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适度

2016-05-14 13:58张基广
中小学德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柔韧性过度大人

张基广

很多人都在讨论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种种各自以为正确的教育的弊端。在我看来,当前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过度”。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过度的“知识”。当前的教学大体上还是一种“知识教学”,教师依据教材教知识,学生依据书本学知识;教师教的多半是“死知识”,学生学的也基本是“死知识”;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这是极其不科学的。种种研究表明,过多、过死的知识不但无益,反而会侵蚀学生思维空间,形成定势,阻碍和破坏学生能力发展,尤其是影响创新思维的发展。可见,我们要“转识为智”,改善学生思维结构和思维方式,给学生的思维发展留下广阔空间。信息化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大大扩展,因此知识本身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教育要给予学生的,就不该主要是知识,而是带得走、用得上的思维和智慧。

二是过度的“安全”。重视校园安全本无可厚非,但而今的学校大都谈安全色变,过度追求安全,这就容易导致孩子的“零风险童年”。“零风险童年”看似保护孩子,实则剥夺了孩子接触和认识真实世界的机会,扼杀了孩子适应真实社会的机会和能力。而且,学生的安全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也是一个悖论:越是强化学生安全问题,越是把学生管得死、管得严,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协调性就越退化,自我保护能力越弱;而让学生更加自由地活动与运动,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和自我保护能力就会不断增强,摔跤、打滚都没事。尤其“保护”过度,对男孩子与生俱来的探索精神和冒险精神是毁灭性的打击和破坏,所谓“男孩危机”,不能不说和这种过度的“安全”教育有关。

三是过度的“精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地方财力的增强,学校的硬件建设越来越好,学校教育也越来越“贵族化”,越来越追求豪华、精致。而事实上,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何谓基础?就好比建高楼打地基,地基是埋在地底下的,讲求的是厚实、牢固,它是原始的,甚至是粗糙的,并不需要贴上大理石,进行华丽的装潢。所以,基础教育应该多一些宽厚与扎实,少一些浮华和虚空;多一些质朴和粗粝,少一些装饰与打扮;多一些朴素、自然、真实,少一些贵气和精致。

四是过度的“超前”。当前,国人多急功近利、盲目从众、虚荣攀比,这导致了教育的过度超前,培养出一批听话、懂事的“小大人”,这种“小大人”让人怜爱又惋惜。怜爱的是,这些孩子确实让老师少操了很多心,帮老师争了很多光;惋惜的是,过早的知识教育往往造成“三年级现象”,即因为早知早会,导致一、二年级难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到三年级时则产生厌学情绪。更严重的是,这些听话懂事的“小大人”往往成为大人的“应声筒”,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更不用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了。自然规律告诉我们,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所以年轻的博士和老态的儿童都不该是人类的常态。教育还是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让孩子就像孩子,让儿童就像儿童,让童年就像童年。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功利、浮躁的当下,教育尤其要保持清醒和理性,保持从容和淡定,保持适度和自然,不浮躁,不折腾,不过度,回归规律,回归天性,回归常识……倘能如此,则教育有望矣。

(作者系武汉市武昌区实验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柔韧性过度大人
画与理
Do you share too much online? 你是 “分享控”吗?
每个人都需要柔韧性练习
大人的快乐
关于人体的柔韧性练习的思考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老年人也需要柔韧性锻炼
当下流行“过度病”
一觉醒来给你大人级卷发
做柔体操可摆脱身体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