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构建新型体育文化节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2016-05-14 16:00邵慧芳
体育教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美育德育体育

邵慧芳

摘 要:通过对2012-2014连续三年的普通高中体育文化节策划、组织和实施过程进行跟踪调查研究,把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育贯穿始终,从项目的选择、赛事的安排、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评价制度的改革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将体育、德育、美育一起纳入到体育文化节管理当中,探索并构建出实效性强、适用性高的新型体育文化节模式,为普通高中的体育活动、田径运动会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思路。

关键词:体育节;体育;德育;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9-0026-03

本研究以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育贯穿始终,以“项目的多样性,体育与文化的结合,体育与艺术的结合”,保证了“参与人群的广泛性”;为巩固健身成果,使之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本文“集中赛事与系列赛事相结合,赛事贯穿整学年”;坚持“评价的多元性、激励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同时有配套的德育管理作保证,将体育、德育和美育一起纳入到体育文化节当中,探索并构建出实效性强、适用性高的普通高中体育文化节模式。

一、体育文化节内容的改革及成效分析

本课题以学生为本,结合学校的体育选项课设置、体育设施及高中教学实际情况,在内容设置上将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集体性与表演性有机融合,最终设置如下几类项目。

体育展示类:田径运动会开幕式大型团体操表演(年级集体项目)。

竞赛类:乒乓球(集体项目)、篮球(集体项目)、羽毛球(集体项目)、足球(年级赛)、网球(单人赛)、游泳、田径。

健身创造类:全国第三套中学生广播体操《放飞理想》、健美操《青春魅力》。

知识类:裁判的培训、技术指导。

通过学生对体育文化节项目设置的满意度,改革前后体育文化节参加人员及项目分布情况进行调查,通过问卷发现,学生对体育文化节的项目设置认同度比较高,“满意”和“非常满意”率高达95%,这对于提升学生对体育节各项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非常重要。

从图1和图2分布情况来看,参与人数大幅度提升,由原来的32%达到98%,其中有87%的学生是运动员,11%的学生参与到裁判员、宣传员、医务和后勤等工作。各种球类比赛、健身操项目等都被纳入到比赛项目中来。球类比赛多采用集体性的项目,以班级为单位,组成一个团队,并以团队为单位来报名参赛,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参赛的人数,使更多的学生参加到体育竞赛中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

比赛规模扩大,也需要更多的裁判和工作人员,传统运动会一直以来由教师担任裁判员,改革后的体育文化节,通过招募对裁判感兴趣的学生进行裁判业务的培训,让他们在校运会上现场“执法”,不仅拓宽了参加体育节的渠道,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而且通过竞赛裁判员的学习和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裁判技能,通过实践,真正达到了既学知识、长能力,又锻炼身体、磨练意志的目的。

在征求学生意见时,他们希望项目设置上还可以增设一些趣味性、集体性和游艺性的竞赛项目,如:九人十足、拔河、定向运动与篮球技巧等项目。这些项目的竞技性相对较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更高。

二、体育文化节比赛时间和总体安排及成效分析

传统的运动会都是以田径为主,安排1~2天,而改革后的体育文化节历时一个多月。球类项目比赛时间跨度比较大,因此最早开始的比赛是球类项目,如乒乓球、篮球、羽毛球多采取淘汰赛形式,而足球大都以班级联合赛形式进行,这样大大节省了时间,也使得比赛更加激烈。游泳项目会集中安排在一个下午,全校一起进行。健身创造类比赛分年级行政班进行,田径项目会安排在体育文化节最后2天时间内集中完成(表1)。

由于三个年级情况不同,所以不同年级项目的设置也有所不同。高一新生刚入学,还未适应高中学习生活,而且初中接触球类项目较少,所以安排集体项目健身操、广播体操比赛,通过比赛,让他们更快更熟练地掌握动作技术。该项目需要全班同学参加,这就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并一起为了班级的荣誉而战,从而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了集体凝聚力,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高二年级经过一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技术,要抓住体育节这个机会,提高实战技术水平,同时为下阶段的技术学习做铺垫,所以高二通常设置2~3项集体球类项目,同时还承担着田径运动会团体操表演的重要任务。高三同学经过两年的学习,技术比较成熟,但是学习压力也相对大些,所以一般选择技术性比较强、对抗性适中的小球类项目。

这样有序地安排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劳逸结合的理想学习模式既不会影响正常的文化课教学进度,也丝毫不影响各项目的有序进行,进而掀起了校园人人参加锻炼的健身热潮。

在体育文化节后对学生的锻炼习惯也进行了调查(图4),体育文化节对于促进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体育节后学生的锻炼热情还是有所下降,为巩固成果,我们必须要有规范的长期的赛程设计,集中赛事与系列赛事相结合,比赛贯穿全年。如果有积分设置会更好,会更加激发学生的热情,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三、体育文化节组织管理的改革及成效分析

体育文化节涉及到的管理人员众多,我们要建立一个严格的管理体系,化整为零,把整体任务分解成若干较小的组成部分,根据实际情况分成若干容易实施的具体任务,使各种项目和活动都能落到实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建立以体育艺术处为主,主管校长负责;体育科、艺术科、学生处团委、总务处、医务室、保卫处主要负责的组织机构模式。校团委、学生会负责组织、宣传和发动环节;体育组负责组织整个竞赛,从竞赛规程的制定,场地器材的安排调度,裁判员的培训到开闭幕式大型团体操的教学训练,任务很艰巨;艺术科则负责体育节前期的宣传工作,组织海报、会标的设计,奖牌的设计与制作,摄影作品的评比等;班主任则紧密配合,积极组织本班学生进行赛前的锻炼。

近几年,为缓解学校经济压力,扩大学校运动会的影响力,锻炼学生的对外交际能力,由学生处、团委牵头成立了对外公关部,专门负责招赞助商,解决文化节期间的水、饮料、纸张和帐篷等问题,这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总体效果不错。

四、体育文化节评价改革及成效分析

传统的校运会最大的弊端是:比赛项目奖项设置少,集体项目只取前三名,田径项目只取前六名,这就严重打击了广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改革后的体育文化节,首先增加了各类奖项,除了各类竞赛项目的优秀运动员之外,还有入场式、征文、摄影“精彩瞬间”“最佳啦啦队”“体育节海报”“体育节大本营建设”“篮板王”“精神文明班”“优秀裁判员”等各项评比。这样就扩大了获奖途径,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去取得竞赛成绩,舞蹈基础好的同学则可以参加啦啦队的选拔和比赛,擅长美术的同学还可以参加摄影、海报设计等比赛,体育文化节挖掘出每个人的潜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

其次,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如健身操、广播体操等项目的最后评分中,不仅包含最终临场比赛得分,还有50%的平时成绩,这就提高了学生的平时练习积极性,在课堂学习、课间操出操、课外锻炼时,学生积极主动,提高做操质量。

五、体育文化节的体育、德育和美育功能及成效分析

体育文化节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各项素质效果究竟如何,学校领导、班主任、体育教师对体育节又是什么想法呢?

学校注重体育特色品牌的打造,在对校领导的采访中,学校领导表示非常支持学校体育工作,一年一度的体育文化节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中之中,学校不仅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在政策上也配合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处、团委、各年级组全力支持体育节各项事宜。各年级行政班还把体育节作为德育教育的课堂,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节各项赛事的准备和进行中,体育节闭幕式后学校有专题晨会,班级有班会课,对体育节涌现的好人好事进行总结表彰。

1.体育文化节对学生运动技能、体能等方面的功效

通过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的认可度比较高,其中认为自己运动技能提高的达87.1%,这说明体育节期间一系列的比赛为他们提供了很多实战经验,不仅有助于促进他们技战术水平的发展,同时也激励学生更好的进行课堂技能学习。在对体育教师的采访中,他们提到在比赛中涌现出的一批优秀运动员,还被选入校队,进行更专业的训练,将来有可能参加市级、省级甚至全国级别的比赛,这为体育尖子生的培养做出积极贡献,也为学校体育品牌的打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体育文化节开幕式大型团体操的美育、德育成效分析

体育艺术类项如体育舞蹈、健美操、排舞等,在锻炼的同时配以音乐、队形,集体表演形式的实践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以及对美的感受。本课题尝试将其纳入到体育节比赛项目当中。

体育文化节增设了学生自主编排设计的入场式表演和大型团体操表演,经过几年的实践,赢得全校师生好评,已成为体育节最受期待的节目。团体操表演通常包括武术、健美操、广播体操、有主题的大型团体操表演等几个场次。武术表演通常由学校社团完成,健美操和广播体操则是由本届体育节各年级的比赛优胜班级完成,而有主题的大型团体操则是体育科教师在体育课上的成果展示。具体操作如下所述。

(1)班级入场式将自主权交给各个班级的学生,由各班组织编排设计,规定时间、空间,自备音乐,自编动作进行表演,评委评分。

(2)健身创造类比赛的规则均在体育课上教授,课后对班级骨干同学进行培训,进一步强化动作质量,学习动作队形创编的基本原则和案例,最终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比赛。优胜班级有机会向全校师生展示。

(3)而开幕式大型团体操的表演则是由体育老师事先制作好音乐,编排好整个表演的动作队形。动作和队形设计巧妙,小动作产生大变化,除了最后的合排,全部利用体育课时间科学训练。

校园团体操表演的成功,不仅需要创编者科学的编排与设计,同时,思想、组织和纪律的保证也尤其重要,所以学校领导非常注重每年一度的校运会,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对学校体育、德育建设的大检阅。

通过这一系列的集体活动,不仅使学生扩大友谊,加强交流,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而且还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起到了美育功能。通过体育,达到德育、美育的效果,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健全学校德育管理制度。

1.通过为期一个月左右的体育节,虽然对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于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还有很大的距离。为巩固效果,不断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还可以考虑集中赛事与系列赛事相结合,赛事贯穿整学年,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生裁判队伍的建设对于促进学校体育竞赛的开展非常重要,建议抓住这个契机,建立一支裁判员队伍,并且定期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和实战练习。

3.体育节期间,由于比赛激烈,运动损伤难以避免。但是缺乏正确的预防和有效的措施也是重要的原因。建议体育文化节增设科学锻炼、运动保健康复、运动损伤等相关的知识,防患于未然,这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4.确立体育文化节主题,介绍各运动项目的背景、专业术语及竞赛内容,使学生真正了解项目,使体育文化节真正达到文化教育的目的,同时这也会激发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运动中去。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侯广斌,周新华,周琥,等.关于学校田径运动会向体育节转轨的可行性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3):82-84.

[3]张玉明.张家港市中小学课余体育改革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

[4]王华.对西安普通高校体育文化节模式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5]胡益政.中学体育节的开展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2(22):160-160.

[6]张秀华.温州城市体育文化节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7]崔玉鹏,王守恒,孙继俊.大型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的基本模式——2002年悉尼同性恋运动会组织管理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3):8-11.

猜你喜欢
美育德育体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美育教师
我们的“体育梦”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