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认识和分析

2016-05-14 16:00李文江王义发
体育教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体育课堂教学目标

李文江 王义发

摘 要: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无可争议,但是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不当是如何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呢?本文从“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关系、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在制定上存在哪些不当地方、这些不当地方是如何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认识和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9-0008-03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目标完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单位。由于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缜密地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显得格外重要。然而,透过教师教学准备,细看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在制定上还存有不当地方。那么这些不当的地方都表现在哪里呢?是如何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这是本文主要回答的问题。

一、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关系

按照本文的讨论思路,要回答“究竟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在制定上存在哪些不当的地方,是如何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问题,首先需要搞清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关系。而要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什么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参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对教学目标的叙述,本文认为,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体育课的方向,更是判断体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那什么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呢?参考邵伟德老师对体育教学质量的定义,本文认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与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是学生经过体育课堂学习,在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习得、体能的增强和学习行为的变化等方面,掌握、习得、增强、变化的程度。清楚了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和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什么,再来看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来认识:一是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具有一致性,即关注学生的身心变化与发展;二是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好课要有好目标;三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综合体现;四是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相互影响,即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制定恰当促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相反,制定不当则会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而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又反过来作用于教师提高执行教学准备策略的能力,进而促进教师制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质量提高。本文认为,搞清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不当的角度,来认识与分析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

二、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在制定上存在哪些不当的地方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属于体育教师教学准备策略的范畴。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订教学方案(如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如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等。大家知道,课堂教学目标一般由教师来制定,从目前体育教师制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来看,存在不当的地方主要有:一是把“目的”当作“目标”,导致一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也要写上“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等这些对得不明、错得不白的语言,或者说是“正确的错话”;二是把“学生”与“教师”的行为主体混乱,导致课堂教学目标表述以教师为行为主体,如“通过快速跑学习,提高学生快速跑的能力”等;三是行为动词模糊、不具体、不可考量,导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空泛无法评价,如“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究竟学生体育道德与体育运动能力到底“进步”了多少,无法评价;四是行为条件缺失,导致评价课堂学习结果没有依据。如“完成排球自垫球20次”“有80%的学生能够跳过山羊”,究竟排球自垫20次是在什么条件下完成的,80%的学生跳过山羊是在什么条件下跳过的,没有界定清楚;五是表现程度虚夸、口号化、课程目标课时化(目标难度不适宜),导致无法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学生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课程学习最终目标,怎能在一节课的学习中达成,这种目标是某一节课堂无法实现的目标;六是制定方式混淆,导致制定体育课教学目标时,采用其他学科“知识、技能和情感”教育学目标制定方式,导致对体育学科教学特殊性的弱化。诸如以上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不当的问题,既是过去存在的问题,也是现在存在的问题。因为,时至今日,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虽有改进,但仍然没有解决好。

三、这些不当地方是如何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

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不当会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具体是如何影响的?下面从六个方面进行认识和分析。

1.目的与目标混淆失去课堂教学学习的意义

搞清楚“目的”与“目标”混淆对体育课教学质量带来的影响,就要先认识清楚“目标”和“目的”的区别。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比较具体,教学目的比较抽象;教学目标中教学行为活动的指向是特殊性的、个别化的、阶段性的追求或目标,而教学目的中教学行为活动的指向是普遍性的、统一性的、终极性的追求或宗旨。认识清楚了“目的”与“目标”的区别,再来分析是如何影响体育课教学质量的。

一是“目的”与“目标”混淆影响了课堂教学准确的学习价值定位。如前面列举的“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这是目的,不是目标。本文认为一节体育课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习得、体能的增强和学习行为的变化等方面。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因为行为是为目标服务的,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教学目标有问题,教学行为也会有问题,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是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没有管理或评价的价值。大家试想,在一节体育课的学习时间里,怎样做才能增强学生体质?如何做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怎样做才能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如果将此作为课堂教学目标,那么教师教学怎样开展,从何进行教学管理,怎样进行教学指导,如何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正是由于“目的”与“目标”的混淆,使得这些问题解决变得矛盾重重,教师不知从何处着手。

实践证明,当课堂没有教学管理和评价价值的时候,一切教与学的行为都变得徒劳无功,也就失去了指导意义。这样的课堂教学,质量能不受影响吗?

2.主体混乱使得课堂教学教与学的追求偏颇

行为主体是规范的教学目标包括的要素之一。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如前面列举的“通过快速跑学习,提高学生快速跑的能力”等。这样制定教学目标,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学目标制定行为主体混乱影响体育课教学质量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容易使学生进入被动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行为是对应关系,既然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那么教师就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就会成为课堂学习的客体,也就回归了学生过去被动学习的状态。当学生课堂学习被动的时候,就意味着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丧失,这样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受影响。如水平一的快速跑学习,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整堂课教师命令,学生执行,学习中学生就不敢越雷池半步,课堂沉闷而压抑,练习机械且死板。这样的课质量不会高。

二是容易使教师重教轻学。从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变革的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而是富于学生新的学习活力,提高学习质量,收获身心变化与发展。这一点是体育课教学质量的追求。而当目标行为主体凸显教师的时候,不仅使得教学行为的主体偏重于教师,而且损失学生主体行为,降低学生身体练习主动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3.目标表述中行为动词的笼统和模糊,也影响教学效度的把握

在规范的教学目标中,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且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如“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这样制定教学目标,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评价“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体育运动能力”到底进步了多少。在实际体育课教学中,按照这样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教学目标教学,“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体育运动能力”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能称得上“培养了”和“提高了”,不好把握。体育课教学当教学过程失去目标导向的时候,结果势必导致,教师教学只能凭经验行事。此时,这样的教学目标形同虚设。而没有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质量必然会受影响。同时,由于无法评价学生体育学习结果,因此,当运用学生学习结果评价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时候,由于学习结果没有可测性和可比性,也势必导致凭经验行事。此时,对体育课教学质量的评价会失去价值和意义。有可能会纵容教师不规范、不合理的教学行为,这势必影响体育课教学质量。

4.行为条件的缺失会影响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导

由于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因此,当学生体育学习缺失特定的限制或范围时,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就失去了参照的依据。大家知道,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是学生的体育学习结果。当对学生体育学习学什么或都不知学到什么程度时,教师怎样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呢?不能客观地对学生体育学习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又如何开展对学生有效的学习指导呢?学生体育学习离开教师有效指导,又怎能提高学习质量呢?可见,课堂教学目标中行为条件缺失,不仅影响学生体育学习质量,也会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因为,学生课堂学习质量是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完成排球自垫球20次”“有80%的学生能够跳过山羊”。这样制定教学目标就缺失行为条件。完成20次自垫球,是连续完成,还是不连续累计两次完成,还是其他学习条件下完成,必须要将行为条件界定清楚。只有将完成20次自垫球学习结果特定的行为条件界定清楚时,教师才会针对学生体育学习中,是连续、自如、平稳,还是时断时续、紧张、垫偏等不同的学习掌握程度,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去提高他们动作完成质量,进而促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5.目标难度不适宜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等实际,设置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愿望,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达成的学习目标”。落实这一教学建议,教师要制定难度适宜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体育课教学目标制定时,有时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凭经验去制定。如水平三的学习单杠一足蹬地翻身上,第一次课,教师将运动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制定为“70%的学生初步掌握一足蹬地翻身上动作”。这样制定教学目标,不仅缺少行为条件,行为动词使用模糊,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叫“初步掌握”,而且目标难度不适宜,对学生表现程度要求过高。大量常态体育课教学实践证明,水平三的学生第一次课学习单杠一足蹬地翻身上,只能在教师或同学保护下,完成一些体验性的练习。如跳上支撑感受一下单杠,两手依次移动杠上“走一走”,做一做徒手的蹬摆练习,踏在跳箱盖上做一做蹬摆练习等。如果按照第一次课学习“70%的学生初步掌握一足蹬地翻身上动作”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那么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完成,而且越学越没有信心,自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体育课教学质量。现实体育课教学中,因为教学目标难度不适宜,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事例还有许多。反之,如果课堂教学目标难度过小,对学生体育学习没有挑战性,同样会影响学习积极性,降低体育课教学质量。而要改变这种状况,课前就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学情,从学生的视角去看待教材、分析教材,依据学生的学力去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进而用适宜的学习目标吸引学生,满足学生想参与的愿望,实现学生能参与的要求。

6.制定方式混淆弱化了体育学科教学特殊性

从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制定体育课教学目标来看,在制定方式上,仍有部分教师采用“知识、技能与情感”教育学目标制定方式(其他学科制定方式)。采用这种制定方式,只是遵从了学科教学的共性,而忽视了体育课教学的特殊性,即学生在身体健康(体能)方面的变化。制定体育课教学目标,制定方式不要与其他学科制定方式混淆。而要以三维课程目标和体育与健康课程四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为指导。体现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这种操作性层面上目标时,要从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和情感四个方面内容进行思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身体健康(体能发展)是学生体育课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期望的重要结果,同时体能的增强也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主要体现的一个方面。所以说,如果是由于我们采用的制定方式不当,而造成对体育学科教学特殊性的弱化,影响体育课教学质量,那么就要改变这种不当的制定方式,将制定方式回归到课程学习目标(四个学习方面)细化的正确方式上来。

制定体育课教学目标要讲规范,表述要讲艺术,做到规范制定,准确表述。从目前来看,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一个过程。而从提高体育课教学目标制定的质量来说,它不仅是提高体育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需要,而且也是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5-2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邵伟德,黄海滨,李启迪.论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概念与意义[J].体育教学,2016.(01).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质量体育课堂教学目标
提升古代文学课堂教学质量方法研究
谈体育课堂创设“和谐互动”的认识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