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课程开设之本

2016-05-14 01:31王欣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高职院校课程

王欣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大学语文学科定位、学科特点的分析,推理论证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开设之本,然而学科发展的现状制约着它对众学科开设的根本地位,限制了大学语文能够促进高职院校课程开设效果的作用。论证过程采用概括、推理、举例和演绎等方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高职院校;开设

“语文”一词在广义上讲,即语言文字,也就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作为一门学科,“语文”在教育课程体系中,包括语言文化,运行形式也是语言文化,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这就是语文这门课程所体现出的显性能力,即“一张嘴”和“一支笔”。它是衡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面,也是能否支撑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动力。因此,无论本科教育序列,还是职业教育序列,语文课程开设是众学科的基础。

1 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

1.1 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继基础教育语文课程之后,进入职业教育序列学生进一步学习语言知识、文学知识,训练语言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一门基础文化课程,是高等教育众学科之基。

1.2 课程理念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精神,其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瞄准岗位”“终身发展”。“以人为本”是教师主体组织教学环节、选取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等的根本宗旨。“瞄准岗位”是教学主客体共同实施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课程改革、课程评价与考核等的指导原则。“终身发展”是学生客体实践课程目标、课程设想等的主要思想。

1.3 课程目标

大学语文四大最终目标,即认知汉语文化、培养语言能力、塑造文化人格、提高综合素质。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知识层面,学习语言文学知识、语言运用知识、职业文化知识;二是技能层面,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职业适应能力。三是态度层面,养成健康的思想、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培养合作意识、社会关怀意识和创新精神。

2 大学语文的开设现状

2.1 开设理由

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开设的必要性。它具有人文性、通识性、工具性、职业性特征,其中人文性是它的根本性特征。因此理由有二:

2.1.1 指导纲领是前提保证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说明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开设大学语文的直接原因。

2.1.2 课程内在规律是遵循根本

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大学语文呈现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它的知识性是各学科之最;它的文学性具各学科之美;它的人文性讲各学科之通理;它的实用性助各学科之融通。这些必然满足了事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发展的需求。这是开设大学语文的根本原因。

2.2 开设现状

作为基础课,语文教学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是学生学习时间最长,培养结果最多样,实用性、适应性相对隐性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教学目标,培养理念的断层与偏差,导致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阶段存在着多种生存状况,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这门课程的发展与创新,不同程度的左右着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性。

2.2.1 坚持人文教育先行的融通理念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的做法是坚持大学语文课时量稳中有增,坚持人文教育先行的理念,遵循大学语文课程内在规律,取得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语文”面向除小学教育的所有专业学生开设一学年128学时,使用的教材是由课程团队成员2013年编写出版的校本教材,当年这门课程通过院级精品课程验收,正在朝建成省级精品课程的方向努力。近期,笔者对该校大学生作了调查,在各门课程中,最有兴趣的课程,大学语文位列第三,专业课位居前两位。得益于该院长期重视大学语文教育,重在人文教育融通发展的理念落实。

2.2.2 秉承西方现代学徒制等实用主义淡化理念

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至少是将课时压缩到最少,使得大学语文课程在学生和课堂教学中没有地位,严重影响着大学语文教学质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引进西方职业教育理念建立的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天然受到实用主义培养观念影响,认为练就技能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这不仅与中国传统学校教育承担的任务背道而驰,也于西方职业教育目标不符。中国学校的教育首先承担的是“学做人”的义务,是天经地义的,无论社会岗位发展变化多么迅速,中国社会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首先要有德行,其次才是技能。但短、平、快的挤压大学语文课时,就能精进磨练学生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偏激的,极端化的。

2.2.3 寻找替代或转型的课改理念

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本身是正确的,一些高职院校以应用文写作、文学名著欣赏课取代大学语文,又或者将几门实用型课程浓缩在大学语文一门课程上,在许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堂上,既有本色的语文课,又有应用文写作课,还有文化普及课,更有文学创作课,将大学语文上的五花八门,使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混乱,教学效果不明显。

大学语文要发展,必须要有长足的建设和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理念,无论是淡化这门课,还是足够的重视,课程改革创新、团队建设是时刻要做的,力求恢复大学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语文教育发展道路,还原语文教育的本质,做到这些,大学语文对众学科开设就能起到中流砥柱的奠基作用,能够极大的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晖.论大学语文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8).

[2]蔡朔冰.大学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4).

[3]刘超.试论大学语文教育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

[4]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的大学教学,2006(08).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高职院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