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正本清源——曲沐先生红学研究评议

2016-05-05 08:33张劲松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还原红楼梦

张劲松(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红楼梦》的正本清源——曲沐先生红学研究评议

张劲松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曲沐是海内外著名的《红楼梦》研究专家。他以执着而求真求实之精神研究《红楼梦》,从不迷信权威而只信服真理。无论是人物还是版本研究,他都不仅敢于突破既有的思维定势,而且更敢于否定自己。曲沐以细读实证的方法比较程本和脂本的文字异同,从而正本清源,还原《红楼梦》本来面目。他偏爱研究小说中的女性人物特别是对林黛玉的研究更是情有独钟,研究时间最长,参悟最透,真知灼见亦最多,从多方面多角度比较观照她,为黛玉写心,画出她的的才情花魂。曲沐在学术风格上严谨而细腻,严守学术规范。对于《红楼梦》文本和人物形象的发掘,他皆以大量厚实的文本和文献资料佐证,绝不虚谈空想。

关键词:曲沐;还原《红楼梦》;《红楼梦会真录》;研究评议

曲沐研究《红楼梦》上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40余年。他最重要的论文收录在《红楼梦会真录》一书,其书名“会真”二字恰好就是其红学研究的主体精神和个性的代表符号。“会真”即是求真求实,所收录论文均以此为标准。正如其后记所言:“我将自己的集子取名《会真录》,不仅意味着是我对《红楼梦》艺术美学所领会到的真,也意味着终于识别脂本之伪而确认程本之真。”[1]293曲沐红学研究之求真的精神就是从不盲从任何权威,坚持独立思考,以求得学术之真知灼见为最终目的,还原《红楼梦》之真貌。

一、文本还原——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

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自清末以来可谓汗牛充栋,然对于作者和版本之学,多为索隐和探秘。胡适“新红学”诞生以来,亦以新的面貌行索隐之实,即用《红楼梦》为探秘曹雪芹的家事为旨归,重要的证据就是20世纪20年代突然冒出来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由于“自传说”的新颖别致,这对沉醉旧红学政治索隐多年的学者是一种冲击,一时学界多服膺此说,奉为真理。不过自此70多年来,关于脂砚斋评点之语及脂本《红楼梦》》被作为《圣经》膜拜,红学成为脂砚斋学,而“自传说”又几乎被认为是唯一科学的红学研究,少有人提出异议。新红学有两个重要的学术成果和利益:一是《红楼梦》即是曹雪芹的自传;二是《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是高鹗续作,程本在脂本之后。这两个观点成为新红学不可动摇的立足点,因为一旦这两点其中一点不存在,一大堆关于曹家的研究和《红楼梦》的脂批研究就成了废纸。德国学者马科斯·韦伯曾经强烈批评过那些只把学术作为利益追求而非真理探索的状态。“在学术界,有人以戏子班头自居,把自己应当献身的志业,拿到舞台上表演,想借助‘阅历’证明自己了不起。”[2]25没有求真的精神,学问其实可以不必做。但这个世界以学术追求利益的较多,追求真理的却较少,曲沐就属于少数的执着真理的学者。也许,今天他在红学界还属于少数派,但真理往往并不以人多或主流为标准。由于勇于求真的精神,他甚至把自己的学术成就也做了部分或全面的否定,他在《红楼梦会真录》再版序言中如此说:

在这本书中,1992年以前的文章,比较片面,美丑杂陈,许多基本观念都不甚明了。开始时,从极“左”时期的全国“评红热”走来,将《红楼梦》当作政治小说解读,当作形象的阶级斗争史解读,当作四大家族兴衰史解读,就是对“新红学”的理论、观念和方法,亦步他人之后尘,亦步亦趋,受影响很大。比如“曹寅家世说”、“曹雪芹自叙传说”、“脂本真本说”等,都没有跳出“新红学”理论的基本框架……1992年以后就不同了,从迷惘走向自觉,由模糊而走向明确。……尽管走了一段弯路,却一路向着正确的方向走来……没有误入歧途,更没有将读者引向邪路而导入误区,终能给读者指出一片光明的所在。[1]2

作为学者批评和否定前人或他人是很容易的,但要否定自己却需要极大的勇气。尤其是否定和批评自己过去的学术成果,特别是这些成果是被主流学术圈认可,就更是难能可贵。否定了自己,不仅意味着要重起炉灶,而且会因为挑战权威被边缘化为非主流的“一小撮”。[3]268曲沐红学研究观念之转变无疑是受到欧阳健关于脂本是伪本,程本是真本的重要影响,但他并不是盲从,震惊之后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反省,对整个红学话语系统重新梳理,“认真审视,恍然觉醒,欣然了悟”。[1]2一旦醒悟,他就“八风不动”,不再为纷纭的表象所惑。“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坚持自己的独立探索之路。从混沌苏醒过来的人,被激发的学术激情和创造力是惊人的。在后来2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的红学研究主要就是“正本清源,还《红楼梦》本来面目”了。求真是一种学术精神和价值观念,但“会真”绝不能空言泛谈和主观想象,它更需求实。“求实”就是以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材料进行论证。曲沐对于脂砚斋伪本的批判主要是从文字差异、美感和谬误中进行比较研究,从全书的一段一段,一句一句地进行比较,以见真伪。他在1993年写的论文《从文字差异中辨真伪、见高低——与蔡义江先生讨论程本脂本文字问题》,可谓这方面的一篇力作。该文论证材料厚实,通过对照程甲本和艺院本,全面分析两个版本的真伪与优劣。撇开《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的问题,也许这永远是一个谜。但这部小说的文本是存在的,从文本话语的细读角度可以让我们解除既有的思维定势的限制。脂砚斋本是伪是真其实是可以从文字的特点来进行评判的。正如曲沐所言:“语言文字的好坏,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关系很大,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1]230多年以来,少有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系统的探索,多数跟着脂批走。而通过这种细致的比较,正是求真的必需。文章通过比较,得出几个重要的结论:一是“程甲本文字精当而脂本相形见绌”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二是庚辰本是在“红学中这种看法(作者自传)“形成之后谋划而成的”;三是作为程本系统的程甲本是最早印本,它是真正保存了“原稿的面貌的”,二百年来赢得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应该向群众推荐和提供程甲本《红楼梦》。[1]242如果说欧阳健还原了脂砚斋之伪,那么曲沐则还原了《红楼梦》之真。

“新红学”极力推崇脂砚斋评本为《红楼梦》的最早版本,但曲沐《脂砚石头记抄自程甲本红楼梦实证录》却将这层表面厚厚的其实薄薄的“神话”般的窗户纸捅破了。该文以大量文本例证,比较对照两个本子的文字特点,通过比较,脂批庚辰本,由于抄写者低下的文化水平和粗心,文字脱漏现象异常严重。有“窜行抄错,脱文”、“同音替代”、”简化字”、“别字”等。因为抄错而导致语意不明,乱改和添改文字的地方更是不少。通过两种文本之间的细致对照,所得结论就很让人信服“脂本庚辰本决不是所谓“曹雪芹生前最后一个定本”的说法,而是在程本之后相当晚出的一个本子;它决不是‘保存了原稿的面貌,未经后人修饰增补的本子,而是一个抄录得一塌糊涂,窜改得乱七八糟的本子”。[1]265-266自“新红学”诞生以来,形成一个固有学术思维框架,即小说即作者“自传”说、曹寅家世说、曹著高续、脂本乃原本说等这几个主流学说。信奉这个框架者也导致形成既有学术利益。不少红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盲从这个思维框架,永远在这个思维束缚中作重复性研究或徘徊不前。曲沐本来可以安然享受作为主流红学派所带来的学术荣誉或利益,但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使他叛逆了这个枷锁,也否定了自己,却毫不气馁,重头再来,大步向前,永不回头。从《红楼梦》的文本文字例证的细读比较逐条批驳脂砚斋本的伪造痕迹,这是求实,通过这种注重实证不发空言的方式而还《红楼梦》文本之真。这种实证的成果,促使曲沐与欧阳健等倾力校注程甲本和程乙本《红楼梦》。花城出版社的《红楼梦》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以程本系统整理的程甲本《红楼梦》”[3]276。不久,曲沐校注的程乙本《红楼梦》也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两个版本文字优美,点校精确,注释简洁,目的就是向读者推荐和还原真本《红楼梦》的原貌。正如曲沐的知己欧阳健所论:“版本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寻求真本、善本;美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寻求真、善、美;二者的共同点就是一个‘真’字。”[1]18曲沐版本考证和校注力证程本之真,还原120回之完璧,对于研究《红楼梦》乃是功德无量的。林语堂早就说过:“续《红楼梦》书是不可能的事。这是超乎一切文学史上的经验”[4]28,“《红楼梦》之有今日的地位,普遍的魔力,主要是在后四十回,高本后四十回作者是亘古未有的大成功”[4]73。因为“有了后四十回,才使《红楼梦》作为一部完整的著作而问世,这是一大功”。[5]对于曲沐而言,他从事《红楼梦》研究最幸运的事,莫过于幡然醒悟,勇敢抛弃脂砚斋这个伪造的神像,重返真理之路,还原小说文本之真。

除了文字龌蹉,脂砚斋伪批还有一个致命缺陷,但长期无人注意。它在批语中一直不断暗示贾府最后彻底败落,所谓“封建家族”崩溃。这种说法一直很有市场,故人多批评后四十回违背曹雪芹本意,搞了“兰桂齐芳”。87版《红楼梦》结局就是按此说,把宝玉弄成乞丐。其实这种说法恰好契合了20世纪初五四运动以来打倒孔家店、埋葬封建家庭的激进思潮。如巴金的小说《家》等。只有在这种思潮影响下,才有脂砚斋的出现。大家之所以一直信奉脂砚斋,就是因为解放后对封建思想大加鞭挞之故。而程本《红楼梦》贾宝玉出家的结局其实才是旧时代人最可能的选择,因为曹雪芹并不是有了新思想的人,“其所得于中国传统之文学陶冶者,亦仅依稀为一名士才人而止耳”[6]。从红学研究史看,早有学者指出高鹗并没有续《红楼梦》,而是“程伟元以二十年苦心,求《红楼》全书,果然求得”。高氏之功在补缀。[4]45但是长期却未有人从小说的文字系统比较论证脂本之伪。曲沐的考证正是从文本本身证实了这个世纪骗局是怎样造假的全过程。实际上还原了曹雪芹的思想真貌。

曲沐通过他的文字批谬和实证,证明了一个真理,程甲本《红楼梦》不仅是最可靠的真本,而且从思想艺术鉴赏的角度看,也是最好的善本。这是他对红学的最重要贡献。版本研究不像人物研究,它有一个真理性的追求,而它最好的证明就是文字本身。在学术上,曲沐既有求真的“亢直正气”,也有“细腻敏锐的感情,这就决定了他对《红楼梦》美学所独具的慧眼和慧心”[1]14。笔者认为这个“慧眼”和“慧心”就是他对《红楼梦》的人物研究有很高的成就,特别是对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有独特而细腻的观照和论述,还原了人物真貌。反映了极具个性的审美趣味和阅读眼光。

二、人物还原——情有独钟的美学品味

如果说在《红楼梦》的版本学方面,曲沐是力图通过严密的考证还原真本原貌,那么在美学研究方面,则是还原人物形象之真灵魂、真精神。曲沐对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关注最多,《红楼梦会真录》中论述红楼女性的就有15篇之多。对王熙凤、司棋、平儿、鸳鸯和紫鹃等均有专论,特别是《曹操和王熙凤》一篇奇文,论点新颖,见识独特,大大拓宽了我们对人性复杂性的思索。不过,曲沐最喜欢的人物还是小说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对她的研究,历时最长,读得最透,写得最多,将自己的感情完全浸润其中,真可谓是情有独钟,研有所得。他关于黛玉的论文,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论文写作,而是画出了大观园第一才女的花魂,体现了极具个性特色的学术品味。从数量上看,仅《红楼梦会真录》中所收关于黛玉的论文就有《林黛玉漫评四题》、《论葬花词之哭泣》、《略论林黛玉之哭泣及其他》、《钗黛比较赏析短缀》、《林黛玉散论》和《红楼骚影——试论林黛玉与屈原之生死人性特征》及《葬花词和迷娘歌》等7篇,远远超过对其他人物的关注度。从研究角度而言,论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是深入探索黛玉独特的内心世界及其文化心态;二是用比较的方法,将黛玉同小说中其他女性或古代文学历史中的人物进行对照,探索黛玉人格所体现的文化渊源。就前者而言,这方面的代表作就是《林黛玉慢评四题》和《论葬花词之哭泣》2篇力作。如一般人多论黛玉之哭,但文章却去写黛玉之笑,分析深透,匠心独运。文章开首云:

一提到林黛玉,都知道她最爱哭。其实,黛玉也最爱笑,她也和笑声分不开。在贾府,在大观园里,她的笑声最多,是笑得最美的一个人。黛玉的笑和哭一样,皆发自内心,是感情激

流的涌现。她从不会装哭,也不会假笑,所以她的哭哭得动人,她的笑也笑得动人。[1]54

接着作者论述了黛玉“笑”的4种情景。一是在心情得到自由表露时。如赏花、游园、看戏、和大家谈笑风生;二是当其才华得以展示的时候。特别是结社赛诗,联句题对时的黛玉笑得那么“诚挚而热烈,自然而美好”。她甚至笑得“手握着胸口,高声叫嚷”。这个黛玉如豪气的史湘云,绝非一般粗浅认为的黛玉天天只是哭泣的形象。三是黛玉爱情得以会心的笑。曲沐分析黛玉笑得最感人,最使人“伤心惨目”的是她临死时的笑。当她得知宝玉和宝钗已经结合后,她只等一死。贾母虚情假意地安慰她,她“微微一笑”;紫鹃难过地劝说她,她也“微微一笑”。“这笑,猛烈撕裂着读者的心,这笑表明了她对这个贵族世家的恨和对那个黑暗世界的决绝,也表明她的刚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和‘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贵品格。这笑是最美的”。[1]56这样透彻的论述,如果没有对文本长期细读参透的功夫,没有对人物形象执着温柔的体会,是绝对做不到的。关于黛玉的“哭”,曲沐也有详论,《论葬花词之哭泣》堪为代表。他首先认为黛玉之哭乃“爱而哭之”。接着层层分析,揭示了黛玉哭泣的特色是“外柔内刚,刚柔相济。形似感伤,实则悲愤;看去平淡,实则奇特;表象呈现着‘悲哀的美’,深沉意蕴则充溢着忧愤之壮美;既是缠绵悱恻,又是刚烈、果决、强烈地表现出一种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叛逆精神”。[1]64文章不仅看到黛玉这种哭泣的本质,而且进一步探究黛玉哭泣所包涵的作者的文化心灵和创作契机。

林黛玉之哭泣正是曹雪芹哭泣之投影和心灵之映照。哭泣不只是曹雪芹的创作冲动,而是他的创作灵魂和动力,也就是他的艺术生命力。没有曹雪芹之哭泣就没有《红楼梦》。[1]68-69

如此,则胡适的《红楼梦》“平淡无奇”,俞平伯认为的“怨而不怒”等观点都“不攻自破”了。再深一层,《红楼梦》的众多续作仿作皆不佳,原因就是“无曹雪芹之性情和气质,就无曹雪芹之哭泣个性,无曹雪芹之哭泣心声,也就断无后四十回之佳作”[1]70。文章最后引述钱钟书之言:“《红楼梦》现有收场,正亦切事入情。”这篇文章可以说已经把黛玉之“哭”写尽了。对于黛玉,除了这种心灵分析法外,曲沐最喜欢用比较研究法,从更大的文化视野来解读和阐释黛玉。笔者将这类文章稍作统计,见表1:

表1 曲沐之黛玉比较研究统计表

将林黛玉与文化历史的人物进行比较,也就是将《红楼梦》与传统文脉进行对话。这种比较有两种最有力量的效果:一是更能让我深入理解林黛玉的性情和内心;二是可以看到林黛玉这个人物所承袭的文化脉络。这方面的代表作前者是《钗黛比较赏析短缀》,文章分别从二人的“热与冷”、“直与圆”、“近与远”、“动与静”、“情与理”、“眼中之人与眼中之物”、“弱与壮”、“真诚与虚伪”等8个方面比较钗黛。这种比较全方位剖析了黛玉之真诚纯朴与宝钗之圆滑虚伪。有了比较,就有问题,比较越细,问题就越尖锐,愈能深入人物灵魂。《红楼骚影——试论林黛玉与屈原之生死人性特征》这篇文章从大文化历史的角度,解析林黛玉的文化底气,写得大气磅礴,论证深厚。文章论证林黛玉的“自戕”是大背于中国传统的“乐感”文化的。《红楼梦》重要主题就是描写“死亡”的悲剧,“鸳鸯的上吊,司棋的撞墙,晴雯的惨死,尤二姐的吞金,尤三姐的自刎,迎春的结气,元春的暴逝……最‘惊才绝艳’的莫过于林黛玉的自戕”。“林黛玉的生命人格实在类似屈原”,“屈原以香草美人喻君子,林黛玉更是以花自喻。李商隐的诗中有‘幽兰泣露香兰笑’的句子,屈原和林黛玉的人生遭际和性格之高洁芳菲正带有幽兰的文化气质”[1]160。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敢于自杀的文人,后来者多以老庄为道隐归宿,一腔热血变成一颗“冷心”,文人们几乎再无自杀者。林黛玉非死于病,而是自戕,她是屈原后二千多年敢于自杀的唯一的人,尽管她只是一个小说人物。因此将林黛玉和屈原进行比较,无疑提高了小说的文化品格,更加透视出黛玉的独特人格。

通过长期执着地细读探索,曲沐还原了一个他心中独特而真实的黛玉:“林黛玉是大观园儿女中敢想、敢说、敢笑、敢哭的第一人,笑得最美,也哭得最美。”[3]175世俗读《红楼梦》多喜宝钗之世故和处处得宠,谓之善处事。不乐黛玉之真诚而孤独,谓之尖刻多病。盖“金玉良缘”的富贵在很多人心目中还是比“木石前盟”的素朴更具诱惑力的。然而此正是曲沐研究黛玉的学术价值所在。如此偏爱林黛玉这个人物,这和他一贯的“求真”的学术品格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是分不开的。曲沐是一个学者,但并不是一个学究。他首先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又是诗人。他的散文文笔清美,古体诗苍凉古朴,情感强烈。他缩编《红楼梦》为小说故事,名为《木石长恨》,没有性情的人是很难看到宝黛爱情所蕴含的那种悠悠长恨的。阐释者和小说人物有时是有缘分的,因为林黛玉恰好就是贾府最真性情的第一才女,对黛玉的研究其实也抒发了一个性情学者那颗跳动的灵魂。因此他对于宝钗,一直较少专论,就是讨厌其虚伪世故。

三、还原之法——细腻严谨的研究风格

无论是版本学的还原考证还是人物形象的美学还原,如果缺乏严谨而规范的学术修养,这种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都会被降低,因此还必须有还原之法。

求真的学术精神是学者的立足之基,美学品味是其个性的显现,但两者都必须靠扎实严谨的学术规范和修养来提升。这就好比一个人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见识,但若无较高的才华,依然不能完成一部高水平的小说。做学术当然不是写小说,但研究确实也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精神就是严守学术规范,曲沐的《红楼梦》研究一直遵循了这个原则。而在厚实的考证和论证材料的基础上,又有着他特有的敏感和细腻的学术风格。他的论文可以说是写学术论文的范本,在研究方法、构思、观照视野及语言叙述等诸多方面都是足供后学借鉴学习的。

曲沐的《红楼梦》研究有两大块,人物研究和版本研究。人物研究多以女性为主,尤以林黛玉为最多;版本研究则主要是正本清源,力证程甲本和程乙本为《红楼梦》之真本,脂砚斋乃伪本。对于林黛玉的哭泣,文章可谓多矣,然曲沐的文章依然让人感到厚实而不失新意。如《略论林黛玉之哭泣及其他》,该文探讨黛玉之哭泣原因,逻辑严密,层层相扣,论证厚实。文章首先亮出《红楼梦》的主题是“哭泣”的观点。接着举文本的“千红一窟”和“万艳同悲”和梁启超与刘鹗的话为证。然后话锋一转,地提出文章关键性论点:“然而《红楼梦》之哭泣者莫过于林黛玉……了解她的哭泣,才能理解她的性格;抓住她那些光彩闪烁的泪珠,才能映照出全书的主题;亦可领悟到作家的创作契机,并可重新认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1]113-114接着文章从5个方面思索黛玉哭泣之因和深蕴内涵:第一,黛玉之哭非“畏而哭”乃是“爱而哭”,此种哭泣是“艺术天才冶炼之烘炉;第二,黛玉之哭泣是“灵性之现象”,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哀,这是她精神痛苦的主要形式”[1]116;第三、黛玉之哭是“爱得愈深,哭泣愈痛,愈是宝玉向她表示出真正爱情的时候,她愈是伤心落泪,不能平静”[1]117;第四,“林黛玉之哭泣不仅有深刻的内涵,也有鲜明的个性。表象呈现着‘悲哀的秀美’,深沉意蕴则充溢着忧愤之庄美;既是缠绵悱恻,又是刚烈果决,强烈地表现出一种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叛逆精神,有着可贵的‘坚韧’性与‘执着’性。文章的论证到此已经很充分,但论者并未满足,却再进一步论述黛玉哭泣实际上是“曹雪芹哭泣之投影,从这里可以领悟到作家的创作契机”[1]119,因此,文章最后结论:

“哭泣”不仅是曹雪芹的创作动力,也是他的创作灵魂和艺术生命力。没有曹雪芹之哭泣,便没有一百廿回《红楼梦》,也不会有林黛玉这哭泣个性……割裂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全书,不承认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整体关系,任何思想论和艺术论都会是片面的。……无曹雪芹哭泣之‘心声’和‘性情’,就断无后四十回之佳作。《红楼梦》续书仿作之多,……这些续作尽管文字技巧各有短长,但恰恰都在‘哭泣’这一点上宣告了它们的失败。[1]119-120

在如此严密的条分缕析地论证下,黛玉之哭泣的原因内涵就挖掘得很深了,不能不让人信服。

在版本学方面当然更体现了曲沐细腻而严谨的学术风格。特别是《从文字差异中辨真伪、见高低》和《脂评本石头记抄自程甲本红楼梦实证录》两篇文章最能显示出一个真正的学者的硬功夫和研究探索的深度。一般来说,提出与主流研究圈相左或完全不同的观点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你必须做出比主流圈子更多的努力,即在话语系统和文本考证方面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否则肯定会被认为不过是哗众取宠,危言耸听。考证的方法其实并不难,就是老老实实读原著,查文献,比较不同的版本,但其实很少有人愿意去做这种费力的事。《从文字差异中辨真伪、见高低》比较程甲本和艺院本的文字优劣,这是细读品味的结晶。如小说写到秦可卿死后,宝玉闻知后的不同写法。

程甲本:

(宝玉)从梦中听见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似的,不觉“哇”的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袭人等慌慌忙忙上来扶着,问:“是怎么样的?”又要回贾母去请大夫。宝玉道:“不用忙,不相干,这是急火攻心,血不归经。”说着便爬起来,要衣服换了,来见贾母,即时要过去。

艺院本:

(宝玉)从梦中听见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出一口血来。袭人等慌慌忙忙上来……问是怎么样,又要回贾母来请大夫。宝玉笑道:“不用忙,不相干,这是急火攻心,血不归经”……

只多加了一个“笑”字,便破坏了整个情绪,也使宝玉的形象失去了统一。秦氏的死在宝玉心中引起了那么大的反应,像戳了一刀似的难过,一口血都喷出来,当此时,怎么还能“笑”得出来。[1]231大家都信奉着脂砚斋的神话,但又有多少人去认真阅读比对程本和脂本的异同呢?在版本的研究方面,曲沐其实并无惊人的方法,只不过就是认真细读而已。但凡事一认真,问题就显露出来了。《脂砚斋本石头记抄自红楼梦实证录》将脂砚斋伪作的抄错的痕迹全部揭露出来,还原了《红楼梦》。

就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而言,曲沐首先重视艺术的整体性。他强调说:“任何机械地割裂其艺术整体的办法,比如只肯定前八十回而否定后四十回的做法都会有损于这部伟大作品的艺术价值的。”[1]292其次他要求多用一颗心去体会和发掘作品之美,而不是仅仅靠理性去读作品,因为“知性不能把握美,宗白华讲艺术是用‘心灵之眼’观察客体,以此发现美。这就要求我们对《红楼梦》要用感情拥抱它,用美学的、艺术的手段探求它,用‘心灵之眼’感知它、发现它”[1]292。再次,曲沐以文化的比较视野读《红楼梦》。他在后记中说:

《红楼梦》之伟大,不是平地起高楼,是在高楼林立之中巍然耸立的一座艺术大厦,我意识到应该将《红楼梦》放在中华民族整个文化背景上观察,才能发现其独特之美质。我曾转意写了一写比较的文章......以此认识人物性格之美。[1]292

其实不仅是汉民族文化的比较,像《葬花词和迷娘歌》这篇文章就是将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而深度观察《红楼梦》的人物了。纵观曲沐的人物形象研究,大概前期还有一些阶级斗争和批判封建思想的思维惯性,后期则视野开阔,透入人物深沉内在,发现独特的文化心态,如将黛玉和屈原作比较,穿越生死的本体哲学看到黛玉形象的文化本质,这样的论断是非常震撼人心的:“死亡构成屈原作品和思想最为‘惊采绝艳’的头号主题,这一主题发展到封建社会末期的《红楼梦》已达极致,《红楼梦》作者潜意识中无时没有死。”[1]159

曲沐的语言不仅是完全合乎学术的平实与严谨,而且几乎每篇文章语句都很清通畅达,几乎没有语病和晦涩啰嗦之处。思维愈清晰准确,语言也就愈灵性而精炼,充分体现了很高的语言修养。我们看他写林黛玉之“痴”。

对林黛玉,可以说“情痴到底是痴绝”,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才绝,诗绝,也是痴绝,这正是作者为之褒扬的手法之一。“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病潇湘痴魂惊恶梦”、“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作者处处以“痴”誉之。黛玉自己也不以“痴”为非,他不顾别人的非难与讥笑,一往情痴。“人人都笑我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的不成?”正是“颦颦宝玉两情痴”,两痴相逢,痴而愈痴,爱河苦航,皆为情爱所沉沦。[1]137

总的来说,曲沐的学术成就巨大,学术品格崇高。当然他并非就是完美无缺的,在版本考证和人物研究的个别地方也许还有可商榷之处。如他的一些文章提到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是否出现了这种萌芽,还可进一步分析。有些细节,如《红楼梦》写娇杏被贾雨村娶去做二房,“封肃喜得屁滚尿流”,曲先生认为《红楼梦》程甲本写封肃喜得“眉开眼笑”更好。此固比“屁滚尿流”雅致,然作者是否有意用这样的词讽刺世人之贪财之相呢?因为与《红楼梦》大致同时的曹去晶的长篇小说《姑妄言》就多次用“屁滚尿流”来形容人的欢喜。二曹生活时代相近,是否有影响,此尚可辨之。但无论如何,曲沐无疑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者,真诚而执着,灵性而勤奋,但不为名和利,只为求得学问之真谛,立得学者之正道,故能有真正学者的气质。正因为如此,曲沐的学术成就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如果每个人都找到了操纵他生命之弦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这其实是质朴而简单的。”[2]曲沐的乡愁心弦就是《红楼梦》,这是他生命中不可分离的琴弦,永远青春,永在流淌……

参考文献:

[1]曲沐.红楼梦会真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

[2]马科斯·韦伯.学术生涯与政治生涯[M].王容芬,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47.

[3]曲沐.烟霞集[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4]林语堂.眼前春色梦中人[Z].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黄济.《红楼梦》随笔[J].贵阳:贵州大学学报,2014(4):6.

[6]钱穆.中国文学论丛[Z].北京:三联书店,2002:62.

(责编:谭本龙责校:明茂修)

Restore Dream ofRed M ansions——ACommentary on Qu Mu’sHong Xue Study

ZHANG Jin-s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of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25,China)

Abstract:Qu Mu is an expert researching on Dream ofRed Mansions both home and abroad.He does a research tenaciously with the purpose of truth searching.He never trusts authority blindly but trusts truth.Whatever character research or version research,he notonly has the courage to break through thinking frame,butalso is notafraid to deny himself.To return to the original Dream ofRed Mansions,he compares thewords difference between Cheng version and Zhi version.He prefers female characters in this novel,especially Lin Daiyu.He studies Daiyu for the longest time.Therefore,he has the deepest comprehension and themost idea.Research from differentangleand view leads to a true,clearand talented Daiyu.Qu Mu isstrictand carefulon academicsand observesacademic standard.Forexploring the textand character images in Dream ofRed Man⁃sions,he improves them with lotsof textsand literature instead of talking irresponsibly.

Key words:QuMu;Restore Dream of Red Mansions;Dream of Red Mansions of Pursue;Study and Commentary

作者简介:张劲松(1970-),男,四川三台人,字韧老,号灵溪翁,贵州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

收稿日期:2015-12-20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39(2016)01-0072-07

猜你喜欢
还原红楼梦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中的还原方法
“还原”范冰冰
收藏在“还原”中添趣
简析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