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分析

2016-05-14 07:08赵一茏
时代金融 2016年8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引力模型

赵一茏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到西三角区域自身的长远发展,还关系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本文选取了西三角中经济发展比重较大的7个城市,通过引力模型加以测算,并从4个时间跨度进行数据分析,简单分析了近几年来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和特征。

【关键词】西三角 区域经济一体化 引力模型

一、引言

2007年到2009年期间,重庆市与陕西省分别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圈”这一概念,其主要内容是,成都经济圈、重庆经济圈与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将联合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的第四增长极。西三角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工业基础深厚,产业配套相对完善,投资环境优越,要素价格低廉,使得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占有先机。[1]国家开展西部大开发以来,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呈“三二一”到“二三一”的转变趋势,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大幅超过了该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成为推动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增长的主要力量。[2]“西三角经济圈”发展的过程,实质是实现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达到互利互惠、共同繁荣与发展的过程。[3]在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只有将西部较为发达地区的技术和资源等进行整合,有效的区域分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4]

近年来,在中央和西三角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需求,西三角区域合作有了一定进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无论但从成渝陕三地分别的经济实力还是从西三角区域的总体经济实力来看,对比发展较为成熟的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西三角区域间的合作相对单一落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较低。本文以西三角中影响经济发展所占比重较大的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引力模型加以测算,并从4个时间跨度进行数据分析,分析了近几年来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和特征,进而为“西三角经济圈”后续深度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选取

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最初通过引力模型加以测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陆续有不少学者将空间引力模型运用到分析区域经济联系中。[5-7]通过该模型,可以引入一个能够量化区域经济联系的数值进行直观的比较和分析,即区域经济联系量与经济隶属度,前者反映了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后者则反映了周围地区对于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影响程度。

本文以西三角中重庆、成都、绵阳、德阳、西安、宝鸡、咸阳7个较为主要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引力模型计算了2000~2013年中4个年份跨度为节点的西三角主要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量和经济隶属度。具体公式为:

其中,Rij表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量,Vi表示城市GDP,Pi表示城市非农人口数,Dij表示城市间公路里程数,Fij表示周围j城市对i城市的经济隶属度。

本文分别选取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3年的数据进行模型分析,城市非农人口、GDP的具体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城市之间公路里程数根据百度地图有关计算整理得到,采用的是2015年城市间公路里程数。

三、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经济联系分析

(一)经济联系量分析

由于西三角地域较为广阔,主要城市之间分布密散不一,所以根据模型计算得出的经济联系量不太能够直观的显示出各主要城市之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情况。所以,在所得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标准化的处理,再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进过标准化处理后,可以看出,“西三角经济圈”显著呈现“三核”区域空间发展框架,即重庆、成都和西安三个都市区分别构成核心城市,该三市既是区域内城市网络的主导性中心城市和核心增长极, 又是西三角区域作为整体进而参与外部区域性、国际性竞争的基础支撑。基本呈现以重庆、成都和西安为中心,其他城市为外围的格局。成都、重庆和西安作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综合实力强,聚集效应打,增长极作用明显。根据经济联系量上比较,重庆与成都之间的经济联系量尤其突出,两城市之间的经济辐射作用较强,一方面是由于重庆与成都之间地理位置近,交通方便;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国家政策扶持西部发展,西三角各城市经济得到发展,重庆和成都作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受到较多政策侧重。

然而随着年份的增长,中心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城市的非农人口和GDP都有较大增幅,但是比较历年联系量变化发现,绵阳、咸阳等较为次要的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量变化不大,说明这些城市受到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近年来变化不大。同时可以发现,绵阳、德阳属于四川省的城市受到成都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效应远比受到其他中心城市的强;宝鸡、咸阳属于陕西省的城市受到西安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也远比受到其他中心城市的强。

(二)城市间经济隶属度分析

通过模型,本次计算了各城市对重庆、成都和西安三个中心城市的经济隶属度情况。其中,三个中心城市中,西安受到重庆、成都的经济辐射影响很小,而成都和重庆之间的经济辐射效应较大,主要由于重庆和成都之间地理位置近,区域经济一体化更为明显。

城市间经济隶属度也再次论证了西三角“三核”发展的格局,德阳、绵阳经济受到该省省会成都的经济辐射较强,受到重庆经济辐射次之,受到西安经济辐射的影响几乎为0,可以忽略不计;宝鸡、咸阳经济受到该省省会西安的辐射较强,受到成都和重庆的经济辐射影响几乎为0。

随着经济的增长,西三角区域经济的“三核”格局相对稳定,周围地区对于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承受力基本已经固定。这也反映了西三角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目前,“西三角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点是建设地区间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城镇体系,创建产业分区与协作的新格局。[9]近年来,尤其“一带一路”的政策出台以后,西三角区域一体化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政府推动和政策侧重下,西三角区域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市场的整合度也在不断加大,西三角地区取得较好发展,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但是,通过模型分析,我们发现了在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西三角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明显,由于地处我国内陆、人口数量多、涉及面积广等原因,导致进程中存在地区之间差距较明显,经济结构完整程度较低,产业发展较不协调。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川渝地区之间经济联系较为紧密,陕西地区则相对发展不平衡,由于地理位置和发展不充分等原因,“三核”中心城市所能辐射的范围和能力也被限制。

第二,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调机制有待改善。西三角之间分属不同行政区域,各地之间相互协调的难度较大,至今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协调机制还没完全建立。短期内,如果西三角地区交通情况没有大突破,成渝地区与陕南之间的经济辐射力度仍然非常有限。[8]地区之间缺乏深度合作理念,合作期间的协调协商程度不够理想,由于行政地区之间考核体系等因素,各地区在多个方面都不能有效统一,存在较为普遍的各自为政、盲目竞争等问题。

(二)建议

根据前文西三角区域经济联系量和经济隶属度的分析情况,参考借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其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打破地区行政考核体系和传统观点的束缚,整合西三角地区的经济资源。西安、成都分别是国家西北、西南地区传统的经济中心城市,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一个国家直辖市,其经济发展也受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稳定发展需要从明确改地区的经济中心,高度整合该地区的经济资源,发挥经济中心城市吸纳和辐射经济资源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第二,突出“三核”结构中的“两核”重点发展,优先将地域优势明显的重庆与成都中心城市圈进行侧重发展,重庆与成都地理结构相似度高,地理位置较近,区域经济活动与产业分工便利,形成“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格局。同时,加强也对西安中心城市圈的经济辐射能力的建设,将辐射效应进一步向周边小型城市扩散,为未来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铺平道路。

第三,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与重庆强强联合,为川渝地区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顺利取决于地区经济实力的雄厚,所以重庆和成都需要借助自身优势与便利,借助国家建设改革之风,进一步提升和发展自己的经济软实力,打破现有桎梏,发展工业及制造业等基础产业的同时突破当地能源、资源产业的发展瓶颈,最终形成“西三角经济圈”区域一体化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苏永乐.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西三角”区域竞争力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27(4):21-27.

[2]刘雪娇.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2):192-195.

[3]卢敏.“西三角”经济圈构建中的利益博弈与共赢机制研究[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2,(137):90-93

[4]张琦.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西三角”经济圈[J].开发研究,2006,(122):22-27.

[5]周一星.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J].城市规划,1998,22(2):22-25.

[6]孙久文,丁鸿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7:52-58.

[7]高兴亮.基于引力模型的山东省城市经济联系格局演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5):458-461.

[8]何龙斌.“西三角”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力的比较与启示——以陕南为例[J].开发研究,2012,(156):9-12.

[9]张苏林.西三角经济圈城市金融辐射力研究——兼论该区域金融中心的确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2,26(2):5-10.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一体化引力模型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有何冲击
影响中国创意产品出口“一带一路”国家的主要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