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考地理试题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2016-05-14 14:52张连彬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梯田例题

张连彬

地理数据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位置、属性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等的数量化表示。通过地理数据的分析,可以解析其所表达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及其运动变化的地理过程,进而了解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全国各地高考试题近年来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地理数据分析类试题,其解析方法和技巧各不相同。

一、比较法

比较法是高考试题中地理数据分析的常用方法,包括纵比法、横比法和联系比较法等。纵比法是将不同历史阶段的地理数据加以比较,借以揭示地理现象在历史发展过程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横比法是将同一属性的不同地理事物加以比较,找出其在同一发展阶段在地理特征、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差异。联系比较法是联系相关地理事物进行比较,以利于探求地理规律,解决地理问题。

例题1:图1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300万。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解析:该题涉及了人口地理学的相关地理数据,主要有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迁移率、总人口增长率。第(1)题的解题方法是典型的纵比法,可以将“1981~1990”和“1991~2000”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同类地理数据进行比较,排除A、C,由于总人口增长率一直为正值,所以B选项“总人口减少”是错误的,所以选D。

技巧:纵比法主要用于同一地理实体不同历史阶段气候资料、水文信息、自然资源、人口数量、农业分布、工业产值等的比较,可以揭示同一地理事物属性特征的时间变化过程,利用纵比法进行比较时,一是要注意比较实体和属性数据的同一性,必须是同一地理实体不同时期的同类属性数据的比较。二是要注意将属性数据变化值与时间尺度联系起来分析地理实体的变化特征,不能夸大或缩小地理实体特征的变化幅度。横比法主要用于不同地理实体间同一历史阶段属性数据的比较,可以是国家间的作物面积的比较,可以是河流间水文特征的比较,也可以是功能区间属性的比较等等。利用横比法进行比较时,一是要注意所比较的地理实体间的同质性和层次性,例如,不能将城市功能区与农业规划区进行比较,也不能将国家的工业产值与城市的工业产值进行比较。二是要注意联系不同属性数据的比较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利用水稻单产比较中国和日本时,则差异不大,但若利用耕地面积比较中国和日本时,则差异明显。

二、计算法

计算法就是根据已知变量的地理数据,利用地理公式求解未知变量地理数据的方法。常用于地方时、区时、正午太阳高度、昼夜时长、人口密度和比例尺等的求算。

例题2:北京时间2012年12月21日19:18,北半球迎来冬至。此刻,日期为2012年12月22日的地区约占全球面积的

A.0 B.1/3 C.1/2 D.2/3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日期和时间计算问题,隐性的已知条件是日期的分界线为180~经线和O时所在经线,显性的已知条件是120°E为12月21日19:18,首先,求出0时所在经线的度数,根据地方时计算东加西减的原则,求出0时所在经线与120°E的地方时差为24-19:18=4:42,将4小时42分的时间差转换为经度差为70.5度,也就是说O时所在经线度数为x=120°+70.5=190.5°,即169.5W。其次,判定不同经度范围的日期,如图2所示,所以,地球上还没有出现12月22日,故面积为0,选A。

技巧:利用计算法分析地理数据时一是要弄清地理公式各个变量所代表的地理意义。例如陡崖相对高度的求解公式是(n-1)d≤ΔH<(n+1)d,其中ΔH代表陡崖的相对高度,n代表等高线重合的条数,d代表等高距。二是要理解地理公式所代表的地理规律或地理原理,忘记了地理公式,考试时也可以根据相应的地理原理或规律推演得出地理结论。第三,有时简明的地理规律推演会省去繁索的地理计算,为考试节省宝贵的时间,例题2不经过计算也可以推导出正确的答案,同一时刻,全球360°经度范围内只能是1日或相邻的2日,若180°以西是A日,则180°以东是A-1日,例题2中180°以西是21日,则180°以东是20日,全球只有21日和20日,没有22日。

三、判别分析法

判别分析法是根据地理事物具有分类意义的地理要素的特征值判别其类型归属或数值范围的数据分析方法。

例题3:某种生物的种密度指单位面积该种生物的个体数量。图3为北美洲部分地区某种动物的种密度等值线图。据此完成(1)~(2)题。

(1)H、K、Q、R四地中 该种动物的种密度可能相等的两地是

A.H、R B.Q、R C.Q、H D.H、K

(2)该种动物的种密度与年均温的空间分布是正相关的地区是

A.Q、R之间 B.N、M之间 C.S、R之间 D.S、K之间

解析:第(1)题是一道典型的地理数据判别分析法试题,分别判定R、Q、H、K四点的种密度范围即可得出正确答案,R的取值范围是160~180,Q的取值范围是180~200,H的取值范围可能是180—200或200~220,K的取值范围可能是140~160或160~180,因此应该选A。

技巧:判别分析法常用于气候类型、地形类别、干湿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等的判别,判别分析时,首先要知道哪些是具有分类意义的地理要素。例如气候类型的划分主要是根据气温和降水;海拔高度是区分地形类别的重要依据之一;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干燥度;而人口增长模式主要看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其次是要记住具有分类意义地理要素的特征值。例如在气候类型的划分中,热带的气候类型的最低温一般在15℃以上,亚热带气候的最低温在0℃~15℃,温带气候的最低温在0℃以下。第三,有时要借助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具有分类意义的地理要素的特征值进行判别分析,或将地理要素的特征值与地理位置、区域特征等进行联合判断,具体分析,例如气候和地形类型的判断。

四、相关分析法

相关分析法是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出发,分析各地理要素的关联性,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地理结论的数据分析方法。

例题4:图4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利用该地的典型农产品,可发展的工业是

A.棉花纺织 B.甘蔗制糖

c.葡萄酿酒 D.大豆加工

解析:无论是海陆间循环还是陆地内循环,其水循环活跃程度都与降水量的多少密切相关,而降水量的多少及其季节变化又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分析图中降水量逐月累积图,就可以分析出降水量与水循环和气候类型的相关性,图中6月~8月份,降水较少,12月~2月降水较多,属冬雨型,又处于亚热带地区,应为地中海气候,水循环冬季最活跃。所以(1)选D(2)选C。

技巧:相关分析法是经济学领域的数据分析方法,借用到地理数据分析中来,首先要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出发,明确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次,要明确各地理要素在地理过程变化和地理环境变迁中的主次作用,例如,在影响农业区位的各区位因素中,“市场”是决定性因素。

五、作图法

作图法就是地理数据的图形化分析和表达。常用于表达某时间序列的地理过程或某空间序列地理要素的特征变化,利用作图法可以研究地理事物的发展趋势、空间变化或对比分析。

例题5: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5是四种不同类型梯。

田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6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解析:第(1)小题难度稍大,容易误选A,但如果利用做图法,将图中虚线范围内的甲地区沿垂直于坡面方向做一地形剖面图,则答案不言自明,应选C。(如图7所示)

技巧:作图法常用的是柱状图、折线图和剖面图,做图时首先要确定好自变量和因变量,其次要选定合适的坐标系标度,以便清晰表达地理数据时空序列的特征变化。第三,作图法耗时量大,在考试时为了节省时间,可以取地理数据中具有代表性的极大值、极小值和过渡数值若干,示意性画出曲线、折线或剖面线的趋势即可。

猜你喜欢
梯田例题
甘肃梯田
水天一色梯田美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龙脊梯田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
例说复习课中例题的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