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根泽诸子辨伪成就

2016-05-14 11:38孙新梅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诸子考证

孙新梅

摘要:罗根泽作为古史辨派的代表人物,侧重于诸子的考证和辨伪,学术习惯和学术思想受顾颉刚的影响甚大,所辨伪书,论证精密,资料宏富,行文朴实无华。本文主要以《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与《<管子>探源》为例来考察其学术特点。

关键词:罗根泽;诸子;辨伪;考证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7.043

中图分类号:K23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7—0156—03

罗根泽(1900—1960),字雨亭,直隶深县(今河北深州市)人。他家境贫寒,10岁方人小学,中小学共读了八年,后考上河北省立第一师范,然因病辍学。1925年考入河北大学中文系,1927年考取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师承梁启超、陈寅恪;后又考取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师承冯友兰、黄子通。1929年于三处皆毕业。历任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执教于南京大学,并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罗根泽在20世纪30年代曾想做一部《中国学术思想史》,这是个非常庞大的计划,由于时间的关系,他的研究只在上古至东汉之末的纯中国学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术主要是经学和诸子学,由于偏好的缘故,侧重于诸子的考证和辨伪。

一、罗根泽的辨伪成就

罗根泽在诸子的研究上,制定了一套系统的方案,这个学术习惯似乎颇受顾颉刚的影响。(一)人的研究。他认为应博稽详考诸子的史料,并为他们做出有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的评传。(二)书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1.文字内容的研究。他认为对诸子书进行校注、通释、标点、索引,是诸子研究的基本工作,也是最要紧的工作。2.著作年代的研究。他认为所谓伪书,只是表明它不出于署名者之手,并非否认它本身的价值。仅就价值而论,是不是某人所作,并没有什么关系。但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作者的问题、时代的问题是极为重要的。不是某人所作,而强认为某人所作,往往会造成作者、时代上的矛盾。(三)学说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1.侧重人者。含个人、学术派别、派别历史、派别比较四个部分。2.侧重学术者。他认为诸子书是哲学书,以故学说的研究最为重要,从事这种研究的人也很多,但以往的学者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导致研究工作不是支离破碎,就是缥缈不着实际。近来的学者,知道科学的方法了,又喜欢以西洋哲学缘附中国哲学,乃至以西洋哲学衡量中国哲学。而正确的做法当是用西洋哲学的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并且不使两者淆乱。(四)佚子的研究。诸子文献有众多散佚者,要做好这些文献的辑佚工作。(五)历代人研究诸子的总成绩。包括两个方面:1.子学考。他认为应依照谢启昆《小学考》的体例做一部《子学考》,对于历代的研究著作,其序文能揭示精义所在者,仅录序文即可;序文不能提示精义所在者,需另作提要。至于那些不成专书的单篇文字或笔记,也应一并抄录。2.历代人眼中的诸子。他认为对于各时之人是如何看待诸子思想与成就的,必须加以注意。

1932至1937年间,罗根泽应顾颉刚之约,主编了《古史辨》的第四册和第六册,这两册书分别叫《诸子丛考》《诸子续考》,几乎搜罗了当时考辨诸子的所有文章,里面也包括罗氏本人的二十余篇文章。1958年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诸子考索》一书,将罗根泽关于诸子考辨的旧作新文一并收入,可谓其毕生诸子学研究的结集。《诸子考索》存文34篇,依次为《诸子丛考旧序》《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附:跋)》《晚周诸子反古考》《古代经济学中之本农末商学说》《古代政治学中之“皇”“帝”“王”“霸”》《古代发现“人”的历史》《由<墨子>引经推测儒墨两家与经书之关系》《<墨子>探源》《与张默生先生讨论名墨书》《老子及<老子>书的问题》《再论老子及<老子>书的问题》《历代学者考证老子年代的总成绩(附:跋)》《<庄子>外杂篇探源》《孟子传》《荀卿游历考》《荀卿年代补考》《孟荀论性新释》《子莫考》《<邓析子>探源》《<尹文子>探源》《<庄子·天下篇>的辩者学说》《<燕丹子>真伪年代之旧说与新考》《<管子>探源》《<商君书>探源》《慎懋赏本<慎子>辨伪》《慎懋赏<慎子传>疏证》《<孔丛子>探源》《陆贾<新语>考证》《<新序×说苑×列女传>不作始于刘向考》《<战国策>作始蒯通考》《<战国策>作始蒯通考补正》《跋金德建先生<战国策>作者之推测》《潘辰先生试论<战国策>的作者问题商榷》《<别录>阐微》。

二、罗根泽在诸子辨伪中的学术特点

在罗根泽这三十余篇诸子考辨文章中,无论从研究深度还是从征引资料的广度来说,《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与《<管子>探源》颇具代表性。

(一)以《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为例

《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分为两个部分,《实证》篇和《原因》篇。《实证》篇罗列了战国前无私家著作的四个方面的证据:1.战国著录书无战国前私家著作。云:“吾国传世著录书,最古有《庄子·天下篇》,次《尸子·广泽篇》,次《荀子·非十二子篇》《天论篇》《解蔽篇》,次《韩非子·显学篇》,次《吕氏春秋·不二篇》(此诸篇虽不若后世之著录书,然先秦诸书,多著于此,则亦著录书之雏形矣)。《天下篇》所举者凡九家:曰墨翟、禽滑釐(相里勤、五侯、苦获、己齿、邓陵子,附及非特举),曰宋鈃、尹文,曰彭蒙、田骈、慎到(彭蒙之师亦附及,且名亦不载,兹更不列举),曰关尹、老聃,曰庄周,曰惠施(桓团、公孙龙附及非特举),除关尹、老聃外,皆战国时人,尽人无异辞……然则老耽亦战国时人,关尹更不必论矣。”更论《广泽篇》云:“所列者凡六家:曰墨子,曰孔子,曰皇子,曰田子、曰列子,曰料子。皇子、料子无考,余惟孔子为春秋末年人。但孔子于《易》《书》《诗》《礼》《乐》,充其量不过整齐纂集而已;其《春秋》亦因鲁史旧文,稍事董理,自谓‘述而不作(《论语·述而篇》),盖质言也。况此皆章实斋所谓‘政典,非离事言理之私家著作。《论语》一书,可谓为私家著作,但成于再传弟子之手,已至战国时矣。”2.《汉志》所载战国前私家著作皆属伪托。云:“《汉志》所载,《六艺略》之《易》《书》《诗》《礼》《乐》《春秋》皆政典,非吾所谓离事言理之私家著作;小学类训诂文字,亦非吾所谓离事言理之私家著作;《论语》《孝经》虽可谓离事言理之私家著作,但《论语》成于孔子再传弟子之手,已至战国;《孝经》亦决非曾子作,不得认为春秋时书。《诗赋略》所载,其私家著作,最古者为孙卿赋,孙卿固战国人。其余如《河南周歌诗》《河南周歌声曲折》《周谣歌诗》《周谣歌诗声曲折》《周歌诗》之类,固不得认为私家著作者也。数术方技,乃医卜星象诸官之书。二《略》所载战国前书,皆出伪托;即非伪托,亦不得认为离事言理之私家著作。故今于其赝伪踳驳,置弗深考。”其辨《诸子》《兵书》二略之言此不详具。3.《左》《国》《公》《谷》及其他战国初年书不引战国前私家著作。云:“一种学说发生,学术界未有不受其影响者也。故神农、黄帝之书而果真,则殷墟文宇,不能如此简陋;太公、管子之书而果真,则春秋时代,不应无道家法家思想。此仅就抽象言之,尚不足以折服泥古之口。就具体实证而言,既有此书,则此后之书,必有征引或论述。战国以前若有私家著作,何能不一见于战国初年书也?战国初年书之可信据者,曰《左传》,曰《国语》,曰《公羊》,曰《谷梁》,曰《论语》,曰《墨子》前五十一篇,曰《孟子》,曰《庄子内篇》,曰《荀子》。今一一述之。”4.春秋时所用以教学者无私家著作。云:“令语志典,尚皆教之,设有《汉志》所载神农、黄帝以至伊尹、太公之书,其关系政教,即流传至今者而论,极为重要,何以独不教之?至《鬻子》称楚祖鬻熊所作,如属事实,楚国君臣,自当奉为圭臬,视为宝典,教太子何能不列入教科?不惟士置所教无私家著作也,直至孔子有教无类,弟子三千,为世界鲜有之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其所以教其弟子者,亦只《诗》《书》六艺,无私家著作。孔子数称管仲,谓‘如其仁,如其仁,微管忡,吾其被发左衽矣。设于时有《管子》之书,何能不喋喋称述以教门徒也?”

《原因》篇分析了战国前无私家著作的三个方面的原因:1.孔子以前书在官府。云:“古者政教不分,书在官府,欲得诵习,颇非易易。故韩宣子,晋世卿也,必俟至鲁观书于太史氏,始得见《易象》与鲁《春秋》(《左传》昭二年)。一般平民,更无论焉。大凡典册深藏官府,则有承传,无发展;谨世守,乏研究。欧洲中古时代一切书为教会所专有,卒至学术黯然,非其例欤?”2.战国前无产生各家学说之必要。云:“礼之信用,春秋时已不如三代,春秋后期又不如前期,而定哀四十余年中,言礼者尚如此之多。则春秋及春秋以前所以经纬万端者,无不以礼。故各种学说,无产生之必要与可能。”3.伪托古人以坚人之信。云:“《汉志》神农、黄帝以来伪书之多,半由托古著说,而作者名佚,后人以其多述某人,即谓某人撰著。半由托古为说,尚不如托名古人著作之尤为古而真切,可以益坚世人之信,在托古学上诚为进步之法也。”

罗根泽在此文《跋》中,又从社会经济角度解释了战国前无私家著作的原因。他认为,春秋以前为初期封建时代,此时仅有贵族和农奴两个阶级。农奴无学识,不能著书立说,贵族则不需要并且反对著书立说。到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与商人日益增多,中产阶级也有了求学机会,于是各家学说发展并兴盛起来了。

(二)以《<管子>探源》为例

《<管子>探源》一文对《管子》76篇的成书年代进行逐一考察,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在此文《叙目》中有一段论述,甚是精彩,其云:“著书托名古人,斯诚卑矣。然周秦诸子,靡不托古改制,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皆宜保存;惟疏通明辨,使还作主,而不赝伪古人,乱学术之系统已耳。如《列子》出晋人,非列御寇作,近已渐成定谳。晋人之书,传者绝鲜,据此以究战国学术固妄,据此以究晋人学术,则绝好材料,不得以其惟列御寇作,而卑弃不一顾。故余以为与其辨真伪,无宁考年代,始为有功于古人,有裨于今后之学术界也。考年代与辨真伪不同,辨真伪,迹追依伪,摈斥不使厕于学术界,义主破坏;考年代,稽考作书时期,以还学术史上之时代价值,义主建设。考年代,则真伪亦因之而显;辨真伪,而年代或仍不得定。”看来罗根泽不惟学术习惯模仿顾颉刚,连学术思想亦有因袭。据罗氏所言,在他之前并未有人对《管子》各篇的成书时代进行讨论,云:“《管子》非管仲书,前人多能言之,多能信之。而各篇作于某家,成于某时,无人究论,故治周秦两汉学术者,终于踌躇却顾,而割而弃之也。”下兹举一例,以了解罗氏的论证方法。

其论《幼官》第八乃秦汉间兵阴阳家作。1.从称谓考,云:“‘帝‘王‘霸之分在战国之末。此篇曰:‘尊贤授德则帝,身行仁义服忠用信则王,审谋章礼选士利械则霸。纯为抽取‘帝‘王‘霸之行事与学说而言者,足证其发生甚晚也。”2.从学说考,云:“考《汉志》,阴阴家最早者惟《黄帝泰素》二十篇,班氏自注曰:‘六国时韩诸公子作。余较早者,惟宋《司星子韦》三篇,班氏自注曰:‘景公之史。而实后人依托,详《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此外皆六国时书。《洪范》有阴阳家言,然刘节先生《洪范疏证》,证为战国末秦未统一以前作品。兵阴阳,班氏谓:‘顺时而发,推刑法,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则其发生必在阴阳家后,以阴阳家之说未出,无由以之用于兵也。《汉志》所载,虽有神农、黄帝之书,亦皆后人伪托。此篇述阴阳之说,资以用兵,其为六国后兵阴阳家言无疑。”3.从职官考,云:“卿相之‘相,前已证明始于战国。此篇曰:‘八分有职,卿相之守也。亦足证时代甚晚。”

确如其在《叙目》中所言,横分某篇属某家,纵分某篇属某时,信即传信,疑则传疑。

综上,罗氏治学有三个特点:一者,学术习惯和学术思想受顾颉刚的影响甚大;二者,资料宏富,论证精密;三者,行文朴实无华,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实可谓古史辨派的代表人物。

[责任编辑:刘爱华]

猜你喜欢
诸子考证
先秦诸子寓言研究
《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联系初考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保障体系
芜湖《商务日报》档案之发现及初步研究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
从《文心雕龙.诸子》看刘勰文学精神
童话离不开各种小动物
敦煌诸子文献分类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