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习作问题的群文阅读

2016-05-28 09:02孟雪飞
考试周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群文阅读

孟雪飞

摘 要: 针对语文课堂过多注重内容感知理解,忽视文本言语形式探究这一问题,作者实践重组文本,用群文的形式教写作,引领学生在群文的比较、探究和赏读中发现文本言语表达的秘妙,力求将言语形式与内容理解高度融合。

关键词: 习作问题 群文阅读 文本重组

长期的实践和观察中我们发现,学生不是没有写好作文的欲望,他们也很希望自己能准确妥帖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一些常见的问题总是困扰着他们。而随着各种教育思潮的冲击,我们逐渐意识到,语文课堂过多注重内容的感知理解,单一强调主题的感悟升华。其实任何言语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我们要追求的就是言语形式与内容理解的高度融合。

所以笔者尝试从学生的习作病例出发,重组文本,用群文形式教写作,引领学生在群文的比较、探究和赏读中发现文本言语表达的秘妙,掌握需要的写作技巧。首先,我对学生的写作病例进行了全面了解和梳理,并作以下归纳。

(一)文章选材老套。

文章中选用的事例不够新颖,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要求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尽管我反复强调选材的重要性,但还是有近一半学生写到了老套的材料,发高烧,妈妈背我去医院,守在我身边,公交车上我给老奶奶让座。这些材料从三年级一直写到到六年级,屡试不爽。

(二)细节描写缺失。

我们常常会说学生的作文写得不生动,其原因究竟在哪里呢?很多时候,学生往往用说明代替描写。如写景作文“体育公园中间有一条河,河边是小松林,小松林的尽头就是一个亭子,亭子分三层……”完全用说明的方法在写景。文中即使有比喻也总是老一套,“妹妹的脸像红苹果,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顶多再变换成“像香蕉”。其次是故事中的人物外貌描写无特征,神态无变化,动作不细化,心理情感变化定位表现过少。情感变化太少,情节就不动人。其实即使一个很普通的故事情节,如果情感变化波澜起伏,也会吸引人。

(三)结构安排不当。

文章的开头就是一大问题,总是写“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开头放到任何一篇文章都适用。毫无新意,毫无真情实感可言。文章分很少的段落甚至不分段,导致条理性不明显。过程平铺直叙,过于平淡。详略不得当重点不突出。没有详写的部分,都很简略,对人物的描写不够充分。

针对以上常见病例,我从选材、描写和结构三个角度出发,将部分文本重组,分别引领学生在一组一组的文本中,发现习作秘妙,并迁移到自身习作中。

(一)学一学,选材力求新角度。

毕竟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着惊天动地的事情,要写出让人眼睛一亮的题材,的确是难的。但我们可以力求角度的新颖。

我有意把《落花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放到一起教学。这两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文章中都有一段与长辈的对话。许地山的父亲借普通的花生告诉孩子们做人应该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道理。父亲很少回家,却时刻把孩子放在心上,让孩子们感觉像山一样伟岸的父爱。鲁迅先生发现我看书囫囵吞枣,在谈笑间给予我关爱和提醒。所以,短短的一段谈话却是整篇文章的主旨。

其实,和长辈聊天,这是每天都在发生着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做一个有心人,就能从中感悟到许多平时没有留意的东西。我要求学生留意生活中与长辈的对话,体会话语间的含义,将普通的题材用全新的角度呈现。以下是一位同学记录下的剪纸时与奶奶的对话。

“我拿起两个作品,问奶奶:‘一样的剪法为什么奶奶剪的这一个特别漂亮呢?奶奶微笑着说:‘那是因为我朝她吹了一口气,把我的心愿告诉她了,她就有灵性了!奶奶的话让我明白了剪纸艺术不单单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她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心愿。”

学生慢慢学会用心体验,用心记录,就不愁找不到材料写了。

(二)品一品,描写生动有秘妙。

我将《猴王出世》、《曹云金相声选段》、《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组群文放在一起,引领学生品出其中的人物个性语言,然后对比自己习作中的语言描写,也许就会有感觉了。其实生活原生态中许多人物的语言是非常生动的,有时候我们一改反而就失去了原来本真的味道。所以,只有真实地描写和反映人物的个性才能成功塑造人物个性。

再将《少年闰土》、《金钱的魔力》组合在一起读,《少年闰土》中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海边少年的形象。《金钱的魔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托德的笑。一个是白描手法,一个犹如特写镜头一般,给学生的外貌描写带来启示。

还以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为例,学习描写中的想象和比喻。

(三)找一找,结构安排有窍门。

首先,写出属于自己的开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教材中找出一组课文阅读:《走遍天下书为旅》、《珍珠鸟》、《索溪峪的野》。

《走遍天下书为旅》“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一个百音盒,还是一只口琴……”是假设形式的开头,这样的开头能吸引读者往下读。《珍珠鸟》“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样的开头自然而真实,诗意而有韵味,作者便用欣喜的语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索溪峪的野》“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剩下一个字:野。”干净利落的开头,挈领全文,开门见山。

通过这三篇文章,告诉学生开头可以从读者角度写,想想怎样写能吸引人;也可以从自身情感出发,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还可以总领全文的角度,为有条理地叙述开一个好头。一个好开头对一篇文章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

其次,文章要有起落。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有起落才会生动。《刷子李》和《景阳冈》中的武松打虎一节就是很好的范例。

《刷子李》学习时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了情节的起伏变化。从曹小三对刷子李半信半疑到确信无疑,再到形象轰然倒去,最后揭开真相后又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的心情跟着曹小三起起伏伏。文章典型的一波三折的表达形式清晰地呈现出来了。我们明白了文章之所以这么扣人心弦,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波三折的结构。

《景阳冈》中“武松打虎”的片段中,很多老师会把学习重点放到武松的动作上,殊不知,作者在打虎情节的安排上也是独具匠心的。大家都熟知武松赤手打死老虎的情节,但是作者在安排情节时,先是让武松手里拿着哨棒,见大虫翻身回来,武松抡起哨棒,一棒下去,没劈着大虫,却把棒给折成两截,这就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才有了赤手空拳的一出,让这一节成为千古佳话。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能让文章更生动。

实践证明,这样的文本重组更有利于学生寻找写作的奥秘,有利于他们形成写作的迁移能力,笔者会进一步细化学生习作问题,从词、句、段落等方面展开深入探索。

猜你喜欢
群文阅读
连缀,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密钥
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与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及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分析
群文阅读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