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认知状况

2016-05-14 18:15杨正仙
青春岁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继承认知弘扬

杨正仙

【摘要】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智慧与能力。中国传统文化自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是中国人的生命历程。其中的核心思想、基本价值原则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迎接各种生存挑战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记忆力的基本形式,也是我们获取智慧与能力的重要渠道。比如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善于吸收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学说,以丰富和发展自己,这被称之为“会通”之学。《易传》中“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说的就是会通之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今天的大学生在学习各种文化的时候应该汲取的智慧,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专业领域,还要扩大视野,力求文理皆通,学贯中西。同时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强个人生存的智慧与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认知;弘扬;继承

一、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成长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整体上看,他们较之父辈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识和观念中也逐渐被淡化。但是,总体上大学生还是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传统文化被淡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的缺乏,当代教育注重的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教学,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越来越淡漠,作为中华儿女,为了国家为了自己我们有义务有权利去学好传统文化。在条件允许范围内,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读书、思考、交流、实践,对社会常识有基本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客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坚持下去,继续学习传统文化并用其指导自己的人生抉择,并力所能及地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二、如何对当代大学生实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课堂教育是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很多,如课堂教育、课外阅读、媒体、课外辅导和课外活动等。但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课堂教育,获选率高达98.1%。我们认为,这与中学教育有很大关系。在中学时代,作为承载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的语文课和历史课是学生的必修课,因此许多学生通过学校的课堂教育获得了大量的此类知识。调查同时显示,课外阅读、媒体等选项也占了一定的比例,这与近年来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和课堂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关系。在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加大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使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另外,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广大学生的视野也有了很大的开阔,他们可以在网上获得相关知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选择“课外辅导”的比例很低,这可能与现行的考试制度有很大的关系,许多学生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的学习中,还会请家教老师进行课外辅导,但对历史课等其它课程的学习却是忽视的。虽然课堂教育是获取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但从调查结果看,这种方式的效果却不尽人意。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感兴趣,只有11.5%的人“不感兴趣”或者“完全没有兴趣”。这就为对大学生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大学生将这种兴趣化作动力,去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我校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在关祥祖院长的带领下实行文化的教育,以电视、电影、报纸等传媒严肃地、有责任感地负起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责任,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中去体验文化的精髓,例如: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到敬老院、灾区、托儿所、孤儿院等帮助那些老弱病残的人,这也是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于百善孝为先,我校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课堂,熟读经典《弟子规》、《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孝经》、《易经》和《道德经》。

《易经》,可以说是百家思想之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乃阴阳五行辩证思想的源头,具有超越古今的大智慧!

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世界客观规律本质的科学观,也是追求自然和谐的生命观!

儒家:人之初,性本善!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追求博爱与大同世界,追求和谐完美的人文主义,讲究人文伦理,是人文思想的集中表现。

法家:人之初,性本恶!洞悉人性中恶的部分,以严明的法律约束一切,短短几百年,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霸业!

兵家: 智慧超越古今的兵家——孙子兵法,这些先人高度的战争智慧的结晶,可是当今最发达的美国也在学习的瑰宝!也是确保华夏民族5000年长盛不衰的强大的军事思想保障!

医家:中医,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超越时空的科学性实用性与高效性!

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

从经典中寻找文化的根。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但一个事物往往有其两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域内各民族人民历经数千年所积累和积淀下来内涵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她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源泉,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我们的民族在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家庭等方面都形成了浓厚而丰富的优秀文化。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民族财富,作为后人的我们,必须认真地子以传承并使之继续流传下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不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先进文化的,传统总是一个特定时代的反映,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必然具有局限性,从来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槽柏的过程。比如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三纲五常、忠孝观、节烈观等只不过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而已。这种极不平等的道德制度严重束缚了人的自由和发展,像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抛弃。而像儒家的追求仁义,道家的崇尚自然,墨家的主张兼爱互利,法家的主张依法治国等不同派别的思想不仅在封建社会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还有其重要的作用。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现实中更有着不可忽略的积极意义,我们应该将其发扬光大。

在高校点亮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之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必可一改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淡化和滑坡的現实,也必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整理、挖掘、振兴!

【参考文献】

[1] 徐 梓. 传统文化[M]. 济南: 齐鲁书社, 2009.

[2] 黄洪基.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及其对策,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报告[R]. 2007.

[3] 彭 俊, 李 慧, 等. 传统与转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认知的调查思考[DB/OL]. 中国青少年研究网, 2007-07-02.

[4] 曹晓鹏. 高举传统文化旗帜,建设民族精神家园——谈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 校长月刊, 2007.

猜你喜欢
继承认知弘扬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