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

2016-05-14 04:31水卿梅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应对措施大学生

水卿梅

摘 要 临近毕业大学校园的极端事件层出不穷,无不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岌岌可危。对于这批接受高等教育的未来人才,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可忽略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和应对措施两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对措施

近些年随着经济转型的脚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自杀或者凶杀案件的发生呈上升状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步被政府和学校所重视,提上日程纳入教学范畴。但是由于我国国情普遍对心理健康问题认识的偏差和大学生尚不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依旧是大学生教育板块需要重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我国当前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1 由于环境不适应而产生的心理落差问题

大学的学生大多来自与全国各地,年龄均居于“90后”,独立意识强生活自理能力却比较差。时代早就独生子女较多,以拥有独立生活空间为常态,缺乏分享合作能力,对于大学生寝室生活难以适应,同时存在室友、同学的相处问题。对于日常事务洗衣整理床铺等生活能力此前基本靠家长包办,进入大学后同时在经济场也基本上依赖家长。远离家庭又以来家长,和学生交流困难情感比较孤独,面对家长却无法深入沟通,针对这样的矛盾生活状态,沉默寡言、疏远集体,长此以往必成问题。

1.2 由于学业问题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学习内容专业性比较强,需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性能力。然而大多学生在学习方面尚处于中学传统“填鸭式”教学状态下,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缺乏自我约束和监管能力。在大学这个自主性很强的环境里,这类学生基本上处于放任状态,专业学习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对于学业的这种失败要么接受破罐子破摔放任自流,要么无法接受这种后果却短时间无法改变处于茫然状态。有一部分学生属于调剂专业等情况,对所学专业完全没有兴趣,丧失学习动力和能力。还有一类学生对学习非常努力,也很喜欢所学专业,就是学校效果特别不理想等等,以上各种情况群有可能导致学生情绪不正常,久而久之形成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及时引导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1.3 由于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心理不适应

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其经济状况、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基于性格差异,很多大一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由于缺乏经验而产生弱势心理态度,消极退缩怕结果不好而封闭自己,在学校除了寝室室友外很少与外人交往,孤僻忧郁、胆小慎言,久而久之造成交往障碍,紧张成为心理常态,不仅影响生活心理,对于整个人生的发展都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另外大学生基本上都在16-25岁年龄段,对于异性的情感需求较为强烈,有些学生由于缺乏经验而陷入情感漩涡,执着而无法自拔导致思想极端化,甚至走向自杀之路的也不乏其有。

1.4 由于毕业而产生的心理矛盾

毕业对于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毕业意味着大学学业就此结束,能否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能否顺利完成毕业答辩是其首先面对的压力;毕业意味着将要工作或者顺利踏入高层学府,能否顺利找到一份和心意的工作,工作中人际关系如何,能否顺利通过实习期;读研则面临着复试能否成功,有些同学甚至考虑研究毕业时就业状况会怎样;毕业了是成为毕婚族还是赶着毕业就分手的潮流好合好散。如此种种的压力都不能自己所能控制,如此压力无不影响我们的心理和情绪,这也是在毕业季高校学生自杀率高发的主要原因。

1.5 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里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扩招政策的开放和财政贷款的优化,校园里这类人群的数目呈递增状态。由于贫困环境的历练,他们的独立能力更强,更是由于贫困的环境,造成他们自卑的心理感受,优秀的成绩给予他们优越的心理感受,这种自卑与优越本身就是一种矛盾。走进校园他们承载着更多的希望和压力,自身的家庭条件给与他们更加敏感、猜疑、在乎别人评价的特性。在这个大学校园莉,面对城乡生活条件的差距、面对消费观念的差异,如何正确处理积极乐观地处理压力与贫穷之间的关系,是防止其心理畸形的最大问题。近年来高校所发生的系列血案,无不透视家庭环境造就的性格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2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2.1 改变传统思想观念

传统观念里成绩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必须让学生、家长和老师都转换这样的观念。首先,在教师的观念里,要平等对待学优生和学困生;辅导员需要对每一个学生熟悉了解且全面观察,发现其优点和特长,并对其进行因势利导,让学生以一种积极健康、阳光上进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成长。另外老师应积极和家长沟通,从家长角度改变传统认知,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学生从传统学生角色走出来,积极发掘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活动,拓展自己的视野和开发潜能,让学生体会到课业学习不是

2.2 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鉴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育较晚,很多人对此概念都有一定的误解,因此学校需要在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心理知识的普及,让学生能及时正确的认识自我;并且开设专门的咨询热线或者咨询部门,让专业老师能及时帮学生排解心理不健康情绪。此外学校要开展专门的讲座和宣传,有针对性地普及一些管理情绪的方法或者自我心理管理的小知识,同时对辅导员进行专门的培训,让辅导员也能掌握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另外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打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2.3 多方面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增进自我了解,努力做到自我调节。

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周期性地开设一些心理健康讲座,也可以由心理咨询老师在学校论坛专设心理开放讨论区,不定期发表一些各种心理情绪下调整心理状态的可操作性方法指导,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或端口学习健康知识并且可以应用到生活中,而且老师也可以在论坛中通过查看学生们虚拟角色里畅所欲言的心理状态,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掌握学生群体心理动态,将不良发展驱逐于萌芽状态。

2.4 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多方面接触社会。

学生生活在纯净的校园环境里,以其单纯的学习经历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状态。所以多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中,早接触社会真实环境,浅显体验挫折教育、批评或者失败,不仅可以锻炼其社会适应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逆境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学也不是太好的学生,可以再社会实践找到其价值存在感,激发起积极上进的心态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积累社会经验提升才干,从而达到内外兼修的心理健康状态。

2.5 建立“同学——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三重预防机制。

任何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不是一个瞬间迸发的火花,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潜伏期,在此过程常以异常行为、精神状态加以佐证:如失眠、焦虑、发呆、失态、沉默寡言、厌学放纵等等异于正常反应的状况。同寝室室友是大学生生活最亲密的的人,辅导员可以以寝室为单位,建立寝室长负责制,尽早发现异常问题并介入干预。对于较严重的问题专业咨询师也可以早些发现问题苗头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防治问题恶化出现极端事件。

参考文献

[1]周国莉.从“90后”的心理特点看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消费导刊,2009.1:167-169.

[2]王泰宁.大学生学业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J].教育教学论坛,2016 (01):24-25.

[3]张孟丽,茹丽先,李晓光.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7(28):270-271.

[4]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科技咨询[J]2005.

[5]元春梅.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新校园.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问题应对措施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措施分析
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手机通讯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施工企业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