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品技术差异的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力评价

2016-05-30 03:15陈蕾刘建利
现代管理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竞争力

陈蕾 刘建利

摘要: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延续性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文章采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在产品层面和按技术分类贸易产品大类层面度量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和结构转型,试图对中国本土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和技术变迁进行动态评价,从而为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出口企业;竞争力;RCA指数

一、 引言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发展,出口结构日益优化,产业竞争力也不断增强。

本文借鉴了杨汝岱和姚洋(2008)对中国出口企业按照所有制形式进行分解,并且在统计出口数据时剔除了包括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在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数据,运用技术复杂度指数、技术含量指数以及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按照不同的产品分类方法对中国本土出口企业出口产品竞争力进行了全面分析。

二、 出口企业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 贸易产品的技术分类。

(1)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简称“SITC”分类)。SITC分类方法主要按照商品的加工程度统计和对比国际贸易商品,它适当地考虑了商品的自然属性,并将其由低级到高级进行编排。

(2)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国际公约(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简称“HS”分類)。HS编码体系主要用于海关、统计、进出口管理及与国际贸易相关各方的共同使用。HS编码体系相比之下更为系统、用途更为广泛,且由于各章均列有一个名为“其他”的子目,使得任何进出口商品都能在这个分类体系中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

(3)Lall(2000)分类。Lall(2000)将上述两种方法相结合,将产品类别进行了细分。Lall(2000)的分类以生产技术活动汇总可获得的指标为基础,与大多数学者对于制造类产品的技术排序概念相一致。他的分类使得生产类别比一般的分类(如SITC分类0~4项目下的初级产品范围更广)。

2. 出口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计算。当前,对于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问题已有学者进行了讨论,如杨汝岱、朱诗娥(2008)等。然而,其分析指标诸如显示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国际竞争力系数等,大多只是对某类商品进出口差额等较为粗犷信息的简单综合,无法适应国际贸易统计标准的新变化,也没能对国际贸易商品的技术分布及相关统计数据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反映。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Michaely,1984;Hausmann et al.,2005;杨汝岱和姚洋,2008等),本文以HS六位数分类的贸易数据为基础,分别建立了反映贸易商品技术水平的“技术复杂度指数”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技术结构的“商品技术含量指数”(朱诗娥、杨汝岱,2009),并进一步运用RCA指数对中国本土企业在不同技术水平产品上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

(1)技术复杂度指数(Technological SophisticationInde-x,TSI)。TSI理论和逻辑基础是李嘉图的成本比较优势理论,即:发达国家(或富国)出口的产品处于国际分工链的上端,技术含量较高;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国家出口的产品则处于国际分工链的下端,其技术含量较低。

其中,RCAij代表i国第j种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j代表i国第j中产品的出口值;Xit代表i国全部产品的出口总值;xwj代表第j种产品在世界上的出口值;Xwt代表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额。

三、 中国本土企业出口产品竞争力评价

这一部分,本文根据第二部分提出的评价方法从TSI、TCI和RCA三个方面对中国本土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进行了动态评价。

1. TSI计算结果。本文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分类)和“HS”六位码分类分别计算了1999年~2012年其各自目录下大类产品的技术复杂指数(TSI)。

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分类)的计算结果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技术复杂程度要远远高于初级产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技术复杂指数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也表明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正在逐渐增加。

根据Lall(2000)分类的计算结果如表2。

2. TCI计算结果。与TSI一样,本文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分类)和“HS”六位码分类分别计算了1999年~2012年其各自目录下大类产品的技术含量指数(TCI)。

TCI指数的测算与TSI指数测算结果基本一致,2007年~2012五年间工业制成品显示出了较高的技术含量,且其TCI值逐年增大。根据Lall(2000)分类的测算结果也与前者比较吻合,PP(初级产品)出口的技术含量较低。此外,工业制成品中加工鱼肉类、木制品、饮料和植物油等产品(RMB1)TCI平均值仅为1.08,高技术制成品中光学仪器、制药、航空设备(HTM2)TCI均值为5.49,中等技术制成品的TCI均值也均低于10。相比之下,高技术产品中的电子产品、办公设备和发电机等产品技术含量显著较高,也体现出了我国出口产品种类的转型,以及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的提升。

3.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一般认为,RCA值高于2.5,说明该产品具有强竞争力;若RCA值在1.25~2.5之间,则该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若RCA值在0.8~1.25,则该产品具有一般竞争力;若RCA值低于0.8,则表明该产品具有弱竞争力(林珏, 2006;姚洋,章林峰,2008)。

由于RCAij是对一国某种产品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竞争力的反应,计算中剔除了国家为鼓励出口或限制进口对其的影响,因此是一种静态研究方法。考虑到这一点,本文重点考察了我国2005年~2012年全部出口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和竞争力。

根据HS2002统计分类,可以测算中国2005年~2012年各年度全部出口产品按“章”分类的RCA值以及近几年来的平均值,由于测算结果与Lall(2000)测算结果基本一致,此处因篇幅关系省略HS测算结果。(如表2)

综合表5及HS分类的RCA测算结果可以总结出我国所有出口商品中各类产品的竞争优势情况:

(1)具有强竞争力的产品(RCA≥2.5)的有:编码为42、46、50、53、54、55、58、60、61、62,、63、64、65、66、67、69、85、91、93、94和95的产品。除了编号69(陶瓷产品)为资源基础性产品,以及编号85(铁路、电车、机车设备)为中等技术含量产品外,其余产品均为低技术含量产品,主要覆盖了纺织产品、皮革制造、家具、乐器、玩具等制成品。其中,编结材料制品、雨伞和拐杖等制成品在强竞争力产品中RCA均值较高。

(2)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1.25≤RCA<2.5)的有:编号为16、20、36、43、51、52、57、59、68、70、73、80、81、82、83、84和88的产品,这些产品主要为资源基础型产品、低技术含量产品以及中技术含量产品。其中,资源基础型产品主要包括鱼、肉、海鲜产品、蔬菜水果、坚果食物、石膏、水泥、玻璃产品等;低技术含量产品包含了烟火、火柴、皮毛、人造毛、工具、毛毯等;中等技术含量产品则主要包括了无机化学品、贵金属制成品、有机化学物品及化肥等。

(3)具有一般竞争力的产品(0.8≤RCA<1.25)包括:编号为5、7、13、14、25、28、29、31、40、44、56、72、76、77、89和90的产品。主要包括了生肉、蔬菜、虫胶,树胶,树脂等初级产品;橡胶、木制品等资源基础型产品;纱、线、钢、铁、铝制品、铅制品等低技术含量产品;无机化学产品、贵金属化合产品、有机化学产品、化肥等中等技术含量产品以及高等技术含量产品中的光学、技术 医疗设备产品。

(4)具有弱竞争力的产品为除上述产品以外的其他产品。综上研究,可以看出我国产品的出口额迅速增长,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得到了较快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已经从以低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转变到以中等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甚至有赶超发达国家的趋势,出口产品的整体竞争力随着时间推移在逐步提高,这与我国对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重视、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有很大关系。然而,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入世以来,大量的跨国公司将其生产和研发迁移至中国导致外资企业在出口数量大增,因此有必要剔除外资企业数据,对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专门分析。

四、 中国本土出口企业贸易竞争力与外资企业对比

本文借鉴Hausmann(2005),姚洋、章林峰(2007)、杨汝岱、姚洋(2007),朱诗娥、杨汝岱(2009)等学者的相关指标,在对比了HS分类、SITC分类后,将Lall(2000)的技术分类与TSI、RCA相结合结合,对中国本土企业在不同技术层面的国际竞争力加以分析,并将其与外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进行对比。

数据区分了每一笔贸易的出口企业的所有制属性,这样就能够区分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的TSI及TCI测算结果。(如表4)

五、 结论

本文从全球商品贸易的角度,运用HS2002产品分类,更为准确地定义了商品的技术含量,并测算了2005年~2012年97章商品各年的技术复杂度指数(TSI)、技术含量(TCI)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考察了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问题,系统地分析了外向型经济发展对我国本土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主要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第一,研究显示,我国产品的出口额迅速增长,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得到了较快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已经从以低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转变到以中等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甚至有赶超发达国家的趋势,出口产品的整体竞争力随着时间推移在逐步提高,这与我国对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重视、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有很大关系。第二,从产品技术复杂度和出口技术指数的变动来看,中国本土企业在近年来保持了出口技术水平的绝对增长,并呈现出追赶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态势,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中国本土企业在低技术产品的出口中具有较强竞争力,而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中具有一般竞争力,个别类别产品具有弱竞争力,因此仍亟需加强对出口企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品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

参考文献:

[1] Akamatsu, Kaname: A Theory of Unbalanced Gr- owth in the World Economy.In: Weltwirtsch- aftliches Archiv, Hamburg,1961,(86):196-217.

[2] 胡国恒.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出口部门的二元结构[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3).

[3] 李军.企业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litz模型的扩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1.

[4] 林珏.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之分析[J],财经研究,2006,(11).

[5] 毛日晟、陈敬.中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力及结构转型分析[J].东部经济评论,2004,(2).

[6] 项保华,叶庆祥.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演变和构建——基于创新视角的整合与拓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3),19-26.

[7]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8] 姚洋,章林峰.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优势和技术变迁分析[J].世界经济,2008,(3):3-11.

[9] 朱诗娥,杨汝岱.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9,(1):8-14.

重點项目:北京语言大学院级科研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号:15YJ0411)。

作者简介:陈蕾(1981-),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区域创新与发展、企业创新与企业竞争力;刘建利(1971-),女,汉族,北京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经济系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产业经济。

收稿日期:2015-11-21。

猜你喜欢
竞争力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在校大学生兼职对培养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供应链助力直企打造非核心竞争力
未来电视的核心竞争力
如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开拓进取 提升设计院核心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