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混合运算》的教学

2016-05-30 15:13曹飞
阅读(教学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铺垫落实教学

曹飞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我在教学中是如何落实《混合运算》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适当的复习铺垫;二、将混合运算的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三、在比较中加深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五、适当的基本训练。

【关键词】落实 铺垫 混合运算 教学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新课标”对计算教学的目标进行了适当调整,降低了计算教学的要求,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对计算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大量缩减了学生进行计算练习的时间,造成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无论是口算、竖式计算还是混合运算都是如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清醒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对计算教学的重视程度,真正落实好计算教学。本文就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混合运算》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适当的复习铺垫

“新课标”实行以来,很多老师都注重课前情境的创设,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不该创设情境,创设怎样的情境,是用情境导入好,还是充分地运用铺垫引入来得自然,或者就选择直接进行教学等等,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复习铺垫的运用是有必要的,而且也是非常有效的。

如在教学《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就需要复习已学的口算知识及以前学习的含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和含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等等。课前我进行了以下的复习铺垫:

1.口算

5×8= 40-15= 34+12= 12×4=

50×3= 26+17= 52-24= 5×15=

2.下面的算式中各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0+12-7 48-32+20 56÷7×6 12×3÷6

一些计算知识的探索是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计算教学前的复习铺垫可以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旧知,从而可以更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服务。

二、混合运算的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教材在编排《混合运算》这一内容时,把混合运算的教学与解决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充分读懂教材,把握好这一点。

(一)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在教学《混合运算》的计算时,首先应引导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如何能让学生较好地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借助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来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如教学《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教材以小朋友购买文具用品为素材,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我前面做了复习铺垫后,引出情境图,要求学生分步计算。在交流解答方法的过程中弄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师板书算式:5×3=15(元),15+20=35(元),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接着我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先算出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出数量关系式:3本笔记本的钱+1个书包的钱=一共用去的钱。我认为在这里引导学生弄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很重要,学生只有在充分感受题目中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列出综合算式,并理解运算顺序。

板书完数量关系式之后,我让学生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试着列出综合算式。交流后,我板书综合算式:5×3+20,并提问学生:“这道算式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这又促使学生回想题目的数量关系,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来理解5×3+20这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这里的综合算式里含有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而且乘法在前,这样的两步式题学生以前在二年级就见过,学生已习惯从左往右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在计算完这道算式后,我提问学生:“这题还可以怎样列综合算式?”当学生说出“20+5×3”后,我提问学生:“这道综合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引导学生弄清: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先求出3本笔记本的钱,所以不管怎么列综合算式,都要先算5×3等于多少。这样始终围绕着题目的数量关系,加强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在学生充分感受题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加深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和掌握,使计算教学不再局限于计算的层面,而是赋予了思维的内涵,增强了其思考的价值。

(二)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关的混合运算后,及时安排各种生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实际运用价值,同时也加深了对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理解。

如教材第31页第5题:面包3元一个,巧克力8元一袋,蛋糕5元一块,饼干4元一盒。(1)买3个面包和1盒饼干,应付多少元?(2)买1袋巧克力和5块蛋糕,应付多少元?(3)买4袋巧克力,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我把这三个问题逐题出现,要求学生互相说说求这个问题必须要先算什么,再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来解答。学生在列综合算式解答时,体会了列综合算式也可以解决问题,体现了综合算式的实际运用价值。在交流过程中不仅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列式的,还要让学生说说所列算式所表示的意思,进一步弄清楚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加深了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三、在比较中加深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

混合运算的计算关键之处就是要掌握运算顺序。在一、二年级时学生已接触过含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和含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学生已习惯从左往右算。而学习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后,不少学生又会忘记一、二年级所学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出现不管什么混合运算都是先算乘法的想法。如56÷7×8,学生会先算7×8,再用56÷56等于1。为了减少这样的错误,使学生对这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不至于混淆不清,在教学完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后,我加强了这些混合运算的对比练习。如:

40+5×30 20+7×3 65-20×3 56-7×8

40+5-30 20×7+3 65-20+3 56÷7×8

教学完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后,也出一些对比练习,如:

56-18÷6 180÷60×2 225-45×4

56-18+6 180+60×2 225÷45×4

在对比练习中,促使学生去仔细审题,看清运算符号,想清楚运算顺序,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好习惯,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和掌握。

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看似简单的混合运算,学生在计算时却频频出错,正确率不高。究其原因,实际上就是在做题的时候没有好好看清题目,拿过来就做,还有的字迹潦草,做完不检验,也有学生不习惯用草稿本,随便在课本上,在本子的反面找个小地方进行笔算,也有的学生的草稿本上乱七八糟。可以说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往往不该错的却错了。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五、适当的基本训练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要从繁复的训练转变为精心设计的、精简地、有重点地训练。

1.口算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技能。

在四则运算中,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笔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与熟练程度的制约。因此,必须加强口算的教学和训练,切实打牢计算基础。每节课上课前,教师可以用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并做到持之以恒。

2.精心设计计算练习。

(1)针对性练习。针对本单元或是本课时所要掌握的计算进行练习,并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计算错误的根源,必要时,就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练习。

(2)对比性练习。当学生已经较好掌握了本阶段计算学习后,要把与本阶段相关的或以前学过的特别容易混淆的计算进行融合对比,让学生在混合计算中提高能力。

(3)应用性练习。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计算最终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自动化是技能的特征之—,通过熟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水平。

我们要在学生理解运算顺序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办法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当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纠正。只有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甘家巷小学)

猜你喜欢
铺垫落实教学
我的年度汉字
——宅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出 气
下雪了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理解题的铺垫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