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重建的农村德育

2016-05-14 14:40徐向阳
中小学德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农家伦理

徐向阳

在中国,农村几乎可以与“落后”划上等号。

从媒体中常见的“扶贫攻坚”“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字语中,便可见一斑。

所以农村人最大的梦想,就是跳出“农门”,进入城市。

于是,我们的教育,便努力地帮助农村孩子实现这一梦想——“农村学校在价值体系、培养目的、办学模式等方面都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表现为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追求完全相同的教育目标,即知识、升学和离农”(薛晓阳)。

想法似乎很好——把城乡教育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很“公平”。但现实却是,在中国多数农村,空荡荡的校园,无所追求的教师,年迈的隔代监护人,“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留守学生——凋敝的景象让人触目惊心。校园暴力屡禁不止,性侵害案件不时发生,习惯养成难如人意,逃学上网几成常态……学校德育的诸多问题,几乎是农村学校(包括位于城市边沿,以流动儿童为主要生源的民办学校)的“专利”。

我们那么努力地帮助农村教育,为何结果却如此不堪?!

当城市教育成为模板时,农村教育所做的一切,便是否定自己,按城市的标准改造自己。而失去自我的教育,有自我发展的动力吗?或者说,这样的教育,还有明天吗?

所以,农村德育要真正站立起来,就必须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完成价值重建。“不管农村社会和农村教育向何处去,无论是回归传统还是走向现代,无论是向往田园与生态还是心仪城市与繁荣,乡村伦理都应当是乡村社会及农村德育的伦理基础。对于农村社会而言,乡村伦理及其道德信仰,是农村社会和农民精神的道德基因。”扬州大学薛晓阳教授的思考,颇有见地。

农村德育的实施还需要理清农村德育与乡村伦理的关系:“农村学校德育可以守护传统乡村伦理,传承传统道德的伦理精华;乡村伦理能在德育主体的全面发展、德育资源的开发、德育效果的呈现等多方面促进农村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二者互动共生。农村学校德育融入乡村伦理,是构建农村学校德育体系的基本思路。”扬州大学教科院张悦的思考值得肯定。

“作为一个从农家走出的教育研究者,我亲历过农家生活的甜蜜与忧伤,有责任也有机会通过咀嚼自己的成长故事,呈现农家生活所具有的教育意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把握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关系?农村教育如何正视自己的不足?农村儿童如何实现农家生活的文化自觉?华中科技大学刘长海副教授的成长反思让人受益良多。

关注农村德育,还需要我们站在农村德育人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多元文化下,农村德育人内心世界经历了什么样的煎熬?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田芬对一位乡村教师道德身份与道德归因的叙事研究启示我们,改善现代乡村教育的伦理生态,消解乡村教师义务论伦理与目的论伦理的冲突,对于改进多元文化冲突中的农村德育,已经刻不容缓。

改进农村德育,道路还很漫长。回归乡村伦理这一乡村德育的价值起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许,当“冷漠、自私、金钱至上,过度消费和奢侈,以及无情竞争、放纵私利”等“城市病”到了无法自愈的时候,我们才会想起,我们的文化基因,源于漫长的农村文明;我们自己或我们祖辈,都曾经是农民;我们的精神故乡,原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乡村。

真心希望,我们还能回到那恬淡、和谐、包容的精神故乡。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农家伦理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农家杏树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