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2016-05-14 11:38赵汗青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人居环境美丽乡村

赵汗青

摘要:近年来,苏北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交织影响,形势日趋严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本文在分析苏北乡村人居环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苏北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的策略,对于江苏全省实现建设美好江苏意义重大。

关键词:苏北乡村;人居环境;美丽乡村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7.052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7—0184—03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建设,重在环境治理。近年来,江苏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乡村特别是苏北乡村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约束加剧等挑战日益严峻,农业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乡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对于江苏全省实现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意义重大。

一、苏北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现状

近年来,苏北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交织影响,形势日趋严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以河塘水环境为例,有人言: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可以灌溉,90年代垃圾覆盖,现在是生态破坏。从成因分析,既有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急剧扩张,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的大背景,也有乡村生产生活废弃物产生量增加,却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利用的客观因素。苏南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0%~50%,而苏北乡村低于10%。苏北乡村生活污染乱堆乱放乱排,不仅恶化了乡村卫生环境,影响了村容村貌,更严重影响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另外,农业生产主体分散,村民文化层次偏低、年龄偏大,农业生产方式粗放,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技术到位率不高,甚至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恶化;大量应用的地膜由于不易分解,也造成农田污染;秸秆焚烧不仅大量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影响交通;一些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排放量很大,少数企业虽然建有治污设备,但长期不正常运行;有些企业甚至私设排污口,将污染物直接排入河水;还有一些窑炉等没有除尘装置,严重影响空气质量,等等。有调查显示,苏北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财政资金投入少,即使投入了资金也主要集中用于各种示范试点和创建活动。基层政府部门普遍感到乡村人居环境管理难度很大,村委会也难以组织村民开展“投工投劳”活动,因此,苏北乡村人居环境优化处于无人管,甚至是管不了的状态。

二、苏北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美丽乡村就不会有美丽中国,建设“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是实现美丽苏北乃至美丽江苏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因此,苏北乡村更应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突出创新“产业发展增收美、生活舒适康居美、生态优良环境美、文化传承和谐美”的工作理念与建设目标,充分体现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和富裕农民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构建清洁、优美、文明、和谐的生态家园。

苏北乡村人居环境优化应以村民为本,有效利用乡村的生态环境资源,转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功能的多样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苏北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态文明的保护和传承。苏北乡村人居环境优化,可以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农业资源的整合,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从根本上改善苏北乡村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形成强大的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凝聚力、辐射力,建设美好幸福的家园。

三、苏北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的策略

1.加强相关政策引导

苏北乡村人居环境优化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采取引导和防控相结合,鼓励村民节约资源,禁止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焚烧,促进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制订农药、化肥等科学使用规范,鼓励使用生物杀虫灭害等新型环保技术,禁止使用高残留、强毒性的农药。加强苏北乡村的环境整洁工作,实现生活垃圾袋装化。另外,要加强乡村人居环境优化资金的投入,努力拓宽投资的相关渠道,确保乡村人居环境优化资金的有效投入,调整相关财政政策,使财政资金向乡村人居环境优化方面倾斜。

2.结合乡村的经济发展优化乡村人居环境

苏北乡村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自然地理条件、风俗传统等的差异,人居环境优化问题也是千差万别。因此,苏北乡村人居环境优化一定要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理特征、环境资源状况、人口素质和乡村未来发展方向等相符合,根据各地乡村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规划方案,充分体现各地乡村的特色风貌。

3.改善公共卫生条件

苏北乡村人居环境优化应首先考虑改善乡村的公共卫生条件。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不仅能够提高农民寿命、减少疾病、改善生活条件、提升劳动力质量,而且可以提高乡村牲畜的成活率,改善牲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从而提高村民的收入、发展乡村相关产业。地方政府要根据各地乡村的特点制订相关的工作计划,努力将苏北乡村的公共卫生标准建设达到与城市相同或接近的水平。

4.尊重乡村传统习惯

在苏北乡村人居环境优化中,农民既是环境优化的建设主体,也是环境优化的受益者。乡村人居环境优化一定要考虑村民的感受,尊重村民的意愿,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和引导村民参与乡村的规划和环境优化的建设,实现乡村的自我调整机制和自我更新。乡村人居环境优化还应结合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以及当地乡村的传统习惯,尽可能满足当地村民的实际需要,突出地方风貌特点。

5.做好乡村统筹规划

苏北乡村经济落后和环境质量低下的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这种面貌也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苏北乡村人居环境优化应面对现实,确定合理的目标和任务,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要克服以往那种急于求成的运动式做法。另一方面,苏北乡村人居环境优化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方面,考虑到人居环境优化的综合性、系统性,一定要统筹规划、有效协调各部门、各方面的工作。同时,要做好乡村人家环境优化的基础工作,制订与各乡村相适应的规划,要克服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编制办法,努力打造乡村基础设施、乡容乡貌、民房设计以及乡村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乡村人居环境。

6.加强农业生态循环建设

苏北乡村农业生态循环机制尚未形成,特别是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循环利用效率比较低。苏北乡村人居环境优化应大力引导和促进废弃物利用循环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化学品使用减量化,努力打造规模适度、效益显著、生态良好的种植基地;鼓励种植一园艺业园区、基地与畜禽养殖业对接,形成畜禽粪污种养循环利用的利益互惠机制,提高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推进秸秆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和工业原料化等多种途径综合利用,建立政府推动、企业和合作组织牵头、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贮服务体系,提高苏北乡村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7.兼顾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

苏北乡村人居环境优化要兼顾政府投入和农民预算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人居环境优化应尽可能实现低投入、高产出,既不浪费政府投入的经费,也不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另外,环境优化中应大力推广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工程维护运行应追求难度小、成本低,房屋和设施的改造应避免大拆大建的做法。

8.建立科学的环境综合管理体系

苏北乡村人居环境优化既要整洁美观、管理规范,又要田园秀美、幸福宜居,建立“河道清污、道路整洁、绿化养护、垃圾清运、设施维护”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全面整治骨干道路沿线、骨干河道、新建垃圾池等,有效推进垃圾清管工作,从城郊接合点开始,再辐射推广到各个乡村,建立乡村的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机制,形成“组保洁、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的四级运行管理模式,实现苏北乡村的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全覆盖。

9.加强长效管理机制的培育

苏北乡村人居环境优化要坚持日常保洁和集中整治相结合,加强河道疏浚的力度,增大乡村绿化的面积,开展乡村卫生的改造,实现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清洁空气的目标。同时加强“治管并重、即治即管”,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建立起挂钩服务制度,工作责任到人,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为提高村民参与人居环境优化的积极性,在电视台、报社等主流媒体上开设相关专栏,加强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的督察,开展人居环境优化活动进校园、进乡村、进家庭等活动,并将人居环境优化管理纳入“村规民约”之中,聘请村民代表为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的义务监督员。同时,各乡村整合村建城管、工商公安、林业绿化、水利交通等相关管理部门,设立道路路长、河道河长、巷道巷长、公园园长、农贸市场场长等区域包干管理制度,达到乡村人居环境优化事事有人问、处处有人管的效果。

[责任编辑:马妍春]

猜你喜欢
人居环境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2016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开幕
绿色建筑在美丽乡村中的运用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探析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