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的净土念佛思想
——以《大智度论》与《十住毘婆沙论》为本的研究

2016-05-16 01:00黄国清
普陀学刊 2016年0期
关键词:功德净土众生

黄国清

(南华大学宗教学所)

龙树的净土念佛思想
——以《大智度论》与《十住毘婆沙论》为本的研究

黄国清

(南华大学宗教学所)

《无量寿经》是初期大乘的重要经典,讲述阿弥陀佛因地的伟大愿行,及其圆满誓愿所建立的严净国土,指导念佛往生的方便成佛法门。署名龙树所造的《大智度论》与《十住毘婆沙论》,均为早期中观学派的论书,幸由鸠摩罗什的汉译而得存世。两部论书的净土念佛思想甚为合致,坚持菩萨波罗蜜行的理念,要求自度度人而成佛,于自力菩萨行引入念佛法门是为了保全菩萨道的顺利推进。净土经典演示的弘大誓愿成为大乘行者的实践典范,师法诸佛愿行而建构自己的净土愿景,以大愿导引大行,通过自他心灵的净化活动,共同转秽土为净土。两书都不主张求生净土,要求进入生死世间以严土熟生。根据《般舟三昧经》的念佛三昧行法,透过禅观忆念如来相好与无边功德,观见诸佛现前,向其决疑闻法,藉以坚定菩提心志,支撑广大菩萨行道,而圆满功德,成就佛果。念佛三昧的最终成就是体悟空性实相,与中观学派的真理主张不谋而合。《十住毘婆沙论》另有持念佛名的方便易行道,可快速导向菩萨不退转地,但非此论所鼓励的首要念佛方法。龙树的净土念佛思想为侧重往生净土的念佛传统提供拓展修学的义理诠解。

龙树 大智度论 十住毘婆沙论 鸠摩罗什 念佛 净土 易行道

前 言

《无量寿经》(Sukhavatī-vyūha,或称大本《阿弥陀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之一,有日本学者甚至推定其为最早的大乘经。这部经典讲述西方极乐国土的无量寿佛在因地所发的广大誓愿,及其国土所显现的庄严清净功德。此经成立之后对印度佛教产生重要影响,且早在二世纪即在遥远的东汉土地上被迻译为汉文。初期大乘时期另一部与弥陀相关的经典是《般舟三昧经》,讲述修习般舟三昧之法而见阿弥陀佛与十方诸佛现前,最后导入空性观照。源自龙树的中观学派也汲取这两部经典的教说,整合到菩萨实践体系当中。相传由龙树所造,鸠摩罗什在五世纪初东晋时代译出的长篇大乘论典《大智度论》与《十住毘婆沙论》,都对以《无量寿经》和《般舟三昧经》为本的净土念佛思想给出精辟阐释,代表了中观学派的义理方向。关于这两部论书的作者是否为龙树,学者之间争议颇多,或怀疑为龙树所作;或主张部分是龙树著作,部分为罗什增添;或主张全合于龙树思想。*参见印顺述,昭慧整理《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台北:东宗出版社,1992年)。无论如何,它们是翻译的论典*根据僧叡为《大智度论》所写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大正藏》册25,页57上—中)及此论后的跋文(《大正藏》册25,页756下)内容来看,此论为翻译的著作无误,尽管鸠摩罗什对其采取略译的方式。僧佑《出三藏记集》卷13《鸠摩罗什传》所载译作中包含《十住论》(参见《大正藏》册55,页101中)。法藏《华严经传记》卷1言:“《十住毘婆沙论》,一十六卷,龙树所造,释十地品义。后秦耶舍三藏,口诵其文,共罗什法师译出。释《十地品》,内至第二地,余文以耶舍不诵,遂阙解释。”(《大正藏》册51,页156中)说明此经为佛陀耶舍诵出,罗什所译。且属中观学派早期的论著应无疑义,传承着龙树的学说理趣,可视为广义的龙树学。

本文以《大智度论》与《十住毘婆沙论》为研究文本,考察其净土念佛论述,藉以了解中观学派如何吸收净土佛教学说,并与自家的中心思想进行整合。下文将分别讨论两部论典所呈现的净土念佛思想,了解它们的系统观点、思想特色与义理差异。于此思想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而探讨中观学派的净土法门所能提供的解决生命问题之道。

一、 《大智度论》的净土念佛思想

《大智度论》对净土思想的专门解说主要有二部分,其一是卷7中的“初品中佛土愿释论第十三”,论说发愿、念佛三昧、请佛等内容;其二是卷92到93的“释净佛国土品第八十二”,详解净土的诸种殊胜景况。此外,尚有零星论述散见其他各品。这部论书的净土思想阐释并不关注舍离娑婆世界以求生弥陀安乐国土的面向,而主张通过菩萨践行以实现净土,表现出中观学派的一贯立场。

净土念佛思想推本于《无量寿经》,该经的义理重点有三:首先,是阿弥陀佛于因地身为法藏比丘时所发的数十条大愿,作为建设清净佛国的蓝图,其后在无数劫的历程中自觉觉他,具足一切菩萨行功德而成就佛果,使严净国净土得以实现。其次,是对净土种种殊胜景象、阿弥陀佛威神功德及国中菩萨超卓德慧的具体描写,以发起行者的向往之心。第三是往生方法的指导,可归纳为三辈往生的层级,以发菩提心为共通要求,念佛发愿往生为正行,菩萨行与其余善法为助行。其中,“念佛”并非普遍行于中国的持名念佛,而是继承初期佛教以来的“佛随念”传统,系念弥陀及其国土,如康僧铠译本“下辈往生”段说:

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见《大正藏》册12,页272下。

关于净土誓愿的诠解,《大智度论》卷7解释《大品般若经》“愿受无量诸佛世界”一句,论说菩萨观见诸佛世界的种种庄严清净功德,了知这是诸佛过去于因地长时精进修学菩萨道所获成果,应当起而效尤,发大誓愿:

诸菩萨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发种种愿。有佛世界都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者,菩萨见已,自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亦当如是。”有佛世界七宝庄严,昼夜常有清净光明,……有佛世界纯诸菩萨,如佛色身,三十二相,光明彻照,乃至无有声闻、辟支佛名,亦无女人,一切皆行深妙佛道,游至十方教化一切,……如是等无量佛世界种种严净,愿皆得之。*见《大正藏》册25,页108上—中。

如同《无量寿经》所示成就净佛国土的伟大誓愿,可引发二种不同的实践取向:其一为自力导向,效法诸佛菩萨的广大愿行,发愿建立行者自己的净土;其二是他力导向,感受秽土的修证难度,赞叹诸佛伟大功德,虔心仰望净土,祈愿往生,以便处在少有修业障碍的环境顺利累积功德与增长智慧。《大智度论》此处关怀菩萨自净国土的义理向度,以大愿引导大行,长久在生死世间从事净化事业。

《大智度论》卷92到93解释《大品般若经》“菩萨摩诃萨净佛国土”的意义,论说“净佛国土”的重要意涵。每一尊佛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日夜于其间度化众生,随有情的不同根机而以神通示现差别的教化方便。因此,一佛所教化的空间范围并非单只一个国土,而是包含具备善恶五道的“杂国土”及唯有人天二道的“清净国土”。*参见《大正藏》册25,页711下。诸佛施设清净国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众生暂时排开烦恼业障,使他们不随逐外缘以便提升化度效果:

众生心随逐外缘,得随意事则不生瞋恼;得不净、无常等因缘则不生贪欲等烦恼;若得无所有空因缘则不生痴等诸烦恼,是故诸菩萨庄严佛土,为令众生易度,故国土中无所乏少、无我心故,则不生悭贪、瞋恚等烦恼。有佛国土一切树木常出诸法实相音声,所谓无生、无灭、无起、无作等,众生但闻是妙音,不闻异声,众生利根故便得诸法实相。如是等佛土庄严名为净佛土,如《阿弥陀》等诸经中说。*见《大正藏》册25,页708下。

不比娑婆世界的资源稀缺状态,造成众生为生存而互相争竞迫害,烦恼炽盛;于净土中饮食、衣服等资生物质随心念即现起,有情并能了知无常、苦、无我、不净的道理,所以不起瞋恚、悭贪等遮蔽领会真理的心绪。再者,清净国土缺少五光十色的外缘诱引,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发出传递诸法实相的法音,使其国中有情专注于实相的听闻熏习与修持体证。有鉴于此,《大智度论》劝勉菩萨行者应为利济众生而摄取清净国土,首先远离粗恶的身口意业,然后精进于六波罗蜜的修学,亦教导众生如此修习,以自他共同清净的因缘,促使国土由秽恶转化为清净。*参见《大正藏》册25,页710中。国土清净并非菩萨一人心灵清净即能成就,必须广泛化导众生,随着众生集体心灵的净化程度,作为存在空间的国土亦具现相应的严净功德。这与《维摩诘经》“心净即土净”的意趣一致,菩萨以直心作为修行起点,逐步升进,随着自行成就而能施展智慧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参见《大正藏》册14,页538中—下。这不是自心一净国土即净的顿现历程,而是菩萨领导众生集体修证的渐进工程,共同构筑净土以帮助更多有情的佛法领解,菩萨就在此觉悟有情的深广实践当中完成自身的修行,圆满本愿,具足一切功德。

既然净佛国土的建设是为了提供一个优越的佛法修学环境以促进佛教行者的迅速成长,这是《无量寿经》运用更多篇幅所演示的特色义理,藉以唤起和坚定持经者的往生意向。《大智度论》卷93言及听闻净土佛名者易生起敬重之心,由此种下成佛种子,未来必定成就阿鞞跋致(不退转)地,因为净土是佛的庄严法性身*《大智度论》中尚未发展出如后世佛三身说,仅有法性身与父母生身二身。法性身也非仅指无形无相的实相真理层面,意义还延伸到功德圆满所显的无边殊妙佛身。参见《大正藏》册25,页121下—122上。在说法,国中菩萨全近于无上佛菩提,其地所演说的法义也极为胜妙。如能生于净土,更是未来成佛的保证,论中有段概括性的话语:

国土七宝,众生身端正,相好庄严,无量光明,常闻法音,常不远离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中众生皆毕竟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中众生常见佛,常闻法,深种善根,多集佛法,故疾得作佛。*见《大正藏》册25,页712下。

在净土所演说者是纯粹无杂的大乘佛法,加上其中众生于佛力加持之下烦恼淡薄,常能见佛听闻深法,修行成佛的时间相较于秽土大幅缩短。《大智度论》并不否定往生净土这一实践取向,指出菩萨行者有其分流,侧重慈悲心者选择转生无三宝处化导众生,喜好积集大量佛功德者选择往生唯说大乘与寿量长久的清净佛世界。*参见《大智度论》卷38,《大正藏》册25,页342上—中。《大智度论》卷9言及有一比丘读诵《阿弥陀佛经》与《摩诃般若波罗蜜》,临终时见到佛与大众现前,即礼拜归依。*参见《大正藏》册25,页127上。此事合于净土经典所说临终接引的意义。关于净土的往生方法,《大智度论》主要根据《般舟三昧经》开示“念佛三昧”法门:

如《般舟三昧》中说:菩萨入是三昧,即见阿弥陀佛,便问其佛:何业因缘故得生彼国?佛即答言:善男子!以常修念佛三昧,忆念不废,故得生我国。问曰:何者是念佛三昧得生彼国?答曰:念佛者,念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金色身,身出光明遍满十方。……行者是时都无余色想,所谓山地树木等,但见虚空中诸佛身相,如真琉璃中赤金外现。……菩萨以善修净心,随意悉见诸佛,问其所疑,佛答所问,闻佛所说心大欢喜。*见《大正藏》册25,页276上—中。

修学般舟三昧先见阿弥陀佛现身,行者向其请问如何往生西方净土,弥陀开示其法是观想金色佛身的相好具足、巨大光明、无量功德等,一心专念不舍,达致禅定心境,此时只见虚空中充满无数诸佛身相,亦可藉此见佛机缘向诸佛问法决疑。能观见无数佛身显现于行者面前已是高妙境界,然念佛三昧的真正成就非停留于此,如此尚未见到真实法性。更进一层应当思惟心、佛本自性空的实相之理:

从三昧起,作是念言:佛从何所来?我身亦不去。实时便知诸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去。复作是念:三界所有皆心所作。何以故?随心所念悉皆得见。以心见佛,以心作佛,……若取心相,悉皆无智。心亦虚诳,皆从无明出。因是心相即入诸法实相,所谓常空。*见《大正藏》册25,页276中。

以心念佛,非有实在的诸佛来至吾人心中,亦非我心前往诸佛所在,再怎么庄严的佛身亦是由心所现,心念本是虚妄,心相性空如幻,若执取所见佛身亦是无明的表现,由此种真理观照而进入空性实相,完成念佛三昧的最终体验。唯有悟入空性实相之后始能从至高真理的视域观照佛法性身之具现的清净圆满佛身,双照空有,这是念佛三昧的极致境界。《般舟三昧经》的念佛三昧融通了念佛与空观的实修方法,成为《大智度论》教授念佛法门的首选。

念佛三昧以忆念佛身的禅观作为中介,最终仍汇入诸法实相的体证,相较于将念佛见佛作为往生清净佛国的方法,更大的意义是运用于此世实践的重要菩萨行门,这是《大智度论》的基本主张。此论卷1列举释尊演说《般若波罗蜜经》的主要因缘之一,就是欲令修学念佛三昧的菩萨能于这种三昧获得增益,因而于初品讲述佛身的庄严殊妙与放大光明,强化他们的念佛体验。*参见《大正藏》册25,页58上。念佛三昧的原来修行意义,是与般若波罗蜜相互搭配的实修法门,透过见佛而支持菩萨行道,《大智度论》卷37说:

深念佛故终不离佛,世世善修念佛三昧故,不失菩萨心故,作不离佛愿,愿生在佛世故,种值佛业缘常相续不断故,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见佛。*见《大正藏》册25,页333中。

由深心念佛而与诸佛发生紧密连结,坚定大乘志愿,世世常得见佛闻法,在诸佛指导之下厚殖善根,于成佛道路上持续迈进。念佛三昧法门原不专主求生清净佛国,重在巩固菩萨波罗蜜行,但就寻求往生净土而言则是位于核心的行法,为爱好累积佛功德者开辟一条快速成就的通路。

《大智度论》参考《无量寿经》与《般舟三昧经》的净土念佛教说,与中观学派的实相思想与菩萨义理进行融通,发展出侧重自力菩萨行道的净土实践理念。大乘行者应效法诸佛建置清净国土的本愿,同样发起净化国土的远大誓愿,引导自觉觉他的悲广利生事业。虽然本论提出念佛三昧作为往生净土的基要法门,仍不失其重在通过见佛闻法以护持菩萨行道不使断绝的原始意义,依凭念佛三昧的成就既得选择转生严净佛国,更能作为置身杂国土之广大菩萨行的支撑基盘,以念佛三昧结合般若波罗蜜的实践,带领众生转化秽土成为净土。这种建设人间净土的菩萨道视角,透显大乘佛法的智慧与勇气,可为偏重求生西方净土的念佛传统提供一种拓展修学的义理诠释。

二、 《十住毘婆沙论》的净土念佛思想

《十住毘婆沙论》是另一部署名龙树造、鸠摩罗什译的长篇论典,是针对华严系《十住经》(《十地经》)之思想要义的诠解,但非完整注释全经,仅疏解初地欢喜地至二地离垢地之半。本书所述菩萨道的难行道与易行道之分,对汉地净土佛教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净土祖师如昙鸾、道绰和善导等都对易行道做出精辟解释,但已多所引伸发挥,反令人不易看清龙树论述的原本旨趣。因此,有待回归《十住毘婆沙论》原文来考察其净土念佛思想,并可与《大智度论》的观点进行对比,厘清两部论书的净土思想的离合关系。

大乘菩萨道的正常实践法式,是发起无上菩提誓愿,于无数劫的久远期间在生死世间荷担广度众生的难行苦行,由此自他二利的悲广利济活动达致一切功德的圆满而成就佛果。这是一条无比困顿的道旅,极易于中间过程放弃佛道理想的坚持,退回只寻求自我生命解脱的狭隘格局。《十住毘婆沙论·易行品》开头即出现如此的质问:

是阿惟越致菩萨初事如先说,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若尔者是大衰患。*参见《十住毘婆沙论》卷5,《大正藏》册26,页40下—41上。

若是智慧、能力与勇气都具足,菩萨行者自然愿意走在自力成长的难行道途,朝向不退转地,但横于前途的无数挑战与困阻迫使大多数行者撤退到至少可解决个人生死问题的二乘阶位,致使大乘佛教的终极理想沦为难以实现的想望。这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否则高远广阔的大乘菩萨法义仅适宜向少数利根菁英弘传,不须要求学佛大众都献身于力所不及的修道历程。如此的推理思路,正好为易行道的提出指示其必要性,让菩萨道成为多数佛教行者能够接近的实践模式。

《易行品》之初依然颂扬为求菩提而常行精进,不惜生命,荷负重担,自度度人的难行道,将易行道的追求界定为“怯弱下劣之言”,但还是说出易行道的方便行法,以便将众多行者疾行载向菩萨不退转地。这是重“信”的法门,凭借称念十方佛名的功德力:

东方善德佛,南栴檀德佛,西无量明佛,北方相德佛,

东南无忧德,西南宝施佛,西北华德佛,东北三行佛,

下方明德佛,上方广众德,如是诸世尊,今现在十方。

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见《大正藏》册26,页41中。

论中言及这是根据《宝月童子所问经·阿惟越致品》所示的方法。依据宋代施护所译《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宝月童子礼请世尊演说十方世界如来名号,具信心的佛教行者听闻名号得以消除五逆重罪及一切业障,于无上正等正觉疾速达致不退。*参见《大正藏》册14,页108下。除了这十佛之外,尚举出阿弥陀佛等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称念他们的名号亦得快速证得不退转地。*见《大正藏》册26,页42下—45中。佛名作为行者与诸佛交感的媒介,以清净信心专意持念名号,赞叹如来的无边功德,感得佛力的护念与加持,而得迅猛增进修行体验。这是信靠他力的修行取向,深信诸佛的威神力无远弗届,而且诸佛本愿欲以佛力令深心信解的众生迅速成就,于是归依礼拜,忆念佛名,由此获得感通。

《易行品》主要强调持念诸佛名号可速得阿惟越致地,并未明确说出往生净土之事。参照作为其典据的《宝月童子问法经》,虽指出诸佛所在为清净国土,但关注执持佛名以消除恶业,不堕恶道,快速成就不退转地,亦无往生之说。*见《大正藏》册14,页109中。倒是在《易行品》中用长篇偈颂赞叹阿弥陀佛及其国土种种殊胜功德的部分,内容应是以《无量寿经》为本,蕴含往生西方净土的意趣:

若人命终时,得生彼国者,即具无量德,是故我归命。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威德,实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

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见《大正藏》册26,页43上—中。

所引第一颂述说命终之后能往生其国者即具足无量功德;第二颂说明透过念佛在弥陀佛大威德力加持下,实时进入正定聚,未来必得成佛;尤其是第三颂,指出信心清净即于莲花化生而现前见佛,这是对净土出生方式的描写。所以在概述阿弥陀佛依正庄严的长篇颂文中,蕴有藉他力救度往生净土的意涵。尽管在论述文句上拨给弥陀佛一个凸显的位置,《易行品》总体上仍主张持念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名号都具备疾得不退转地的推升作用,重点在于通过专念名号连结上巨大的威神加持力,非取决于行者所处国土是净土还是秽土;换言之,在任何处所称念佛名均具导向不退转地的效验。

《易行品》之后的《除业品》,提出追求菩萨不退转地者,“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复应于诸佛所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参见《大正藏》册26,页45上。指点持名念佛应与忏悔等四法相互配合。这四法起源于大乘佛教初期,重视忏悔的修行,并与随喜、劝请合为一组“三品”(triskandhaka)实践,由在十方佛前忏悔过去罪业以令心灵洁净,其次劝请诸佛说法,随喜于他人善事,并将这些修行所获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参见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II》(东京:春秋社,1990年),页114—116。印顺法师强调《三品经》以忏悔实践为中心,由念佛礼佛而忏除业障,代表原始重信的法门。*参见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1981年),页570—576。忏悔与念佛同是消除罪业的重要行法,而在与闻佛名之前要求先能涤除一定程度的业障,《释愿品》说:

闻佛名得往生者,若人信解力多,诸善根成就,业障碍已尽,如是之人得闻佛名。又是诸佛本愿因缘,便得往生。*见《大正藏》册26,页33上。

持念佛名能产生巨大功德,先决条件是必须具备听闻佛名的善缘,于此显示忏悔实践的先行意义,帮助业障的清理,使行者对净土念佛法门达到信心清净,修持得力。上述引文虽见往生净土的表达,但不可误以为《十住毘婆沙论》肯认他力往生的修行目标,这段话出于《释愿品》对“愿净佛土故,灭除诸杂恶”的解释内容,为菩萨发愿所欲成就的净土中所列“佛功德力”的一项。*参见《十住毘婆沙论》卷3,《大正藏》册26,页31中—33上。《十住毘婆沙论》卷4《阿惟越致相品》讲述“渐渐精进后得阿惟越致”的菩萨,特重对般若空慧的体悟,并列举阿惟越致菩萨的种种修行特质,其中包含:“乐说应诸波罗蜜义,乐说应诸波罗蜜法,令得增益,离诸斗讼。常愿见佛,闻他方现在有佛,愿欲往生,常生中国。”(《大正藏》册26,页40下)此句并非主张念佛求生净土,而是强调见佛功德,愿生有佛处,供养如来,从佛闻法。整体脉络的真正主张是要求菩萨行者发起宽广誓愿,从事种种自觉觉他的精进实践,翻转众生过恶与行业过恶二种不净因缘,成为具备众生功德与行业功德的净土,由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使佛功德力具足。*参见《大正藏》册26,页32上。

《十住毘婆沙论》明确主张的念佛思想是由自力修持念佛三昧,而见无数诸佛示现于前,由此见佛的殊胜因缘而降伏自心,深爱佛道,这是隶属菩萨十地中初地的修学内涵,为难行道的范围。《念佛品》依《般舟三昧经》说明念佛三昧的特殊意义是让行者在未发起天眼、天耳等神通能力的条件下,能见十方诸佛,及听闻诸佛所说法义。修行的方法从观想、赞叹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及种种修行度众功德开始,在寂静处去除障碍禅定的五盖(贪欲、瞋恚、睡眠、疑悔、调戏),收摄心思,一心忆念,照见诸佛与大众常现于面前。*参见《十住毘婆沙论》卷9,《大正藏》册26,页68下—71下。其次,在成就佛生身的忆念之后,于《四十不共法品》到《四十不共法中善知不定品》等三品进一步指导观想、赞叹佛无量功德法身的方法,以飞行自在、变化无量等四十种不共法为代表,解说各项功德的具体内涵,以作为观想的所缘境。*参见《大正藏》册26,页71下—83下。在《助念佛三昧品》论说于前述忆念色身佛、法身佛成就之后,应进行实相念佛,而得“上势力”,即至高的智慧力量。般舟三昧的最初成就是通过忆念佛的十个名号增长禅定,见到所念佛的色相;长期修习纯熟则见十方真实诸佛;最后,进入空性实相的观照:

不染著色身,法身亦不着,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虚空。*见《大正藏》册26,页86上。

所观事空如虚空,于法无所失。何以故?诸法本来无生寂灭故。如是一切诸法皆亦如是。*见《大正藏》册26,页86上—中。

纵使佛法性身的圆满身相也是缘起的显现,不可将之执为真实,应以一切诸法皆空的观照来体悟胜义真理。此处,与中观学派的空性实相义理汇流,消解无明妄执,趣入如来智慧。

修习般舟三昧而观见诸佛现前,虽属中间过程,非念佛三昧的最终成就——空性实相体证,仍具其在成佛道路上的重要功用,即撑持菩萨行的实践,《十住毘婆沙论》卷16说明菩萨十地中第二地的见佛功德:

第二地初中,但见百种佛,乃至其边得见百种千种佛。见诸佛已,心大欢喜,欲得佛法故,勤行精进:即能以四事,供养于诸佛,能于诸佛所,复受十业道。……作如是行已,从佛受善道,至百千万劫,不毁亦不失。*见《大正藏》册26,页109中。

菩萨观见佛身能在心中生起喜悦,以四事供养诸佛,蒙受如来教诲,为了成就佛功德而精进修学波罗蜜行。这种修行意义类同于《大智度论》的观点,念佛三昧确保自度利人的菩萨行得以推进不懈。

《十住毘婆沙论》的念佛法门分为易行道的念佛名号与难行道的念佛三昧,前者全凭诸佛威神力的他力加持,后者支持波罗蜜行的自力成长,同样可导向菩萨不退转地。此论虽教导易行道的念佛方便法门,并不鼓励依循这种快捷进路,更期待菩萨行者能修习念佛三昧而得见佛闻法,与入世济众的菩萨理念相结合,生生世世不离诸佛,增长菩提心与拓展菩萨行。念佛三昧的最终成就是空性体悟,与中观学派的真理主张不谋而合。易行方便道并非此论念佛法门的中心思想,却有着无可抹煞的价值,使菩萨不退转地能对广大佛教信者开放,不致因难行道的挫折困顿而放弃成佛理想。《释愿品》第五愿言:“愿一切众生,成就佛菩提。……是人修集声闻、辟支佛法,未入法位,我当教化令趣佛道。有人不向声闻、辟支佛道,我当教化令向无上佛道。有人向无上佛道者,我当示教利喜,令其功德转更增益。”*见《大正藏》册26,页30下。既然发愿欲化导一切众生成佛,就应防止他们因无法胜任菩萨道的艰苦而退转二乘涅槃,易行道的施设为不可或缺。

结 论

《无量寿经》是初期大乘时期重要的经典,讲述阿弥陀佛于因地的伟大愿行,及其圆满誓愿后建立的庄严清净佛土,指导念佛往生净土的殊胜法门,让佛教行者不必经历长劫的难行苦行以追求佛果。大乘佛法所提供的生命问题圆满解决之道是发起大誓愿,广修波罗蜜行,自他兼利,具足无量功德而成就佛果。这种实践取向源自如来广阔无尽的自觉圣智,是人类生命意义的最高呈现,然对大多数佛教信众而言却是无可企及的高远理境。自力菩萨行道历程的重重难关,由于念佛法门的导入,获得了化解的契机。

传为龙树所造的《大智度论》与《十住毘婆沙论》,均为隶属早期中观学派的菩萨行义理诠释,幸由鸠摩罗什的汉译而得以存世。这两部论书的净土念佛思想甚为合致,坚持菩萨波罗蜜行的理念,要求自度度人而成佛,念佛法门的引入亦是为了保全菩萨行道的顺利推进。净土经典所演示的建设清净佛土的弘大誓愿,成为大乘行者的实践典范,劝奖菩萨们师法诸佛愿行而建构自己的净土愿景,以大誓愿导引并支撑实践,通过自我与所化有情的心灵净化活动,共同将秽土转化为净土。两部论书都不主张求生净土的方便曲折,要求进入生死世间以庄严国土、成熟众生。两部论书所倡导的念佛法门是根据《般舟三昧经》的念佛三昧行法,透过禅观专注忆念如来相好庄严与无边功德,进而观见诸佛现前,从他们决疑闻法,而能坚定菩提心志,具备存在勇气挑战一切实践难题,彻底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难行道的终极目标是自我与他人之生命问题的全面解决,也即是生命意义的完满实现,因此要求配备无比的信心、意志、勇气、毅力与智慧,使得其况味为大多数人所无可体验。念佛三昧的高度价值由此而显,藉禅思见佛以护持许多菩萨行者通过层层考验,提高完成难行道的可行性。念佛可以不选择往生净土,在能力胜任的条件下,投入生死世间化解自他生命问题,豁显心灵的无量智慧,具现国土的清净庄严。

猜你喜欢
功德净土众生
互动平台
“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瓦努阿图
写在六合金光寺
守住心中感恩的净土——《一饭千金》读后感
油服回暖下的众生象
慈怀众生
创造一方医疗净土
“立塔写经”与“内外之际”:唐代妇女的佛教功德活动
功德
王家卫妙解“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