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之“入不二法门”探讨
——以僧肇、慧远、吉藏以及天台智顗之理路观之

2016-05-16 01:02王雪芬
普陀学刊 2016年0期
关键词:维摩罗什文殊

王雪芬

(华梵大学东研所)

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之“入不二法门”探讨
——以僧肇、慧远、吉藏以及天台智顗之理路观之

王雪芬

(华梵大学东研所)

《维摩诘经》是一部著名且影响汉传佛教甚深的经典之一,译本有多种,且历代祖师为其注疏颇丰 ,其中以僧肇、慧远、智顗以及吉藏的注疏最具代表。此四大师所疏之经典依据,即为鸠摩罗什所译之《维摩诘所说经》。此经从一开始就再再地说明“不二”的要旨。“不二”是此经的核心思想,对于“不二”的说明,集中于《入不二法门品》之中,所以此品为此经非常重要的一品,而“入不二法门”则为此经、此品的理解重点。

鸠摩罗什 维摩诘所说经 入不二法门 僧肇 慧远 吉藏 智顗

前 言

“不二”(advaya)的概念在《维摩经》是重要的,经中各品都能看到此观念直接或间接的呈现,*如《佛国品》:“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此即是谓“空有、性相”不二。《方便品》中有:“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这是说“道俗、‘世出世”为不二。《弟子品》中有:“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这是说“动与静”为不二。《菩萨品》中有:“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这是说“发心与无心”为不二也。《问疾品》中有:又问:“空,当于何求?”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这是说“空见与邪见”为不二也。《不思议品》中有:“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这是说“须弥与芥子”为不二也。《观众生品》中有:“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这是说“烦恼与解脱”为不二也。《佛道品》中有:问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这是说“佛道与非道”为不二也等等,至于《入不二法门品》中,则无一不是。并透过不同的观点,切入“不二”之宗旨。它扮演着总枢纽的角色,将各品的教义,贯串起来。所以,如果说《维摩经》的核心思想是“不二”,应无异议。*参平川彰《インド仏教史.上卷》,页357;大鹿实秋《不二:维摩经の中心思想》,《论集》第10号,页95—122;蔡耀明《〈阿含经〉和〈说无垢称经〉的不二法门初探》,《佛学研究中心学报》7,页1—26。“不二”之名,集中见于《入不二法门品》中,历代祖师们通过注疏的方式来阐发自己的义理,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注疏《维摩经》成为普遍现象时,就可以说此经的影响是跨越宗门教派的。“入不二法门”的理解对于本经来说是重点,历代诸师们对于此品的注释亦展现其各自特色。

本文首先对《维摩诘经》之译本与诸家注释做一介绍;其次,对于僧肇、慧远、吉藏、智顗对“入不二法门”的不同解说分别罗列说明之;再次,对于此四家之诠释“入不二法门”做一分析;末后,总结本文之论析。

一、 《维摩诘经》之版本与注释

支谦译《维摩诘经》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玄奘译《无垢称经》1.佛国品1.佛国品1.序品2.善权品2.方便品2.方便善巧品3.弟子品3.弟子品3.声闻品4.菩萨品4.菩萨品4.菩萨品

(续表)

此经的影响不仅只于汉地,此亦有西藏译本,收于西藏大藏经佛说部之经集中;另有以西藏译本为底本之满蒙语译本等。根据上表,三家译本的第九品品名的翻译大致相同,然略有出入。支谦译为《不二入品》,罗什为《入不二法门品》,玄奘译《不二法门品》。据此,窥基的《说无垢称经疏》说明,此品所明的是不二法门的道理,所以不需“入”字,而且梵文本的经典亦无“入”字。*《说无垢称经疏》卷1《序品》:“今名《不二法门品》,什公名《入不二法门品》。今明不二法门道理,何劳更置入言?什公以净名不言,谓入不二;妙德等有言,应是入二。总彰不二义,故不须入言。梵本经无入字。”(CBETA, T38, no. 1782, p.1002, c2-6)罗什与玄奘所根据的梵文本是否相同,已无从考证,可以知道的是,玄奘译本之此品所要表达的是“不二法门”的道理,少了罗什一个“入”字,此中之差异有何不同?后代诸对之理解与注释是否亦因多出此字而有所不同?

古来诸师对《维摩经》之注释非常之多,主要的有慧远之《维摩义记》、智顗之《维摩经玄疏》、吉藏之《维摩经义疏》、《维摩经玄论》以及僧肇的《注维摩诘经》等。因为年代的关系,这些祖师皆以罗什之译本作注释。本文即以这些注释本分析其对鸠摩罗什译“入不二法门”的说明诠释,并从中了解各家对于“入不二法门”说明之演变。

《入不二法门品》是由维摩诘提出“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然后三十一位菩萨各明所悟的不二法门,即分别说明什么是二,什么是不二的方式;到文殊菩萨就以思议为二,不可思议为不二;维摩居士以默然无言表示不可思议的不二法门。三十三位菩萨表达“入不二法门”,构成此品之内容,此之内容大致可分为以言诠表、以言遣言、默然不语的三种方式。即诸菩萨的“以言遣相”;文殊之“以言遣言”以及维摩“以默遣言”。

当三十一位菩萨以具体内容陈述“入不二法门”后,文殊师利菩萨说:入不二法门乃是对一切法不妄加分别、不妄加言说,甚至远离一切问答。然而,任何的言诠都不足以表现超越相对的“不二法”,于是只有维摩诘以默然无言结束这段谈话,才是佛陀对若干问题置而不答的“置答”态度。从罗什的注解:“默语虽殊,明宗一也。所会虽一,而迹有精麁。有言于无言,未若无言于无言。故默然之论,论之妙也。”*《注维摩诘经》卷8《入不二法门品》。(CBETA, T38, no. 1775, p.399, b27-29)可以看出罗什对于维摩诘默然的评价,是无言说法之高妙处。

二、 诸家对“入不二法门”的诠释

在认识“入不二法门”之前,根据太虚大师的说法,“不二法门”有两层含意,此或可作为认识“不二法门”之前行:*太虚《维摩诘经别记》,《海潮音》五卷八期(1924)。

一、不二法之门:要通不二法之理,须以不二法言句文声为门;欲修不二法之行,宜依不二法之理为门;要引发不二法之智,须依不二法之行为门;欲证不二法之真如,宜依不二法之妙智为门。

二、不二即法(即)门。一切法皆门也,无法而非门。一切门皆法,即无门而非法。深一层言:一切法门皆不二也,一切不二皆法门也;一切门皆不二法也;一切法皆不二门也。不二也,法门也,皆迥绝言思,本来不二!语欲言而辞丧,心欲思而虑亡也。

“不二法门”因断句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释。即“不二法”之“门”,以及“不二”即“法”即“门”。掌握此二者之别,接着理解僧肇、慧远、吉藏以及智顗对“入不二法门”的解说,应可把握。

(一) 僧肇解说

僧肇为罗什之弟子,在罗什的众弟子中,被称为解空第一。其所注的《注维摩诘经》,是根据其师鸠摩罗什之说与道生、道融之说,并发抒己见,以阐释维摩经之旨意。此论著可说是注解《维摩经》之始,而后方有智顗、慧远、吉藏之注《维摩经》。对于此品的说明,首先罗什与僧肇各向陈述此品之来意与宗趣,文曰:

什曰:有无迭用,佛法之常。前品说有,故次说空门。复次从始会以来,唯二人相对,余皆默然。今欲各显其德,故问令尽说。亦云情惑不同,发悟有因,令各说悟,广释众迷。夫胜会明宗,必以令终为美。今法坐将散,欲究其深致,广说不二,乃尽其妙也。*《注维摩诘经》卷8《入不二法门品》。 (CBETA, T38, no. 1775, p.396, b24-c1)

肇曰:自经始已来,所明虽殊,然皆大乘无相之道。无相之道,即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即第一义无二法门。此净名现疾之所建,文殊问疾之所立也。凡圣道成,莫不由之。故事为篇端,谈为言首。究其所归,一而已矣。然学者开心有地,受习不同,或观生灭以反本,或推有无以体真,或寻罪福以得一,或察身口以冥寂。其涂虽殊,其会不异。不异,故取众人之所同,以证此经之大旨也。生曰:所以无方,其道皆入不二故也。今令人人说之,以为成验。*《注维摩诘经》卷8《入不二法门品》。 (CBETA, T38, no. 1775, p.396, c14-24)

罗什说明,此品所要说的是“空”之一门。为显众菩萨之德,故令其各别陈述,以释众迷。要探究法的甚深之义,所以广说“不二”,以显其微妙。僧肇说明,此经所要说明的就是大乘无相之道,即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即第一义之无二法门。此亦为“净名现疾之所建,文殊问疾之所立”,所以可知此经所要说明的最大甚深旨归,即在此品;且凡圣之道,皆由此而入。然而,何以独说“不二”,而不说“不三”、“不四”?

问曰:亦有三四乃至无量法门,云何独说不二耶?答曰:二事少而惑浅,余门事广而累深,二尚应破,则余可知也。复次,万法之生,必从缘起。缘起生法,多少不同。极其少者,要从二缘。若有一缘生,未之闻也。然则有之缘起,极于二法。二法既废,则入于玄境。亦云二法门摄一切法门。

问曰:云何不破一耶?答曰:若名数之,则非一也。若以一为一,亦未离于二。遣二,则一斯尽矣。复次无相之一,名假而实立。实立,则体与相绝,故直置而自无也。肇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同上。(CBETA, T38, no. 1775, p.396, c1-13)

万法的生起,必从缘起,缘起法之生,最少要从二缘而生。“二”之数少而不繁,故惑浅,若“二”可破,那么同理推之,其余将不成立。二法废除,则入于玄妙之境,所以二法门摄一切法门。此“二”亦不离于“一”,所以当“二”遣除之时,“一”亦将尽。可知僧肇是从缘起的角度说明“不二”的道理。文中曰:“二法既废,则入于玄境”,即没有二法相生之因生起时,就进入玄妙之境,所以此“入”可做为证入(进入)之意。另外,对世间来说称为“法”,诸圣众之所从来称为“门”;亦即此“法”是针对世间而勉强说之,此“门”则可说是入圣的关键、标准、门坎等。

(二) 慧远解说

慧远,又名“净影寺慧远”以别于“庐山慧远”。师住净影寺,故以住处名之,属地论宗南道派,博综当代诸学,精通文理,著述甚丰,对隋、唐佛教之研究影响甚大。其所注的《维摩义记》有其所属派别之特色。对于此品来意的说明,慧远说明有二:

次释来意,于中有二:一、就维摩以释来意。《问疾》至此,广显维摩所修所成,明解脱相。此彰维摩入不二门,明解脱性。性犹体也。相必依体,故须辨之。又就维摩显德之中,义别四对。前之三对,教行门中,所行所成。从此以下是第四对,证行门中所行所成。此品所行,下《香积品》,取饭香积,小室广容,明其所成。所行实证,起用所依,故次辨之。

二、就所化菩萨以释。《问疾》至此,教诸菩萨,修习教行。教行既成,便能入证。故此品中,广显不二,教令证入。故下文中,五千菩萨,闻说不二,得无生忍,来意如是。

入不二法门品者,《问疾》至此,明修教行。教行既成,便能入证。此品广明证入平等不二之理,因以标品,是故名《入不二品》。*《维摩义记》卷3《入不二法门品》。(CBETA, T38, no. 1776, p.491, b28-c10)

慧远说明此品之来意:一、为彰显维摩诘入不二门,显明其“解脱性”,与前品之“解脱相”不同。性即体,相必依体,所以此品明之。此品以前为“教行门”成就,此品以后为“证行门”成就。所以就维摩诘以表显其来意。二、就所化菩萨来说,此品广说、表显不二,教以令证入。所以五千菩萨闻说不二,得无生忍。总而言之,此品以前说明教行,此品则广明证入平等不二之理,此为此品之特殊处。对于“入不二法门”的说明,慧远曰:

问曰:诸法有一二三乃至众多。翻彼说理,理应不一不二不三乃至众多。以何义故,偏言不二?释言:不一乃至不多,经有说处。故《涅盘》云:“除一法相,不可算数”。但今且就一不二门而辨道理,余略不论。良以二者彼此通谓,是故偏对而说不二。又复二者,别法之始。今此为明理体无别,故偏对二而说不二。虽说不二,不一、不三,乃至众多,悉入其中,是义云何?若立一相,以一对多,即是其二。翻对彼二,故名不二。若立多相,以多对少,还即是二。翻对彼二,故名不二。又立多相,于多法中,两两相对,亦即是二。翻对彼二,故名不二。以是义故,遣一遣多,悉入不二。多少既然,遣染遣净,遣缚遣解,遣有遣无,类皆同。尔若立有相,以有对无,即是其二。翻对彼二,名为不二。若立无相,以无对有,还是其二。翻对彼二,名为不二。若当定立,非有无相。以非有无,对有对无,即复是二。翻对彼二,名为不二,乃至建立不二门相。不二对二,还复是二。翻对彼二,名为不二。是故不二,有相皆遣,有理悉收,故偏名之。理体名法,此不二法,形对佛性、空、如等义。门别不同,故名为门,又能通人(入),趣入名门。舍相证会,名之为入,名义如是。次辨其相,此不二门,是法界中一门义也。门别虽一,而妙旨虚融,义无不在。无不在故,一切诸法,皆是不二。*《维摩义记》卷3《入不二法门品》。(CBETA, T38, no. 1776, p.491, b22-p.492, a10)

慧远和僧肇相同,多着墨于对“不二”的解说。僧肇是从缘起法的角度说明“不二”的恰当和得宜,“二”即法法之异。慧远则是从“理体无别”的角度说明“二而不二”,“二”则从相对、相待的角度来做说明,故其曰:“若立一相,以一对多,即是其二……若立多相,以多对少,还即是二……又立多相,于多法中,两两相对,亦即是二……以是义故,遣一遣多,悉入不二……尔若立有相,以有对无,即是其二……”另外,慧远将“不二法”义形对“佛性、空、如等义”,此为慧远特殊的解释。所谓的“门”有二义:门别不同,故名之;趣入义,故为门。“入”,即“舍相证会”。此“不二门”是法界之一大总相法门,义无不在,一切诸法皆是不二,故其妙旨虚融,不可思议。此为慧远对于“入不二法门”的说明,相较于僧肇的解说,二者多有不同,且各具特色。僧肇“不二”的“破除”、“不可得”之解说,到了慧远,“不二”义虽然亦有“空”义,然似乎多了“佛性、如”等的安立义。

(三) 吉藏解说

吉藏师承法朗,为集三论宗之大成者。当时因辩论取胜,因而声誉隆显一时。其所著的《维摩经义疏》系以三论宗之立场注释之。注释中,多有引用鸠摩罗什、僧肇、兴皇法朗等之说。对于此品来意以及宗趣,吉藏曰:

问:不二既为理本,何不命初说之?

答:经初已来,所悦(说)诸法,为令悟不二故。是因教以通理。复欲藉斯不二,起于二用,故有香积等品,即因理以设教,以在两间说之。其得摄用归体,从体起用,故不得命初说也。*《维摩经义疏》卷5《入不二法门品》。(CBETA, T38, no. 1781, p.975, b3-17)

既然此品之“不二”为理本,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为何不一开始的时候就说呢?吉藏解释为,前品所说为教法,是为令悟入不二之理,且要藉此不二之理,开起下品之“用”。此《不二法门品》是一个枢纽地位,目的是要摄前品之教“用”,以归本品之“体”;并从本品之“体”开启后品之“用”,故本品有承上启下之作用,所以可知其重要性。吉藏所说,和慧远有类似处,然亦不同。慧远是从教、证、行做此品与它品的说明;吉藏虽亦说教,然主要还是从“体”与“用”做此品与它品的说明。

对于“入不二法门”的解说,吉藏曰:

一道清净,故名不二。真极可轨,称之为法。至妙虚通,谓之为门。了悟斯理,曰为入也。盖是总众教之旨归,该群圣之渊符,净名现病之本意,文殊问疾之所由。所以然者,由体不二之理,故有不二之观。由不二之观,故能适化无方。适化无方,令归斯趣。故《法华》云:“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空即不二理也。故六道之所凭栖,众圣于兹冥会。*《维摩经义疏》卷5《入不二法门品》。(CBETA, T38, no. 1781, p.975, a25-b3)

“一道清净”名“不二”,即是“空”;可以轨范,称之为“法”;虚通于至妙,称之为“门”;了悟此之道理,名为“入”。吉藏继续说明,由于体达不二的道理,所以有不二的观法;因为不二之观,所以能不固定于一处所而随缘适化。“空”即“不二”之理,六道依凭于此,众圣亦于此相冥会。吉藏对于“不二”多有开拓。“不二”可为理境,亦可为能观;为众生之所依,圣者在此亦无不同。可知,吉藏是从能所的角度与本性清净依持的立场对于“不二”做诠释,比起僧肇、慧远的解释,又有不同。

此品的内容主要是三十三位菩萨对于不二法门的说明,据此,吉藏将之分为三类:

品开为二:初说入不二法门,次明悟不二法门。说不二法门为三:一、净名令众人说,二、众人请文殊说,三、文殊请净名说。三门明不二者,《玄义》之内,具以释之。初诸菩萨,俱泯于二,明乎不二,未辨不二之理无言;次文殊明不二之理无言而犹言于不二;后净名默显不二之理无言而能无言于不二。后净名默显不二之理,无言而能无言于不二,此示从浅至深。三门阶级,而所论不二之理,更无浅深也。*同上。(CBETA, T38, no. 1781, p.975, b8-17)

吉藏以言说的角度,分别三类菩萨对于不二法门的说明。初三十一位菩萨以俱泯于二来说明不二;文殊菩萨说明不二之理是绝于言说,然文殊亦以言说明不二;净名则以默然显示其不二的道理,他能无言于不二。三类菩萨所显示不二的道理并无浅深,然对于不二道理的说明却有深浅之别。如吉藏于“品”末所说:“诸菩萨以言遣法,文殊借言遣于言,净名默然,遣文殊之借言。不二之理乃同,而得有深浅之异。”*《维摩经义疏》卷5《入不二法门品》。(CBETA, T38, no. 1781, p.978, a26-28)此之说法延续于鸠摩罗什与僧肇所说。

(四) 智顗解说

就智者大师而言,《维摩经》之疏代表其晚年,亦即是最晚期的思想著作。*日本学者佐藤哲英在其《天台大师の研究》中,把智顗一生六十年生涯,分为前期(538—585,智顗由1岁至48岁)与后期(585—597,智顗由48岁至六十岁)。其中更加以细分,前期时代分幼少时代(538—555)、修学时代(555—568)、瓦官寺时代(568—575)、天台棲隐时代(575—585);后期时代则分为三大部讲说时代(585—595)、晚年时代(595—597)。日比宣正参考了佐藤哲英的见解,列为前期与后期。前期包括《次第禅门》、《小止观》、《方等三昧行法》、《法华三昧忏仪》、《六妙法门》、《觉意三昧》、《法界次第初门》、《禅门口诀》、《证心论》、《请观世音忏法》、《金光明忏法》。后期则包括《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四教义》、《三观义》、《维摩经玄疏》、《维摩经文疏》、《观心论》。参吴汝钧《天台智顗的心灵哲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不同于天台三大部的是,此部的著疏为智顗亲自所注。除了晋王亲自邀请,本经的思想内容确有值得重视处。智顗的《维摩经》疏本来包括《净名玄义》与《净名经疏》,都是智顗对《维摩经》的注释。《净名玄义》十卷部分已遗失,《净名经疏》则于较后成立。《净名经疏》其实是两部独立作品的结合:《维摩经玄疏》六卷与《维摩经文疏》二十五卷(其后灌顶再加三卷而成二十八卷)。后来湛然将《维摩经文疏》删为《维摩经略疏》十卷。相较于前三者,智顗对于“入不二法门”的诠释复杂许多且具有其周详的天台理论特色。

智顗以成就前品所说的四义,在此品令入不二法门做说明:

一、成前《观众生品》,入中道也;二、成前《问疾品》,圆教有疾菩萨慰喻也;三、成《问疾品》,有疾菩萨中道观而自调伏也;四、成室外《菩萨品》,用圆中道弹诸菩萨。是则成前四义,同令入今不二法门也。*《维摩经文疏》卷26。(CBETA, X18, no. 338, p.671, c23-p.672, a2 // Z 1:28, p.161, b5-8 // R28, p.321, b5-8)

智顗分别用《众生品》、《问疾品》和《菩萨品》的来由,说明此《入不二法门品》在此经的作用。对于此品的来意,其曰:

论此品来意者,远从前来所弹菩萨,住通教及别教地前,来得入此别门无生忍位。今欲显成圆别之教,于二门中无所拘滞,通而不壅不开,通中住也。*《维摩经文疏》卷26。(CBETA, X18, no. 338, p.673, a2-5 // Z 1:28, p.162, b8-11 // R28, p.323, b8-11)

文中显示天台判教的通、别、圆三教,此亦为智顗著疏的特色。此中说明维摩诘所弹呵的菩萨,是住通、别地前的菩萨,与维摩的圆教菩萨等级似不同。然圆、别之教虽不同,此品所要开展的是不二不别,二门无所拘滞的互通有无。对于本经的《入不二法门品》,智顗的解说是别具特色的。智顗说明“入不二法门”,分别对于“入”、“不二”、“法”、“门”做了说明。在这几个词中,智顗对于“门”与“入”的说明是重视的。他以“十种四句”说明其同异,然后才解释本品。此十种四句,首先智者以偏门、次第门、圆门与偏理、次第理、圆理做不同的对应,两两而成二个四句,共成八句:

第一四句者,一、偏门入偏理,三藏三乘是也。二、圆门入偏理,三乘闻圆而入偏者是也。三、偏门入圆理,二乘根败,高原不论入义,三藏菩萨不妨论入也。四、圆门入圆理,即入佛慧菩萨是也。后二句是今入不二法门也。

第二四句者,一、次第门入次第理,别教菩萨入初地者。二、次第门入圆理,别菩萨入初住者是也。三、圆门入次第理,圆菩萨入初地者是也。四、圆门入圆理,圆菩萨入初住者是也。虽复四句交互,由根性有念不定而同入中道,故皆同入今不二法门也。*《维摩经文疏》卷26。(CBETA, X18, no. 338, p.672, a4-13 // Z 1:28, p.161, b10-c1 // R28, p.321, b10-p.322, a1)

此二种四句是对于“门”与“理”的阐释,更进一步说,是对天台化法四教藏、通、别、圆的开展说明,指出“入不二法门”的“门”别与“理”别,与《维摩诘经》的经文内容并没有直接相关。接着,智者诠释“教”与“理”以及“教门”与“理门”的关系:

第三四句者,一、教为理门,闻教悟故。二、理为教门,由理识教故。三、教为教门,若人闻一句,通达无量义故。四、理为理门,从理进入故。(始)从初住乃至妙觉。《华严》云:“所有慧身,不由他悟”,岂由昔教耶?前三句多是三十一菩萨入不二法门,后一句多是文殊、净名入不二法门也。虽同应迹,化功归已,进入何妨也。

第四四句者,一、教门非理门,教是能通,理是所通,能所异故。二、理门非教门,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故。三、教门即理门,文字即解脱故。四、理门即教门,解脱即文字故。前二句,三藏之理教非今入门;后二句,是今入不二法门也。*《维摩经文疏》卷26。(CBETA, X18, no. 338, p.672, a13-24 // Z 1:28, p.161, c1-12 // R28, p.322, a1-12)

由智者的第三、第四句可知,教与教门不同,理与理门亦不同。此四者的关系说明经中所说的三十一位菩萨与文殊、净名之入不二法门;以及三藏之理教与今所说入不二法门之不同。如何才是入门?智者做如是分说:

第五四句者,一、默门不入,即身子默然者是也。二、默门入,即净名杜口者是。三、默、说门皆不入,即三藏理教者是也,人则二乘者是。四、教理皆入,圆家之教理者是也,人则三十二(三)菩萨者是也。

第六四句者,一、教门入,闻今说入是也。二、行门入,久积净业,称无量者是也。通论者,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者是也。三、教、行共为门入,如闻而行入者是也。四、非教非行入,人即文殊、净名也,非今闻教行而入,久成佛道故也。*《维摩经文疏》卷26。(CBETA, X18, no. 338, p.672, a24-b8 // Z 1:28, p.161, c12-d2 // R28, p.322, a12-b2)

文中有从默门、教理、教门、行门、教行等共为门,以及非教非行入之门而入。此中颇值得注意的是文殊菩萨所属之类别,既是“教理”皆入,亦是“非教非行”入。此之“教理”是圆家之教理,所以既是“教”,亦是“非教”。接着,智者说明“得教”与“得门”的关系:

第七四句者,一、得教不得门,文字之法师是。二、得门不得教,观慧禅师是。三、得门复得教,闻慧禅师是。四、门教俱不得,假名阿练若是。前后两句,非门亦复不入。中之二句,真悟者,是门亦是入也。未悟入者,观行之中,论门论人,非真入不二法门也。*《维摩经文疏》卷26。(CBETA, X18, no. 338, p.672, b8-13 // Z 1:28, p.161, d2-7 // R28, p.322, b2-7)

“得门不得教”与“得门复得教”才是真悟,所以,以此句而观,得教与否并不重要,得门方才是重要,且“门”亦即是“入”。以上说明各种门与入的关系,接着,智者说明“出”与“入”的关系:

第八四句者,一、出门论入,《法华》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乘是宝乘,直至道场”者,是即三乘历五味教入也。二、出门不得入,《法华》云:“背父而去,五十余年”,即凡夫五道者是也。三、亦出亦入得入,《涅槃》云:“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者是也。即别教菩萨入也。四、不出不入而入,经云:“生死即涅槃”。何所论出入?即如上文,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真入不二法门,即圆教菩萨入也。

第九四句者,一、入而不入,虽入化城,未入宝所故也。二、入而论入,《璎珞》云:“因是二空,得入中道”是也。三、出而论入,从中道双照二谛者是也。四、不入不出而入,寂照俱泯也。*《维摩经文疏》卷26。(CBETA, X18, no. 338, p.672, b13-24 // Z 1:28, p.161, d7-18 // R28, p.322, b7-18)

“出”与“入”就凡夫观点而言,原是两者相背反的关系,此中,智者将两两相对应的关系罗列,呈现出“不出不入”而入与“不入不出”而入的真入不二法门之寂照俱泯。于此展现出智者辩证方法的特色,亦让众生对于文字所说之“入”的实体概念为之打破。最后,智者所要说的即是修入不二法门的方法,亦即是“一心三观”:

第十四句者,一、三门不入,即藏通二教义,推三观门,是三门不入也。二、三门入,即圆教菩萨,一心三观门入也。三、三门亦入亦不入,即别教菩萨别入,非圆入也。四、三门非入非不入,修三观门,不定圆教人者是也。

是则三十二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此约情悟,以释品也。净名杜口,是真入不二法门者,此就理释品也。若如向解二不二,约迷悟释也。若就照中,名为不二者,即是照而双寂也,亦名为入也。双照二谛,名之为二者,即是寂而双照也,亦名为出也。是则二不二,入之与出,皆就悟论也。*《维摩经文疏》卷26。(CBETA, X18, no. 338, p.672, b24-c10 // Z 1:28, p.161, d18-p.162, a10 // R28, p.322, b18-p.323, a10)

智者以“一心三观”的入与不入等,成立此第十四句,且亦以此说明其所立的天台化法四教判。整个十种四句的成立,可以说智者是在其判教的基础上所立论而成;对于文字的掌握,“入”、“门”、“不二”等,其运用常用的辩证(破)方法,不令众生有所执着而论说之。相较于僧肇、慧远、吉藏对于“入不二法门”的说明,智者的诠释更形精细与周详,对于文字的掌握,笔者以为,可说臻于完善。

以上是智者对于“入”与“门”四句关系的诠释,对于“入不二法门”的解说,智者有较精简的解说,如文云:

法者,所照二不二之法也。门者,还是照二不二法,通达无滞,名为门也。是则还是一法,约用处名异,故名入不二法门也。

又二者,俗谛、真谛,生死、涅槃为二。若偏存俗谛,是生死流动;若计有涅槃,是无为灭寂。若依此真俗,是则为二。止住门外,宿彼草庵,不能得入不二之门,见于中道。

今明不二门者,不依生死,非依涅槃之二;亦不离生死涅槃之不二;双舍二边及不二边,通至中道,称为不二法门也。此中道之理,名之为门。故经云:“唯有一门而复狭小”,此是智慧之门。故《法华》云:“其智慧门,难解难入”。非但三藏通教菩萨所不能引入,别教三十心亦所不入,唯除诸菩萨信力坚固者。

圆观十信,但能信解,亦未能入,十住初心,乃能入耳。问:十信何不似解似入?答:通意可尔,别义不然。如人知彼家有物,未必入其门内。今明入者,即是证初住,已显法身,得名为入,如“开示悟入”即住中。*《维摩经文疏》卷26。(CBETA, X18, no. 338, p.672, c10-p.673, a2 // Z 1:28, p.162, a10-b8 // R28, p.323, a10-b8)

“法”是所照的二、不二之法;“门”是照二、不二之法,通达无滞。所以就究极而言,还是一法,因用处不同,故有不同,所以名入不二法门。“二”指的是二边,即生死、涅盘,俗谛、真谛等;“不二”是双舍二边及不二边,通至中道,名为“不二法门”。“门”,即中道之理。如何才是“入”不二法门?就智者的解释,要到圆教的“十住”初心方才算“入”;因为圆教的“十信”位,只能说是信解,还不算是“入”。此为智者依其所判的化法四教之修行阶位所做的说明。

三、 诸家诠释“入不二法门”之分析

根据上文诸家对于“入不二法门”之分析,以表格列其各自之主张以明之:

入不二法门僧肇证入从缘起法的角度说明“不二”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慧远舍相证会从“理体无别”的角度说明“二而不二”,“二”则从相对、相待的角度来做说明理体名法,“不二法”义形对佛性、空、如等义门别不同,故名为门;又能通人,趣入名门吉藏了悟不二之理吉藏是从能所的角度与本性清净依持的立场对于“不二”做诠释真极可轨,称之为法至妙虚通,谓之为门智顗“不出不入”而入与“不入不出”而入是真入不依生死,非依涅槃之二;亦不离生死涅槃之不二;双舍二边及不二边,通至中道,称为不二法门所照二不二之法照二不二法,通达无滞,名为门

僧肇是从缘起法的角度说明“二”与“不二”。其曰:“二法既废,则入于玄境”。当理解因缘而成之二法为无自性之时,即体解此“无相之道”,入于玄妙之境,亦即不二法之门。虽然此“入”可做为证入之意,然此“无相之道”并无可证之能证与所证,是因“世俗”而立之不二法,从究极来说,是不可说的。

慧远的“二”是从相对、相待的角度来做说明;“二而不二”则是从“理体无别”的角度说明。其曰:“是故不二,有相皆遣,有理悉收”。相较于僧肇的“遣相”,慧远除了“遣相”外,多了“收理”的部分。“不二法”的认知,慧远将它形对“佛性、空、如等义”,以“理体”名之为法;僧肇对于“不二法”之实,将之认为“体与相绝”,二者之诠释说明上,有其不同理解与着重处。

吉藏是从能所的角度与本性清净依持的立场对于“不二”做诠释。其曰:“由体不二之理,故有不二之观”,可知,“不二”可为理境,亦可为能观。其亦曰“不二”为:“六道之所凭栖,众圣于兹冥会”,所以“不二”为众生之清净依凭,亦为圣者证得之清净理境。与僧肇、慧远不同说法之处,吉藏提出“不二之观”,目的即在说明菩萨利他的“适化无方”。

智者以“十种四句”展现“入”与“门”的关系,说明“不出不入”而入与“不入不出”而入是真入;照二不二法,通达无滞,名为门。“二”是指生死、涅槃或者真谛、俗谛等二边之“二”;所谓“不二”即是指不依生死,非依涅槃之二;亦不离生死涅盘之不二;双舍二边及不二边,通至中道,称为不二法门。相较于僧肇、慧远、吉藏的说法,智顗除了在“入”与“门”的十种四句诠释出他的天台化法四教判与圆教观法,呈现出他天台理论架构体系;此外,“入”与“门”、“出”与“入”、“二”与“不二”、“法”与“门”等等的诠释,智者皆展现其“相即不二”且“不可得”的辩证方式,此为其特殊处。

结 论

本文所列僧肇、慧远、吉藏、智顗等各家对于“入不二法门”的解说,可说各具特色。然而,对于理解“入不二法门”的意涵,何者为是,且更为确切与恰当?在理解“入不二法门”前,首先须对维摩之“默然”做一了解。以译者鸠摩罗什的立场观察,其以一则故事做为本主题“入不二法门”所述之结束:

什曰:如佛泥洹后六百年,有一人,年六十出家。未几时,颂三藏都尽,次作三藏论议。作论已,思惟言:佛法中复有何事,唯有禅法,我当行之。于是受禅法。自作要誓,若不得道,不具一切禅定功德,终不寝息,胁不着地,因名胁比丘。少时得成阿罗汉,具三明六通,有大辩才,善能论议。有外道师,名曰马鸣,利根智慧,一切经书,皆悉明练,亦有大辩才,能破一切论议。闻胁比丘名,将诸弟子,往到其所,唱言:一切论议,悉皆可破。若我不能破汝言论,当斩首谢屈。胁比丘闻是论,默然不言。马鸣即生憍慢,此人徒有空名,实无所知。与其弟子,舍之而去。中路思惟已,语弟子言,此人有甚深智慧,我堕负处。弟子怪而问曰:云何尔?答曰:我言一切语言可破,即是自破;彼不言,则无所破。即还到其所,语胁比丘言:“我堕负处,则是愚痴。愚痴之头,非我所须。汝便斩之,若不斩我,我当自斩”。胁比丘言:“不斩汝头,当斩汝结发。比于世间,与死无异”。即下发,为胁比丘作弟子。智慧辩才,世无及者。广造经论,大弘佛法,时人谓之为第二佛。夫默语虽殊,明宗一也。*《注维摩诘经》卷8《入不二法门品》。 (CBETA, T38, no. 1775, p.399, b5-27)

罗什所要表达的是:“所会虽一,而迹有精粗。有言于无言,未若无言于无言。故默然之论,论之妙也”*《注维摩诘经》卷8《入不二法门品》。 (CBETA, T38, no. 1775, p.399, b27-29)。罗什对于维摩之“默然”,说明无言之言,是论之精妙处。然,是否意谓罗什只以言诠的教相观点来理解维摩之“默然”?对罗什所述,僧肇注曰:

肇曰:有言于无言,未若无言于无言,所以默然也。上诸菩萨,措言于法相,文殊有言于无言,净名无言于无言。此三,明宗虽同,而迹有深浅。所以,言后于无言;知后于无知。信矣哉!生曰:文殊虽明无可说,而未明说为无说也。是以,维摩默然,无言以表,言之不实。言若果实,岂可默哉?*《注维摩诘经》卷8《入不二法门品》。(CBETA, T38, no. 1775, p.399, b5-c7)

从言诠上来说,对于不可说的不二境界诠释有其粗妙之分,即无言于无言,胜于有言于无言,亦胜于措言于法相。此三阶段之论法,言说不如无说,知不如无知(无所不知)。维摩所呈现的可说是“无言”教相,然此教相若非文殊般的智慧,要懂得此般理境,实非容易;亦可解读为维摩所呈现的是不二理境,当下即入不二法门之境界。维摩居士所呈现的,应是理(门)与教(门)不二的展现。四家(僧肇、慧远、吉藏、智顗)的说法之中,与僧肇相契合且说得更淋漓尽致的,可见于智者十种四句的第三与第四四句的说法。

从实践的角度看诸师对于“入不二法门”方法的说明:僧肇并没有明显说明如何证入不二门的方法,然从体解“无相之道”与罗什“空门”的说法,可知其入手处即是大乘之无相空观。慧远曰:“舍相证会”名为“入”,可知其运用之方式,应为舍除虚妄之相,以证得平等不二之理。吉藏则以体达不二之理,故有不二之观,以达菩萨之适化无方。智顗以“一心三观”入不二理境,为圆教之菩萨。诸师们的说法,各有其修行上之实践与行证之依凭,只能说,鸠摩罗什所翻译之经典,透过诸师们的竞相注释,在汉地开展出许多具影响力的弘法大师。

本文通过对僧肇、慧远、吉藏与智顗等四大师对于“入不二法门”的诠释予以分析,由中了解各家展现独具特色的义理思想,并从中呈现鸠摩罗什所译之经典于汉地为诸家所重视,并于中呈现其甚深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维摩罗什文殊
敦煌壁画中的“探身维摩”像①
云冈石窟中维摩诘造像的类型与分期
套娃为什么被叫作“玛特罗什卡”
文殊菩萨启智图
敦煌新樣文殊造像中的于闐國王像研究
敦煌新樣文殊造像中的于闐國王像研究
六月节令殊胜之维摩诘居士维摩无病自灼灸 不二门开休闯首
莫高窟第98 窟《维摩诘经变》新探
酒泉文殊山万佛洞西夏四角天王图像初探
一代佛学宗师:鸠摩罗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