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我国转型期“旁观者”涌现的社会成因

2016-05-14 15:34杜雪玥
商情 2016年41期
关键词:社会建设旁观者社会转型

杜雪玥

【摘要】中国正处在转型期,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旁观者”(所谓旁观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当他人需要帮助时,他并没有积极地行动起来)现象凸显出来并成为社会建设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它不仅昭示了社会中个体之间的冷漠关系,更反映了个体与组织、个体与社会之间的非正常状态。人们在情感上对“旁观者”现象的义愤填膺不能代替客观冷静地理性分析,道德原因只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表面原因,其背后隐含着更为深刻复杂的社会成因,与社会建设息息相关,其实质是个体的社会认同感淡化和社会责任感缺失。

【关键词】社会转型 社会建设 旁观者 社会成因 实质

一、“旁观者”涌现的背景分析

见死不救、见危不助的“旁观者”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紧急情况下公众的旁观行为是一种与利他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反映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消极方面。“旁观者”现象其实是目击者怕危及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一种自保行为,它反映了相当部分社会成员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状况,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突发事件中,人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眼前事件的意义做出深刻地理解和周密地判断,个体的行为产生不仅与现场特殊的心理氛围、周边環境有关,也与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经验有关。“旁观者”现象折射出我国转型期社会成员特有的复杂心态、道德水准和人际关系状况,道德观念的淡化与道德水准的降低只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表面原因,类似现象的屡屡发生隐含着更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根源。

二、“旁观者”涌现的社会成因

在开放的环境下,中国社会已经由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圈很小,社会成员之间非常熟悉、知根知底。这样的社会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科技化、信息化的急剧变革,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生活,城市变成一个陌生人聚集的地方,“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中”,世界看起来像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对他人而言,“我们本身也是陌生人”。当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时,我们不得不面对陌生化的问题。社会成员间关系的长久建立和维持变得越来越困难,还没熟悉又要分开,人们多停留在陌生状态,即便生活在同一个社区的人,“由于没有任何工作和职业关系,尽管近在咫尺,却形同路人。”早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又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成了超越一切的超意识形态,在城市人口复杂、处处蕴藏危险的环境中,人际关系急剧恶化,他人的悲喜冷暖于己无关。传统的社会观念、社会关系一一瓦解,代之以一个个利益族群和文化群体的差异诉求和社会成分的碎片分割,个体功利取向价值观的突出与相应制约措施的缺乏使“旁观者”涌现有了现实的社会环境基础。

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自己的书中写道:“对需要帮助的人来说,城市被描述成麻木不仁、残酷冷漠的所在,在人情世故上,它远比小村镇淡漠。”“小悦悦”事件后,记者采访了当时周围几家店铺的人,有人说:“听到小孩哭声了,但以为是小孩之间的打闹,而且当时正忙着做饭,没注意孩子受伤了。”还有人说:“当时正忙着结算当天的账目,根本没听见有孩子在哭。”在经济越发达的城市,人们的生活节奏越快,生活的压力让他们整日奔波忙碌。“旁观者”现象的凸显与城市生活压力大紧密相关。城市让个体与个体之间亲密无间的状态不复存在,个体与集体之间日益疏离,个体与社会之间产生断裂。

社会碎片化、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断裂,最终,个体化社会出现。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认为个体化是指个体意识到自身人格、价值及目的都要挣脱其共同体的束缚才能发展。个体化社会的形成主要是个体解脱共同体束缚的过程。齐格蒙特·鲍曼说,个体化社会的表征是自由的获得和安全感的缺失,以不确定性和多元主义为特点,思想的多元、行动方式的多样把人变成一个个分散的个体。个体的身份不再由集体来界定,单位制下的身份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消解。个体被迫从集体主义阵营出来,被推向广阔的社会,在社会的海洋中自谋出路。社会对于个体来说已经是支离破碎、不易辨识的。用埃利亚斯的话来说,个体需要在“自己的自我规范和社会责任中重新建立平衡”。然而,在摆脱血缘、邻里、职业的束缚后,个体之间情感淡化、人际冲突增加,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忧虑中,个体严重分化,越来越孤独和原子化,很少从帮助他人方面审视自己,对落水者的施救需讨价还价,病危患者因交不起医药费而被拒之门外等现象时有所闻。这就是“旁观者”现象之所以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大量涌现的社会根源。概括而言,它主要是社会转型期社会关系失调的突出反映。

三、“旁观者”涌现的实质

在个体化社会中,很多社会问题表现为个体问题,人们忘记到社会领域中寻找它们的根源。“旁观者”现象的凸显绝不是偶然,亦不是其表面所反映出来的道德原因那么简单,其实质是个体的社会认同感淡化和社会责任感缺失。

社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从主观层面上体现着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社会建设参与从客观层面上展示着社会成员的实际行动能力。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的缺失使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社会建设的进程,而社会建设滞后、良好的社会环境难以形成又将进一步导致社会成员认同感和责任感的缺失。

我们可以尝试建立多样有效的个体参与机制,提升社会成员在社会建设中的参与度,在参与中增强社会成员的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实现“旁观者”涌现的消除,让其只能作为个别社会现象而存在。

参考文献:

[1]朱力.旁观者的冷漠[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7(2).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9.

[3][英]齐格蒙特·鲍曼.通过社会学去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0-21.

[4]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62.

[5]邓敏.论小悦悦事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企业家天地,2012(1).

[6][7][德]斐迪南·滕尼斯.新时代的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38.

[8][英]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上海三联书店,2002.40.

[9]Charles Tilly.The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36-37.

[10]Simon Tormey.The Individualized Society[M].Contemporary Political Theory,2003.245.

猜你喜欢
社会建设旁观者社会转型
聚力铸造基层治理的“数字底座”
网络欺负中旁观者的研究评述
悔棋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
杜甫的生态观对现代生态社会建设的启发
《双城记》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从社会建设视角看三大差别的消灭
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