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品德课堂的和谐美

2016-05-30 15:13顾新红
阅读(教学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品德家乡教材

顾新红

学校课题组将“品德教学审美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重点规划的研究课题,其主要立意和目的在于通过实施“审美化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达到“立美于教”和“施教于美”的和谐统一,实现“以美引善”和“立美育德”的目的。课题组成员围绕“审美化教学所需的教师素质结构”“教学设计审美化”“教学实施审美化”以及“教学评价审美化”等方面展开了实践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我认为,品德教学的审美化,其立足点在课堂,其归宿也在课堂。无论是教师的素质,教学的设计,还是教学实施过程及评价,都呈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探究的各种“美化”的策略和实施途径,最终都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所以,品德教学审美化研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追求课堂各要素间的和谐美,和谐美也当是品德审美化课堂必须追求和建构的目标。

课堂主要包含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媒体)等要素。如果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要素能和谐共生,相辅相成,最终促进课堂高效,这就达成了我们要追求的课堂和谐之美。本着这样的思考,我想,我们的审美化品德课堂一定要关注和协调好下列几组元素的关系。

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中,教师扮演的只是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才是学习的主体。品德审美化课堂,更要凸显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在体验的过程中明晰道德认识,提升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学生在教师不着痕迹的引领、点拨中自主探究、体验提升,师生在课堂交互中达到和谐。在这里,有彼此的尊重和信任,也有互相的影响与促进,还有双方的互动交流,是一种美好的课堂氛围与学习方式。要达到这样一种和谐,首要的是教师要杜绝硬性的告诉,强制的灌输,或者是绝不放手的牵引。同时,学生也要克服依赖性,发扬自主性。比如《游戏快乐多》一课的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养成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良好习惯, 在游戏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课堂伊始,教者根据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分组参与猜谜、站圈圈、顶气球、夹玻璃球等游戏,使各组学生在高度兴奋中自由玩乐。结果可能是有的组游戏有序和谐,有的组混乱不堪,甚至发生矛盾。这时教师示意游戏暂停,让游戏成功的组说说成功的原因,让玩得不愉快的组分析不和谐的原因,互相提提建议,制定、完善游戏规则,然后再一次开始游戏,游戏结束后继续让学生分享感受。随后,教师再鼓励各组将传统游戏进行改编、创造,并互相交流,有选择地玩一玩。整堂课程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去发现规则的意义,体验快乐,懂得合作,学会创新,学习规则,教师只是游戏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学生是游戏的绝对主角,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引导,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投入,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感受游戏的快乐,体验合作、规则的重要。这样的课堂,教师淡定自若、胸有成竹,学生积极主动、快乐生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达到了一种和谐共生、快乐分享、自主成长的和谐之美。

二、教材文本与学生生活

教材只是教学的资源,“再新的教材也是昨天的印刷品。”我们的品德教学不应是一味地“教教材”,也不应是一味地创生教材,而要通过教学凿开教材与生活的壁障,引领学生从教材走向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大胆创新、合理重构,让教材链接生活、指导生活、服务生活。比如《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教材中的“家乡”是编者的家乡无锡,并非学生自己熟悉的家乡。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认同学生内心的家乡,把课堂教学中的“家乡”定位于“生活中的家乡”。课前,可以要求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美食特产、人文历史等。课上,引导学生进行“家乡一日游”的设计,模拟导游角色进行介绍,为家乡设计旅游节广告词等。学生在思考设计、角色模拟等活动中欣赏家乡独特的风景,品味家乡丰盛的物产,感受家乡的美好,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情感。这样,教学活动就实现了对生活的再现、体验、回味;教材的框架与学生的生活相融,成为教学的流程和内容。这样的课堂贴近教材,更贴近生活,达成了文本与生活的融通、连接。

三、外在呈现与内在理念

课堂呈现在外的是教学内容在教学流程、教学形式、教学媒介中的展示,无论课堂设计了多少活动,无论多媒体呈现了多少图画、视频、文字等,都需要一个科学的理念去引领支撑,当外在的呈现与课程理念完美结合,这样的课堂才具有和谐之美。比如有教师执教《请到我的家乡来》时,通过媒体呈现了大量家乡风景的图片、视频,还有家乡的土特产照片,让学生看,让学生赞。这些只是教者用媒体在告诉,在灌输,用自己的经验代替学生的体验。如果将老师准备的这些素材换成学生自己收集、准备的照片,自己或家人烹制的美食,自己了解、采购的家乡特产等,再由学生自己介绍看到的景,了解到的历史人文等,就不仅是一个教学呈现方式的改变,更重要是变教师的灌输、呈示为学生的主动展示,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提升,继而外在的呈现与内在的理念就达成了和谐统一。再比如,在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时,很多教师都会把《千手观音》的舞者、无臂“钢琴王子”刘伟、盲人歌星萧煌奇、残奥冠军等残疾人的故事和资料引入课堂,这样课堂就变成了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会。我在教学中,则让学生课前走近身边的残疾人,记录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感受他们的难处,最后到课堂上交流。课上还设计蒙眼走路、独臂系红领巾等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残疾的难处。对于获得成功的残疾名人事迹,则引导学生寻找、发现他们能成功的原因,感受关爱的力量。另外,我还尝试通过情境创设指导学生帮助残疾人的方法、智慧。这样的处理,紧扣“想想他们的难处”,立足生活,引导学生关注残疾人群体,激发学生尊重、关爱、帮助残疾人的意愿,指导他们实施爱心助残行为。课堂呈现的更多是爱与智慧,而非浮于口头的故事和感受,教学理念是指向生活、指向行为习惯的。这样的课堂有情感、有体验、有智慧,才更和谐、更美好。

四、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

著名教育家余文森教授说过:“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因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美的教学预设是审美化课堂的基础,审美化的内容、形式都蕴含在教学预设里,但是教学活动是动态的、开放的,有很多无法预设的情节,所以会生成出许多预设之外的“枝节”,当教者面对这些“枝节”时,需要灵活把握,巧妙捕捉,将生成的“枝节”迅速分拣,通过教者的巧妙引导变生成的“枝节”为有用的资源,重新投放到课堂中,为学生的学习、自我发展服务。比如,有位老师在执教《办一张自己的报纸》时,课堂上有同学提问什么是“发排”和“校对”,老师没有随即告知学生专业的答案,而是先让学生将自己身边的报纸拿出来,看一看不同版面和主题,猜猜编辑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到:将稿件按主题分类排版,就是“发排”。然后,指导学生根据准备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剪贴报,剪贴报完成后,老师要求学生互相检查一下版面、文字、图画,看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各自完善。然后告知学生,刚才这个检查、发现问题,完善版面的过程就是“校对”。面对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巧妙捕捉、运用,化作新的学习资源为本课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服务,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和谐统一,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美的。

五、“点”的关注与面向全体

教学中,常常会关注到很多“点”,比如教学的重点、难点;比如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比如班级中积极发言的重点学生……但是仅仅关注这些“点”是远远不够的。课堂要关注全体、全面和全程,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这样的课堂才更和谐。具体而言,课堂教学的内容既要整体把握,也要重难点突出;教学的目标既要关注到知识能力,也要关注到“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还要关注到课堂文化的积淀;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到积极踊跃的学生,更要关注到全班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亲历课堂、经历成长。比如在执教《办一张自己的报纸》时,课堂中的教师既要关注到教学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了解的办报纸的一般过程,指导每个学生合作完成剪贴报,还要关注到我国的报纸文化的传承、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热爱读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情怀。课堂有“点”的强化,也有“面”关注,才更显得清晰而和谐。

当然,我们的课堂还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因素,我认为,审美化的课堂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之美。在课题研究实践中,努力构建审美化的课堂,让课堂中各个要素,各个相关“因子”和谐共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让课堂高效而完美,应该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宾山小学)

猜你喜欢
品德家乡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夏天的家乡
论茶的君子品德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