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老年长期护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05-14 10:42赵扬张强乔雅君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多元主体社区护理老龄化

赵扬 张强 乔雅君

摘 要:目前上海面临“未富先老”及家庭保障功能持续弱化的严重问题,应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社会化老年护理服务模式。就目前上海地区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模式发展状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多元视角,分析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且对上海市老年长期护理模式的建立做出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保障;社区护理;多元主体;护理保险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7-0055-02

一、建立老年护理体系的必要性

(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20世纪末,我国进入了医疗护理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生育率大幅下降,加之人口基数大,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到2013年底,上海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87.62万人,占上海市总人口的27.1%。与2012年相比,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分别增加了8.94万,增长率为7.3%。近年来,上海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远高于出全国平均水平。

(二)少子化趋势明显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上海市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连续二十一年出现负增长。在政策的引导作用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逐年下降,而生育年龄也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

(三)传统的家庭护理功能弱化

到2013年,上海新进入老年人口中80%以上为独生子女父母,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空巢率达62.1%。而43.4%的“独一代”对赡养父母表示“很重视,但工作忙无法亲自照顾”,老年人和子女分开住的现象日益普遍,家庭平均人口开始下降。

二、发展现状分析

(一)护理主体的职能边界划分不明确

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造成老年人对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多样性也逐渐增多,但目前护理服务项目的提供模式远未完善。居家护理服务局限在日常生活照顾,缺少康复训练、医疗辅助等专业职能。社会护理机构因受运营资金、医护团队素质和管理方式影响,发展水平层次不一,加之居家护理和社会护理没有做到有机统一,彼此孤立发展,未形成以政府为指导、社会为主体、家庭为基本落脚点的服务体系。

(二)老年护理需求差异化供给模糊

目前,上海市最普遍的老年护理方式仍是居家护理,以家庭为核心,由家庭子女提供基本生活服务。现有的社区护理服务也仅是侧重于生活服务而缺少医疗服务等专业性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对于护理对象的分级化服务空缺,未形成一套全面的针对不同健康程度老人的服务方案,从而导致居家护理和社区护理服务相互割裂。

综观这两种不同的老年护理模式,其共同的缺陷是服务主体相对单一,服务项目也相对单调。居家护理的服务对象相对分散,社区护理则缺乏市场化运作,护理成本过高。现提供的服务项目无法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制约了主体对象的选择,从而造成差异化模糊。

(三)老年护理专业化职能水平低

社区卫生服务指在一定社区中,由卫生及有关部门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生指导、康复和医疗服务的卫生保健活动的总称,其中有关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项目没有被包含,包括社会机构的护理项目也只是单一的生活照料服务。所以,目前的护理模式没有强化“护理”专业职能,缺乏现代护理理念。

相较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已形成完善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我国起步较晚,目前的整体老年护理水平较低,专业团队建设相对滞后,行政管理缺位。

三、建议与对策分析

(一)明确老年护理责任主体的职能

国家职能主要体现为社会保障制度。老龄群体是一个弱势群体,很大程度上依赖社会的帮助,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日本政府建立了养老金、老年医疗、介护保险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国民皆保险。因此在完善社区老年长期护理新体系中,护理保险的建立是关键,这也是真正地做到了“养老、护老、爱老”。

在国家主导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时,社会所扮演的角色是实施者,所以社会应形成普遍重视老年护理事业的共识。只有社会的价值观符合老年人的认同感,才能做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家庭职能的确立更多的应该是亲属多给予老人在精神照料上的关爱。这样,国家承担制度的职能,社会提供经济支持的职能,家庭给予精神关怀的职能,三者形成了有机的生态保障职能体系。

(二)建立多层次的分级护理标准

澳大利亚著名的哈克(HACC)项目是分级护理中最著名的案例,项目的服务内容包括家庭护理、家庭照料、送餐、协助购买、暂休服务、交通、园艺、家庭维修、日间护理等。澳大利亚在老年人的日常护理中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机构照料,第二种是社区照料,同时为节省社会资源,也都实行分级护理。分级护理主要是针对失能老人的不同情况,而采用不同程度的医疗介护,比如日本将老年护理分为6个护理等级,这也为我国建立多层次分级护理标准提供了参考。

(三)提高老年护理的专业水平

老年护理人员的短缺是全世界范围的问题,尤其是社区老年人医护人才缺口更大。主要因为工作压力大、环境差、收入待遇低下是影响离职率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快专业老年人护理队伍人才培养,是应对“银发海啸”的必要举措之一。

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疗养院等用人单位为方向。以学校为人才培养基地,以科研机构为纽带,将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护理机构、学校、科研机构五者有机结合成—个整体,形成新型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磊.我国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

[2] 莫振萍,石霞萍,胡青梅,麦焕钻.“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在建立城市新型老年护理模式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4,(3).

[3] 孙鹏镖,陈以文.构建以社区系统为基础的老年护理保障体系——以上海市为例[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4).

[4] 何林广,陈滔.德国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概述及启示[J].软科,2007,(5).

[5] 刘艾.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对中国的启示[J].劳动保障世界,2013,(4).

[6] 张晴晴.澳大利亚老年护理保障制度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 丁佳丽.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责任编辑 吴高君]

猜你喜欢
多元主体社区护理老龄化
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福音吗
健康月历
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城市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基于奥马哈系统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问题的评估
对高血压患者给予社区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
试论大数据下的现代科技馆科普服务创新
论法治建设中的政府治理文化
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在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多元主体协同:网络舆情治理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