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体验中建构质量概念

2016-05-30 15:13赵行娜
阅读(教学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亲历体验质量

赵行娜

【摘要】克和千克是学生首次正面接触的质量单位,要想学生真正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和方法才是重中之重。在教学和练习中,会发现学生在估量的时候通常乱估。在比对了实验版和修订版教材的《克和千克》一这单元,发现两册教材在这一单元的编排中做了一些调整,笔者希望通过对教材的比较分析,提出教学建议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质量 亲历 体验

关于质量,它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是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接触的是斤和公斤,缺乏质量单位的概念。克和千克是学生首次正面接触的质量单位,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想具体知道质量就必须用秤称一称。要想学生真正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和方法才是重中之重。对比实验版和修订版教材的《克和千克》一这单元,发现两册教材在这一单元的编排中做了一些调整:

1.课时的变化。

实验版教材安排了1节新授,1节练习,2课时就能完成整个单元的教学;而修订版教材安排了3节新授,1节练习,也就是至少需要4课时才能完成整个单元的教学。教材增加了课时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感悟和内化质量单位,为学生能够充分体验质量概念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对克与千克的认识能够更加深刻,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将“克”与“千克”分开两课时教学。

2.内容编排变化。

修订版教材更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了更多学生熟悉的事物,还新增了“净含量”的理解,让学生学会看商品的标识,还新增了解决问题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将1千克量化成苹果的数量,而且还要求学生学会估测,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是“确定几个苹果是1千克”,再思考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这更是在学生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习题的变化。

教材对习题的编排上也发生了变化。首先可以关注的是习题的数量,实验版教材设计了2道做一做和8道练习题;而修订版中设计了4道做一做和14道练习,层次更加明显,而且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4.参照物的变化。

两册教材都非常注重对学生估量能力的培养,修订版教材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点,在实验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更加突出估量的方法指导。修订版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估量需要对参照物进行了调整。

从表格中可以发现,教材对参照物的选择上既有保留,又有补充,变化后的参照物可以是整个或者单个,也可以是零散的,多个数量的。教材还设计了调查实践活动,希望通过活动,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参照物。

二、教学建议

根据以上的梳理、对比分析得出,帮助学生建立质量概念是本单元的重心。不但要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还要建立几克和几千克的质量概念。只有学生亲历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过程,才能更好地建立质量概念,并且在亲历活动中,才能积累更多的参照物质量和掂在手上的感觉,使学生在估量物体的质量时,才有再生经验可以提取。

(一)亲历体验过程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经验,能够辨别轻与重,但是对于质量单位还是很陌生的。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亲历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的体验过程,充分感知1克和1千克,帮助学生建立这些质量的表象。如1克概念建构片断:

1.称一称,感知1克。

师:小朋友的桌上都有一枚2分的硬币,应该用什么作为单位呢?

师:要想知道到底有多重,有什么办法?

演示用天平称2分硬币。

2.掂一掂,感受1克的重量。

3.寻找生活的1克。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物品重1克吗?

师:几颗黄豆重1克?

老师一手放2分硬币,一手放1克黄豆。演示用天平称出7颗黄豆重1克的过程。

师:2克黄豆有几颗?5克呢?掂一掂。

4.找一找,巩固1克。

出示一块橡皮、1角硬币、一根线、一包黄豆、一根羽毛的视屏。

师:你能不能找出大屏幕上这些物品哪些是小于1克,哪些是大于1克的?可以怎么做?

引导:一手放2分硬币,一手放其它物品,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来掂一掂,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

学生活动后,进行反馈。

在1克概念建构中,让学生亲历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估一估等一系列的活动,感受1克的质量,为后面的合理估测奠定基础。

(二)亲历体验积淀

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但要建立质量观念,还要求能以熟悉的物品质量为参照,估测其他物品的质量。如,学生要估一个草莓的质量,如果只有1克的观念,那么在估的时候只能是凭感觉了;如果学生知道了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50克,而一个草莓要比鸡蛋轻一些,有了这些信息,学生就可能估30克或者40克这样的一个接近数了。参照物的积淀是在体验活动中,也可以组织学生去超市、菜场或者自己用秤做调查,对于这样的调查活动,学生的兴趣浓厚,自然对调查的物品质量印象也深刻。

(三)亲历体验提取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参照物之后,就要让学生亲历将这些积累的参照物适时地提取出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积累的价值和作用,不管是在解题还是需要估测物品的质量时,都需要提取在前期的活动中积累的物品质量信息。如学生需要估测一个番茄的质量,根据番茄的大小和掂的手感,接近于一个苹果的质量,但要稍稍轻一些,一般的苹果200克左右,那么一个番茄的质量大约150克左右,有了参照物,学生不至于估测得太离谱。

在学生提取积累信息帮助估测其它物品的同时,又积累了新的参照物,如此循环,学生的质量概念也会有明显地提升。

三、教学评价

怎么评估学生的质量概念建立程度呢?笔者觉得检测学生的质量概念建立程度的形式要多样,不单需要书面题,更需要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以下评估方式是笔者在教学后给学生出的评估题。

1.传统型——书面题。

如对质量单位的填写、单位进率的转化或者判断题等等。

2.实践型——小调查。

如调查一下500克鸡蛋有几个。估一估65个鸡蛋约重多少千克。

3.趣味型——游园活动。

估测物品的质量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于是笔者结合学校的学科节活动,组织开展了以“克和千克”为主题的各种游戏和活动,帮助学生巩固质量概念,并能在活动中积累更多经验,建立数学学习的信心。具体活动开展内容如下:

开展以“克和千克”为主题的游园闯关活动,活动分3关:

第一关:加上适当的单位。如橡皮 15(克 或千克)。

第二关:选择一个适当的质量。如一个苹果(200克 200千克)。

第三关:通过掂一掂,进行估测,最后通过称一称进行验证。如请估测一包饼干的质量。

每个人在每一关中抽取一张纸条,根据纸条上的题进行回答,答对了获得一个奖章,并可以玩一个游戏。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趣味的活动中巩固知识。

4.开放型——写数学日记。

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学生有了大量的操作、体验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收获、感受是丰富的,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数学小日记,记录有关“克与千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课堂上发生的趣事、想对数学老师说的话等等。通过学生的数学日记,老师能够了解学生的收获、困惑,看到学生的推理过程、质量概念的建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在练习课中能及时地得到反馈。

修订版教材让学生有更多地机会感受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能亲历称重的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积累不同的参考标准,为学生的估测打好基础,使得在估测教学中,让学生有标准可找,避免了盲目乱估的情况。在活动开展中,学生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在估测物体的过程中,能主动根据经验确定标准物进行估测,且有用秤验证的意识,说明教学策略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上是有一定成效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莼湖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亲历体验质量
我亲历的百年党史上的这次“伟大转折”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我亲历了分田到户
亲历,九年别样神话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质量投诉超六成
亲历新三板:我为何选择被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