助协调来的一楼安居房,实现了拆迁户与市政建设的双赢。第六场,张九菊应邀前往北京观礼“9.3”大阅兵,群众自发前来送行;已搬入新居的陈大年感激莫名,深情的一跪,让张九菊霎时热泪盈眶,更坚定了其恪尽职守、执法为民的信念。挥别中,主题曲再次响起,全剧结束。

纵观全剧,虽然只是撷取了主人公工作与生活的几个片段,但却非常有力、细致地刻画了张九菊严于律己、真诚做人、热情服务、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体己为民的精神与品质。梅派青衣、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李亦洁,扮相俊秀、嗓音甜润、唱做俱佳,完美地塑造了“张九菊”这一新的京剧舞台艺术形象。上海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张娜以独具魅力的程派唱腔,将剧中“何云秀”的满腔哀怨,演绎得淋漓尽致。国家一级演员余朝虹,以深厚的花脸功力,精彩塑造了服刑犯人陈德发这一角色。国家一级演员张大环也将张九菊的母亲“谢淑芳”这一角色,塑造得丰满而又感人至深。

作为一台新创作的现代京剧剧目,《九月菊》也较多地应用了灯光、音响、舞美的表现技巧,对塑造人物、推动剧情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音乐方面,序幕与尾声以主题曲首尾呼应、突出主题,各场次之间以三两句戏歌相连,达到了上下场次之间的无缝衔接,也加深了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尤其在第三、四两场之间,以哀腔“啊”声无字歌衔接,让悲伤之情充斥整个剧场,也让时空转换自然而妥帖。各种表现手法的应用,增强了戏剧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使其成为一曲极具感染力与感召力的时代颂歌。

开启赣榆京剧发展新征程

现代京剧《九月菊》可以说是一部让赣榆人民期待已久的新戏,它的成功首演极大地激发了赣榆戏剧工作者与爱好者的热情。说期待与盼望,是因为在这个文艺的春天里,有赣榆人对本地戏剧繁荣发展的一种热望,以及戏剧工作者与爱好者对创演新的戏剧作品,尤其是时代感的艺术精品的一份期许。

对京剧艺术,赣榆人一直“情有独钟”。赣榆人不仅在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聘请北京“老三庆班”的老师创办了江苏最早的京剧科班,赣榆的六代京剧科班更培养出近千名专业京剧人才,还为香港、上海、天津、南京、青岛、蚌埠、淮安等地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京剧演员和教师。因此,不仅赣榆人,包括周边地区也将赣榆京剧视为“京剧正宗”。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赣榆京剧艺术却一直在低谷徘徊,始终难见起色。何时能创演一台新戏,便成了广大戏剧工作者的一个梦想。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中共赣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宣传、文化部门领导提出创演新剧目、推动地方戏剧传承发展的思路,并迅速组织有关人员座谈讨论,最终确定了新剧目题材,决定以姜霜菊典型事迹创作一台现代京剧大戏,并得到了中共连云港市委宣传部、连云港市文化局、连云港中级人民法院的肯定和支持,将该剧列入2015年度连云港市精品艺术创作扶持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或许是赣榆京剧舞台沉寂了太久,当赣榆京剧圆梦之旅开启之时,也即刻让地方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和京剧团负责人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小剧团演大戏,这在赣榆京剧的发展史上,虽已不是首次,自创自演大戏已有二十余部,但随着剧团创演人才的不断流失、老化,以及面临着各种新问题,本地剧团要独立创演大型京剧剧目已几无可能。面对人才、资金等问题,制约着新剧的诞生,唯有锐意进取,敢于突破,方能劈波斩浪,扬帆奋进。

要创作,就要创作一台精品剧目。要外请,就要邀请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名家加盟剧组。一级演员、导演,南京市京剧团原团长张建强先生应邀担纲导演,张团长急赣榆人所急,帮助推荐了国家一级编剧、东台市剧目工作室原主任朱正亚。7月,编剧朱正亚带着试试看的心理,应邀来到赣榆,立即深入到法院开始了采访工作。这次现场采访,让其感受到,琐碎的案例大同小异,“命题作业”委实不好做。于是,在把线索做了梳理之后,还是发现了姜霜菊的特别之处。朴实、爽快,情感丰富,只是把一腔热情全部奉献给了职责,奉献给了百姓。之后,将案件只作为线索,并相对集中,努力展现她的情感,于是,有了“张九菊”这个戏剧人物的形象,也有了剧中“掌打小叔”、“辞母泪断”、“狱中开庭”、“煎饼呼唤”、“百姓跪谢”等源于生活、感人至深的情节细节。8月,完成了剧本初稿。9月,区委宣传部、区文广体局邀请省戏剧界多位专家,在宁召开了剧本讨论会;会后,朱正亚根据专家意见修改了二稿。剧本出来张建强又四处帮助联系省内外京剧导演,甚至联系了国家京剧院的导演,然而,各位导演均有在手项目,心系赣榆的张导只有心一横,推迟了泗州戏的创排,毅然担纲了《九月菊》的导演工作。他当然深知赣榆的家底子,深知小团演大戏的难处,宣传部、文化局主要领导的托付打动了他,双方确定了借资排戏、借角演出的创排思路,又主动联系省内外作曲家、舞台艺术家、京剧表演艺术家,在短时间内即确定了二度创作人员及主要演员。至此,由一级编剧朱正亚、一级演员、导演张建强、一级作曲吴小平、一级唱腔设计朱绍玉、一级舞台美术设计原伟庆与杨庆锦、一级化妆师王文晶、二级作曲王啸冰、著名服装设计师杜梅,以及一级演员李亦洁、张大环及余朝虹、张娜等,组成了荟萃省内外京剧精英的创作、演出团队。

11月28日,省文化厅徐耀新厅长莅临赣榆,调研并实地考察赣榆京剧团。在与剧团职工的交谈中,徐厅长对剧团攻坚克难创演新剧目、积极传承京剧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让剧团职工感受到了领导的关怀,也给剧团新剧目创排工作注入了动力,加快了新剧目创演进程。12月16日《九月菊》剧组正式成立;28日首次排练开始,之后演员三次赴宁学习唱腔和录音。2016年春节后正月初七,节后上班第一天,演员即集中排练;至2月26日首演,仅用不到两个月的排练时间。就是从编剧接手创作剧本算起,《九月菊》也创造了一部大型原创京剧从创作到演出的最短周期记录。

现代京剧《九月菊》的创作与成功首演,不仅锻炼了本地的京剧团队,让一些年轻的京剧演员逐渐成长起来,也为今后赣榆戏剧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更开启了赣榆京剧艺术事业发展的新征程。

猜你喜欢
赣榆京剧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赣榆与我
《京剧人设》
水稻病虫总体防治技术探讨
繁华尽落看古城
My Hometown
关于京剧《辛追》的创作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