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品味语言之美

2016-05-14 21:06张正耀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语言教学品味语文

【摘 要】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的语言进行感受和鉴赏,通过对作品中极具表现力的语言进行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领悟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而且能够逐渐培养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严密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文章试图从如何教学灵动的语言、精确的语言和充分的语言等三个方面,结合一些典型例子,提供一些基本的方法。

【关键词】 语文;语言教学;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8-0023-03

【作者简介】张正耀,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江苏兴化,225700)教研室副主任,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兼职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大作家的经典作品:“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在他看来,这些作品用其独特而又非常恰当的语言形式,准确地表达了作品的内容、思想,其语言运用的恰当程度达到了“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地步,为学生明白“怎样写”和懂得“应该这么写”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范例。对这些经典作品的语言进行感受和鉴赏,不仅能够让学生领悟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而且能够增强思维的形象性、严密性和深刻性,使他们能够真正懂得并掌握“在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这一终生受用的道理。教语文的根本任务就在这里。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我们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与欣赏的基础上,有这样一些语言是最需要我们“教”的。

一、深得“能飞”之机的语言

刘熙载认为:“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飞”者,笔法之灵动也,笔力之高超也,这在大家文章的开头中往往有非常惊艳的表现。这些开头,常常不囿成规,出言奇特,先声夺人,给读者形成了强大的语言冲击力。

1.高度概括。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的开头中这样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样的开头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对所要讲述的女主人公安娜在“不幸的家庭”里所发生的“不幸”故事起到了总领的作用,能激起读者浓烈的阅读兴趣,并留下难以忘却的深刻印象。在中学语文课本里,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梁衡起笔写《夏》:“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作者巧妙地借助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比喻,一下子就把夏天的三个特点鲜明地呈现了出来,高度凝练地渲染了夏天所具有的气氛,使全文所要表达的内容都笼统于其中,语言的穿越感很强。对这些语言的阅读与揣摩,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其巨大的张力,而且对学生如何写出文章的“凤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起到示范的作用,给学生的模仿与创新提供了好例子。

2.突出形象。鲁迅的散文《秋夜》,起笔是这样写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着重号为笔者所加)看上去,作者好像是要把一句话分成两句来说,但这绝不能视为语句的重复与拉杂。从表达来看,这样写具有舒缓语气、迥环语意的作用。而且这样也写出了视线的转换,这样的表述显露了作者孤独寂寞、百无聊赖的心境。不仅如此,从语意来看,作者是为了反复强调这两株“枣树”。作者在文中把他对寒冷黑暗的现实的深刻憎恶,对阳光灿烂的美好明天的热烈渴望,都寄托在勇敢反抗黑暗现实、热情追求美好明天的战斗者——“枣树”身上。由此就不难认识作者用复沓的句式来写枣树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突出它的形象。研读这样的范例,不仅对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形象有直接的作用,而且能够对学生在作文中形象描写不够鲜明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矫正。

3.埋下伏笔。“文中用字,在当不在奇”。莫泊桑的名篇《项链》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开头是这样的:“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小说起笔即着一“也”字,一个“也”字,反映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极度不平衡,可谓“羡慕、嫉妒、恨”,这是她追求奢华、艳羡虚荣心理的基础。这种被扭曲了的灵魂,为她的悲剧故事埋下了伏笔。

这样经典作品的开头,“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方”,“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个中所传达出来的写作智慧和语言艺术魅力值得学生学习与借鉴之处甚多。教学中我们要启发和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认真咂摸,注重感受,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并能在写作中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二、深谙“有无”之妙的语言

文章大家深谙为文“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儿周密一点儿”,“说话要没有多余的话,作文要没有多余的文句”之理,精当、确切与周密是他们所作之文的共同特点。但他们并不机械恪守这样的信条,因为“文之所尚,不外当无者尽无,当有者尽有”。在“当有”与“当无”之处,正显出经典之作的精妙。

1.惜墨如金。“一个作者应该自觉地使自己受到限制。人的思想不能汗漫无际。我们不能往一片玻璃上为人斟酒”。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歌颂父亲的美文,讲述的是自己与父亲交往的人生片段。叶圣陶曾经这样评析朱自清的《背影》:“父子两个到了南京,耽搁了一天,第二天上车,也有大半天的时间,难道除了写出来的一些事情以外,再没有别的事情吗?那一定是有的,被朋友约去游逛不就是事情吗?然而只用一句话带过,并不把游逛的详细情形写出来,又是什么缘故?缘故很容易明白——游逛的事情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所以不用写。凡是和父亲背影没有关系的事情都不用写;凡是写出来的事情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系。”作者没有写背影以外的事情,绝不是背影以外没有事情,而是有意避开那些事情,用有限的笔墨集中写背影。这是一种“自觉地使自己受到限制”的写作行为。无疑,学生一旦明白其中的道理,就能在写作文时注意收束自己的思维,对所写内容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和裁剪。

2.曲尽其妙。不少经典之作,“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就是这样的典范之作。诗中成功塑造了刘兰芝这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全诗不惜笔墨,使用了个性化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手段细描细绘,把人物性格表现得异常鲜明突出。除此之外,诗中还同时描写了焦仲卿、焦母、刘母等近10位人物。在诗人笔下,她是仲卿意中的爱妻,焦母眼中的倔媳,刘母爱中的靓女、媒人口中的美人……这些人物的言行对主要人物的刻画既互为印证又相互补充,可谓烘云托月,使得刘兰芝这一艺术形象熠熠生辉,在我国叙事文学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因此,在引领学生欣赏美的形象的同时,我们要让他们掌握并灵活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努力克服记叙文中“只叙不描”“以叙代描”的偏向,使所刻画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动人。

3.另辟蹊径。无论是选材,还是表现形式,经典之作往往能够另辟蹊径,另寻他途,刻意求新。唐代的朱庆馀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担心自己是否能踏上仕途,于是写下了《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呈给主考官张籍:“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以此征求他的意见并试探其心理。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内容来自现实生活,取材新颖独特,视角非同一般,语言调皮活泼。特别是“入时无”一句为全诗之“眼”,将自己紧张不安的心绪描写得活灵活现,寓意自明,令人玩味。有趣的是,他所呈献的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后者也用比体写了《酬朱庆馀》一诗:“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中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有了对这些范本的认识,学生就会逐渐培养起自己的语感,拓展开阅读与写作的思维,形成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具体描写、形象呈现和深刻分析的能力。

三、深致“茂密”之雅的语言

典范的语言作品,对其事其人其情其理的表述往往不拘一格,或含蓄,或直白;或浅显,或深奥;或热烈,或冷峻……,可谓出神入化,炉火纯青。“言外无穷者,茂也;言内毕足者,密也。”“茂”与“密”各得其所,相得益彰。而茂密之象得以体现,全凭一支生花的妙笔。

1.神完气足。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在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勤”等几幅图景进行具体描摹之后,这样来收束前面描写的内容:“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作家连续运用三个比喻兼拟人化的句子进行铺排式描写,新鲜而活泼、透脱又通灵的语言分别写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无比美丽”“无穷生命力”的特点,尽情洋溢着对春天的讴歌与赞美之情。这样的结尾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对文章的主体部分高度概括且有所拓展和升华,可谓一气呵成,神完气足。对如此精妙语言的欣赏,既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作家在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立场、观点与态度,又可学到文章的结尾之法、照应之技、总结之道。

2.升华主旨。“文之道,时为大”,即可为“一时”,也可着力于文章的“久远”。为使文章能够“入时”,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脑”,“主脑既得,则制动以静,治烦以简,一线到底,百变而不离其宗。如兵非将不御,射非鹄不志也。”“主脑”可以在文中明确昭示,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结尾处升华主旨的语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博大胸襟、伟大的政治抱负以及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产生了无比巨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主脑”也可以在文中隐晦提出,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表面看全文围绕“乐”字写自己的“醉”,但写“乐”并非其真正的目的,他的言外之意是借山水之乐来排遣谪居生活的苦闷。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揣摩作家的真实情感,“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进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3.兴味深长。陆九渊曾这样告诫读书人“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对学生而言,经典之作中有许多“未晓”之语,需要有涵泳的工夫,沉潜其中,反复玩味和推敲,不然就难以体会到个中的“兴味”。这也正是教学中需要用力、费力之处。这在特别强调“炼字”“意胜”的古代诗歌中是极为常见的,典型的例子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等等,不细加品味,学生是不能知晓“绿”和“闹”其义和运用之妙的。这样的具体细化与分析,对帮助学生理解含义丰富的句子、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是极有价值的——容易使他们形成写文章不能言尽意止、不能一览无余、要有想象空间的形象认识。

正如刘熙载所言:“叙事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气,有寓识。无寓,则如偶人矣。”我们教学生学习语言,就是要使学生对这些“茂密”之语,能够领会所蕴含的道理,揣摩其所表达的情感,把握其所具有的气韵,理解其所显现的识见,增强阅读力、感悟力和探究力,在品读活生生的语言同时,体悟活泼的生命。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经说过,作家写小说就是写语言。高明的作家就是这样,他们把对语言的锤炼当成了一种创作的追求,注重行文的整体感,注意语言风格的协调统一,他们认为“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汁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他们笔下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语文教学就必须在学习这样的语言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这,应该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叶圣陶.文章例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4]汪曾祺.逝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5]于至堂.唐诗鉴赏辞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6]汪曾祺.汪曾祺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语言教学品味语文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及其与语言习得和教学的关系探究
浅谈西班牙语歌曲在教学中的运用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