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教学做合一

2016-05-30 21:25汤月兰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感悟经验体系

汤月兰

【摘要】 陶行知先生有个著名的理论:教学做合一. 陶先生认为教和学都是为了做而发生的,脱离了做的教和学都是毫无意义的. 的确是这样的,就像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单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是没有用的. 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去体验,他们才会理解,从而获得知识. 本文将以笔者上过的“认识公顷”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实现教学做合一.

【关键词】 学生;教材;感悟;经验;体系

一、源于学生,尊重教材思路

通过研究教材,发现所给的内容并不多:从四幅名胜古迹中引出公顷这个单位,接着就是新授部分:首先明确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的时候用公顷,接着出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然后是一个体验活动,28个1.4米左右的学生围成一个面积100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由此想象100个1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有多大. 接下来有三个练习. 前两个是解决实际问题,最后一题通过想象熟悉的地方,多少个教室才是1公顷,进一步来体会1公顷有多大.

内容尽管少,但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这样的编排是非常合理的. 明确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通过28名学生围起来的100平方米的正方形,在头脑中建立起1公顷的认识. 再通过两个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最后一个想象1公顷有多少个教室,让学生再次建立1公顷有多大. 因为学生的知识形成是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通过不同形式的强化,才能把抽象的1公顷真正形成在学生的脑中.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决定就按照教材的思路进行教学.

二、基于学生,扩充教材内容

但是,如果就教材教教材,学生对于为什么用公顷做单位,1公顷到底有多大等的认识,个人感觉并不深刻. 于是我做了适当的扩充:

(一)回忆已学单位 形成知识体系

公顷这个知识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属于面积单位中的一个. 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过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也知道边长是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形面积分别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同时对它们之间的进率也很清楚. 既然公顷属于面积单位中的一个,我认为在一开始的时候复习这些知识并适当板书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带着这样的经验来学习新的知识,会更顺利. 同时,教学完公顷的新授部分,再引导学生来总结,明白公顷是我们学习的第4个面积单位,它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 这就把单一的面积单位纳入了整体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

(二)制造认知冲突 产生新知需求

教材一开始的四个名胜古迹,直接用公顷做单位,让学生通过读一读,发现新的面积单位——公顷. 我觉得这样的呈现方式不足以让学生体会公顷的优势. 于是我把它们都改成了用平方米做单位. 让学生通过读信息,发现这些数据都很大,用平方米做单位并不合适. 这时,学生自然会想到需要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这时再引出公顷就顺理成章了.

(三)表达心中疑惑 自主解决问题

学生对于1公顷很陌生,其实心里有很多疑惑,如果教师根据教材依次解决问题,学生也能掌握好知识. 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 于是,我提了一个问题:对于公顷,你有什么想知道的?通过交流,有了以下三个问题:

什么时候用公顷做单位?

1公顷有多大?

公顷和平方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接着,让学生自学教材上的内容,并要求画一画有用的信息,填一填必要的内容. 在接下来的交流环节,我也尽量让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只是适当引导.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 同时,这也积累了他们自学的经验.

在这个基础上,我立刻出示了几个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互化题,并适当做一下小结,让学生把刚刚所得的知识立刻运用起来,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四)实践想象结合 充分感受1公顷

本课的重点是要学生感受到1公顷到底有多大,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关于1公顷的表象认知. 在这里,我主要采取了四个环节:

1. 铺一铺 初步认识1公顷

教材中28名学生围的100平方米的环节很不错,于是我在上课的前一天也请学生围了一个这样的正方形,让学生感受到还是比较大的,并把它拍了下来. 上课的时候,出示照片,勾起学生回忆,引导学生想象. 为了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更具体的认知,同时更是为了沟通和之前面积单位的联系,我让学生想象成10×10个面积是100平方米的正方形. 我是这样引导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先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我们围起来的面积是100平方米的正方形,接着往下排,第2个100平方米,第3个100平方米,第4、第5、第6、第7、第8、第9、第10个. 好了,现在一排铺好了,接着往下,第2、第3、第4、第5、第6、第7、第8、第9、第10排. 1公顷铺好了. 你有什么感觉?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们感受到了1公顷有多大.

2. 站一站 再次深化1公顷

接着,通过1平方米大约能站10个人,引出100平方米大约能站( )人,再到1公顷大约能站( )人,使学生再次感受到1公顷有多大.

3. 走一走 脑中形成1公顷

1公顷究竟有多大,光靠前面的两次想象,还是不够的,需要给学生一个具体的表象认知. 于是在上课前,我还带学生沿着教学楼以及行政楼走了一圈,在课堂上,我出示学校的平面图,明确我们走的这一圈正好形成了一个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它的面积是1公顷. 再让学生根据他们对1公顷的认识,判断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以及估计意识.

4. 找一找 还有哪儿有1公顷

在学校里找到了1公顷,我带着学生走出校门,从平面图中找到学校附近的板桥医院,明确它的面积也大约是1公顷,这样一来,学生对于1公顷的认识就更深刻了.

(五)转化面积单位 感受几公顷

有了前面学生对1公顷的认识,接下来,我再次出示一开始的四幅名胜古迹图,让学生运用所学转化单位,并让学生想象一下,这么大的面积有几个板桥医院那么大,或者说有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 在这个时候感受几公顷,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很自然的.

(六)运用新知 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环节其实很重要,把我们的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了,使学生感受到所学习的数学是很有用的. 第2个问题:一个足球场,长110米,宽7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有1公顷吗?通过列式解决,学生发现,这么大的足球场都没有1公顷,于是再次感受到1公顷的大. 于是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计算:1公顷里面有几个教室?几个篮球场?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再次感受1公顷的大小.

三、承前启后 引发学生思考

公顷教学结束,下一课时就是平方千米了. 在课结束时,我出示了一幅中国地图,让学生读一读,江苏的实际面积是10260000公顷,引导学生发现,在这里,用公顷做单位也不合适了,那就需要更大的面积单位了. 这就为下一课的开始打好了铺垫.

四、回顾总结

(一)课前的“做”铺垫课堂的“学”

回顾这堂课,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40分钟. 在上课的前一天,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20分钟左右的实践. 在围好了100平方米的正方形后,我当场让学生说说对这个正方形的感受,甚至让其他没围的学生在这个正方形里跑了跑,让他们感受到这个100平方米的正方形还是挺大的. 有了这样的认知,在第二天让学生想象100个100平方米有多大的时候,他们才有依据.

在和学生一起沿着教学楼走一走的时候,我会在途中不停地和学生交流:现在只走了啊,现在还没过一半啊,现在我们只走了一半过一点,等等. 使学生在心里形成一个认识,这条路我们走了很久,有点累. 这样,当在课堂上,我出示学校的平面图并把学生走的路形成的面积表示起来的时候,他们才会意识到1公顷很大.

可以看出,以上两个实践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缺少了它们,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再生动,也只能沦为空谈.

(二)教师的“教”点拨学生的“学”

课前的实践活动很有必要,可是,如果没有教师在课堂上的点拨引导,那这两个活动就只是活动,无法帮助学生累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三)课堂的“教”促进后续的“学”

一个知识,它不是单独存在的,总是存在某一个知识体系中,如果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那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就能自然地运用前面的知识来解决新知识. 就像本课,我把它纳入了面积单位的知识体系中,那么在下一课学习平方千米的时候,学生自然能把方法迁移,猜想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

总之,教、学、做不能单独存在. 只有三者合一,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感悟经验体系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探索规律中感悟和认识“重复”的奥妙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