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乡村伦理下的农村学校德育

2016-05-14 14:40张悦
中小学德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学校德育伦理

张悦

摘 要 农村学校德育有着区别于城市学校德育的特殊性。农村学校德育可以守护传统乡村伦理,传承传统道德伦理的精华;乡村伦理能在德育主体的全面发展、德育资源的开发、德育效果的提高等多方面促进农村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二者互动共生。农村学校德育融入乡村伦理,是构建农村学校德育体系的基本思路。

关 键 词 乡村伦理;农村学校;学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7-0009-03

在当今价值多元的时代,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城市伦理道德对传统乡村伦理道德的冲击,导致农村学校德育的严重城市化倾向。处于城市伦理道德和乡村伦理道德双重挤压的特殊处境,决定了我国农村学校德育的特殊性。如何守护与传承乡村伦理道德,挖掘和利用乡村伦理道德和乡村文化中的优秀德育因子,并将其注入到学校德育中,是构建农村学校德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学校德育的特殊性

(一)本土性:扎根于乡村伦理的道德教育

中国乡村文明以农业文明为基础,即便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也很难掩盖这种底色。传统乡村社会长期定居、缺乏流动、依附土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乡村传统的文化习俗得以完整保存,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乡村传统文化崇尚仁、义、礼、智、信,形成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勤勉耐劳的生存伦理观,信任互助的交往准则等等传统乡村伦理道德观念。由此,农村学校德育就有了独特的乡土味。首先,农村学校是乡村文化最主要的传承载体,而农村学生的精神成长主要依靠学校德育,这就决定了农村德育的目的和内容,都具有明显的乡土特色。其次,农村学校的教师以土生土长、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为主体,当地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伦理道德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再者,即使农村学生将来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乡村伦理也能为其提供必备的道德素养,比如信任、勤劳、互助、专一等,让其受用一生。

(二)双重性:城市道德和乡村伦理挤压下的道德教育

在涂尔干看来,谈论道德教育而不说明在什么条件下进行,一定会陷入含糊不清和不着边际的道德教育共性中而不能自拔。我们现在要寻求的不应该是人类共同的道德教育,而应该是我国现时的道德教育。[1]乡村少年是农村学校德育的主体,其特殊处境决定了农村学校德育的特殊性。

1.双重生活空间:乡村少年的现实境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农业文明在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一步步的紧逼下逐步消解,乡村以及乡村文化被边缘化,乡村伦理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在此背景下,乡村少年追逐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自己生活和成长的这片土地却越来越陌生。农村学校担负着传播乡村文化,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责任。然而在现实乡村教育中,学校所传授的知识、承载的思想和情感都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化倾向。乡村少年身在乡土,却接受着城市化的教育,当学校所传达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与其在乡村生活中所接受的教育产生冲突时,就会迷茫于城市道德和乡村道德的两难选择中。

2.双重道德使命:农村学校德育的应然选择

现代化、城市化在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也给乡村伦理道德和乡村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就给学校德育提出了新要求。农村学校德育首先应承担起帮助学生客观认识城市环境、城市生活、城市文明和城市伦理道德的责任。同时,还要教育孩子接纳和传承乡村伦理道德和乡村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了解、认识、熟悉乡村文化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一个具有文化自信的人,才能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很好地生存;同时能够在面临文化冲突时,坚定地保持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自信。[2]

二、乡村伦理与农村学校德育的互动共生

(一)农村学校德育对乡村伦理的守护与传承

乡村伦理对农村学生来说是抽象的。而农村学校生活化、形象化的教育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抽象性。学校通过建构科学的德育目标与内容,使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感受到,乡村文化、乡村伦理道德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对乡村伦理的认知和学习,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农村学校德育是守护与传承乡村伦理道德和乡村文化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文化和乡村伦理道德日渐边缘化、日渐失忆时,农村学校德育作为农村学生体验乡村文化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方式,不仅成为对乡村少年进行道德传播和德性教化的重要途径,更是承载乡村伦理价值的载体。农村学校德育所具有的文化影响和教育力量成为守护乡村伦理的重要方式。

(二)乡村伦理促进农村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

1.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

乡村文化和伦理道德总是以一种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存在于农村生活之中。让乡村伦理融入农村学校德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交流、讨论中,挖掘各方面的潜能,促进素质的全面提升。尊重自然、勤勉耐劳、信任互助等传统道德观念是乡村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其中蕴含的朴素农耕文化能够让学生体验劳动、热爱劳动;传统节日文化能够让学生学会敬亲孝长;原始的生态文化能够让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3]将乡村伦理融入学校德育中,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2.拓展农村学校德育资源

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了德育目标的达成度。目前,我国农村学校德育基本以城市为蓝本,而城市学校开展的德育是建立在先进的条件和丰富的物质资源基础之上的。农村学校在开展相应的德育活动时,在资金、师资、硬件设施等各个方面都不及城市学校。因此,也很难收到相应的德育成效。乡村伦理作为德育资源,其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村独特的生态文化、生产文化、人文文化等;二是乡村人与生俱来的尊老爱幼、信任互助、勤劳淳朴、生活朴素等传统美德以及对乡村的情感。这些都是农村学校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可以成为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题,勤劳质朴的传统美德也可以成为学校德育活动的主题,信任互助的交往伦理可以成为学生人际交往的准则,质朴的习俗伦理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体验,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3.提高农村学校德育实效

将乡村伦理融入农村学校教育,可以让学校德育更有实效。对学生来说,他们对某种事物的理解如果只是停留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中,就很难产生共鸣。但面对身边鲜活具体的生活时,他们便会很自然地投入情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将乡村社会中的传统伦理道德、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等融入到德育之中,容易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德育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出发,从生活的视角去理解德育,亲身接触、体会社会生活,这样的德育方式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三、农村学校德育体系的建构策略

(一)确立农村德育的指导思想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乡村文化和伦理道德在农村学校德育中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对城市文化与伦理道德的全盘否定。我们所要开展的学校德育,不仅要适合农村学校,对城市学校来说也应有价值。因此,在确立农村德育指导思想时,既要遵循国家对学校德育发展的一般规定,同时又要兼顾乡村特有的文化和伦理道德,凸显农村学校德育的特色,开展个性化、多样化的德育活动,充分体现以农村学校为本的理念。

(二)整理筛选乡村伦理中的特色德育资源

虽然乡村伦理对于农村学校德育具有重要的价值,但乡村伦理所蕴含的内容并不都是正确的、科学的。比如从现代科学的视角看,习俗伦理中包含的一些传统风俗习惯并不是科学的。因此,在没有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加工”之前,是不可以将其直接运用于学校德育中的。学校必须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和筛选分类,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和发展要求、农村德育教师的教育水平、农村社会的发展方向等各个方面。只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乡村伦理中的德育资源进行理性筛选,才能合理规范地将其运用到农村学校德育中。同时,由于我国地域广博,乡村伦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每个地区的农村学校都应注意并重视当地乡村伦理中的特色德育资源,更好地贴近学生的伦理文化实际,真正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服务。充分利用这些独特的德育资源,学生生活的地方便成为学校德育发生的场域,学生从小耳濡目染的乡间故事便成为德育的内容,学校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农村真实生活的乐趣。

(三)坚持多元一体的价值取向

全面提高农村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整体素质,培养他们形成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良好道德品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农村学校德育应该遵循的主导价值取向。其次,学校德育到底是要引导孩子们了解农村、热爱农村、参与到农村各方面的建设,还是要以城市为中心,为城市培养人才、引导孩子们进入城市生活?这是无论在理论界还是教育一线,都争执不下的一大难题在笔者看来,不管是“为农”还是“离农”,都是把学校教育多元的价值取向完全分割甚至对立起来。而学校教育应该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农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需要现代化教育的各种要求;同时,也应当有“为农”的准备。因此,农村学校德育既要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整体素养为主导性的价值取向,同时要兼顾农村学校的特色,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

(四)提升乡村教师德育能力

教师的德育能力对于乡村伦理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本地教师、班主任、少先队负责人、团委老师是乡村伦理德教育的主要力量,因此,有必要对这些人的德育能力进行提升。学科教育能力发展只是农村学校教师素质的一方面,其文化和道德素质对于农村学校德育更为重要。农村教师要具有在农村生活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与其职业相关的,不同于城市教师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知识技能等等。面对我国农村学校教师日渐市民化的趋势,乡村教师缺少和乡村、乡土的良性互动,因此加强对农村学校教师的乡村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也应该得到重视。只有这样,他们在对农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才能更好地将乡村伦理融入到学校德育中。

参考文献:

[1]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89.

[2]刘铁芳.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J].探索与争鸣,2008(05):25.

[3]王志军.乡土文化:农村小学德育活动的幸福场域[J].中小学教育,2011(16):68-69.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学校德育伦理
黄河文化对眷村文学的影响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刍议师范生伦理道德的养成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