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传统文化的火炬,享受教育教学沿途风景

2016-05-14 10:06拜春侠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传统文化文化

拜春侠

摘要:众所周知,教育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未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被重新发现,传统文化的涌动,正在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而要传承与重建传统文化,教育责无旁贷。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116

作家王安忆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致辞:“我希望你们不要过于追求效率,效率总是以目的论的,事实上,我们都是处在过程中,这是生活的本质。”生命过程本身就有价值,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应享受过程之美。

众所周知,教育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未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被重新发现,传统文化的涌动,正在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而要传承与重建传统文化,教育责无旁贷。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这一概念,有很多种解释,但笔者最认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诗性文化这一解读。西方民族对人类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在科学方面,而中华民族最独特的创造则是诗学,这代表了两种不同文化生命的发育与生产方式。古人说“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古代圣贤特别强调“诗教”和“乐教”,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在中国诗学里,中国诗性文化其实拥有五种知识谱系。

在政治上,“诗歌之道与政通”,从周代的“观民风”开始,诗歌是古代君主了解社会现实的渠道之一。在实用方面,诗性文化的主要特色是“实用理性”,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处理现实问题的利器。在审美观念上,魏晋南北朝之后,固有的审美功能得到了再次的提升。由此可见,通过诗歌的学习运用,古代中华民族不仅和西方人一样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而且还可以说是以一种更高级、更优雅、更文明的方式,实现三者的统一。

二、如何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弘扬传统文化,要以今天的主流价值观为基准,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才能营造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

1. 营造社会教育氛围

大力宣传节日文化内涵。例如,利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通过祭祖、扫墓等对逝去祖先的祭奠活动,来传承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对生命的认识。让学生珍惜生命,表达关爱,孝敬长辈;提高生命质量,加强健康锻炼,从而促进生命与文化的共生。

2. 高度重视母语教育

公民素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命运,而优质的母语素养则奠定了公民的人文底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首次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而贯穿其中的生命线是掌握语用规范,洋溢生命活力的母语。因此,母语教育应是贯穿教育的生命线。母语教育要在学生心田种下文化创造的希望之种,让每个公民从热爱母语到享受母语,再到创新母语,从而让民族文化的薪火长盛,永续辉煌。

3. 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全民教育

这要求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助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让爱国成为青少年的人生习惯,用中国梦引领人生梦,以家国情怀养正人格品行,从而让爱国的种子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萌发。

4. 要营造学校教育氛围

(1)学校教育应高度重视语文教育

重视语文教育,培养一批优秀的语文教师。通过强化读书,来涵养灵气,充实底蕴;通过强化思考,跳出语文看语文;通过强化专业实践,为教师的未来发展奠基。

(2)要重构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传承、发展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意义建构。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语文教育要从民族文化的陶杯里汲取最丰富的营养,滋养自己,丰厚自己;语文教育要有家园情怀、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语文教育要把根源深深地扎在民族文化的土壤里,追求并形成民族风格、民族品质,带着“乡情”走向世界。

5. 坚守德育教育阵地

学校可适当利用《弟子规》《三字经》《曾国潘家书》以及古代名人立志的故事,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 要营造家庭教育氛围

这几句话想必人人耳熟能详:“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荀季和,有义方,教八子,名俱扬”“子不教,父之过”。古代启蒙教材《三字经》中的这些语言,为我们道出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家庭教育地位的界定。让我们明白,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性与不可取代的。可面对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让人忧心忡忡,有如下问题亟待解决。

(1)隔代教育、留守儿童问题。

现如今,很多农村父母双方或一方到外地打工,把学生留守在家乡让祖辈照料和教育,以为只要为学生提供物质支持,学生安全有人看,吃得饱穿得暖就没有问题了。殊不知,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成长存在不利影响。粗暴打骂多,教养方式不佳;只注重健康安全,活动交往少;与祖辈更亲,与父母关系差。这些表现,为学生终身发展埋下的是精神地雷。可见,隔代教育、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

(2)尽快结束“小皇帝”“小公主”式的教育方式。

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三十多年来,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四二一”式的结构,致使家庭教育重心更加下移。因此,父母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子女。北大女博士王帆在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节目中《做一个怎样的子女》短短10分钟的演讲,感动了无数人。“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句话让不少人落泪。不可否认,亲子关系的非平衡性是我国从古至今的恒定规律,无论经历多少社会变化,家庭生活中的物质和服务流向总是指向未来的一代。儿女是父母的希望、是寄托、是财产、是生命的延续。这种“下一代为重”的代际传递模式,就社会整体而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然而,这种代际交换关系的严重倾斜,无疑是对父母权益的侵害,也将成为家庭和谐、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所以,“做一个怎样的子女”是未来社会亟需解决的的现实问题,怎样做好子女应是人生的必修课。当然,在这个课堂上,教育绝不能缺席。

三、学校教育教学中各学科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中国教育的应试化倾向并未改变,素质教育在不少地区推行还有阻力,特别是高中教育教学。高考是指挥棒,它可以引领各学科教学目标。

1. 让高考发挥指挥棒作用

语文课可以通过从优秀文学作品中,选取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试题材料,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政治试题可以通过社会生活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典型事迹,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历史试题可以通过古今中外对比,指引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教育教学中各学科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语文、政治等学科可渗透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历史学科可渗透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等;地理学科可渗透对乡土意识、环境等理念的掌握。

数学和理科综合等科目,可从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故事中让学生领会其中的科技原理;也可将四大发明、勾股定理、圆周率等所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作为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内容,体现中国传统科技文明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四、传统文化教育应防止两大误区

1. 传统文化教育应警惕泥古倾向

近年来,民间出现了大量的读经班,有的家庭教育把《弟子规》《三字经》的价值提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有的用一些极端的、超乎常理的办法来弘扬“孝道”,甚至有些教育机构还让学生学习毫无意义的繁文缛节。这些现象,将会使年轻一代无所适从,甚至导致价值观的错乱。

2. 顶层设计要助推教育教学改革

古人说君子有三立“立德”“立言”“立功”。所以,“拥有理想与抱负、意志与品质、实践与行动”应成为中华有志青年的精神内涵。教育要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两个基本问题,应成为教育顶层设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教育人的关键是要以优化语文学科教学生态,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用经典文本蕴含的思想养料去滋润和充盈学生的心灵。因此,高考应加大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考核比重,改变近几十年来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语文学不学都一样”的现状。目前,不少高等院校在招生录取时,对考生数学、英语有最低控制分数线,却很少有院校对语文学科有最低控制分数线要求。在这方面,国家应出重拳,下大力气,尽快出台措施扭转这一局面。笔者旨在希望我们能一同高举传统文化的火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伴前行,共同欣赏沿途多姿多彩的风景。

(作者单位:陕西省华阴市岳庙高级中学 714200)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传统文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