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璨:见大师,而后见自己

2016-05-05 05:55初夏
剧影月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梅葆玖梅派拜师

■初夏



王璨:见大师,而后见自己

■初夏

王璨,南京市京剧团青年演员,13岁登台演出,24岁成为梅葆玖先生最小的徒弟。她在南京京剧圈子有一定的名气——台上她对传统京剧有着自己的坚守和热情,台下踏踏实实地经营着一份恬静、简单的生活。

京剧对我来说就是一份责任

南京八月闷热多雨,排练场的门推开一条缝,热闹的锣鼓声立刻就灌满了潮湿的空气。南京市京剧团的演员们正排练着梅派名剧《生死恨》,那是王璨第一次在团里参演这样一出大戏的全本并担当主角——韩玉娘。戏里的她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皆温婉大方。排练结束,走近戏外的王璨,我注意到她脸上没有化一丝妆,一束马尾干净利落。

王璨说她的生活基本是“两点一线”、“宅到爆”。京剧演员在南京收入不高,她又几乎不出去应酬,除了工作、演戏,她业余活动就是学昆曲,因为从师父梅葆玖先生那里听来梅兰芳大师的箴言:“京剧的旦角儿要想演得好,都应该学点昆曲。”王璨有自己的解读——昆曲大多以演爱情为主,昆曲的旦角儿更温婉,有助于在舞台上找到感觉,演出味道。

当我说到佩服她的敬业和执着时,她很认真地回答:“进了这一行,京剧对我来说就是一份责任。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老票友?因为他们可能小时候就接触京剧,那时候没什么娱乐,年轻时候就好听戏,到老了还喜欢。现在的孩子接触传统戏曲太少了。”为此,她经常到成贤街小学等学校表演,让孩子们能够接触到京剧这门高雅的艺术。

我看到更多的是自己的不足

“角儿”,是尊称那些在戏曲行业内唱念做打有绝活儿的演员,王璨说她自己现在还不算“角儿”,“角儿”是她未来的奋斗目标。拜了师、上了新的平台,王璨觉得,最最重要的就是更加看清了自己,了解到自己的很多不足。从去年拜师梅葆玖先生开始,她进入北京的梅派研修班,40多天的培训,师姐们都是名角儿,水平在她之上。老师常常批评王璨:“你这学的也太慢了”,她虚心接受指正,课下苦练,慢慢也得到老师的疼爱。梅派精神在王璨的理解中可以归为四个字:“平,和,中,正”,不争不抢,靠自己的本事去做事做人。梅葆玖先生收徒弟的时候不仅看重唱腔身段等专业条件,也看重为人品德,王璨意识到,拜师梅派,就要专注京剧事业,不能打着梅家的旗号做其他不好的事情。

演出《生死恨》对王璨而言是挑战,因为毕竟还年轻,没有那么多感情和生活的经历,又是文戏多、内心戏多,只能平时多练多体会。2015年8月28日《生死恨》于南京演出,演出前七十多岁的梅派大师李玉芙老师赶来南京指导,让王璨多了几许信心,首演大获成功。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在老门东的“金陵戏坊”舞台上常常看见王璨的身影。“南京青年文化周”前后,曾有意大利7grani乐队以作品《南京姑娘》,与王璨的《贵妃醉酒》在没有任何排练的情况下即兴跨界合作,东方传统戏曲与西方流行音乐在金陵戏坊的舞台上碰撞出火花。著名京剧大师、王璨的师父梅葆玖先生曾说:“京剧是中国最早的主流流行音乐,直到今天它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市场潜力,所以我们不仅仅把它当作国宝、国粹供起来,而要将它自身的潜力挖掘出来,继续发扬光大。”

京剧演出本身成本高,南京目前场租贵,观众依赖赠票,一些地方亟待改进,也亟需政府和市民的支持,当然也少不了王璨这样执着而有想法的从业人员。“对传统京剧,我的看法比较固执一点,就像盖房子要打好地基,如果没有传统京剧的底子,其他的都做不好。”

香港电影大师王家卫在作品《一代宗师》里讲到,练“功夫”有三个层次:“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京剧绝对是一门倾注时间和热情的“功夫”,年轻的京剧演员王璨正处在这样一个阶段:拜师梅葆玖先生后,她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对京剧的爱和未来的路。

猜你喜欢
梅葆玖梅派拜师
湍河之畔拜师记
我与京剧大师梅葆玖交往往事
浅谈京剧梅派艺术中和之美
京剧大师梅葆玖病逝
梅葆玖先生病逝
欧阳修拜师
李固千里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