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课程基地里的深度学习

2016-05-14 14:00胡晓军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学习方式深度学习

【摘 要】课程基地是江苏省基础教育的创举。通过课程基地建设,为学生创设凸显学科特点与文化的教学情境,以“项目”“问题”为核心,打破学科界限展开教学,整合社会资源,让学生进行真实世界中的学习,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学生高层次的学习成就。课程基地通过新型“课堂”和“教学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的发生。

【关键词】课程基地;深度学习;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8-0013-03

【作者简介】胡晓军,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05)教师,课程教学处副主任,江苏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组组长。

2011年起,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主要围绕“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这六大任务展开,其核心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该项目的建设提供了一条深度学习在学校里落地生根的技术路径。

一、创设凸显学科特点与文化的教学情境,变革学习方式

自从夸美纽斯提倡并组织实施班级授课制以来,学校学习环境的样态也一直没有重大的变化,旧的物理空间架构延续至今: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这些基本就构成了千篇一律的教学环境。一方面,大部分学校还是依照旧的思维方式设计空间和摆放设施;另一方面,许多教师也不愿意在日常教学中对教学空间做出变化和调整。

传统的学习环境创设隐含着一些典型的假设:学习只发生在课堂;学习只发生在固定的时间;学习是个人行为;无论什么时间、地点,课堂上总是发生类似的事情;学习需要封闭空间,要排除一切干扰;不同学习内容所需要的环境是基本没有差别的;等等。固化的学习环境,让多样学习方式的发生变得困难,传统教室里的一切摆设,都仿佛在暗示学生,教学就是听教师讲,自己拿笔记录的过程。

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的建设突破了师生对教学环境的固定思维,高中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从一线实践中汲取经验,结合具体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新建主题场馆、改造原有教室、调整教学场所,为学生创设突出学科特点与文化、丰富、开放、实践型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提供新的平台和机会,从环境视角为深度学习落地提供便利。

在课程基地里,学习方式因环境而变、而丰富;课堂因为环境而新、而精彩。例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在人文课程基地中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场地建设:针对话剧教学建设了实验剧场——它的面积刚好可以容纳一个班级的学生;舞台的台阶只有几厘米高,学生的座椅是低矮的木头条凳;上课的形式就是学生熟悉台词,体悟文本,登台表演,其他的学生对你的表演不满意,一步就可以登台,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课堂上学生三五成群,对台词,比划表演。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各自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的认知,对冲突的判断,对文本有了崭新的解读视角,师生间开始共同审视曾经的理解与判断。当师生处在演讲厅、辩论厅或实验剧场的课堂里,传统以“讲授”形式呈现的单一课堂一去不复返,活动体验式学习成了教学中的新常态,诗歌诵读课、演讲课、辩论课、问答课、经典话剧课等各自呈现着不同的精彩。

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各个学校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比如,强调动手实践的课程基地教室里没有凳子,学生进入这个环境上课就收到需要实践学习的暗示;机房建设从原来的“秧田式”变成了现在的“围坐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就更容易发生。

如果说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中学生主要是记忆各种符号,那么在体验、探究、实践式的学习方式中学生记忆的则是原理、概念、方法,接受式学习是机械记忆为主,体验、探究、实践更容易形成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二、以“主题”“问题”“项目”为中心,开发综合性课程,开展跨学科学习

深度学习强调信息整合。这种整合既包括多学科知识和多渠道信息的整合,也包括新旧知识和信息的整合。而浅层学习将信息看成是孤立的、无联系的单元来接受和记忆,不能促进对信息和知识的理解和长期保持。

目前高中分科课程设置在不同学科之间有较为清晰的课程边界。“课程基地”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它能融合多个学科,将广泛的概念和原理联系、整合起来,引起对新的知识信息的理解、长期保持及迁移应用。

截至2015年底,江苏234个高中课程基地中,108个基地采用特定学科以外的综合化建设方向,综合实践活动这种跨学科的学习在课程基地中非常普遍。即便以某个特定学科命名的125个基地当中,其实际建设的内容和方向,也以学科的拓展、课程的重新界定、学生经验的追求为基本定位。

例如,江苏省“想像·创造”课程基地就是一个综合性课程基地,它以“融科学与艺术,在想象中创造”为主题,从艺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中萃取学科元素,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组织教学,开发了工业设计、微电影、创客、创意设计、创意机器人、服装设计与表演等30多门课程,充分融合了高中的现有课程,衔接了高校的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计算机科学、物联网技术等专业。

课程的内容体现了多学科知识和多渠道信息的整合,师资也是跨学科、跨单位。例如,“微电影”课程就是由一名技术教师负责学生的拍摄器械操作指导;一名美术教师负责教学组织,美工指导;在剧本撰写阶段,又有语文教师参与指导;在拍摄阶段,有来自于电视台的专业导演和摄像进场指导。类似的,“工业设计”课程是双语课程,由本校的教师和国外大学的教师合作授课;“创客”课程要学习单片机、材料、编程、结构等跨学科的知识,由多名教师负责教学。学生在一门课程的学习中,接触到不同的教师,获得了不同的学科知识与能力,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这也具有深度学习的特点。

三、课程学习社会化,搭建与真实世界对话的桥梁

教育从来都不只是校园围墙内的事,正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课程基地建设的推进,使得学校在社会化实践中,社会不再游离于学校实践之外,而是成为学校课程实践的重要主体。

一是学习资源的社会化。课程基地建设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开展与高校、高新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与资源共享。如在“想像·创造”课程基地场馆建设与课程开发中,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开展与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哈工大无锡新材料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以及江南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高校的合作。课程基地建设还可以引入社会力量进校建设场馆开发课程,这些都为学生铺设了与真实世界对话的桥梁。如“巅峰体育”课程基地的建设中,社会力量进校园参与开发击剑课程,建成高中校园中最大击剑馆,引入中美大学生击剑对抗赛等重大赛事,拓展学生视野。

二是学习内容的社会化。例如在“想像·创造”课程基地,课程实施中借鉴以色列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行模式,构建了项目制课程实施方案。学生从真实的世界中提出项目,教师以孵化经理的身份对其指导,并提供“工坊式”服务,需要经费支持的项目由学生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学生自办银行开展小额贷款、风险投资等业务,支持学生创新实践。2014年底,有3名学生开始了“省锡中学校挂历”的项目设计,他们拍摄照片、募集资金、设计、排版、印刷,最后面向社会销售,并将该项目盈利部分反哺学生银行。

在课程基地里,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内容综合化。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设计的学习等学习方式都是以问题为依托,创设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直面真实的世界,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四、开展多样化评价,促进高层次的学业成就

评价是教学的组成部分,一个好的评价体系不仅能评价教育功能的实现程度,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纸笔测验为主要形式的升学考试指挥下,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设计多是以考试分数为导向,以讲练为主要方式,这样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对于知识不加理解地死记硬背,也就是浅层学习。如果评价方式不变,那么深度学习,很难顺利实施。当课程基地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之后,就需要与之对应的评价方式。

一是采用表现性评价。在学生学习完一定的知识后,通过完成某一实际任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表现性任务和对表现的评价。例如,“想像·创造”课程基地的“创客”课程中学生需要提交一个物化的学习成果,教师要通过作品来开展学习评价。当然,仅仅评价一件静止的作品,还是很难看出学习的深度,有的学生只是以手艺人的方式去复制、模仿而已。于是又增加了绘制设计图纸和进行创客演讲(介绍作品),形成“设计、制作、演讲”三环节的“创客课程”表现性评价方法。再比如,课程基地里的“木质桥梁设计”课程也要关注图纸的规范性、桥梁制作的精细度和桥梁承重的值。没有“沉下去”的学习,无法在这些评价中获得高分。

二是采用档案袋评价。通过记录学生在课程基地里的学习成长过程中的材料,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反省的空间,使学生能在反思中成长成熟,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还是以后学生的学习材料。例如,在“微电影”课程档案袋中主要有学生分工情况记录表、故事梗概、分镜头脚本。学生在最初多不愿意在文本上花费太多时间,档案袋中的各种记录以及草图因此比较潦草和随意,这直接导致拍摄没有计划性,效率低。随着档案袋评价的开展,学生开始认真对待拍摄文本。给学生上“微电影”课程的各位教师还把课程观察的结果通过描述性评价的形式反映到档案袋中。

课程基地建设领跑“深度学习”的革命。创设环境、重组学习内容、创新实施方式、开展多元评价,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学习方式深度学习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