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提问的艺术

2016-05-14 13:03杨义超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融会贯通祥林嫂诗词

杨义超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其意在强调教学语言尤其是艺术提问的重要性。语文教师生动幽默的表述、简明扼要的概括、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能把学生引入瑰丽美妙的知识殿堂。

学问学问,勤学好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出来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学提问是各类课程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常规形式。合理、恰当而又有艺术性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思维困惑,开启学习心智,而且能够让他们获得思维、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有利于启发并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 在引入比较中提问,融会贯通

在学校教育中,比较阅读是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常用形式和有效方法。什么是“比较阅读”呢?顾名思义,就是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者相对的两篇及两篇以上(一组)的文章放在一起,在实施对照和鉴别中进行阅读。这不但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使他们的认识更加充分、深刻,而且能够让他们从中看到差异,把握特点,不断地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和温故知新等方面的学习能力与素养。

如《沁园春·长沙》教学中,有教师认真设计并提出了如下探究性问题:“注意搜集毛泽东在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并进行比较阅读,概括其诗词创作所体现出来的个性风格,同时分析各个时期的生活遭遇对他的诗词创作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在这一问题牵引下,通过课外搜集和阅读活动,学生阅读了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和《忆秦娥·娄山关》等作品后,能够形成对其诗词的整体性认识,并从中认识到作品与作家的生活状况、社会环境以及思想发展等方面是息息相关的。这样的比较既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诗词的了解,又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目的。

二、在细枝末节处提问,见微知著

众所周知,凡是编入语文教科书的课文都是优秀作品甚至是经典之作,无论其中的一个标点或一个词语,还是人物形象的一个细小动作甚至一句无关紧要的话,都经过了作者或编者的精雕细琢,都蕴含着比较深刻的含义,从而体现出匠心独具的内在魅力。然而“细节决定成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细枝末节”的知识往往容易被学生甚至教师轻视或者忽略,以至于造成教与学中的“沙漏”现象。有鉴于此,教师可对这些与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枝末节处进行设疑问难,以逐步有效地启发学生探微发幽。

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有学生提出问题:恩格斯为什么要说马克思“将”永垂不朽呢?这与日常生活中“×××同志永垂不朽”的说法难道有什么不一样吗?仅仅是一字之差和一“将”之义,引发了全班学生的思考和深层次探讨。经过详细的历史背景分析,当大家弄明白这一“将”字在文中的丰富含义后,更是在见微知著中进一步认同了恩格斯的评价和说法。

三、在文本关键处提问,破冰释疑

究竟什么才是“文本关键处”呢?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有效理解文本内容思想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课程知识的重大困惑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收集起来进行梳理归纳,并从教学重难点内容中选择确立一些既集中又典型的问题,组织学生采取或分组或合伙的形式开展讨论解答活动,从而在有效性突破和终极性化解中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祝福》一文,同情并理解祥林嫂的命运和遭遇是其中的教学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解析这一难点,有教师认真设计了如下系列问题:①文章是如何描述祥林嫂的眼睛的?每一次描述有什么变化吗?②祥林嫂的眼睛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③结合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体会并说出对她厄运的认识。④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和命运是否有代表性?封建社会女性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呢?如此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系列提问,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逐段讲解、条分缕析的传统教学弊端,而且在“化难为易”和“以点带面”中实现课堂活动的高效性。这是令师生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四、在前后矛盾处提问,智慧引爆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文学作品都有从表面上看似前后矛盾的地方,这既是理解问题的纷乱摺叠之处,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害之处。教师若能在此处科学而又合理地设计问题,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趣思维,而且能够在风起云涌之际引爆智慧的火花,从而帮助学生在融会贯通中解决疑难困惑,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赏析课外诗歌《石壕吏》时,有教师从中提炼出如下几个矛盾性问题:①既然老妇“请从吏夜归”,又是“急应河阳役”,这说明她是自己主动要去的,那样就算不得是“捉人”的。这应当如何理解呢?②既然老妇说了“室中更无人”,为何又说“唯有乳下孙”呢?③既然是“唯有”,如何又提出“有孙母未去”呢?这位老妇的前后话语岂不是自相矛盾吗?④文中直接写“吏”的只有两句话,为什么题目却用“石壕吏”呢?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先是阅读思考,接着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元分组探讨,然后进行集体性交流与共享,教师则从旁给予适时适量的引导、启发和点拨。最后,引导学生重新换一种角度来进一步思考,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地消灭矛盾,解开思想上的疑惑。

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和高效不在于教师的表演如何,而在于能否设计出艺术性的课堂提问,从而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深入思考,培养探索精神,促进实践创新。就高中语文而言,课堂提问应当遵循如下几项基本原则:①少而精练。就是教学提问要努力抓住知识的关键和本质,必须找准设问点,在关键处设计问题,而且并非多多益善。②目的明确。课堂提问要认真设计、合理规划,主要体现在服从于教学目的和任务,紧紧围绕教学中心来进行,绝不能宽泛无边、广种薄收。③因材施问。教学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并根据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面向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人文、人性的极大凸显,让他们从中逐步增强被尊重和被赏识的成功信念。④变直为曲。常以“直问”形式出现,既缺乏艺术性,又缺少启发性。若把问题以“曲径通幽”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改变说法或角度中力求新颖,富有新意,则自始至终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从而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教人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由于个性差异的缘故,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他们所面对的学生特点也各自有异,因而在课堂教学提问上“‘无定法常有,而‘教定法不常在”。尽管如此,艺术提问作为一种课程教学方法,它又有一般性规律可循。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为“教学艺术提问”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高级中学(215600)

猜你喜欢
融会贯通祥林嫂诗词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化繁为简 融会贯通——例谈概率知识综合问题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知识传递、融会贯通、拓展创造——视唱练耳教学改革
诗词之页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