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铁路深水超大双壁钢围堰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2016-05-30 19:55王海彬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6年11期

王海彬

【摘 要】文章结合重载铁路深水超大双壁钢围堰施工实例进行研究,该围堰在工厂车间内制造完成后,运输至下河码头进行第一节拼装,拼装完成后采用气囊法实施下河,在下河区域进行临时锚固,通过前后定位船拉缆将围堰定位后进行后两次接高,围堰下沉后搭设封底平台完成围堰封底施工。文章重点对双壁钢围堰制造、拼装、下河、定位、封底等一系列施工的关键施工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双壁钢套箱围堰制造;拼装;围堰下河;浮运;围堰定位;封底

【中图分类号】U445.5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6)11-0067-04

1 工程简介

重载铁路深水超大双壁钢围堰基础施工采用先围堰后平台施工,围堰采用双壁套箱围堰。围堰为外径50.5 m、内径46.5 m的圆环形结构,高31 m,围堰壁宽2 m,围堰内设置了2道底隔舱,高5.726 m,宽2 m。围堰共分为3节,围堰内封底厚度为3.5 m,共需混凝土6 204 m3。

2 总体施工方案

围堰在工厂车间内制造完成后,运输至下河码头进行拼装19.7 m,围堰采用19.7 m整体下河,由下河专业公司采用气囊法实施,围堰下河后,在下河区域进行临时锚固,脱除底托板、底托架。围堰利用拖轮浮运至墩位,通过前后定位船拉缆将围堰定位后进行4.3 m+7 m两次接高,围堰下沉后搭设封底平台完成围堰封底施工。

3 围堰制造

(1)钢围堰为圆形钢结构,为方便制作、运输、拼装及下河,根据设计图纸要求,结合制作和拼装场地的施工条件,围堰分成32个单元块,每块质量不超过12.5 t,围堰壁板单元件由内、外壁板,隔仓板、水平桁架及竖肋等部件组焊成型。

(2)单元件组装顺序如下:胎架平台制作→拼板及框架制作→铺设外围壁板→安装外围壁纵骨→安装水平结构→安装内隔舱板→安装内围壁纵骨及结构→焊接内部构件。

(3)单元件焊接顺序如下:内外围壁正反面焊缝焊接→内结构焊接→内结构与外围壁焊接→内结构与内壁焊接。

4 围堰底节拼装

4.1 围堰底节拼装顺序

围堰底节拼装顺序如下:测量放点安装钢凳→安装钢凳上铺设托板(δ=20 mm钢板)→托板上放置底托架→底托架上拼焊底隔舱→底隔舱与连接系的焊接→底隔舱与围堰单元块焊接→32块单元节拼装→围堰合龙施工。

4.2 钢凳摆放

钢凳为围堰制造时的临时性结构,利用型钢焊接而成,钢凳布置时上顶面必须在同一平面内,所有钢凳的底部均垫平、垫实。现场施工钢凳时顶面标高误差小于5 mm。

4.3 托板安装

由于隔舱底部是刃角结构,在钢凳的顶面铺设一层20 mm厚的钢板作为托板,托板在钢围堰下滑过程中的作用是保证气囊的平稳工作和传力。在托板外侧边缘焊接钢管保护,对钢管与钢板之间焊缝进行了磨平和焊渣清除,避免了托板边缘割伤气囊。

4.4 底隔舱托架安装

将做好的隔舱托架按照图纸上的尺寸放置在托板上,利用水平仪测量每个托架的标高,保证了托架安放水平。

4.5 底隔舱、连接系安装

(1)底隔舱在底托架上采取分段定位安装(如图1所示)。首先拼装与底隔舱桁架相连的单元块,固定好后,再依次拼装其他单元块。拼装首块时,底隔舱内的竖向加劲板与桁架的中心对齐。由于底部为尖角,现场设置了临时支撑和缆风,避免了拼装时底隔舱发生倾斜。

(2)利用钢凳将底隔舱连接系按设计图要求的位置抄垫,支撑点布置4个,支撑点顶面高度保证水平。焊接连接系与底隔舱的连接板,使连接系与底隔舱结构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

4.6 單元块安装

(1)利用50 t履带吊机整体吊装单元块,先安装与底隔舱连接的侧板单元块,单个单元块下设置2块钢凳抄垫,支撑点顶面高度保证水平。

(2)2台50 t吊机同步对称拼装,拼装最后一片单元块时,先实测已拼装的第一片和最后一片之间的距离,然后根据实测尺寸换算至设计基准高度对最后一片单元块进行调整、配切,达到拼装合龙的要求。

4.7 底托板吊挂系统

为保证底托架系统与围堰在滑移过程中是一个整体,以方便围堰下河后拆除底板,需在底隔舱上设置吊挂系统。

5 围堰下水

5.1 下河坡道要求

(1)坡度和坡长要求。围堰拼装场地前端到水口的距离为55 m,高差为6.9 m,为保证围堰下水的需要,将围堰坡道按如下方式进行处理:从围堰后端往江边80 m,坡道按1∶40处理,再往江边30 m,坡道按1∶11处理,这2段主要利用拉缆控制围堰下水前姿态和速度,再往江边10 m,坡道按1∶8处理,此坡道用于围堰断缆下河加速区。

(2)坡道换填处理要求。围堰外径为50.5 m,清理坡道范围内70 m×70 m超高的地表层的种植土和腐殖土先清理掉,保证围堰顺利下滑;为保证坡道稳定,承载力大于170 kPa的要求,在围堰气囊的滚动的2条坡道范围B=11 m内进行换填碾压,上铺80 cm片石,面层为20 cm泥结碎石,进行纵向水平分层填筑,顶宽9 m,底宽11 m,按照1∶1坡度在坡道两侧放坡坡脚净距不小于3 m。

5.2 河床情况

(1)根据计算结果,要求距河岸边10 m处水深不得小于4 m,距岸边38 m处水深不得小于6.5 m,并且必须保证围堰下水滑道外的上、下游各10 m范围内,水深满足要求。围堰下河后平稳漂浮时,理论入水深度为3.9 m。

(2)利用4台长臂挖机站位于汽渡船上对围堰下水区域及上、下游各25 m处进行清理淤处理,清淤过程中利用测深仪器进行测量水深。

5.3 后拉缆设置

(1)拉缆系统。气囊充气过程中,为防止围堰下滑和保证围堰下滑过程中方向正确,并能控制钢套箱下滑的速度,在围堰后方30 m的位置设置地锚和后拉缆。地锚上设置15 t卷扬机提供拉力,通过钢丝绳连接2台滑车组(六门走十二滑车组)与围堰底隔舱位置相连,底隔舱位置设置2处拉缆耳板,并在钢丝绳中间位置设置断缆器。后缆系统如图2所示。

(2)地锚设置。地锚主要为钢围堰开始下滑阶段提供后拉力,控制围堰下滑速度。地锚采用4根1 m直径的钢管,以深度15 m、桩间距2.5 m布置。

5.4 围堰起滑

先对围堰气囊充气,当气囊完全托起围堰,慢慢放松后拉缆,利用围堰的重力分力使围堰下滑。围堰滑动过程中要及时做好前端气囊的摆放、倒用充气工作。

5.5 围堰断缆、入水

当围堰下滑离入水边线10 m处时,再次检查后拉缆及围堰结构,围堰断缆时,工人打掉断缆器销轴,让围堰自由加速下滑入水。

由于惯性和水流作用,围堰入水后继续滑行。在围堰下滑前,在围堰下水的上游设置定位船1艘,从定位船上设置2根(200 m长/根)φ36 mm保险绳与围堰相连接,将围堰临时锚固。

5.6 底托板、底托架回收

围堰下水后,对称切断吊挂系统,围堰脱离现场后,利用400 t铁驳和30 t浮吊配合进行底拖板和底托架的打捞工作,打捞范围设置了警示区,打捞期间禁止船舶在打捞区域范围内通行。

6 围堰浮运

船隊编队采用长江22033轮和长江22032轮为主拖船,在围堰正后部采取硬顶形式编队,其船首分别向左、右设置操纵缆、连接缆、交叉缆。需协助掉头时,城港拖503轮在围堰前右舷,采取旁拖形式编队,设置拖缆、“八”字缆、尾缆。编队均用φ28 mm的钢丝绳。

7 围堰定位、水中接高

7.1 围堰定位前清淤

采用1台抓斗式挖泥船按照顺河流方向,自上而下,由水中向岸边分层分垄沟进行开挖,所挖泥渣装入泥浆运输船中,用拖轮拖运输船至抛泥区抛泥。

7.2 围堰定位

(1)锚碇系统的总体布置。锚碇系统采用无导向船+霍尔锚定位系统,前后各设1艘400 t铁驳作为前、后定位船。前、后定位船与围堰间设置前、后拉缆,边锚通过围堰马口转向收锚于定位船。

(2)定位船上布置12套5门50 t滑车组,2台5墩卷扬机,与主锚、边锚、拉缆通过转向马口与滑车组一端相连接,滑车组另一端与定位船上底座相连接。

(3)围堰上布置12个转向马口,分为3层,上层用于上拉缆围堰与定位船相连接;中层布设4个,边锚通过马口固定于定位船;底层布设4个,下拉缆通过马口固定于定位船。

7.3 抛锚步骤

(1)步骤一:前定位船锚位处水深测量,抛锚船抛设1#主锚,并临时停泊于前定位船附近位置;用拖轮把前定位船拖带至设计位置,在前定位船艉下游约50 m处抛下1个1 t铁锚,稳定前定位船;利用抛锚船抛设2#主锚,过锚绳至前定位船与相应滑车组系结。

(2)步骤二:抛设5#、7#定位船边锚,过锚绳并系结,对称收紧;拖轮拖带后定位船至前定位船尾部临时系结,将L1#、L2#拉缆过至后定位船临时系结,将1 t临时锚过至后定位船上系结;利用拖轮辅助溜放后定位船至3#墩墩位偏下游12 m处,抛设17#、18#尾锚,与后定位船滑车组系结并收紧。

(3)步骤三:抛设3#、4#主锚及6#、8#前定位船边锚,并过至相应滑车组系结收紧;抛设9#~12#围堰边锚,并将接长段锚绳临时过至后定位船,拉缆及尾锚滑车组临时系结并收紧。

(4)步骤四:底节围堰浮运至墩位,临时靠绑于后定位船处。将拉缆L1#、L2#锚绳接头与围堰上相应锚绳接头相连;将9#、11#边锚由后定位船过至围堰,绳端经围堰马口,过至前定位船将锚绳接头相连,并初步收紧;将10#、12#边锚由后定位船过至围堰,绳端经围堰马口,过至后定位船上临时系结。

(5)步骤五:将L5#、L6#拉缆锚绳接头连接至后定位船相应滑车组;利用拖轮溜放后定位船至设计位置。

(6)步骤六:抛设13#~16#后定位船边锚,并系结收紧;将10#、12#边锚绳端过至后定位船相应滑车组系结并收紧;将L3#、L4#、L7#、L8#拉缆锚绳接头接至前定位船相应滑车组,对称收紧。

(7)步骤七:进行围堰分块接高作业。

7.4 围堰接高

围堰初定位完成后,开始围堰接高施工。围堰单元块拼装利用150 t、200 t浮吊进行。

围堰4.3 m节段对称拼装,及时测量、调整围堰平面高差,保证围堰拼装的精度。围堰在接高过程中,观测前后定位船拉缆的受力,保证边锚、主锚、尾锚受力均匀。

7.5 围堰精度定位

(1)围堰精度定位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围堰刃角混凝土浇筑后利用隔舱内水头差将围堰下沉至离基底的30 cm处,通过调整各锚绳、拉缆,精确定位围堰轴线小于10 cm,潜水工触摸围堰刃角与基底距离。第二步:加水下沉到位,对主锚、尾锚、围堰边锚逐级施加预应力,精确定位围堰,测量围堰的平面,通过向围堰壁舱抽、排水反复调整围堰的平面位置。

(2)水下浇筑围堰壁舱混凝土至设计位置后,接高围堰顶节7 m,经设计单位同意后拆除前、后定位船。

8 围堰封底

8.1 封底前清底、堵漏

(1)利用移动吸泥机对围堰范围内进行吸泥,围堰内浮泥或岩面残留物清除,基底与封底混凝土之间不能存在有害夹层。

(2)围堰清底过程中潜水员对围堰的刃角、底隔舱刃角进行触摸,采用水泥肠袋和水泥砂袋进行封堵,水泥与砂的比例为1∶1。

8.2 封底平台的搭设

封底平台通过设置立柱支撑与围堰的底隔舱上,立柱支架上设置2道双拼H900型钢作为贝雷片的搭设分配梁。

8.3 钢护筒下放、连接系安装

(1)围堰内30个钢护筒利用150 t、200 t浮吊下放到位,精确定位。为保证钢护筒与基底更好地接触,围堰封底前对钢护筒进行了静压处理,为防止封底混凝土进入钢护筒内,在钢护筒内进行填砂处理,围堰混凝土完成后及时清理。

(2)钢护筒与围堰之间、钢护筒之间均采用φ600 mm的管桩两层连接系焊接固定,保证封底混凝土的流动时护筒的位置不发生变化。

8.4 导管、布料机布置

(1)一、三封底区域共设置12根导管,二封底区设置14根,导管现场安装位置根据贝雷片、连接系、钢护筒的位置及混凝土坍落度的扩散直径(500~600 mm),在导管附近布置测量点。

(2)导管使用前组装编号后进行水密承压、接头抗拉试验,保证不漏水,并编号,自下而上地标示尺度。

(3)布料机固定于合适位置,确保任意区域浇筑水下混凝土时均可以全部覆盖。

8.5 封底混凝土浇筑

(1)封底设计强度为水下C30;坍落度为180~220 mm;流动度保持在2 h内,坍落度不低于180 mm。

(2)混凝土通過栈桥上2台HBT-90型地泵通过泵管流动至布料机布料,采用2台BLJ18型手动布料杆布料机。

(3)分区一、二封底混凝土导管拔球原则按由低到高、从四周到中间的顺序进行。分区三封底混凝土导管拔球原则按由两端到中间的顺序进行。

(4)灌注连续进行,及时测量混凝土面;灌注过程中导管埋深控制在0.5~1.0 m,每次布料机转点或者拆导管应迅速,保证每套导管转点时间不能超过30 min。

9 主要技术研究结论

(1)围堰加工利用工厂化胎具整体加工,环板等弧形构件采用数控车床下料,确保下料加工的精度,围堰工厂一体化制作降低了对现场的环境影响,加快了施工进度。

(2)围堰下水的场地选择应结合既有运输通道、码头的地形、坡道,减少后期场地因水位、地基处理影响围堰拼装、下河等方面的费用,节约施工工期。

(3)砼密实性是保证水封成功的前提条件,水封过程中对测量监控数据及时汇总分析,与理论分析不一致时,采用多人多点多测,根据实际数据进行实时调整导管的下料位置。

10 结语

本文深入研究了重载铁路深水超大双壁钢围堰施工技术,为今后在其他桥梁施工时能够合理选择围堰类型、入水方式及定位方法等的最佳组合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参 考 文 献

[1]〔2000〕010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施工作业通航安全管理规定[S].

[2]GB 50205—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3]TB 10424—2010,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S].

[4]TZ 210—2005,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S].

[责任编辑:陈泽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