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德教育严肃教师纪律

2016-05-30 19:02裴军
求知 2016年7期
关键词:师德高校教师考核

裴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前夕,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到的好老师4大标准中,其中一条是“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审视现状,近年来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案例可谓屡见报端,其中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就是一些教师师德沦丧,凭借手中资源和权力与学生进行利益交换,在社会上引起了不良反响,这既是对教师职业的亵渎,更是违背教师职业操守甚至是违法乱纪的行为。对此,高等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并积极探索如何从教师的培养、选拔、任用、监管上形成合理机制,保证教师队伍的纯洁,严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严把教师入口关,既重学术能力更重品德修养

师者,为人师表,除了自己博学多才,还要品德修养具佳,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人。高校教师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教育主体,面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成或正在养成的高校学生,其人格和道德力量在大学生中影响巨大,有时甚至比其学术造诣还要重要。只有自己德高馨香,才能桃李满园、受人敬仰;反之,有知识有能力却没有道德,可能最终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伤害。因此,高校在选拔教师时既要重视科研能力、学术水平,更要重视教师的品德修养。在选拔教师时,一要规范教师资格认定,严格教师准入门槛,用严格的政治标准、道德标准和业务标准选拔新教师,把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等内容作为选拔新教师和教师资格认定的首要条件。二要严格规范执行聘用程序,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选拔机制,建立完善的聘用标准,明确责任与权利。把好教师入口关,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方向,关系到高校的育人大计,关系到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兴衰,必须高度重视,确保高校始终成为正能量、好声音的传播阵地。

二、加强师德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教师的师德修养和廉洁从教作风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养成,甚至决定着今后社会道德发展的趋向。高校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营造实事求是、潜心钻研、严谨治学的良好氛围。对此,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重内涵、重品德、重行为。既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武装,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坚定信念,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追求和自觉行动,带头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师生、引领校园风尚。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辅导。随着教育制度不断改革,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教师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教学工作量加大、繁重的科研任务、家庭以及外部经济压力等,导致教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又要求教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个别辅导、健康心理讲座等方式帮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正确认识常见的心理问题,在工作中充实、完善自我,以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心理去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其次,要注重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多样性和实效性。通过围绕“爱校知校荣校”“教师如烛 师德如光”等主题,积极开展贴近广大教师实际、紧扣师德建设目标的系列活动,积极构建润物无声铸师魂的良好氛围。同时,在学校教师培训规划中,要把相关师德知识纳入到教师的学习培训中,切实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和立德树人的水平。除此之外,还要加大对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学习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深入调研,不断挖掘和推出师德典型,让教师从身边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中得到一定的激励。此外,通过组织开展“师德标兵”等评选活动和教师节表彰大会,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学习先进,用榜样的力量促进良好师德的形成。

三、加强教师纪律约束,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教师要遵守纪律和规矩,在思想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教师必须过好“三关”:一是过好权力关。教师手中掌握着考核评价学生的主动权、教材的使用权、学生评奖评优的推荐权,使得教师容易成为学生、家长、商人腐蚀的对象。二是要过好金钱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为钱财折腰或苟且偷生,“宁可清贫,不可浊富”,教师作为学生榜样更应如此。要严禁教师接受学生家长的宴请、礼品礼物、旅游接待,也不能利用家长资源从事商业活动,进行不正当的利益往来。三是过好美色关。尽管大学生已经算是成年人的范畴,在对待男女关系上有各种选择的权利,但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染,在自己的言行举止方面,包括自身的感情方面要给公众一个健康向上的形象,而不是跟学生有些扯不断、理不清的感情关系。要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守纪律讲规矩意识,自觉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四、建立健全师德评价机制,发挥良好导向作用

师德考评制度对良好师德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它能够真实、客观而全面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师德。因此,高校要不断建立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内在统一性的科学评价机制。对此,首先,要完善师德评价内容,使其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这就要求高校既要加强对教师业务和科研能力的考核,更要突出对教师品德修养的考核。此外,考评内容应注重不断完善和优化,以期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新要求。其次,师德评价机制建设应注重内在的统一性,通过强化全局、各部门和各单位制度之间的协同,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最后,高校应结合实际构建多元化的师德考评方式,坚持将定期考核和平时考核相结合,并突出平时考核;建立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领导之间、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督促教师注重师德和行为规范。同时,要在职称、职务、先进等评审中,严格落实师德考核的一票否决制。

五、建立健全教师监督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监督效能

健全教师监督机制,提高教师监督效能,是高尚师德形成的重要保障。首先,应形成多层次的监督网络。要充分发挥高校学术委员会、纪检监察部门、人事处、院系等多层次监督部门的作用,加强对教职员工日常行为的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那些不符合师德行为的做法,对造成负面影响的要坚决处理。要对教师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检查的结果要形成文字并记录入档案,为之后的师德考核提供基本依据。其次,应扩大监督人群。除了学校相关监督部门外,还要不断激发广大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爱校情怀,并充分发挥他们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师更好地规范自身行为。最后,要高度重视评价反馈的作用。对于监督过程中所反馈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后,要将相关结果纳入到教师选聘﹑晋升等考评中,以此不断增强师德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诚然,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高校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格,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高校也应从体制机制上不断健全完善,以此切实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在此基础上,高校才有可能不断提升师德建设水平,并促进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科研、育人等工作,以高尚师德引领学校整体事业的科学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接班人、生力军。

责任编辑:王克明

猜你喜欢
师德高校教师考核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